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龐德後來為何不願再追隨故主馬超?是因為馬超的人品不行嗎?

林延山


何為忠義?何為不忠?簡單的說,忠心於眼前的主公就是忠義,這一個方面來看,龐德算是一個忠義之人。他既沒有出賣故主,也沒有嫌貧愛富,拋棄落魄故主,轉投有權勢的新主。

很多人過於關注龐德的主觀意志,而忽視了當時的客觀環境,事實上,龐德是迫於無奈才投降曹操的。



龐德原本是馬騰手下的驍將,在馬騰進京作官後,龐德就跟隨馬騰的長子馬超,馬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被刻畫成一個忠義之人,只因為他反對曹操,事實上,馬超這個人,才是真正的人品低下,他反抗曹操就是為了一已私利。

曹操第一次借道關中之時,馬超等人認為曹操有染指關中的意圖,於是聯合西涼及關中十部軍閥反叛曹操,這就是一場軍閥之間為了爭搶地盤和利益的戰爭。



由於這場戰爭是曹操主動挑起的,在擊敗馬超之後,曹操並沒有對馬超留在鄴城的族人進行迫害,但是僅僅一年之後,馬超捲土重來,殺死曹操任命的地方官,佔據冀城作為反抗曹操的基地。

如果說馬超第一次與曹操對抗還有被迫的成份,那第二次則是馬超主動對曹操在關中的勢力發動進攻,馬超明明知道曹操手中握有在鄴城當人質的族人二百多人,還是擅自發動了對曹操的戰爭,馬超圖什麼?



換句話說,馬超明明知道自已的反抗會給家族中人帶來滅頂之災,卻依然為了自已揚名立萬、建功立業等不切合實際的利益,放棄了家族中人的性命,馬超的所作所為是什麼?

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在東漢末年,世家大族興起,馬超也是出身將門世家,算是大家族,當時尤其重視家族利益,甚至為了家族利益放棄國家利益都大有人在,但是馬超偏偏毫不在乎家族利益,在以孝治國的東漢,是不可想像的。



馬超在臨死前曾給劉備上了一份文書給劉備,算是作為馬超的遺言,馬超是這麼說的:

臣宗族門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誅殺殆盡,只剩下從弟馬岱,請將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託付給陛下您,其他的也沒什麼話了。

馬超到死也沒有弄明白,他家族中人為何而死,馬超到死也沒有搞清楚,何為孝?何為忠?兩漢以儒家治家,儒家講三納五常,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馬超又做到了哪一條呢?



而且馬超還不是第一次拋棄家人,在冀城之戰失敗後,馬超就南下投降張魯,在張魯處得不到重視,又因為受到劉備的邀請,因此馬超再次南下投降劉備,並且這一次馬超投降劉備時,只帶了從弟馬岱一起,其他人,包括自已的妻子兒子和龐德都留在張魯那裡。

換句話,馬超就是再次拋棄家人還有部分部下,其中就有龐德,自已投靠劉備去了,後來曹操攻打張魯,馬超留在張魯那的庶妻改嫁,兒子被張魯所殺,舊部全部投降曹操。



現在回過頭來看龐德,何時主動離開過馬超,馬超與曹操打潼關之戰,龐德跟隨,馬超打冀城之戰,龐德跟隨,馬超戰敗投降張魯,龐德跟隨,馬超反攻關中失敗,龐德還是跟隨。

雖然不敢說龐德有多麼的忠心,但是龐德在馬超最低落的時候,起碼沒有背叛馬超,如果龐德想背叛的話,任何一場戰爭都能背叛,如果龐德想自主離開的話,就不會跟隨馬超到漢中投降張魯。



是馬超將龐德拋棄在張魯那裡,至於什麼原因,目前也無法得知,也許是馬超讓龐德保護家小,也許是馬超根本不在乎家小與龐德,總之,馬超走了,沒帶龐德。

身在漢中張魯處的龐德舉目無親,又是敗軍之將,能往哪裡去?要不投靠張魯,要不投靠攻打張魯的曹操,難道還能穿越重重山川險地南下去找馬超不成?



況且,龐德目睹馬超的一切,知道馬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馬超是一個只顧自已,不會顧及家族和屬下的人,再跟著這樣一個人,有何前途可言!任何人在龐德這個位子,也肯定會投靠曹操而不會繼續跟隨馬超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忠臣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男!

