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話說錯了嗎?三國最弱的是劉備嗎?

大馬哈魚12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實際上並不是正史所載,而是出自於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三國演義》,這也就直接決定了這句話的可信度並不高。而三國之中勢力最弱的也的確是劉備的蜀漢。

為何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話說錯了?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就類似於現在的廣告語,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對劉備說這句話實際上是在替諸葛亮,龐統打廣告,而這句廣告也打得非常好,這為後來的三顧茅廬奠定了基礎。但我們大家應該都有這樣一個常識,廣告語一般信不得,而後來的事蹟也恰恰證明這一點,既得臥龍又得鳳雛的劉備只佔據了益州而並沒能安定天下。更何況在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三國演義》使用這一說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現諸葛亮和龐統能力的出眾。

為何說劉備是三國中最弱的?

劉備同曹操、孫權相比,算得上是立業最晚的,雖然說劉備屬於漢室宗親,但他的起點並沒有曹操、孫權的高,曹操的父親是當朝太尉,孫權的父兄為他打下了江東基業。而劉備基本上算是白手起家,而就在曹操、孫權都是稱霸一方的諸侯時,劉備還帶著他的關張趙兄弟到處寄人籬下。起點低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劉備想要達到曹孫的高度要比二人難得多。

好在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劉備慢慢有了立足之地,進而佔據了益州、漢中等地,在其自稱漢中王時達到了其勢力的鼎峰,此時的局勢也是有利於他,進可攻,退可守。但後來的荊州丟失,再加上夷陵之敗,直接導致了蜀漢的國力大衰。

其實在劉備集團的鼎盛時期實際上也是很難與曹孫其中一方相抗衡的,為何這樣說呢?

  • 其一,劉備雖表面上看十分強盛,其實其內部並不穩定,益州、漢中皆為新歸之地,隨時都有反叛的可能,而反觀曹孫便不一樣,他們內部的統治要比劉備穩定得多。

  • 其二,劉備集團無論土地、人口還是財富都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

而後來荊州的丟失更進一步使得土地、人口、財富減少,更加難以和他國抗衡,夷陵之敗便是最好的證明。因而說劉備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


混沌聊史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並沒有誇大,得到諸葛亮制定了劉備三分天下的戰略方針,得到龐統為劉備入川立下汗馬功勞。

真正拖後腿的不是臥龍和鳳雛,而是劉備太弱。在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候,劉備寄居荊州,將不過關、張、趙,士兵不過千,地盤只有小小的新野縣。因為赤壁之戰劉備才得以“借”荊州休養生息。然而荊州經歷戰火洗禮民生凋敝,加上地理位置險惡(東接孫權,北連曹操),很難長久所以劉備才需要西川。

從始至終劉備一直是三國最弱的勢力,哪怕巔峰時期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可沒多久就被孫權搶了荊州,後來劉備興兵伐吳卻被對方打得灰頭土臉,說到底還是劉備太弱。

臥龍、鳳雛都是經世之才,無論孫權還是曹操都對此二人讚許有加。如果這二人跟了曹操或者孫權,又或者他們不為劉備服務,恐怕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夕就已經被幹掉了!





石說大史話


*伏龍,鳳雛*得一者可以安天下,這話沒有說錯。可惜龐統和劉備率領大軍進川時,龐統被埋伏的川軍射死了。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就已經為他規劃設計好了統一全國的戰略佈署,但是關羽和劉備都沒有執行,所以才造成了三國鼎立,而且蜀國是最弱小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了荊州,並且讓關羽鎮守。劉備和諸葛亮率領大軍進攻四川,臨行前,諸葛亮特意矚附關羽一定要*聯合東吳,北拒曹操*。剛開始時,關羽挺聽話,後來就逐漸的忘了。當孫權派使者來給自己的兒子提親時,關羽卻大罵:*虎女豈能嫁犬子乎*?關羽太狂妄自大了,你再牛叉也是劉備手下的一個大將軍,而孫權是東吳的國君。話又說回來,你不同意這門親事也罷,可以委婉的拒絕,不能直接大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呀?使者回去後,把事情的經過一說,把孫權氣的差點把牙咬碎了,這不是當眾汙辱孫權嗎!後來孫權和曹操聯合起來打敗關羽,奪回荊州。荊州戰略要地丟了,就是把*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統一全國的戰略規劃最重要的一步棋給走丟了。

關羽死後,劉備不聽趙軍和諸葛亮的勸諫,率領蜀國的75大軍討伐東吳。最後讓東吳的大都督陸遜給火燒連營,蜀國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滅。諸葛亮*隆中對*給劉備規劃設計的第二步棋,讓劉備自己的不理智、任性又給走丟了。

如果關羽和劉備認真的執行*隆中對*諸葛亮規劃設計統一全國的戰略佈署,劉備是可以統一三國的?可是歷史沒有假設,統一全國的最重要的三步棋,讓關羽狂妄自大和劉備的不理智任性給走丟了最重要的兩步棋!諸葛亮就是神仙也無法扭轉乾坤了?國家的興衰,往往就在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的一念之間。


隱者康司馬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總覺得很奇怪,既然“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老劉把倆都整手裡了,咋還只能偏居一隅?總覺得老劉這是體虛吃了十全大補丸,補過頭了,流鼻血了。

關於臥龍鳳雛,他們的故事,可謂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就不細數他們在演義裡是怎麼裝逼怎麼牛逼的了,就單純從這句話上來分析。

首先,可安天下,這個天下是怎麼定義的?如果單指建立政權,那麼臥龍確實協助老劉做到了;但如果指恢復中原地區,這話就是錯誤的。

繼續探討,臥龍為何不能幫助老劉恢復中原?總結就一句話,綜合國力。東邊有個實力相當的孫十萬,北邊有個巨無霸曹人妻,西邊那都是高山,只有南邊的孟獲好欺負,可是可發展也是相當有限的。

