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對聯研究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千百年來它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所關注並使用,其蹤跡遍及我國廣大城鄉。

從對聯的起源到發展,可以說他走過了一個艱難的歷程,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新奇活潑,耐人尋味的成熟的對聯。對聯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人們在享受對聯給我們帶來的美感時,也在不停地研究著它,從對聯的規律到橫批到其功能,以及對聯的作者,對聯與書法的關係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本篇論文除了對以上所提出的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在對聯創作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作一一解答,並提出對聯的創作應當從寬、從意、從俗。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關鍵詞:對聯 博大精深 對聯創作

1 什麼是對聯?

古往今來,研究對聯的學者可以說是非常的多,但是沒有一個人對對聯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這些學者們所下的定義都很寬泛,沒有抓住對聯的實質。李景峰在《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中說: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被讚譽為‘詩中之詩’。它作為我國獨特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的結合體,不僅在我國燦爛的文化藝術殿堂中佔據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國為世界文化寶庫中增添的文化瑰寶之一,放射著奇異的光彩。”

這些話看似下定義,但其實質只不過在講對聯的地位與特點。要給對聯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就要牢牢地從對聯的實質出發。我們把上下兩句相互對稱,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同,音律和諧,對仗工整的這種文體叫對聯。這個定義就把對聯的內涵完全概括了。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用它來進行對聯創作,也可以拿它來評價一副對聯的好壞。從這個定義我們還可以知道對聯基本的組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對”,再一個是“聯”,“對”就是指上下兩句的詞性要相對,字數要相等,平仄也要相對。“聯”指的是上下兩句的意思要有一定的聯繫,這兩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在兩個條件合二為一時才能稱得上是對聯。只對不聯的如:

“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

龜蛇浮水面,兩件玉帶荷包。”

上聯講的是雞和犬在下過霜的石橋上行走,一路上留下了許多像梅花和竹葉一樣的腳印,下聯則說,水面上浮出的龜和蛇像兩件荷包和玉帶一樣。這兩句之間是沒有一定的聯繫的,即使你說他們都屬描寫景物的,但“霜橋”和“水面”湊到一起也不妥。我們再從詞性上來看一看,“龜蛇”和“雞犬”都屬於動物,“浮”與“過”皆為動詞,“兩件”對“一路”,“玉帶荷包”對“梅花竹葉”都對得很工整,無論從修辭,意境或是平仄上都無可挑剔。所以從嚴格意義上分,他屬於巧對而不能稱為對聯。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只聯不對也並非對聯,這樣的例子在春聯中較為常見。我們在過春節時經常會看到一些對仗不工但意思聯繫非常緊密兩行文字如:

“新年新景新氣象;

大吉大利大發財。”

我們從這幅對聯當中可以知道,它講的是過新年發大財這樣的意思,但“氣象”與“發財”是不能相對的,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雖然在對仗上略有不工,但他依舊受到人們的喜愛。

還有一些喜聯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兩個“在”字相對,兩個“願”字相對,這犯了對聯中的大忌,是不允許的,但由於其意思非常的完美,表達了夫妻之間感情的深厚,有執子之手白頭偕老之意。若為了照顧對聯的嚴格性,將“在”字改為“來”,再將“願”字改為“想”則讀來索然無味。明白了“對”與“聯”的關係,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春聯和喜聯中有那麼多不符合對聯格式的“對聯”,在此我想我們不應該去責難這些對聯,因為人家就沒有說有“對”的這一層意思,只稱“春聯”或“喜聯”,從實用這一方面講,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不應當把只要貼在門的兩邊的文字都隨便的叫做對聯。

古往今來,有對有聯的對聯也不在少數,這些對聯相比較而言,對仗工整,意義聯繫緊密,是對聯當中難得的佳作。如有這樣一幅貼在觀音菩薩廟前的一幅對聯:

“中有一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

不作半點事,朝亦拜暮亦拜,使我為難。”