龐德先隨西涼後投曹魏,看起來確實有點兒反覆無常的感覺。但事實上,這不能怪他,起先他龐德在西涼軍中也是一員猛將,無論是在馬騰還是其子馬超帳下那都是一員虎將。

特別是後來馬超起兵反曹,龐德也是衝殺在前,絕不含糊。即使是後來馬超戰敗,投奔張魯。張魯對馬超不薄,好生待他。但結果咱們都知道,馬超後面和張魯鬧掰,投了劉備,首先姑且不說馬超人品如何。僅僅是他這隨意更換陣營就讓龐德有了不跟隨他的理由。畢竟馬超和龐德不是關羽劉備,他們只是上下級,不是兄弟。

隨了張魯之後,龐德其實也算是張魯陣營中的一員。而且馬超復叛之時,他龐德正好在張魯營中。顯然,馬超完全沒有考慮部下的生死。而這也是馬超的一貫作風,當年他父兄家眷全在曹操手中,他都敢造反,別說這一小小的龐德了。

所以,龐德和馬超分開是沒問題的。

而後張魯投降曹操,龐德受到曹操禮遇,心中感激,自然也歸入到曹操麾下。

曹操這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在拉攏人才方面可是一絕,只要來到他麾下,沒有不服的。也就是關羽這樣的人,能夠抵住曹操。

而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俘獲龐德。龐德寧死不降,這也恰好說明了他的氣節,他是個忠心之人,只是馬超拋棄了他。

當然,龐德選擇曹操還是有著許多的現實好處

第一:正統的朝廷還是在曹操這邊。

無論是古時還是近日,我們做事情總要有一個合理的名義,不然這件事就不會被“天道”認可。

在馬超所部失敗之時,大漢朝廷是依舊存在的,雖然這時候的獻帝是一個標準“傀儡”,但是在名義方面卻是最為正統的。

漢朝在後期實力大大減少,不過它仍然是受大眾承認的中央政權,就連曹操這樣有能力的軍閥都不敢貿然篡漢,足以看出漢庭的招牌還是有影響力的。

而對於龐德來說,如果跟隨舊主投靠川蜀,那無疑是一種“叛國”行為,如果來到了曹操手下為官,那麼自己仍然是漢朝臣子的身份,所以在權衡過以後,他還是選擇了做“正統之臣”。

第二點:投降曹操地位會有所提高

此人在馬超陣營中只不過是一個下屬,在馬超未投降之前,他的身份最多算是“二等手下”,可馬超進入川蜀以後,他的身份會從“主公”降為下屬

那麼馬超手下之人的地位也會跟著降低一級,成為標準的“奴下奴”,這對於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來說是不能接受了。

可如果投降了曹操以後,由於自己“頭上”沒有更高一級的掌管,所以他的地位也可以跟馬超持平了,地位的升高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他也可以在曹操帳下建立屬於自己功勳。

所以在這樣的考量之下,龐德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完成“創業”。

第三:分散家族勢力,規避滅亡風險。

這個原因看起來就有點深度了,雖然當時的情況是曹魏實力稍強,蜀吳二國實力稍弱,但是哪一方才能夠真正完成統一還是很不好說的。

那個時期的家族往往有很多的家庭成員,這些家庭成員想要在亂世中維護家族的發展,就必須採取一些規避風險的措施。如果一家人全部效力於一方勢力,那麼就等於把家族的命運“捆綁”到了一位軍閥的身上,那麼這位軍閥覆滅以後,自己的家族也會跟著沒落。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當時有很多親兄弟或者堂兄弟都選擇了加入不同的陣營效力,這樣一來無論是哪一方統一了天下,自己的家族都能很好的發展下去。這件事兒幹得最好的就是諸葛亮他們家了,諸葛家族一門三傑,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他們雖同出一門,但分仕三國。諸葛亮塞蜀漢、諸葛瑾在東吳、諸葛誕在曹魏,個個位極人臣,被譽為“龍虎狗”。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

在馬超投降之後,龐德的家族成員有很大一部分跟隨了舊主降劉,而龐德也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進而加入了不同的陣營。後來龐德被關羽所俘,關羽也曾用其親人和舊主勸他歸降自己,不過龐德卻選擇了守節而死。