總有個怪論,要是諸葛亮聽了魏延的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就可以翻盤曹魏。滅國戰從來都是陽謀,陰謀贏得一兩場戰鬥是起不到根本作用的。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打得曹操都想遷都了,可是回過神的曹老闆立刻就能聯合東吳讓關羽身首異處,仰仗的就是國家的絕對實力。兵出子午谷也許能再次威震華夏,可是結果很可能魏不用嗎叮嚀來治了,胃炎直接變胃癌了。


小鬧39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存在“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說法,也即諸葛亮和龐統這兩位人才,任何一位諸侯只要得到其中的一位,就可以獲得一方天下。但是,就劉備來說,得到了孔明和龐統的共同輔佐,卻終究沒有復興漢室。對此,很多人自然非常不理解。不過,在這句話之後,其實還有一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如果結合後一句話來看,也就很好地理解劉備沒有成功復興漢室的原因了。

首先,“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就前一句話來說,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後,獲得了諸葛亮的輔佐。在隆中對的基礎上,劉備終於沒有像之前的無頭蒼蠅一樣,也即有了明確的戰略規劃和目標。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又在龐統的陪同下進入益州。不過,因為龐統在中途不幸被殺,所以臥龍鳳雛,劉備實際上只得到了孔明一個人的輔佐。當然,這還不是劉備未能復興漢室的全部原因。

對此,在筆者看來,就後一句話來說:“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其中,子初指的是劉巴,字子初;而孝直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指的是法正。按照這句話的意思,這兩個人如果有一個人過早去世的話,漢室依然是難以復興。也即即便劉備得到了諸葛亮或者龐統,只要劉巴、法正有一個人過早去世的話,復興漢室仍舊是非常困難的。而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法正無疑是過早去世的。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法正活了45歲就去世了。

具體來說,法正原為益州之主劉璋的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公元220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對於法正的英年早逝,無疑是蜀漢的較大損失。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感嘆:如果法孝直在的話,一定可以勸住劉備。並且,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最後,相對於法正,劉巴的知名度可能要小很多,但是,對於蜀漢和劉備,劉巴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劉備平定益州後,劉巴歸附劉備,為左將軍西曹掾,法正死後接任尚書令。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劉巴為劉備起草了登基時所需的各種禱文、詔誥、文書。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到了公元222年,劉巴也去世了。由此,對於法正和劉巴這兩位棟樑之才,都在復興漢室的中途就去世了。而這,最終加劇了蜀漢人才凋零的問題。




鬼谷說法論史







石別小龍


如果真的完全沒受過其他人的影響,自己去看關於諸葛亮的歷史記載,會感到一股強烈的壓迫感,甚至隔著發黃的書頁,都會震懾於一股來自1700多年前的霸氣。

在那個時代,諸葛亮給人的直觀感覺是一個超級狠人,其威懾力可類比於《龍珠》那美剋星篇的弗利薩大王。

諸葛亮給人的強大壓迫感是雙方面的,一方面是對敵人的,另一方面是對自己人的。

對敵人的壓迫感: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被諸葛亮七擒七縱,踩在腳下的孟獲,顫抖著說出瞭如上言論,這是來自孟獲的畏懼。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魏略》:是時訛言,雲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師自卞太后群公盡懼。及帝還,皆私察顏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

《晉書》: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

袁子:(諸葛亮)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出手就直接嚇趴三個郡,乃至於關中響震,魏帝曹叡都不得不親自坐鎮長安,之後曹魏群臣竟然一致相信了曹叡被諸葛亮搞死的謠言,忙不迭要迎立曹植做皇帝,京師自卞太后群公盡懼,而這樣的謠言居然達到了“天下皆言”的傳播力度,可見諸葛亮的壓迫感達到了何種程度。

面對諸葛亮的入侵,司馬孚認為邊兵無法抵禦,中軍也總是無法及時應對,必須專門搞出二萬步騎作為預備隊應付諸葛亮。

這些,都是來自曹魏的畏懼。

是月,亮卒于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斂軍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追擊追到一半還是被嚇了回來,被嘲諷為“死諸葛走生仲達”,這是來自司馬懿的畏懼。

對自己人的壓迫感:

傅玄: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

晉朝大臣傅玄感嘆道,諸葛亮真是一時之異人啊,治國御軍都超NB,而且能做到對整個國家“持重以鎮之”,“鎮之”二字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整個季漢的強大壓迫感。

《魏氏春秋》: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

諸葛亮專門寫了一套規章制度訓厲臣子,如果你是諸葛亮的手下員工,你是不是感到壓迫感十足?

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

漢嘉太守黃元為人兇暴,諸葛亮一直討厭他,劉備快死的時候,黃元一想到諸葛亮快掌權了,嚇得立刻反叛了,在這哥們兒眼裡諸葛亮那簡直就是洪水猛獸。

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琰與亮箋謝曰:“(省略125字)”於是亮遣琰還成都,官位如故。琰失志慌惚。

諸葛亮責讓車騎將軍劉琰,劉琰頓時給嚇成了小學生,乖乖寫起了檢討書,被諸葛亮遣送以後還鬱悶得“失志慌惚”。

陳壽認為季漢臣民對諸葛亮的態度是“鹹畏而愛之”,並評諸葛亮“刑政雖峻而無怨者”,雖然大家愛諸葛亮,並且對他的刑政無怨,但一個“畏”字,一個“峻”字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強大壓迫感。

除了強大的壓迫感外,諸葛亮還有另外三個與之配套的性格——

高傲,腹黑,決絕

先說高傲,諸葛亮的高傲有相關記載,比如年輕時候,就“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至於別人不認可?管他呢,我就要自比,你們管得著?

諸葛亮造完《八陣圖》後,竟然直接說道——

“八陳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

我已經造成了八陣圖,從今以後,大概再也不會打敗仗啦!