此幅對聯以菩薩自嘲的口吻說明了一個道理:求人不如求己。此幅對聯在對仗和平仄上處理得都很好。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有些對聯只對不聯或只聯不對,但我們在習慣上還稱其為對聯。但對對聯研究者來說應當將其分清,這樣有利於我們創作出更精妙的對聯。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對聯的起源

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因為律詩中間的四句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必須用對仗,還必須是為工隊,平仄也有嚴格的要求,所以會坐視首先得會對對聯。

對對聯起源於何時這個問題,眾說紛紜,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現在楹聯界公認的最早的對聯應該是五代的後蜀主孟昶所提的“新年納餘慶;嫁接號長春”,主要的依據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記載:後蜀學士辛寅遜除吸收孟昶之命專寫春聯,孟昶認為辛寅遜所撰之聯不工,就字體了這副春聯。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學士提出了疑問,認為最早的對聯還噢應當再向前推一個時期。我們知道,任何一種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它有一定的歷程,因此我們不能斷然以某副對聯的出現為對聯的起源。

再向上追溯,我們還得從“春聯”說起,而“春聯”是由“桃符”演化而來的。桃符,產生於兩千多年前的秦代。所謂桃符,就是在兩塊深紅色的陶木板上寫“神荼”和“鬱壘”二神,或畫出二神的圖像,宣之於門上,意在鎮邪驅鬼,祈福納祥;之後,隨著六朝片紋的出現,桃符的內容也在更新,產生了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對聯雛形了。春聯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不斷地演變,到孟昶這裡出現了較為完善的格式。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對聯的發展

對聯從產生之後,它便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筆下扮演著重要角色,並逐漸得到完善。到南北朝和唐朝,隨著對仗、駢文和律詩的興起,文人墨客吉祥慶語來代替門神像,使得桃符的內容發生質子的變化,以對偶的巨的格律向春聯的形式過渡。

到了宋代,春節粘貼對聯,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意還是當年孟昶所書寫的春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用紙張來代替桃木板寫春聯,這與我們今天所粘貼的春聯,已基本上一致了。

在對聯的發展史上,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對聯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是朱元璋的一道聖旨讓對聯走進了千家萬戶,出現了人人都能出對作對的局面。朱元璋本人還很喜歡做對聯。除夕之夜,朱元璋微服出巡,見到五彩繽紛的春聯,心中有道不出的愉悅,當其走到一家庶民門口時,見沒有貼出春聯,很奇怪,但他並不生氣。一打聽才知道,這家是以“閹豬”為業的,不好意思寫對聯。朱元璋便琴體聯雲:“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全聯雖未說出“閹豬”二字,但“閹”燕子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全聯工整、貼切、讓人賞心悅目。由於朱元璋使對聯紅遍了全國,所以它有“對聯天子”的雅稱。

清朝時對聯發展的高峰時期,對聯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日臻完善的地步。可以說上至天子,下達庶民都能出口成對,張口成聯。私塾學館設對課,科舉考試也要吟詩作對,考察其才,出現了乾隆、紀曉嵐、曹雪芹、李調元等一大批的對聯名家。乾隆皇帝特喜對聯,而紀昀又善對對聯,君臣二人合作引出了許多名聯,至今仍被傳為佳話。如乾隆初的一個上聯:

“池中蓮苞攥紅拳,打誰?”

紀昀對道:

“岸上麻葉深綠掌,要啥?”

季風趣又幽默,擬人比喻的巧妙運用使對聯一下子變活了,耐人尋味。還有一些對聯的出句核對句的氣勢都很大,讓人聽後只有拍手之音無講話之聲,如乾隆出的一個一個上聯:

“玉帝行兵,風刀雨箭,雲旗雷鼓天作陣;”

紀曉嵐對道:

“龍王宴客,日火月燭,山餚海酒地為盤。”

從這兩副對聯中我們可以看出,對聯確實已達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中國大地是一片混亂的,這一時期對聯的作用主要用於諷刺那些貪官汙吏,它被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武器,被一些愛國者運用,因此這一段時間的對聯的發展也是相當可觀的。如有一幅諷刺袁世凱的對聯講:

“袁世凱千古;

中華民國萬歲。”

這副對聯巧妙地運用對聯的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的原則,狠狠地罵出了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的聲音。如另一幅諷刺廣東三水縣“公局”的對聯:

“八面威風,轉個彎私心一點;

大模屍樣,勾入去有口難言。”

這副對聯運用的是漢字的組合巧妙地將“公局”二字寫入聯中,以字謎的形式給廣東三水縣以強有力的諷刺。

新中國成立至今,對聯與人們的生活時刻保持著聯繫,它始終走在人民的心中。中國楹聯協會的成立,各地大大小小的楹聯協會的發展,使我們的對聯事業有了新的起色。一本本對聯書的出版,一個個對聯名家的出現,都給我們的對聯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對聯的特色及功能

對聯在傳統文學的絢麗系列中,別具一格,是我國獨特的藝術花朵。它字數不多,但一幅精彩的對聯,可以與一幅鴻篇鉅著相媲美。它講究對偶、平仄、並能在這一特定的格律上表現出高超的意境。它風趣生動,聯語精巧別緻,它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爐,文字簡潔,內容豐富且通俗易懂。對聯具有刪繁就簡、創異標新、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點,可謂凝練活潑,雅俗共賞。對聯種類繁多,意趣無窮,妙趣橫生,雖然短短的兩聯,但其涉及的內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上至天文下知地理,只要你有才華都可以將其寫入導聯中。另一方面它的字數不受限制,因此我們可以進行長篇大論,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問題,也可以把問題談得深刻易懂。“長聯聖手”鍾耘舫一幅在獄之作,全聯890字,痛陳經歷慷慨悲壯,評論時事,淋漓盡致,有振聾發聵之影響。因此用“博大精深”四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博”指其涉及的內容多。“大”指其涉及的範圍廣,有微言大義之妙。“精”指其短小精悍。“深”指對聯內部蘊含著無窮的深意。

對聯的功能主要的有五點:

(一)、諷喻。我們可以藉助對聯來發洩自己對社會的不滿,通過我們的巧思妙想,把某個貪官的名字嵌入到聯中或暗指模式的撰聯方法,以達到諷刺洩恨的目的。如有這樣一副對聯。解放前夕國統區人民為諷刺政治腐敗、官吏貪贓枉法,寫了這樣一副妙聯:

“有條有理;

無法無天。”

從表面上看此聯極短,上下比均為一個四字成語,似乎信手拈來,毫無鋒芒。此聯的最大特色是運用別解的手法,巧妙地隱含批評對象,達到諷刺的目的,上聯中的“條”指的是“金條”下聯中的“法”指的是“法幣”即鈔票,這樣一來,全聯抨擊和諷刺力度就十分明顯了。

(二)、學習。我們可以從對聯當中學到一些知識,對對子不光是為了好玩,我們可以在對對子的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受益無窮,因為在對對聯時我們的思維是非常活躍,腦中出現的任何一種跡象都有可能被對對者所捕捉,這是發散思維的活躍階段,是形成發散思維的首要過程,從而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可能,同時對出一個對聯,我們可以從中享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因為你在對上聯時必須要調動你腦中的素材,把思維形成文字,靠的是組織語言的能力,長期鍛鍊又注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有一些對聯可以銘志,常常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關心。”等等。

(三)、娛樂。指對聯可以讓人開懷大笑,放鬆精神壓力。古往今來,能讓人看後拍案叫絕,忍俊不禁的對聯非常的多。例如有這樣一幅雅俗趣對的對聯。故事講的是解放前的事。在解放前,學生背不出詩,私塾先生常以戒尺打手心。一日,塾師命一學生背杜工部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某生背到:“即從巴峽穿巫峽”時,突然卡殼,左思右想難以為繼,先生拿起戒尺愈加責罰,該生恐懼之中突發奇句:“不許先生打學生”,頓時鬨堂大笑那個先生本來一肚子火氣,就在這個學生對出下聯時,他笑著放下了戒尺。該聯一雅“即從巴峽穿巫峽”一俗“不許先生打學生”,卻成巧隊,別有風味,讓人笑後百怒消。

