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從一張兩分試卷談起


寧夏大學火了,徹底火了。不是因為學術上的重大突破;


不是因為某位校友的飛黃騰達;更不是因為校方徵用學生宿舍抗疫還不亂丟私人物品。而是因為文學院考研壓分。壓分年年有,如此明顯,如此粗糙的卻是絕無僅有了。考生自行統計了478人的成績,滿分為150分的中國文學一科,只有一人超過了100分,兩人超過八十分,大面積的四五十分、十幾分,個位數也是屢見不鮮,最低竟然給到了兩分!

從一張兩分試卷談起

最後四百多名第一志願考生過線人數只有寥寥數人。因為專業課有最低分要求, 導致有些同學雖然總分過線,但是依然無緣複試。多少人一年的辛苦付之一炬,更有人鉚足了勁二戰三戰卻得到這樣的結果。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大家都在等一個解釋。終於,寧大的聲明來了。

從一張兩分試卷談起

從一張兩分試卷談起

兩天,兩份。翻譯過來就是:都屬實,我沒錯,不服走程序。還有事?散了吧,不行就等著看。官腔十足,社會氣息濃厚。有沒有壓分,我們不能定論。但是在題目與去年有重合的情況下,考生普遍考出這樣的分數肯定是不正常的。寧大從聲明到複查表現出的蠻橫自大也是明擺著的。
所謂的評分無誤沒有公示任何的卷面和評分細則,核分無誤呢,自然是把每題得分重新加一遍然後自信地說沒算錯!如此複查,犀牛不知磚家是來幹嘛的?來算兩百以內加減法嗎?

從一張兩分試卷談起

還有一個問題,寧大如此煞費苦心千方百計不讓考生上線到底是

圖啥?

我們不妨從調劑的情況來看看。初試多數人無法上線,那麼調劑名額自然會增多,調劑中,學生的第一學歷,分數高低,都能由寧大來選擇了,這無疑是利於他們挑選心目中的“優質”考生的。

從一張兩分試卷談起

有比這更明目張膽的歧視嗎?

有比這更令人髮指的不公平嗎?


從一張兩分試卷談起

大概是沒有了。

擁有雙一流、211、省部共建等一眾頭銜、享受一眾政策優惠的寧大如此這般吃相,簡直像餓急了的狗進了公廁一般,怎麼吐唾沫都不為過了。

不過仔細想想,要是一通亂棍全讓寧大捱了也是有失公允的。

為何調劑生成為各大高校特別是B區高校的親兒子?

因為我國的高校本來就分個三六九等,高低貴賤嘛。“上等高校”遺漏的“優質生源”當然是金貴再金貴咯。

國家用權力給一些高校戴上皇冠,某些學生也免不了有了光環。

在這閃閃的光芒背後,是中國高校越來越嚴重的

不平等!

雙一流,985等等高校享受著比普通高校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資源。就拿財政撥款來說,北大18年的的財政撥款53.44億,佔當年全國高等院校財政性支出的百分之0.55,而廣西大學的撥款僅為六千多萬不到北大的百分之十二。就算同在雙一流下,電子科大也才16.43億也僅僅是北大的百分之三十。錢包差距如此巨大。所謂頂尖院校豈不成為

高校一爸?“校中一霸”?經濟上的差異或許還能以各地發展不平衡,各校發展定位不同,要分級處理來搪塞,(對待文藝作品怎麼就從不這麼細緻?)那麼政治上的差異又是什麼理由?

比如高校校長的行政級別問題。


985是副部級,一本是正廳級……以此類推到了專科就變成鄉科級了。


這些行政級別到底代表什麼呢?政務能力?當然不是。管轄人數多少?那鄭大力壓北大是分分鐘的事。學術水平?那學位系統又是幹什麼的呢?

想來想去,級別,不過是方便資源的隨意再分配和政策的傾斜而已。不過是各種權力的載體而已。甚至是某些人地位之昭彰,威望之所在。

校長要有,校長之下也要有。

一套安下來,連同教一群學生的老師也有個上下尊卑,高校徹底完成行政化,變成各地“諸侯”,紛擾爭奪。封閉而靜態,霸道又原始。

如此看來,寧夏大學,不過是高校生態的一個縮影而已。
它是一切的結果而絕非是原因。
普通高校錢拿得少,除去基本設施維護、人員工資,所剩的,恐怕要一個硬幣掰成兩半兒用了。
而且級別又小,沒有什麼平臺,沒有什麼資源。
如果不幸,所在地不涉及邊區、少數民族、革命聖地,沒有國家政策的傾斜,發展只是一句空話。

在如此困境中謀求發展,為了一點人才、資金、政策,那自然是顧不上什麼體面。


當調劑生因為第一學歷,因為第一志願等等,閃閃發光時,自然要“求賢若渴”。

體面?發展嘛,不寒磣!

我們的教育是不獨立的。


資源分配依舊只能依靠國家力量,大學越來越像一個行政區劃。高校的金字塔不倒塌,終究會有人成為金貴又金貴的特權階級。


兩分的試卷、負分的回應將屢見不鮮。


這時候,我們又能給中國高校打幾分呢?又能給中國教育打幾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