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的影響,一些企業無法正常營業,現金流驟減,甚至歸零,但是各種費用支出依然龐大,無奈選擇裁員、停工、調崗、降薪等各種自救措施。
杭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張維(化名)收到公司通知,受到疫情影響,需要全員降薪,領導降薪50%,普通員工降薪30%。當時他還自我安慰,降薪總比不發工資強嘛!反正1月份付完了一個季度的房租,只要不大手大腳還能勉強支撐。但是沒想到最後還是被辭退了。”“世事無常啊!不過公司賠償倒是挺利索,按照勞動法走的,只是2月份的工資按降薪後的發放。這樣也好,總比耗著強些,也許下一份工作會更好。”
長沙一家科技型創業公司工作的劉宇(化名)也收到了降薪的通知。“老闆說疫情可能會讓公司半年沒有項目可做,因此工資減半。作為員工對此表示理解吧,每月工資只能拿到一半了。但有些核心崗位的同事有房貸壓力,肯定會有其他打算。”“真的很忐忑,一方面我想辭職備考公務員,另一方面也擔心不僅會降薪還會被辭退。”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日前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約86.5%的受訪中小企業表示經營受到較大影響,其中近30%反映影響“特別嚴重”,將導致虧損。資金緊張是企業最大壓力之一,近九成企業賬上資金撐不到三個月,能支撐半年以上的企業不到10%。
企業不開工,員工不復工,沒有進賬,但是成本卻每天都在繼續。
隨著延長隔離期的消息層層遞進,撐不住的企業主們紛紛出招,降薪是多數,遣散員工也屢見不鮮。
根據《智聯招聘春季求職競爭週報》可以看出,為了減少勞動力的成本、確保生存,企業都採取了那些方式自救。
從圖中可以看到,工資無法發放、工資、裁員佔到前三位。
新年開工的第一天,新潮傳媒宣佈裁員500人的消息在網上引起一片譁然。疫情對經濟對企業的影響不容置喙,但深究新潮傳媒此番舉動,卻發現端倪早已在疫情前便有所體現。早在之前,新潮傳媒就已經開始以優化結構的方式裁員。
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每個月不斷的現金和流水是讓企業維持經營的根本,可是疫情突然來襲,對於沒有“家底”或者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企業來說,自然如同別扼住了命運的咽喉。企業經營從來都是這樣,風險與收益並存,但一味冒險而忽略了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才是疫情中捉襟見肘的根本原因,而經營不善導致虧損或者倒閉的鍋,也只能由員工來背。
疫情帶來的危機挑戰,讓企業更需要能夠並肩作戰的員工。“末位淘汰”法則近些年越來越普遍的被運用在職場中,該法則的初衷便是滿足企業競爭需要,通過不同的手段干預,保證員工的活力和優秀,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疫情突然來襲,對於企業來說,“活下去”才是關鍵。但是面對高昂的運營成本,低迷的市場情況,如何轉危為安,在一片蕭索中殺出一條血路,不僅僅靠的是管理者的眼光和策略,更需要精英員工的配合。同時,企業為了節省開支,也就不得不做出優化裁員的舉動以自保,讓自己活下去。
對於職場人來說,眼前的穩定和安逸往往都只是一時,世界變化太快,沒有人可以料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疫情只是打破眼下舒適區的一場意外,無論受影響還是暫時不受影響的職場人,都應該打起一萬分精力去思考自己接下來的發展規劃,不要停止成長,更不能拒絕改變,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才能在危機到來時完美轉身,讓自己體面又不手忙腳亂。
疫情確實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我們在哀嘆於那些受影響較大而無法支撐的企業時,也要看到在危機中逆向成長的機會。因為被隔離在家不出門,宅經濟迎來了高峰。在傳統行業暫時縮減招聘優化人員的時候,新興的行業正在對求職者敞開歡迎的大門。
所以轉變固有的求職思路,拓展自身技能,與其陷入被裁員或者即將被裁員的恐慌,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去爭取適合自己的崗位,靈活面對困境,讓自己早早走出危機。
對於企業裁員,常見的賠償辦法是N+1;對於試用期未轉正的員工來說,要麼提前三十天書面通知,要麼額外支付一個月的工資才能合法解除勞動合同。
那些一聲不響原地解散的行為,顯然是觸犯了《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若是不幸真的被優化裁員,不論什麼原因,一定要記住用法律武器維護好自身的利益。
疫情只是一場意外,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還有無數個意外等在無法預計的路口,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才是這場疫情過後,職場人們最應該深思熟慮的問題。
閱讀更多 億企喵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