諸葛亮準備征討南蠻時,王連勸諫諸葛亮南蠻多疾病,諸葛亮不應該親自冒險,諸葛亮給出的回應竟是——

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

不是我想去,奈何在座的諸位跟我比全都不夠看,我不得不去呀!

額,對於諸葛亮的行為,我不由得想上這張圖——

再來說說腹黑,決絕。

面對可能對季漢集團產生威脅的人,諸葛亮不介意採用“腹黑”的手段對待之,且一向決絕,毫不心慈手軟。

比如有個叫彭羕的哥們兒,諸葛亮看他不爽,覺得這貨對政權有威脅,於是表面上對彭羕一臉和氣,背地裡卻跑去跟劉備“吹枕邊風”,說我覺得這人野心很大,將來肯定是個麻煩,您了趕緊把這貨給調離吧,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絕對是“腹黑”。

結果劉備聽了以後觀察了一下彭羕,覺得這貨確實不太靠得住,就把他調離了,這一下彭羕的狐狸尾巴果然露了出來,不滿之下跑去慫恿馬超造反,馬超立馬點了“舉報”,結果彭羕被抓。

彭羕被抓後,痛哭流涕給諸葛亮寫了一份長篇檢討,求諸葛亮為自己求情,然而諸葛亮表示:

不聽不聽,王八唸經,你丫死了就完事了!

壓根不鳥彭羕,結果這貨最終被處死。

劉備臨終前,諸葛亮感到劉封對季漢集團有重大威脅,於是以“這貨太彪,你死了我想管他太難了”為理由勸說劉備弄死劉封。

其實呢,劉封之前已經犯了不援助關羽,外加丟失東三郡兩條大罪,弄死他是合情合理的,不算冤枉他,但畢竟劉封是劉備乾兒子,要弄死他劉備也是不忍心,結果諸葛亮就敢以臣子的身份直接勸說主公幹掉自己的乾兒子,這份決絕,當真是霸氣!

最終,劉備痛下決心,揮淚處死劉封,季漢集團由此少了一個大威脅。

這就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帶給我們的最直觀的感覺——

強大的壓迫感,高傲,腹黑,決絕

如果覺得我上述對諸葛亮性格的舉例描述有些零散,那我們不妨藉助諸葛亮進行的“平南蠻”軍事行動來看,因為“平南蠻”是諸葛亮打的一場非常霸氣,又極具諸葛亮特色的戰爭,充分向我們展現了諸葛亮的上述性格,以及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狠角色。

南蠻之地,正如王連所說,乃是“不毛之地,疫癘之鄉”,諸葛亮率領漢軍直入南蠻,人生地不熟,相當難打,然而諸葛亮卻是毅然出兵,並且做了精細布置——

兵分三路,三線合擊!

諸葛亮以馬忠軍團進攻牂柯郡,李恢軍團進軍益州郡,自己親率主力對決越嶲夷王高定,面對諸葛亮自帶的霸氣光環,高定頓時心虛,只好玩命修防禦工事,打算跟諸葛亮玩消耗戰,對此,腹黑的諸葛亮卻是曬然一笑——

呵呵,正合我意。

諸葛亮不慌不忙駐軍卑水,然後就開始每天打打遊戲,看看視頻,不動了。

這下高定懵圈了,哎,他咋不趁我兵力沒集中起來趕緊對我下手呢?這是等啥咧?哎,搞不明白,算了算了,正好我趁機集中兵力吧!

看著高定的軍隊一點一點集合起來,諸葛亮露出了紳士般的微笑。

其實這都是人家諸葛亮的計謀,故意停著不動,用意有二,一是讓叛軍慢慢集中起來好一鍋端,二是利用叛軍內部矛盾嚴重的弱點,讓叛軍一時摸不著仗打,煩躁之下自己先幹起來。

諸葛亮的計策果然奏效了,沒過多久,叛軍後方就發生內訌,雍闓被殺,孟獲代雍闓為主,而此時高定也已經把兵力集中到夠諸葛亮吃一大波經驗值了,於是諸葛亮果斷出擊,一舉攻破高定的防禦,俘虜其妻子。

這時候諸葛亮覺得高定已然窮途末路,打算把他活捉以後好好調教一番,沒想到高定軟硬不吃,糾集殘部非要跟諸葛亮一絕死戰——

《南征表》:初謂高定失其窟穴,獲其妻子,道窮計盡,當歸首以取生也。而邈蠻心異,乃更殺人為盟,糾合其類二千餘人,求欲死戰。

諸葛亮表示笑而不語,emmm……給你活路不走?那就去死吧。

於是諸葛亮完全沒廢話,直接挽起袖子硬上,結果沒有疑問,夷王高定被漢軍斬殺,諸葛亮一路大獲全勝。

此時馬忠軍團也已搞定牂柯郡,李恢一路孤軍深入後被包圍,但最終用計突出重圍深入敵後,諸葛亮趁勝繼續進軍,與李恢軍合擊孟獲,跟孟獲玩了一把“貓鼠遊戲”,把孟獲抓了七次放了七次。

“七擒孟獲”又是諸葛亮的一次騷操作,既展示了漢軍的威風,又藉著多次擊敗孟獲清除了最死硬的反叛分子,最後孟獲顫抖著匍匐於諸葛亮腳下,說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亮花了幾個月就搞定了一直延伸到緬甸北部,面積高達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南蠻地區,除了666還有什麼可說?真是個狠人啊。

然而戰後諸葛亮對南中地區的處理方法,才真正體現了諸葛亮的厲害,也讓我們明白了諸葛亮特色的戰爭,就是——

戰爭只是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要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政治層面下手

戰後,諸葛亮直接釜底抽薪從政治層面解決南蠻問題,他幹了以下幾個事:

【1】把南中原本的5個郡拆成7個郡,有效削弱了南中每個郡的力量。

【2】平定南中後,一方面“皆即其渠率而用之”,給足當地人面子,減少其反抗心理,另一方面以李恢為庲降都督並維持駐軍,對南中保持軍事壓力。

【3】分化夷人。

“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將夷人的強壯者編入漢軍,組成大名鼎鼎的“五部飛軍”,這支軍隊對季漢忠心耿耿,後來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王平率領數千飛軍就擋住了張郃率領曹魏中軍精銳的猛攻。

對於夷人中的羸弱者——

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 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富豪,乃勸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

讓南中豪強出錢招募夷人為部曲,給他們錢讓他們幹活,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沒事反叛了。

【4】發展南中經濟,對夷人進行引導教育

要想保證南中的長治久安,還得把經濟發展起來,對當地人進行好的引導教育,對此諸葛亮也是做了很多有力的舉措。

諸葛亮對南中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後,認為——

漢嘉金,朱提銀,採之不足以自食。

南中雖然金銀資源豐富,卻人民貧窮,這大概就是陷入了典型的“荷蘭病”症狀——

經濟學家們提出了“荷蘭病”的概念,用以表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因為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萎縮衰落的現象。

僅僅靠金銀開採,無法解決南中的經濟困局,“大經濟學家”諸葛亮決定對南中進行經濟改革,發展農業。

首先是搞屯田,把夷人分配給豪強作部曲後,就可以讓豪強帶領部曲進行屯田,史稱——

《華陽國志》:建寧郡, 故庲降都督屯也,南人謂之“屯下”。

諸葛亮還在南中興修水利——

《一統志》:大諸葛堰,小諸葛堰在金齒指揮使司城南一十五里,皆有灌溉之利。

諸葛亮在南中的經濟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南中的經濟生態幾乎煥然一新——

《滇載記》:“諸夷慕武侯之德,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

除了經濟外,諸葛亮還親自上手對夷人進行思想引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諸葛亮還是個繪畫高手,多才多藝就是好啊,他親自“為夷作圖譜"——

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

這麼一副畫就體現了諸葛亮極高的智商,畫“龍生夷”是契合當地的傳說,首先哄哄夷人高興,同時藉機傳達一個信息——“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意思是君長城府和天地日月是一個級別的,你們一定要對季漢保持忠誠呀,後邊還畫了夷人和官員其樂融融的景象。

諸葛亮把圖賜給夷人後,達到了“夷甚重之”的效果,起到了非常好的思想引導作用。

這麼一套騷操作下來,南中地區之後雖說仍然有叛亂,但終季漢之世還是保持了基本的穩定,成為了季漢的資源大後方,史稱“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就這樣,諸葛亮通過戰爭+政治的組合拳,花了區區幾個月,就把如此錯綜複雜的南蠻地區給治的服服帖帖,我想如果西晉那幫人能夠學到諸葛亮哪怕4分之1的手腕,也不會那麼快就亡國了。

通過上述的一系列描述,我想大家應該能明白了,歷史上的諸葛亮,就是這麼一個超級NB的狠人。

於是,現在估計有人要問了……這問題是問諸葛亮的萌點,你卻說了一堆告訴我們他有多狠,這不是答非所問嗎?

不不,我想問大家一句,在各種“萌”中,有一種堪稱王道的“萌”,他叫什麼?

答案當然是傲嬌!!!

傲嬌的特點,就是“外冷內熱”,我們上述介紹的,都是諸葛亮的“外冷”,如果這個人還“內熱”的話,那他就是一個超級傲嬌了,那不就是他的萌點所在了嗎?

所以,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內熱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這需要我們在史書中去細心挖掘。

諸葛亮這個人,內心擁有非常強烈而熾熱的感情,只是他的話並不多,也不擅長把內心的感情表達出來,只是默默潛藏在心裡,以至於很多人都無法get到。

舉個例子,如果現在問到三國裡對女人最好的人是誰,估計很多人會提到曹操。

原因就是這哥們兒臨死前頒佈《遺令》,在裡邊提到——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就因為曹操提到要人善待自己的婢妾與伎人,外加搞出個“分香賣履”的典故,一群人就認為曹操對女人真好啊,簡直就是“女權先鋒”。

呵呵……然而凡事就怕細琢磨,要知道曹操可是幹過這麼一個事——

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他讓自己的寵姬叫醒自己,寵姬心疼他,到點了不忍叫醒,曹操自己醒了以後知道寵姬沒及時叫醒自己,直接讓人把她活活打死。

可見這位壓根不把女人當人看,所以他真會在遺囑裡為女人考慮?

我們仔細看看這句,看看曹操到底是什麼意思——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

啊,我的婢妾與伎人都很辛苦,你們要讓她們以後呆在銅雀臺,好好對待她們。要在銅雀臺上安放一個六尺長的床,掛上靈帳,早上下午供上乾肉和乾糧,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從早晨到中午,都要向著靈帳表演歌舞。

說白了,曹操這是剝奪了這群可憐女人一生的自由,把她們餘生都禁錮在銅雀臺裡,這群女人活著時候要伺候他,等他死了都不能走,還要用下半輩子陪著他,給一個死人供乾肉乾糧,表演歌舞……

可能有人說,那時候女人地位低,不能拿現代的價值觀要求,然而看看時代差的並不遠的晉明帝司馬紹是如何做的呢——

宋褘,石崇妾綠珠弟子,有國色,善吹笛。後入晉明帝宮,帝疾患危篤,群臣進諫,請出宋褘。時朝賢悉見,帝曰:“卿諸人誰欲得者?”眾人無言,阮遙集時為吏部尚書,對曰:“願以賜臣!”即與之。