不過在他死後,他的四個兒子都有了很好的發展,最後也都被封為君侯,龐氏家族也因此繼續繁榮了下去。

綜上所述,他投降曹操是具有很多現實意義的,不但給自己正了名聲,還能提高地位以及維護家族的發展,從當時紛亂的局勢來看,他的做法還是非常明智的。


白話歷史君


龐德不願追隨故主馬超投降劉備,原因有三說法,一個是因為當初馬超決定離開張魯投降劉備時,馬超只帶走了馬岱,龐德卻因病被馬超拋棄在張魯那裡,後來張魯投降,龐德歸順曹操,受到曹操的賞識,於是對曹操忠心耿耿。這個說法出自《三國演義》,當然有貶低馬超,說馬超不顧部下生死的嫌疑。




另一個說法是龐德和馬超及龐柔在投降劉備的過程中走散,龐德為曹操所擒,曹操非常欣賞龐德,不但不殺,反而好言勸慰,龐德感恩不盡,從此成了曹操手下的一名忠心不二的將領。這個說法說明龐德投降曹操也是無奈之下的舉措,與馬超的人品無關。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自三國志,龐德之所以沒有跟隨馬超投降劉備,只因為馬超與張魯意見不合,受到張魯部下的排擠,秘密想劉備具書請降,劉備答應後,馬超輾轉投降了劉備,為了防止洩密,臨走只帶走了新腹馬岱。這種說法說明不了馬超的人品,卻能說明馬超對龐德的不信任,所以龐德在馬超投降劉備後,跟隨張魯投降曹操也不為錯。更何況曹操對龐德確有知遇之恩。

《三國志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中龐德自述,充分表達了龐德對曹操的感恩戴德之情:



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魏略曰:德從兄名柔,時在蜀。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



其實,龐德無論因為什麼而投降了曹操,他的選擇都是值得的。如果他跟隨馬超投降劉備,馬超尚要在關張眼前受些委屈,更何況馬超都下的龐德!而投降曹操,則可以獨立自由的將軍之身,率所領與曹仁共攻敵陣,更何況他在曹營深受曹操賞識呢。


萍風竹雨123



龐德剛毅果敢,光明磊落,忠義雙全;

以龐德的性格,也許會瞧不起馬超,畢竟馬超連父母、兄弟都不管不顧;但這不是龐德不追隨馬超的原因,第一次不追隨馬超,是因為馬超把他放棄了,馬超投劉,並沒有告訴龐德;第二次,龐德寧願身死,也不願投降蜀國,跟馬超沒多大關係;馬超只是劉備手下一將,即便龐德投降關羽,跟馬超也沒有關係;他之所以寧死不降,是因為報恩,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早期的龐德,非常勇猛,在馬騰的帳下,為第一猛將,立下過不少汗馬功勞!!

早年的他,跟隨馬騰,平定羌人、氐人叛亂,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立下赫赫戰功;

後來,他又幫助馬超抵禦郭援、高幹等人;龐德擔任先鋒大將,身先士卒,領軍到處,無有不破,最終大獲全勝,親自將郭援斬首;

後來張白騎叛亂,龐德跟隨馬騰出軍,在崤山之間大破敵軍;

龐德每次出戰,都能收穫頗豐,總是衝鋒陷陣,攻破敵營,擊退敵兵;是馬騰軍中,最勇猛的將軍;

同時,龐德還是馬騰、馬超方面的元老大將,從馬騰起事,便一直追隨馬騰,殺敵斬將從不含糊;


那麼!對馬氏集團如此重要,又以“忠義”著名,寧死不降的龐德,為什麼不跟隨馬超投奔劉備呢?

  • 不是龐德不追隨馬超,而是馬超放棄了龐德;馬超準備脫離張魯,於是偷偷寫信給劉備,希望劉備可以接納他;劉備同意了他的請求,令他率領大軍,前往成都,包圍劉璋等人;——馬超投奔劉備的時候,並沒有通知龐德,所以不是龐德不忠義,而是馬超把他拋棄了;
  • 由於馬超的投降,龐德在張魯陣營,日子一定不好過;他的老大投降了,張魯對他,哪還有什麼信任;除了時刻提防,無故猜忌,以及打壓之外,還能有什麼;可以說,龐德在這段日子裡,肯定是備受煎熬;
  • 正在龐德最頹廢的時候,他遇到了曹操;身為降將,曹操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加以重用,當面授予“立義將軍”稱號;
  • 此時的曹操,對於龐德來說,是恩人,是伯樂;是曹操把他從“谷底”拯救了出來;而把他踢下谷底的,正是他的舊主馬超;

所以龐德不可能再度追隨馬超,他要做的,僅僅是報恩,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報答曹操的再造之恩;寧做國家鬼,不做賊人將!!好一個龐德將軍,忠義無雙,教人敬佩!!


