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小家大擔當,同心逆行在抗疫主戰場——湖南新晃疾控中心楊桂林一家疫情防控事蹟

小家大擔當,同心逆行在抗疫主戰場——湖南新晃疾控中心楊桂林一家疫情防控事蹟

紅網新晃站3月2日訊(楊馥羽)今天,楊桂林和女兒、母親視頻。40幾天不見,一歲多的兒子對爸爸竟愛理不理了;女兒卻很開心:超過5分鐘啦!

是的,作為新晃縣疾控中心主任、疫情防控隊伍的領軍人,這是楊桂林一個多月來和家人通話最久的一次。

母親覺得夠“奢侈”,主動提出:先掛了啊桂林,不佔別個的線了。

湖南邊陲小城--新晃的正月是寂靜的。各家廚窗飄出臘肉和餈粑的香還意味著“年”的依舊。有這樣一個家庭,因為疫情防控需要,他們向險而行,支撐著小城的萬家燈火。

這一家子分別是:楊桂林——新晃疾控中心主任/黨支部副書記、一線防控主力;妻子吳小仙——新晃定點醫院隔離病房一線護士、最美逆行者;父親楊先槐——新晃縣涼傘鎮桂林溪村黨支部書記、基層防控組織人。肩上的使命讓他們分別在疫情處置、醫療救治、基層防控的主戰場整整堅守一個多月。

出 擊

1月22日新晃縣出現首例輸入性新冠疑似病例,正值臘月二十九。

作為新晃縣疾病防控隊伍的領軍人,楊桂林懷揣著二十年臨床、公衛以及疾病控制的豐富工作經驗,肩負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使命,帶領一支時刻備戰、隨時衝鋒的防疫戰隊,以專業技能護城護民,在危機四伏的防控一線錘鍊黨性,踐行使命。

整個疫情防控中,楊桂林細緻部署、周密安排、壓實責任、靠前指揮。從應急隊伍的組建,到專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制定方案、排兵佈陣,研判疫情………每個決策的快速決斷與執行,他都運籌帷幄,親力親為。

為了追蹤和排查密切接觸者,楊桂林同流調人員在公安局天眼系統緊盯攝像頭視頻整整一夜,和衣休息片刻,8點又出擊流調一線。2月3日也是一個不眠之夜,在新晃衛健行政部門的組織下,對全縣疫情防控風險進行評估分析,黎明時分將情況及時上報指揮部。這次評估意義非常,有效推動了我縣疫情科學防控工作的進程。2月6日深夜11點30分,楊桂林親自帶隊趕往30公里外的鄉鎮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密接者管控的落實,直到2月7日凌晨2點回到中心。隨即組織流調專業人員進行討論會商,研究下一步防控措施。等所有防控工作研討部署就緒,天又亮了。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是楊桂林的真實寫照,親自參與流行病學調查、追蹤密接、樣品採集、預防性及終末消毒等工作;深入醫學觀察隔離點和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技術指導,對定點醫院收治的病例和疑似病例,以及醫學觀察的留觀病例及到期解除人員情況全部瞭如指掌、如數家珍。

從除夕到正月初七,楊桂林每天吃住在單位,餓了方便麵,困了冷水臉。整個疫情期間,每天都會在中心坐陣到深夜,一天至少連續工作十八個小時以上,通宵達旦已是常事。

哪裡情況最複雜,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所有人都心疼楊桂林的連軸轉。食堂大師傅每次打飯都給他壓得實實的,衛生員悄悄地給他鋪上電熱毯。他還開玩笑說自己體積大,又是共產黨員,頂得上、扛得起、穩得住!

有這樣的領頭雁,新晃疾控人猶如高飛的雄鷹,籍敏銳和果敢翱翔在與新冠肺炎做鬥爭的陣地前沿。由於排查和管控到位,到目前為止,新晃縣疫情態勢平穩。

疫情結束後的第一件事,最想幹什麼?

他說,想回一趟桂林溪。

救 護

2020年2月9日--感染科護士吳曉仙參與一線護理新冠肺炎患者後的第10天。中午,感覺乏力發熱,立即測量體溫:37.5。肺部CT顯示有炎症反應。

走進一個人的隔離間,房門在身後關上,眼淚的閘門嘩的一下打開。說好的堅強呢?說好的生死度外呢?不是已經把“身後事”都給丈夫楊桂林交代清楚了嗎。

就在幾天前,新晃縣人民醫院醫療救治梯隊組建,吳曉仙主動要求火速入列。這位心靈和名字一樣高潔純善的女子成了一線白衣戰士。她發信息“徵求”丈夫意見:護士長問我們,如果怕的話可以調到別的科室上班,我決定留在這裡,你支持我嗎?