(四)、展示才華。一個人的才華很難讓人一下子就感受得到的,特別是智慧它的延伸性比較的大,是內在的,它的展示需要藉助一定的載體,而對聯具有凝練性、活潑性,特別是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誇張、泥人、假借、鑲嵌、反覆、重疊、眏襯、反襯、雙關、迴文、頂針、排比、自隊、隱匿、歇後、拆拼的綜合運用,使對聯的構思非常的巧妙,呈現出一個絢麗多彩的圖畫。因此,一個好的上聯本身就隱含著無窮的玄機,此時倘若對對者能夠在短時間內巧妙地對上一個對子的話,我們可以想象這個人的思維有多麼的敏捷。對對子還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比如你要對上“夏布糊窗,個個孔明竹格亮”這個上聯,你首先得知道三國時的著名軍事家諸葛亮的字是什麼,同時你的下聯當中也必須得找一個與諸葛亮名氣相當的人來對,而且還要照顧到上聯的格式,同時你所對的下聯不僅僅是在詞性和名氣上對上了,而且還得有意義。可見要對上一個小小的對聯,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沒有真才實學是做不到的。

(五)、鬥智。鬥智是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構造出一個完美的上聯或下聯來難倒對方或對上對方的一個下聯或上聯讓自己擺脫困境的一種活動,分為惡意刁難和無意發難兩種。惡意刁難指一方要讓對方難堪,大都不懷好意,面對這種情況,對對者應當針鋒相對不可示弱。有這樣一個例子。名人解縉才思敏捷傲骨錚錚,為某大臣怨恨。一日,該大臣出聯雲:

“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能對鋸(句);”

用比興手法,借“鋸”與“句”諧音譏解縉為膽大妄為、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解及“一彼之道,還施彼之身”對道:

“一馬陷足汙泥內,老畜牲怎能出蹄(題)。”

同樣用“蹄”、“題”諧音,反責大臣為朽而無用、難以自拔的“老畜牲”。可以說解縉的反擊是毫不留情的,不但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也讓對方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倘若解縉默默無語則會被人恥笑。

無意發難時指出對者本無惡意,只是想試探一下對方的才智。面對這一種情況,對對者也應當積極地去應對,實在對不上也無妨,畢竟對聯有難易之分,對對者水平有高下之別嗎,虛心請教並不為過。我們看這樣一個例子。清朝的紀曉嵐幼時善對。有一次,他和其他的六位小朋友在踢球時,無意將球踢進了一個過路的太守的轎中,太守生氣地抱著球出轎後,見其他六位小朋友都跑了,唯剩紀曉嵐便覺得這個小孩與眾不同,於是出對雲:

“童子六七人,就爾狡;”

並說如果紀曉嵐能對上,他可以將球還給紀曉嵐。紀曉嵐對道:

“太守兩千石,唯公……。”

講到此紀曉嵐故意不講。太守問他時他才說:“如果大人能將球還給我,我便對‘唯公廉’,若不還,我便對‘唯公貪’”。太守見這小子聰明伶俐且才思敏捷,便把球還給了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太守的發難毫無惡意,而紀曉嵐也憑藉自己的智慧要回了自己的球,這便是才智的所在。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五、對聯的創作

根據對聯的定義可知,對聯由上下兩聯組成,這上下兩聯的詞性要相對。其要求是: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即實對實,虛對虛,活對活,死對死。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活,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也。實詞如天、地、鳥、獸。半實如文、武、氣、力。虛字(活)如吹、騰、奔。虛字(死)如高、長、豎、柔。半虛如上、下、裡、外。助字如之、乎、者、也。實字指名詞。半實指抽象名詞。虛字(活)指動詞。虛字(死)指形容詞。根據詞性的這種分法,我們可以知道,對聯的詞性相對也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難,必須是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才可,這是一個寬式對的要求。寬式對把對聯從死的牢籠中給拉了出來,並出現了無數的妙聯如:

“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貼翰林書。”

這副對聯當中的“上”是方位詞,而“臨”是動詞,若按嚴式來看,它並不能叫對上,但我們不應當否認這副對聯遣詞的精心,構思的獨創,給我們以一種奇妙無比,令人叫絕的感覺。不過,從這種對詞性的劃分上看,我們可以知道“上”屬半虛的範圍,而“臨”是虛字(活)的範疇,據“虛對虛”可知,這是允許的。但對聯的“寬”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雖然從寬式上講得通,到超出寬對的範圍,不能算對聯,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敗作。但在巧練妙隊中,我以為應當“網開一面”,不能要求過高。如果因律而害意,則許多諧聯就失去了趣味。有不少佳作,奇妙無比,只是在平仄方面差些,就比比強求了吧?畢竟我們是在欣賞文學作品,而不是在挑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人人盡知的,何況是對聯呢?從某種意義上講,完全對上的對聯是沒有的。不管你的對聯對得如何地好,它總有破綻。因此,嚴也有一個度,這個度指的是從古到今在人們心中所形成的一個無形標準。在嚴式對得思維指引下,也確實使我們的對聯事業一步步走向了完美。過去有這樣一副對聯:

“得一文,天誅地滅;

貪一錢,男盜女娼。”

一直流傳在民間,但由於此聯當中有兩個“以”字重複,顯得不完美,因此大多數文人墨客在編書或寫文章時,就將其中的任一“一”字改成了“半”,是這副對聯更加地完善了。還有這樣一幅,在民間流傳很廣,並深深紮根於老百姓心中的名聯:

“飢雞盜稻童筒打;

署鼠涼梁客咳驚。“

有人對這副對聯的下聯提出了疑問,說鼠常聞有“灰鼠”、“白鼠”之別,未聞有“署鼠”、“寒鼠”之分;硬要用“署鼠”就顯得牽強,令人詫異莫名了。另外,以“客咳”對“童筒”亦欠佳。因此易如浩對了一聯“暴豹擒禽丈杖驅”,改變了下聯的不足。還有如“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這一副對聯當中的下聯除了對上五行外,無論從意境還是從平仄上看都欠佳,因此這一聯“煙鎖池塘柳”仍為絕對。可見,人們是在不斷的追求完美的,因此,寬有寬的道理,嚴有嚴的好處,不能一概而論,我認為對聯的創作應當從寬、從意、從俗。“從寬”指在要求上要放寬,對對是不要為形式所左右。“從意”要求對聯在內容上和語義上都要合乎邏輯,意思要積極向上。“從俗”要求對聯應該為廣大人民所理解,太深奧便會失去它的意義。

做對時還應當照顧到對聯的平仄,一般要求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相對,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聲字”指上聲與去聲,“平聲字”指平聲與陽聲。對聯的最後一個字要求較嚴,上聯的最末一子必須為仄聲字,下聯的最末一子必須為平聲字。一般上聯貼在門的右邊,下聯貼在左邊。

對聯除上下聯之外,一般還有橫批,是貼在上下聯中間上面的橫簾,一般是四個字。好的橫批具有總結或補充對聯內容的作用,它與對聯渾然一體,使已經更加深遠優美。因此橫批一定要與上下聯聯繫。

對聯研究—這是我對對聯做的全面的研究這裡面有你遇到的各種問題


對聯的創作除了按照以上的原則外,還必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潤色你的對聯。對聯的創作一定要大膽地創新。古往今來一些巧聯妙隊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奇”字上,可以說是“奇思妙想,出奇制勝”。

(一)、從中國的漢字入手。中國的文字是對聯的載體,可以說沒有中國的文字,也就無所謂對聯了。任何一國的文字都不能用來寫對聯,因此對聯是中國它有的文學樣式,是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驕傲的。