晉明帝臨終前,不忘為喜歡的女子安排一個歸宿,堪稱仁至義盡,相比之下,曹操一道殘忍自私的遺令,如今卻被一群人解讀為曹操溫柔,對女人好,我也是呵呵了。

回過頭來看看,真正對女人堪稱有情有義的,並不是BB了一堆的曹操,反而是從未表露過對女人態度的諸葛亮。

諸葛亮的妻子,大家一般都傳為黃月英,她倒是確實姓黃,不過具體名字沒記載——

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這位黃小姐雖然有才,但長的醜,諸葛亮也不在意,就娶了她,之後就沒有相關記載了。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代表諸葛亮對女人好啊,沒準兒諸葛亮就是為了攀附黃承彥的權勢(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而娶的黃小姐呢。

諸葛亮對黃小姐到底如何,諸葛亮本人從未親口說過,但是我們卻從歷史記載中發現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

諸葛亮,直到46歲,才有了兒子,而且一生只有這麼一個兒子,而在此之前,為了避免絕嗣的諸葛亮還曾經把哥哥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要來做了養子。

這個事兒,你仔細琢磨一下,簡直細思恐極!

諸葛亮46歲都能生兒子,自然不存在生育問題,那麼為什麼46歲之前都沒有兒子?唯一的可能就是黃小姐是不能生育的。

那為什麼諸葛亮到了46歲有了兒子?有以下三種可能:

1 諸葛亮46歲時,黃小姐突然病好了,能生了,結果諸葛亮有了兒子……醫學奇蹟?感覺可能性似乎不足0.1%。

2 諸葛亮在46歲時,在終於無法承受絕嗣帶來的痛苦之下,不得不納了一個妾,生了兒子……不過如此是這樣,那為什麼非要等到46歲才納妾?為什麼之前寧願收養子也不納妾然後偏偏46歲就納妾了?好像也不太合理啊。

3 諸葛亮46歲時,黃小姐去世了,諸葛亮這才又娶了一個老婆,為自己生了一個兒子。

第三種可能,應該是最合理的了,我選擇相信他。

一個女人,長的醜,還不能生育,即便如此,諸葛亮依然對其不離不棄,甚至寧肯自己絕後,弄一個養子來繼承家業,也絕不肯納妾來給自己生一個兒子……

諸葛亮對妻子的專一和重情,莫說在三國,在整個人類古代史,都是罕見的,然而對此,諸葛亮卻沒有隻言片語來敘說此事,以至於我們不去推敲史料,竟完全無法得知諸葛亮對妻子的情深意重。

諸葛亮對妻子如此,對兒子,朋友,上司,部下,甚至敵國百姓,同樣也是如此。

諸葛亮忙於公務,幾乎沒什麼時間和兒子諸葛瞻呆在一起,然而,就在他死去的那一年,在軍中被軍務和病痛纏身的諸葛亮,還是寫下了著名的《誡子書》,對兒子表達了最後的期許——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文字數並不多,其中卻有“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樣的千古名句,可以想象,諸葛亮在臨終前,把一生所悟出的精華凝聚在短短的一篇小文中,默默寫給兒子看,這其中既包含了父愛,包含了期許,也包含了不能陪伴兒子長大的愧疚,千言萬語,盡在一篇短文中。

對朋友,諸葛亮也是一生不忘,哪怕好友徐庶已然多年不見且身為魏臣,諸葛亮依然在《與群下教》中,讚美徐庶“惟徐元直處事不惑”,號召大家向他學習。

諸葛亮後來出隴右,聞聽徐庶,石韜在曹魏沒有獲得重用,不由得感嘆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在那一刻,諸葛亮或許想著,如果他們在自己身邊多好,自己一定要重用他們,讓他們發揮才能呀!

對上司的感情,則體現在《出師表》中,在文中,諸葛亮念念不忘當年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並對年輕的皇帝劉禪進行了循循教導。

另一件事,則是諸葛亮本人從未提及,由劉備在臨終前提及的——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

劉備臨終前對劉禪提到,諸葛亮親自為劉禪抄寫了《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想讓劉禪學習這些書。

雖然古代沒有打印機,書的存貨量是比較少的,但劉備怎麼說那也是皇帝,這種書的存貨肯定還是有不少的,沒必要非得諸葛亮自己抄寫給劉禪吧?

可諸葛亮呢,居然親自一字一句把這些書抄下來,想給劉禪看……你從中體會到那份良苦用心和感動了嗎?我想說我體會到了,有些鼻子發酸。

當然,還有另一件事感人至深的事——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看了以後不由得鼻子發酸,諸葛亮真正做到了一心為公,把一生奉獻給了國家。

對部下,諸葛亮同樣是情深意重。

前邊我們提到王連勸諫諸葛亮不要親自南征,諸葛亮雖然沒有聽從,但因為感動於王連的懇切,為王連停留了很久,一直到王連去世,諸葛亮才親自南征。

諸葛亮具備“工作狂”特質,工作有癮,喜歡親自幹很多瑣事,一次諸葛亮親自考核文書,丞相主簿楊顒直言勸諫諸葛亮,甚至說諸葛亮“失為家主之法也”,對此,諸葛亮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認真地對楊顒道歉,楊顒死後,諸葛亮為他一連哭了三天。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刑政嚴峻,卻不知道哪怕是這份所謂的“嚴峻”,也包含了諸葛亮對季漢臣民的寬容——

《蜀記》: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就因為嘲笑了譙周一下,就觸犯了法律,看來諸葛亮所訂立的法律的規定是多而細緻的,不過法條多而細,本來就是符合現代法律精神的,法條詳細才能讓判決變得簡單合理。

雖然諸葛亮訂立的法條多而細,但處罰卻是輕的,比如這次諸葛亮一笑了之,不做處罰。

再看蜀漢帝國時期,除了魏延,沒有任何一起滅族事件,李嚴那樣的都只是他自己被廢為平民,照樣用他兒子。

可見諸葛亮用法所謂的“峻”是規定多而細緻,但處罰反而是相對輕,給人餘地的,而且能做到公平公正,難怪“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對待魏延刻薄,臨死前還設計殺了魏延,殊不知那是演義的虛構,歷史上魏延最終是因為與楊儀爭權,而在失敗後被殺,他的死與諸葛亮毫無關係。