楊桂林回覆妻子:支持你!一定要搞好防護。

這位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於即將到來的“短兵相接”,之前的小擔心因為丈夫的信任和支持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小小的驕傲和光榮----以戰士的名義與親密愛人比肩同行在抗擊新冠的疫場。

為了控制感染風險,感染科的兩頭採用的是全封閉的不鏽鋼牆和不鏽鋼門。進了這道門,白天與黑夜已經與她們無關,某種意義上生和死也無關了。曉仙和同事們熟練地給患者和疑似患者測體溫、抽血、採集咽拭、輸液。同時,病區消毒、整理設備、鋪床、備物…這些瑣碎的工作不光是忙碌,同樣可能面臨感染的風險。

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是阻隔她們和病毒之間的屏障,同時也緊緊地包裹了所有的掛念、不捨以及擔心。面對“全國醫務人員確診病例1716例,6人不幸死亡”的數字,吳曉仙何曾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而在隔離區,對患者和疑似患者心理疏導同樣佔用了她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萬一有什麼意外,我是說萬一啊,你一定把兩個崽帶大,照顧好老人。”這是曉仙給桂林的最後囑託。以最嚴的防護做最壞的打算---曉仙說這是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共同的心理。如果一定會有犧牲,吳曉仙和她的戰友決定讓自己成為那個風口浪尖上擋槍的人。一身薄薄的白衣,就這樣鋼鐵般地支撐起醫者無我的杏林承諾。

吳曉仙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子1歲8個月,女兒讀初中。兩孩子早在年前就送回鄉下。她說:兩口子輕裝上陣無牽掛。真的可以那樣輕鬆無牽掛嗎?曉仙每次一出隔離病房就看信息,女兒常常發來弟弟的照片,更多的是網絡上有關新冠疫情的新聞或者防護知識,口氣儼然“防疫小行家”。鄉下的兒子正月初三感冒了,咳著嗽哭喊著要媽媽,把曉仙心疼得關了機。吳曉仙是疫場上的戰士,而面對孩子,此時的她只是一個不知所措的母親,一個為母則剛的女性。

同在一線防控的涼傘鎮衛生院院長姚立波得知這一情況,馬上給孩子送去了感冒藥。姚院長或許不知道,他的藥劑和叮囑是戰友桂林和曉仙初三那天全部安全感的來源。

2月14日是個溫馨的節日,也是吳曉仙解除隔離的日子,上天眷顧,此次僅因感冒引起一場虛驚。拿著結果正常的化驗單和檢測報告,吳曉仙哭了,又笑了......

晚上10點,楊桂林“提前”下班,給解除隔離的妻子一個深深的擁抱。農曆正月二十一,庚子鼠年第一次見面,他們輕輕地互道一聲:新年快樂。

堅 守

距離新晃縣城一百多公里的涼傘鎮,以晶凝滑嫩的涼傘豆腐而聞名。沿著涼傘河溯溪而上,一個517戶人家的小村傍山而立,村莊前的桂林溪流水潺潺,常年清清朗朗、不疾不徐。這作風、這性格倒是像極了桂林溪村黨支部書記楊先槐。

給兒子取名楊桂林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楊先槐對這片土地一往情深且一覽無餘的表白。

人口1879人的桂林溪村為落實上級下達的防控措施,早早把標語掛上,入村的路口把持得嚴嚴實實。楊先槐把127個回鄉的年輕人都當成自己的兒子,接行李、端油茶,遞熱毛巾、噓寒問暖,當然最重要的測體溫和“你從哪裡來”肯定不會忘。

一雙老棉鞋、一件老棉衣、一支手電、一把測溫槍,支書老楊就這樣往返在鄉間的小路上,丈量溝溝坎坎,用他的“槍”、用黨賦予他的職責和使命守他的桂林溪。走過多少夜路,風雪裡摔了幾次跤,被雨淋溼幾件衣服,餓了吃幾個芍和洋芋......這些,村口的老槐樹都知道。

面對春節返鄉潮,楊先槐每天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宣傳、摸排調查、體溫監測,對於環境清掃、表格上報、扶貧幫困等事務無一不親力親為。村裡的值守點差不多是這個春節他的家。連續4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楊先槐在任何一個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大事難事橫亙在面前的時候,從來都是第一個站出來、趟過去的人。

大新年的,門口貼上“不予外出”,還被要求不準串門---這對於兒子從武漢回來又愛喝兩杯的楊先金來說簡直要了命。送去的標語被丟進灶塘燒了。為了說服這個倔老頭,楊先槐可是費盡了功夫。油鹽不進酒來敬,楊先槐把糯米酒溫好,提著酒罐來到他家,兩人隔著矮冬青籬笆,幾杯下去划拳起來。愛串門的楊老頭就這樣乖乖在家呆了十幾天。

村支書楊先槐的“趣事”還真不少。正月初一晚8點的值守點上。楊先槐拿著烤紅芍睡著了---紅芍被楊小毛的“發財”叼走---最後還是落入楊慎軍家大老黑的故事,至今還在村裡流傳。

在楊先槐和村委會的安排部署下,桂林溪村的基層防控工作紮實穩固,深山裡紮下了一道厚厚的防疫籬牆。

等 歸

母親劉迎春把兩個孫子接回桂林溪,讓在一線的兒子媳婦安心抗疫,她把無處安放的牽掛,放在孫子孫女的一粥一飯裡。

對於老頭子、兒子、媳婦的“不歸家”,老人家笑笑:“只要一家人好好的,在哪裡都是團圓。把仗打贏了,所有人才安全。”

楊桂林說,他明天要打一個10分鐘的電話給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