03.04 全面提升我軍生物戰能力,抗擊疫情戰果顯著解放軍功不可沒


軍隊應在抗疾行動中提升自身戰力

楊承軍

在3月2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佈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局長介紹了軍隊支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關情況。同日他還談到,“這次疫情的發生,更加凸顯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中國將盡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這是國家全面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戰略舉措。


全面提升我軍生物戰能力,抗擊疫情戰果顯著解放軍功不可沒

作者楊承軍


疫情發生後軍隊快速弛援,功不可沒

疫情發生後,全軍先後分3批次派出40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在醫療、護理保障等方面推出了33項規範和措施,全軍63所定點收治醫院開設床位近3千張;截至3月1日,全軍定點收治新冠病毒肺炎患者4450例,已經治癒出院超過1千例。同時軍隊的醫療方法也不斷得到檢驗和完善,還保持了自身隊伍零感染。在與當地醫護人員共同抗疾行動中,參戰官兵以不怕苦、不怕死的連續作戰精神,湧現出很多催人淚下的英模和事蹟,他們以大無畏的戰鬥精神有效支援了災區抗疾鬥爭,給患病群眾增強了戰勝新冠病毒肺炎的勇氣和信心,再次展現出我軍統一指揮、快速集結、資源集中、裝備先進、主動協作、配合默契等一系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再次彰顯了我們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初心和本質。

我軍參與的抗疾行動,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賞和大力支持:發生疫情後我軍先後收到了多個國家發來的慰問信、捐贈的款、物、醫療防護用品等,有的國家和友軍還為參戰官兵祈福、加油。我軍的抗疾行動再次贏得國際讚譽。

我軍抗生物侵害能力亟需全面提升

面對初戰的告捷,我們決不可以盲目樂觀,而應把這次抗疾行動看成是一次實戰預演,以更遠的視野、更高的展望,紮實解決好這次行動中發現和暴露的不足及短板,讓我們的優勢更優,瓶頸問題儘快得到消除。根據從抗疾前線戰友發回的信息,可以看到通過這次實際檢驗,也暴露出了我們在應對生物侵害的鬥爭中仍然存在著瓶頸和短板,對此我們必須客觀看待、冷靜分析、儘快解決。

(一)抗疾裝具的適應性、針對性還不夠強

我們派出醫療小分隊官兵所使用的裝具仍然是迷彩服和白大褂,不能滿足對身體進行全封閉的要求;各種醫療器械也多是隻適應在醫院使用。雖然到達工作地域後通過調配滿足了需要,但這種情況如果是在戰時、如果對反應時間有更高的要求,就比然會貽誤戰機。

(二)與地方政府和醫療機構的聯繫還不夠暢通

平時軍地之間聯繫交往很少,現實仍然停留在上層走訪、節日慰問的形式和層次上。而對醫療資源、經驗教訓的共享,對少數特殊情況的處置,對軍地醫療機構之間、社會支援及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等具體環節上,一度出現了雜亂無章的情況,出現了接受捐贈有的單位發生私自分發、甚至拿到市場倒賣等問題。

(三)缺乏對新冠病毒肺炎的決勝手段和方法

我們還沒有掌握對這種病毒的發生、發展、蔓延及進行有效預防、遏制及最終消除的特點規律。客觀上這是一種新的病毒,其危害不亞於以往人類歷史上大面積發生的鼠疫、傷寒、腦炎等傳染性疾病,對於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的巨大危害和快速發展,我們還迄今還沒有掌握能夠有效對付它的手段和方法。

(四)還不具備在簡陋、惡劣條件下有效防控和救治能力

當前的抗疾行動是在和平環境下進行的,內外部環境和條件都是優越的。軍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時刻準備打仗,因此要研究並探索在惡劣戰場條件下、在複雜的天候氣象條件下、在野外沒有協同和保障的條件下、在中斷了與上級和友鄰聯繫條件下的抗疾行動。

(五)相關的政策法規、規章制度不夠健全

特別在軍地醫療關係、任務分工、溝通方式、對重點病員的會診、發生醫療事故的責任區分、患者醫療意願及出院後的跟蹤監督、對於新冠病毒肺炎的平時檢查、治療及複查的收費標準等問題上,都需要逐步形成規範性的法規和規定;還有對於有效實施輿論管控、有人藉機發國難財等問題,也缺乏有針對性的法律。

加速推進我軍抗生物作戰能力建設

針對這次抗疾行動暴露的一些問題,作為一名老兵和多年在戰略領域工作的實踐,以下我從戰略和運籌角度提出一些思考及建議,供有關部門和專家參考。

(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通過完善現有醫療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按照“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的宗旨,理順國立醫院、私立醫院、軍隊醫院的關係和運行機制,讓各自的優勢在抗疾鬥爭中得到最大的發揮和彰顯;使中醫和西醫從不同的角度發揮各自長處,決不進行人為的打壓;從法律法規上避免發生醫療商業化問題;儘快出臺《生物安全法》,使抗疾力量的建設和運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強化疫情期間法制,對於製造謠言、散步虛假信息、製造社會混亂、藉機發國難財的犯罪行為,從快從重進行打擊。

(二)儘快形成對付病毒侵害的殺手鐧

加強相關軍事醫學科研,加大投入的人力和財力。不僅要探索病毒的來源,還要研製適用的防禦性疫苗,讓參戰官兵有抵抗病毒感染的內在抗體;更要研製出可以用於治癒新冠病毒肺炎的藥物、手段和方法,一旦出現了病毒感染,能夠很快進行醫治並控制其部隊的蔓延。

(三)疏通軍地之間存在的障礙

通過這次抗疾行動,針對影響軍民融合的瓶頸問題和環節,通過完善機制、形成體系方式加強軍地的溝通;對於重大的、突發性的疫情,應建立合作、共對和高效的應對舉措和方式。通過努力,使各級政府、社會團體、企業工業、軍隊力量,形成運行高效、互補長短的抗疾有機整體。

(四)研發針對性強的防護衣具和裝備

不要重啟爐灶、新成立被服工廠去研發和生產醫用裝具,而應通過調研,找到具有較好基礎的企業進行研發;對於能夠進行室外作業、並適應野戰的抗疾救援裝備,也儘量在比較成熟的技術和在相近裝備上進行改進。這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科學發展捷徑。


楊承軍:火箭軍參謀部退休研究員,大校,教授,軍事運籌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家城市安全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全軍軍事學學科評議專家,裝備理論專家,《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略卷》終審專家;核戰略專家,核軍控專家,導彈技術專家,軍史專家,首席軍事理論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