歷史上對待魏延最好最寬容的,反而是諸葛亮。

歷史上諸葛亮雖然拒絕了魏延缺乏可行性的“子午谷奇謀”,卻依然對魏延繼續委以重任,沒有絲毫排擠。

魏延因為自己的計策沒被採納,見人就埋怨諸葛亮膽怯,既然被記在《三國志》裡,說明這個事很公開化,很多人都知道了,肯定也有人對諸葛亮打小報告了,你一個下級公然說領導膽怯,這不是找死?然而諸葛亮對此毫不在意,繼續重用魏延。

臨終前,重病纏身的諸葛亮,為了保護魏延,又做了一個佈置——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按諸葛亮的意思,哪怕魏延不遵命斷後,大軍也不能難為魏延,任他去便是,對待魏延,諸葛亮已然仁至義盡。

哪怕對敵國百姓,諸葛亮的做法也是令人感慨——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諸葛亮在數次北伐過程中,沒有殺戮過一個無辜的魏國百姓,甚至諸葛亮在魏國的土地上屯田,能夠做到對魏國百姓秋毫無犯,甚至搞成了宛如軍民一家般的魔幻場景,除了一個“服”字,我沒有別的可說。

通過上邊這些事,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內心充滿了溫情,但由於性格原因,不擅長也從不刻意把這些表達出來,這一切只是在諸葛亮的行動中不經意流露了出來,以至於我們要細心去觀察,才能體會到潛藏在諸葛亮心中如同大海一般深邃和感人的情懷。

這就是諸葛亮,一個“外冷內熱”的傲嬌,簡直萌到爆了。

當然,可能有人會問,感覺你把諸葛亮說的有點太完美了吧,他就沒有缺點了嗎?

當然不是,我不認為任何人是沒有缺點的,諸葛亮當然也是有缺點的,不過這個缺點貌似也是個萌點哈,那就是——

過於追求完美。

從“政治無鉅細,鹹決於亮”“亮嘗自校簿書”“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這些記載來看,諸葛亮是一個工作狂,而且有著對於完美有著近乎於變態的執著追求。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不分權,諸葛亮當然也是分權的,比如“規畫分部,籌度糧谷”這種事就是楊儀去幹的,我猜測諸葛亮大概是經常在幹完本職工作後,不給自己任何休息時間,而是把剩餘時間都拿去做一些瑣事, 或者監督別人把事兒乾的更好。

諸葛亮這麼幹,好處顯而易見,陳壽評價在諸葛亮治理下,季漢達到了如下狀態——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這TM是古代嗎?不知道還以為是整個社會都“人工智能”化了呢,除了NB,還有什麼可說?

然而,壞處也是顯而易見,比如街亭之戰,諸葛亮為何堅持讓馬謖去守街亭以至於失敗,大概就跟這種對完美的過度追求有關,大概在諸葛亮看來,讓馬謖去守街亭,既可以守住街亭,又可以趁機培養出一個大將之才,一舉兩得,可以實現收益最大化,所以不惜力排眾議啟用馬謖,結果最終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當然,這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後果,體現在了諸葛亮的壽命上,在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可能也感到了日常的拼命工作已然把身體狀態透支到了極限,面對這樣的情況,諸葛亮反而更加拼命工作——

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

嗨,反正都要死了,能為國家乾的事兒幹一點兒少一點兒啦,那趁著沒死再多幹點吧!

諸葛亮去世後,遺命把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大概他還想在這裡,望著漢軍出漢中北伐吧,畢竟這是他一生的心願啊。

墓葬規格僅僅是“因山為墳,冢足容棺”而已,陪葬品也是寒酸到“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他就長眠在這個小小的墳墓之中。

對於諸葛亮為何如此拼命,為何要把自己的心血一點不留地獻給國家,很多人感到不理解,乃至於有人因此自慚形穢無法忍受,想通過把諸葛亮說成一個嗜權如命的人來找一下心理平衡。

然而一個嗜權之人必定會想方設法把權力留給子孫,可諸葛亮卻遺命把權力交給蔣琬,他在季漢的親屬,兒子太小暫且不說,弟弟諸葛均也只做到長水校尉。

所以啊,他到底是圖什麼呢?

要分析一個人的性格,不能離開他的成長經歷,我們追溯一下諸葛亮的人生起點來看。

諸葛亮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12歲時家鄉徐州遭到曹操軍隊的屠戮,也許就在那次屠戮中,諸葛亮很多小時候的玩伴,暗戀的女孩都死於非命,跟著叔叔諸葛玄來到荊州之後不久諸葛玄也去世了,此時諸葛亮年僅16歲。

從小就見證了太多的醜惡,諸葛亮有足夠的理由去仇恨整個世界,也有足夠的才能去對這個醜惡的世界進行復仇,他可以自暴自棄,混吃等死,也可以去做一個不擇手段的亂世嗜血者,去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但他沒有,他沒有因為世界醜惡而自暴自棄,也沒有去與它同流合汙,反而是決心燃盡自己的一生去改變這個世界。

諸葛亮不愛說話,也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能動手絕不BB,他一生基本都是在朝著理想去嘔心瀝血奮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工作狂一般的態度,對完美的變態追求,以及一些自傲的話語,透露出他對人類的不信任,很多事情,他都覺得必須要自己去幹,才能乾的最完美,才能達到他理想的狀態,我理解這種不信任,諸葛亮的境界很高,別人未必能跟得上,在那個時代,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哪怕在今天,不是還有很多人會用黑暗的想法去揣測諸葛亮嗎?

