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醫用防護服、低壓病房、病毒檢測實驗室……戰疫前線,它們守護著醫護人員

中國科技網

醫用防護服、低壓病房、病毒檢測實驗室……戰疫前線,它們守護著醫護人員

檢測人員在“火眼”實驗室工作。“火眼”實驗室是由武漢市政府、東湖高新區、中交二航局、上海諾瑞實驗室、華大基因聯合共建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實驗室。 圖片來源:新華社 程敏 攝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展,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奔赴最前線,以自身的奉獻守護人們的健康與安全。而“人傳人”的病毒傳播方式,導致疫情肆虐的同時,也引起了公眾的恐慌。

作為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接觸最多的一線醫護人員,往往是病毒傳染的“頭號目標”。如何保障一線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那麼,在這場與新冠病毒的戰鬥中,又有哪些防護手段默默守護著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並協助他們抵禦病毒的不斷進攻呢?

醫用防護服:最常用最有效的鎧甲

在與新冠肺炎病毒頻繁“交鋒”的一線,醫用防護服無疑是醫護人員最直接、有效的防護“鎧甲”。

醫用防護服是指醫務人員及進入特定醫藥衛生區域的人群所使用的防護性服裝,主要作用是隔離病菌、有害超細粉塵、酸鹼性溶液、電磁輻射等,保證人員安全和保持環境清潔。醫用防護服有著多種分類方式,按照用途和使用場合,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大家熟悉的“白大褂”,這是醫護人員日常工作中穿的防護服;第二類是手術服,是為醫護人員在手術室內工作專門設計的服裝;第三類是隔離衣,是在醫護人員接觸病人、家屬探視病人等場合下穿戴的服裝;第四類防護服則是進行醫療急救,進入傳染病區、電磁輻射區等特殊區域的人員穿著的服裝。

依據不同的用途與場合,防護服所用材料有著嚴格的標準,其中醫用防護服就有“三拒一抗”的要求。所謂“三拒一抗”,是指醫用防護服必須能夠抵擋水液、酒精、油漬進入,必須能夠有效抗靜電。

醫用防護服如何做到“三拒一抗”呢?東華大學靳向煜研究員解釋,關鍵是製作醫用防護服的材料“與眾不同”。採用微納米級別的醫衛防護非織造材料,通過不同材料複合製作而成,如用聚乙烯/聚丙烯紡黏非織造布與透氣微孔薄膜或其他非織造布覆合製作,也可用水刺非織造布與透氣微孔薄膜複合製作,還可用木槳複合水刺非織造布製作。

防護服材料的性能也有著嚴格標準,包括防護性(密封性)、服用性、安全衛生性。

防護性(密封性)要求防護服具有液體阻隔功能,防護服關鍵部位,如左右前襟、左右臂及背部位置都需具備抗滲水性,可耐靜水壓不低於1.67千帕;抗合成血液穿透性不低於2級。“如果合成血液以1.75千帕的壓強作用於防護服上,要求5分鐘不能穿透;同時,防護服外側面沾水等級不低於3級。此外,還要防微顆粒物穿透,關鍵部位及接縫處對非油性顆粒物的過濾效率不低於70%。”靳向煜說。

服用性則要求防護服有足夠的強度與尺寸穩定性。“進行拉伸試驗時,防護服的斷裂強力不低於45牛頓,斷裂伸長率不低於30%。”靳向煜介紹,為穿著舒適,防護服材料也具有透溼量的要求。

安全衛生性則要求防護服自身無毒,不刺激皮膚,且能夠抗黴菌滋生。

負壓隔離病房:抵禦病毒的堡壘

2003年非典時期,世界衛生組織強調,醫院必須擁有負壓病房以收治非典病人。多年來,各種針對負壓病房的設計與管理研究,都在證明同一個結論:它是完善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救治體系,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為醫務人員和患者提供安全保障的場所。

所謂負壓隔離病房,指的是病房裡面的大氣壓強和外面區域的大氣壓強有差別。一般是病房裡面的壓強低於外面的壓強,這樣裡面的空氣出不來,只有外面的空氣能進去,可以避免病房裡面空氣中可能含有的病毒排放到外面的區域,減少整個醫院的感染風險。

“負壓病房是收治傳染性強的呼吸道病人的醫療設施,有嚴格的功能分區和工作流程。”山東淄博潤春空調淨化設備有限公司曾先後為山東濰坊第二人民醫院、河北邢臺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建設負壓病房,公司董事長蘇勳潘告訴記者,傳染病負壓隔離病房的功能主要有兩點,一是利用負壓原理隔離病原微生物,同時將室內被患者汙染的空氣經特殊處理後排放,不汙染環境;二是通過通風換氣及合理的氣流組織,稀釋病房內的病原微生物濃度,使醫護人員處於有利的風向段,保護醫護人員工作安全。

由於傳染病治療工作流程有特殊要求,負壓病房的設計與施工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負壓病房分為流程隔離與空氣隔離,流程隔離是通過建築平面控制人員物品流程實現隔離;空氣隔離則是通過潔淨通風技術,在各區域形成壓力梯度差,防止病菌向外擴散。

“隔離病房設有準備室、前室、隔離病室等三道門隔離。病室與準備室的前室設計,可避免人員進出時病室內的感染性氣體隨人員走動產生的氣流外洩。為避免病室內的感染性氣體外洩,需要保證隔離病室內的氣壓一直低於前室氣壓,從而確保氣流不會向走廊滲漏。”蘇勳潘補充說,傳染病負壓隔離病房中包括一套送風淨化裝置和兩套排風淨化裝置。送風淨化裝置由送風櫃和粗效、中效、高效過濾裝置組成,過濾效率為99.99%。排風淨化裝置由排風櫃和粗效、中效過濾裝置組成,過濾效率為99.99%。同時,低壓病房也需要通過直流空調通風來稀釋病原體含量,病房內每小時最小換氣量應該達6次以上。

病毒檢測實驗室:關乎後續處置方案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每天都有疑似病例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測。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關乎患者後續的處置方案,與醫護人員也息息相關。

目前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多為二級。廣州海關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p2實驗室)主任吳健告訴記者,根據所操作的生物因子採取的防護措施,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被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一級防護水平最低,四級防護水平最高。

吳健介紹,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適用於操作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可致病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檢測,但這類微生物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在不同級別的實驗室操作,技術人員的防護也需要達到相應防護級別。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在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進行,但是檢測人員卻需要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個人防護,即醫用防護口罩、醫用防護服、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雙層乳膠手套、醫用防護帽、防水靴套等。

實驗室檢測的樣本極有可能來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在實驗室檢測會不會造成檢測人員的感染風險或汙染實驗室周圍的環境呢?“這個不必過於擔心,這與實驗室設計有關。”吳健說,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需要具有負壓系統,並配備二級生物安全櫃。正常運行的生物安全櫃可以有效確保所操作的生物危險因子氣溶膠不會外洩至生物安全櫃以外;負壓系統則確保這一實驗區域所操作的生物危險因子氣溶膠不會擴散到實驗室以外的區域,而是通過負壓系統最末端的過濾器過濾後排出,這同時也確保了實驗室外面大環境的安全。

當然,所有的設施設備都需要人的操作,吳健表示,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和嚴格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操作規範,是所有設施設備有效發揮防護作用的前提。

醫用防護服、低壓病房、病毒檢測實驗室……戰疫前線,它們守護著醫護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