古往今來從漢字的結構出發創作出來的讓文拍手叫絕的對聯數不勝數如: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邊明。“

此幅對聯巧妙地將“坐”與“明”字拆開,並將拆的方法蘊含到聯句當中,讓人覺得此幅對聯平中有奇,奇中有苗,妙不可言。像這樣的對聯還有很多,如“少水沙即露;是土堤方成。”“蠶為天下蟲;鴻是江邊鳥。”等等。

(二)、想象要奇。就是要打破常規,要有想他人之不敢想的勇氣,唯有如此才能創出上乘之作。如有這樣一幅對聯故意打破對聯的上下聯字數相等規則,闖出了一幅諷刺力極強的對聯:“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歲。”強有力地揭示了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卑劣行徑,罵出了“袁世凱對不起中中華民國”的聲音。

(三)、我們還可以巧妙地運用隱字的方法來使對聯推陳出新,達到欲顯其名而故隱其字的效果。如有這樣一幅諷刺庸醫吉生的對聯:

“未必逢兇化;

何曾起死回。“

上下聯中故意不言“吉生”,而人們一看此聯便知“吉生”,加強了諷刺的力度。

我們還可以將在隱含的字上做文章,將其放在聯中不同的位置上,如:

“甲乙丙□;

□醜寅卯。”

上聯中隱去了“丁”,下聯中隱去了“子”,我們很容易知道這幅對聯的含義是指此家無子缺丁。我們還可以將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位置或同樣的位置上,這樣的對聯常用於嵌字對聯當中入圍某個名字是兩個相同的字的人寫對聯時,如嵌其字則顯不工,不顯其字,則很難表現出對聯的意思,如:

“懸燈結□,豪華街市常明;

點炮迎新,精□好戲不斷。“

上下聯中故意隱去了“彩彩”二字,但人一看便知,具有強調的作用。在同一位置的如:

“瑤佳作,風行五湖四海;

漿玉露,名揚萬國九洲。“

此聯在同一位置省略了“瓊瓊”二字,但更加重了二字的份量。

(四)、我們還可以以謎語的形式將一個人的名字嵌入到對聯當中。如“陳瑩”二字,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要將這二字嵌入到聯中,確實不易,但若以謎語的形式來撰聯則非常的方便。我們可以這樣寫:

“陣中無車,雙腳擺開八字步;

草間有寶,一頭搖掉半截身。“

這樣的字謎並不難猜,其本人一見便知答案,即使是旁人也能猜中。謎聯時避開嵌字對聯中所嵌之字必須在同一位置的一種方法。

(五)、想象奇特是一些佳作誕生的前提,如兩個字的對聯:“日圓;風扁。”上聯出句平平,,而對句“風扁”卻讓人震驚。人們肯定要問“風怎麼是扁的呢?”可是我們細想:“如果風不是扁的怎麼能從門縫鑽進來呢?”這樣的妙對巧解非像戴大賓這樣敢想敢說的人是創不出來的。

(六)、對聯的創作還應當與我們的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對聯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古往今來,大部分的巧聯妙對都與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我們要創出佳聯還必須從生活入手。如有這樣一幅對聯:

“雲間大雁,前退後進書‘一’字;

水中長蛇,頭伸尾縮卷‘之’形。”

如果你沒有見過大雁南飛的情景,不知道蛇在水中游泳的狀況,你是很難創出這樣的妙聯的。

參考書目:

(1)黃榮章:《古今楹聯拾趣》 花城出版社 1982年7月第一版

(2) 梁章鉅 白話文 李鼎霞:《全編》 1996年9月第一版

(3)蔣伯潛 蔣祖怡:《駢文與散文》 上海書店出版社

(4)王軍雲: 《中國對聯精粹》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

(5)梁石 樑棟:《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 2003年1月山東第一次印刷

(6)李文鄭 朱恪超:《中國古今奇聯鑑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7)王憲忠:《對聯法則與舊連拾零集》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5年7月第一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