以諸葛亮的聰明,我想他不會不知道人類在命運面前的無力,也不會不知道他實現理想的艱難,但他依然燃盡了最後一滴血,我覺得他並沒有追求一定要贏,輸贏不過一時之悲喜,我相信在諸葛亮覺得自己哪怕最終不能實現理想,以自己的努力為後人留下一座精神高峰就足夠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到底誰才是贏家?千載之下,司馬氏的王朝早已灰飛煙滅,只留下消逝的浮華,而諸葛亮卻化為了一座意念裡的高峰,他活在人們的意念中,成為了人們大腦階梯中不可替代的一層,這才是贏,才是永生。

【寫在最後的話】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我曾經是一個非常執著的亮黑+季漢黑,因為我成長的時代,就是黑諸葛亮黑季漢思潮氾濫的時代,我也曾經盲目相信了這些,因為曾經的我不相信世界上能存在如諸葛亮,劉備這樣的人。

直到我自己去研究了歷史,看了很多東西,並且理解了他們能堅持理想,始終不渝的理由,我才發自內心去喜歡上他們,並且明白了他們最可貴的地方到底在哪裡。

我們在這裡不妨一起來思考一下,以諸葛亮,劉備,關羽等人為代表的季漢英雄人物到底為何自古以來備受推崇,他們的可貴之處到底在哪?

他們是可貴在毫無黑點,完全正面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人本身就是複雜的,除了天生反社會人格,本就不存在完全負面,沒有絲毫閃光點的人物,正如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所說——

“不管某人如何自私,這個人總是存在著憐憫或同情的本性。他看到別人幸福時,哪怕他自己實際上一無所得,也會感到高興。這種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絕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備,即便是最殘忍的惡棍,即便是嚴重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喪失全部同情心。”

同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完全沒有黑點,完全正面的人物,自然也不可能存在。

哪怕是最臭名昭著的董卓,一樣有著年輕時慷慨豪邁,對外族英勇作戰的閃光點,哪怕是相對最完美的諸葛亮,一樣有過於追求完美而錯用馬謖導致失街亭的黑點。

既然反面人物也有閃光點,正面人物也有黑點,那麼正面人物到底為什麼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到底為什麼是反面人物?

個人認為,劃分善惡的標準,不在於善,而在於惡。

一個人最難做到的,恰恰並不是行善,而是止惡。

行善本身帶有自我滿足的功能,很多惡人在功成名就後,都會開始各種“行善”,一方面是為了洗白,另一方面也是給自己找一個能心安理得享受罪惡果實的理由。

“行善”這種惡人都樂於做的事,本身其實不難,很多人不行善,不是不想做,只是缺乏條件,只要有足夠的條件,大多數人不會吝惜於行善。

那麼,止惡呢?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到——

人,在最完美的時候是動物中的佼佼者,但是,當他與法律和正義隔絕以後,他便是動物中最壞的東西。

你在街上看到一個乞丐,給他幾塊錢,很容易做到,對吧?

那麼換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幫某商家做一個虛假宣傳,這會使很多人受到輕微金錢損失(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不大),而你自己能獲得一大筆錢,又完全不會受到懲罰,那麼,請問,讓你控制住自己的慾望,不去做這件事,你能做到嗎?

一個惡人把自己作惡賺的錢拿來行善很容易,但你讓他放棄作惡賺錢,他能做到嗎?

一個人最終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來源於性格與環境雙方面的影響,類似董卓一樣的人,他們並非毫無人性與閃光點,也並非沒有做過好事,只是他們的性格不夠能遏制住惡欲,又遇到了亂世這樣不好的環境,所以最終淪為了歷史反面人物。

而諸葛亮和劉備,關羽等季漢英雄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他們沒有一點黑點,而在於一方面他們能夠保持自己的同情心與理想為了世界變得更好去奮鬥,一方面他們的性格能夠讓他們哪怕面對極端惡劣的亂世環境,也能堅守理想,不被利益所迷惑而喪失本心,這才是他們可貴的地方,也是後世為什麼要推崇他們的原因。

沒有純粹的好,也沒有純粹的壞,但正因為善惡本身並不是涇渭分明,在這種混沌狀態下誕生出的能夠堅持理想的正面人物,才顯得更可貴。



小余說電影


應該是臥龍,不是伏龍。得一可安天下,只是說明他們的能力強,有治世之才,但是有些誇張,這是他們的小圈子吹噓出來的,天下能人眾多,超過臥龍鳳雛不知凡幾,何況鳳雛出師未捷身先死,連伏兵地形都未覺察,又有多高的智慧,臥龍更是星隕五丈原,能力不過爾爾,所以說的確是說錯了,之所以突出這兩位是因為他們跟隨劉備,代表正統。

魏蜀吳三國實力此消彼長,劉備一開始是最弱的,但是佔據荊襄和西川之後實力已經超越了東吳,諸葛亮屢次北伐造成國力空虛,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國實力偏弱,在三國中也就是排名最後了。


早起太費勁


大家最愛是三國,忍不住重複說。我篤定自己的觀點,希望大家贊同我的觀點。諸葛亮是促割據,安蜀國而已,安天下另有其人!

安不等於統一,三國後期的平衡比前期軍閥混戰確實“安”多了。說起來肯定是統一好,諸葛亮定三分天下是用肯定語氣,說統一是模稜兩可的期望。隆中對太有名了,不難理解,就不抄書了。

為劉備指明道路,諸葛亮其實是促成三國,但,實質上阻礙了統一。這樣說是因為劉備當時就這一條路。

赤壁,曹操是強大的,但沒有到不可戰勝。孫權若想活,就要聯合人,荊州敢和曹操動刀的就劉備,沒有選擇。史書上看劉備沒出多少力的樣子,感覺也沒實力可出。實際不是,雙拳難敵四手,

江夏的實力加上荊州百姓的民望,曹操鼠首兩端,難以安心打孫。

劉備不用說,除了靠孫權活命就剩跑,按那時就是跑越南去,那還能幹嘛呢?

