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聽80多位老人講他們和寧夏的故事

“我父母1958年從上海來支寧,一下火車,母親哭了。”居民高建偉向大家講述起母親的經歷。“當時火車站哪有現在建設得這麼好,兩個土墩子就算大門,看到差距那麼大,母親沒見過這麼艱苦的環境,都怕在這生活不下去。”高建偉說,讓母親沒想到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當年的景象完全變了,如今父母已經80多歲,不管外地的親戚怎麼勸,父母都不願離開。“總有親戚打電話勸我們回上海,可我們早已把這裡當成家。”高建偉說,如今定居寧夏的他們,還時常讓親戚來轉轉,不少人看後都對自己印象中的寧夏有了改觀。

“以前寧夏風沙大,一到颳風的季節,得把臉捂得嚴嚴實實,熟人碰面都認不得呢,現在,不但風沙少了,看看咱們的綠化和夜景,也是美得很呀。”社區的“熱心腸”吳萍一張口就把大家逗笑了。“這幾年,我也常出去旅遊,感覺還是咱家鄉好。”吳萍的話讓不少居民頻頻點頭。

在高德惠老人看來,如今教育環境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9年我和父母來到寧夏,當時在銀川橡膠廠附近住,上學卻在新城,記憶最深的是,學校讓我們自己拿桌椅,於是,我和三個小夥伴把桌子抬到學校,一學期結束後,再抬回家。”高德恵說,那是上學要抬著桌椅走四五公里的石子路,現在老人的孫子們都在窗明几淨的教室上課,上學有校車,吃飯有小飯桌,“我都羨慕他。”高德惠還把寧夏60年的變化寫成散文:當年全家人擠的是一鋪大火炕,如今要問家中幾室幾廳幾套房……

當天,不少老人也講述了自己與寧夏一同成長的經歷,寶湖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紅彩說,這樣的活動不僅給老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激發了不少人愛家鄉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