諸葛亮所謂安天下,就在當時這一步棋,定下三國格局啦。誰定的。諸葛亮?不!是周瑜。

赤壁這種戰鬥,周瑜是異數。孫劉必須拼,但不是愛拼就會贏,周瑜的發揮是神操作。換周瑜再打幾次,不見得都能贏,是命運,造化,歷史就是這樣發生的。

周瑜實現了諸葛亮的預期,為劉備集團隨後的操作打了基礎,不然中國已經一統。而曹操還是最強的,孫權必須扶持劉備這個盟友,不然曹操再來,就不見得活得了。這樣,劉備獲利最大,孫權是既搶也放任,睜隻眼閉隻眼。這是諸葛亮算計到的,劉備的發展機會。好在,歷史上實現了。

三分天下,不是諸葛亮一個人想到的,史書有據。諸葛亮只是為劉備指出了路,把寶壓在孫權那,賭贏了。後來看,要多懸有多懸,幸虧歷史上有周瑜。

不論演義,講歷史。安天下的名頭有周瑜在,諸葛亮沾不到邊。但周瑜是軍事家,這就侷限了。周瑜也當不起,當然,如果周瑜命長,世界很可能不一樣了。

最後安天下的魏,司馬是摘果子的。魏靠曹操,曹操常敗將軍,除了官渡,別的戰鬥說實話是輸贏都死不了,其實沒壓力。為啥那麼橫,就是人多,糧多,武器多,資源多,人才多,手裡有皇帝這個百年老字號。輸了就再來,硬實力碾壓。曹操要是有周瑜,估計早統一了。

曹操不是有郭嘉麼?郭嘉是謀士,不是政治家。曹操的政治格局,發展國策出力最多是荀彧荀攸,所以,通過上帝視角,安天下的人姓荀。諸葛亮是促分裂,強劉備,安蜀國。至於龐統,比諸葛亮後到一步處處落後,死得早,不可比。


萌之商都


你好,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之口,很多人認為後面還有“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寫這篇文章前我看了第三十五回,並沒有這一句,而是當司馬徽知道劉備要請諸葛亮出山時,又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那麼,司馬徽對於兩人的評價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先來看看大家比較熟悉的臥龍諸葛亮,司馬徽對諸葛亮先是比做春秋的樂毅、管仲,後又評價“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這裡拿諸葛亮與周開國功臣姜子牙與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張良相比,兩人都是已經建立豐功偉業的先賢,可見對其評價到底有多高。


諸葛亮歸順劉備後,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 1.隆中對策,分析天下局勢,為劉備謀得方向
  • 2.火燒博望坡,大敗司馬懿
  • 2.赤壁之戰,舌戰群儒,聯合東吳共抗曹軍,期間草船借箭、借的東風
  • 3.巧借荊州,在周瑜之前拿下荊州,藉口暫居,有借無還,使劉備能入主西蜀,真正開始三分天下
  • 4.七擒孟獲,孟獲是蜀國後方部落首領,七擒孟獲,最終使其心服口服,安得
  • 5.六出祁山,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完成劉備遺囑,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都已失敗告終,最終死在五丈原,死後精囊妙計仍使大軍平安撤退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6.培養人才,諸葛亮死後,蜀國軍事由他提拔的姜維帶領,姜維一心為蜀,身死軍中

從一無所有到三足鼎立,以此功績來看,臥龍自是有安天下之能。



而鳳雛是指龐統,司馬徽為何會對其有此評價,因為兩人曾在桑樹下交談一天,就是這一天,司馬徽評價龐統南州士子無人能比,可謂南州第一謀士。

只是龐統天命不好,在助劉備入主成都後,還未拜得相帥,就在軍中被亂箭射死,年僅三十六歲,英年早逝。

臥龍鳳雛二人,臥龍謹慎滴水不漏,鳳雛激進有勇有謀,若是二人配合,或許能改變蜀漢的命運。

那麼,有臥龍鳳雛,蜀國為何反而是最早滅亡的呢?因為蜀國實力最弱嗎?

這點可以從蜀國佔地與幾次大戰來看,從佔地看,蜀國踞川,有地勢之險,但所能擴展的地方較少,有退無進,久之人才稀少,謀士雖有臥龍、鳳雛、孝直、蔣琬、董允,但鳳雛孝直早逝。

而魏國獨踞北方,人才頗多,文有司馬懿、郭嘉、賈詡、荀彧、荀攸、曹仁、徐庶、鍾會、鄧艾,武有典韋、許褚、張遼、夏侯惇、徐晃、曹洪,而且兵力充足,在赤壁之戰失去二十萬大軍後,仍然實力最強,有資本捲土重來。

所以說蜀國和魏比,實力自然是較弱的,那麼和吳比呢?

孫吳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分地區及交州全境,水域縱橫依託長江天塹易守難攻,赤壁之戰就是很好的例子,想要攻打孫吳,只能通過長江赤壁,水軍強勢,自保有餘,但陸軍戰力一般,與魏國在陸戰中幾乎沒有贏過,所以說吳國有戰力,但戰爭能力一般,與蜀國各有千秋。

那麼蜀國為何會被率先滅國呢?


  • 1.關羽、張飛連接被殺,導致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說,誓要滅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後,心力交瘁,在白帝城病逝,留下“扶不起的阿斗”,自此蜀國走向衰敗。
  • 2.蜀國佔據巴蜀,人才稀少,資源不足,諸葛亮六出祁山更像是背水一戰,但謀圖中原未果,所以戰爭潛力越來越小。
  • 3.蜀國對魏的威脅更大,吳國在三國末期只是死守長江天險,在魏打蜀時也無動於衷,而蜀則不然,不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一心想進軍中原,復興漢室,自然會受到魏的優先“照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