愛尚文史


龐德因為與關羽一戰,所以名聲還是比較旺的,他先是與關羽交戰,然後用箭射中了關羽的額頭,不過應該是指射中了關羽的頭盔的額頭,或者力道不足,沒有貫穿關羽的前額,否則荊州之戰就提前結束了。

龐德與于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于禁選擇的是向關羽投降,而龐德選擇的是誓死不降,他的一些部將打算投降,都被龐德給殺了。

龐德跟部將成何說:我聽說良將不會因為怕死而句且,也不會因為想要求生,而毀掉了自己的名節,今天就是我的死期。

龐德落水之後被關羽俘虜,關羽對他說,你兄在漢中,我想讓你為將,你怎麼不早早投降呢?請注意,這時候說的龐德之兄,並不是指馬超,而是指龐德的堂哥龐柔,當時就在西蜀。

而龐德罵道:豎子!魏王帶甲百萬,天下聞名,而劉備只是一個庸才,哪裡能夠相敵,我是國家之鬼,也不成為賊將的。

曹操聽說龐德戰死,而於禁投降,不禁感嘆道,于禁跟我出生入死三十年,怎麼到頭來,反而還比不上龐德呢。

曹操封了龐德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繼位的時候封了龐德的四個兒子為關內侯。

由此可見,龐德不降關羽,確實是因為他的忠誠,他忠誠於曹操,正如張遼一樣,先從呂布,後從曹操。

龐德開始是跟隨馬騰的,馬騰入京之後,就跟隨馬超,馬超在潼關被曹操打敗之後,就帶著龐德投奔張魯,而後來馬超投奔劉備的時候,龐德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沒有選擇再跟隨馬超了。

但從三國志的記載,龐德應該不是因為馬超的人品,否則也不會隨馬超到張魯那裡,而是他覺得到劉備那邊沒有啥前途,所以就沒跟著,後來跟張魯一起投降曹操,曹操對他確實不錯,所以就效忠曹操的。

興許三國演義的解釋會更加好一些,龐德因病留在張魯,而沒有再跟隨馬超。


歷史簡單說


龐德不願在追隨故主馬超的主要原因是他看不上馬超,而馬超也不重用他。

從襄樊大戰來看,龐德是個難得的虎將,龐德差點就把關羽斬於馬下,可見龐德是多麼勇猛,就是關羽這麼孤傲的人也說了龐德真吾對手,就在水淹七軍後,關羽也想勸降龐德,奈何龐德至死不允,關羽無奈只能斬了龐德。

那麼在關羽都提了馬超是你故主的情況下龐德為什麼還不降了嗎呢,要知道這是關羽給龐德留的臺階,龐德只需說願去投故主馬超就可活命,可龐德卻說馬超庸才爾,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龐德在馬超部下過的並不好,馬超乃是有勇無謀的人,馬超雖然說也殺的曹操割須棄袍,可終究沒成功,而龐德武藝可以說不遜於馬超,龐德完全可以成為獨擋一面的大將,馬超可能不信任他,在馬超部下龐德沒有機會獨擋一面,這也傷了龐德的心。

其實龐德的遭遇並不奇怪,當年張遼在呂布部下也這樣,不同的是張遼後來遇到了曹操,一身才華才得以施展,而龐德的機遇不好,當時天下已經三分,而曹操也老了,所以龐德沒有張遼的機遇,只能說遺憾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個人認為,馬超的人品確實不行,所以龐德才沒有追隨馬超入蜀,是正常的。

龐德原本是馬騰的手下,在馬騰被曹操軟禁後,龐德開始追隨馬超,也就是馬騰的兒子。後來大家都知道,曹操出兵河東,經過馬超的領地涼州進攻漢中,馬超懷疑曹操這是假道滅虢之計,便認了韓遂為義父。兵敗後,馬超有投奔張魯,隨後又投奔劉備。馬超如此反覆,在那個時代,是被人不齒的。

像龐德這樣的武將,自然看不慣馬超的為人。

在馬超投奔張魯的時候,龐德隨馬超一起歸附於張魯,嚴格意義來說,此時的龐德已經就不算是馬超的人了,而是張魯的人。在者,在馬超反出張魯的時候,龐德尚在張魯營中,作為自己曾經的戰友,自己父親的部下,馬超全然沒有顧忌龐德的安慰。對於龐德來說,也是徹底寒了心。

因此,龐德沒有隨馬超入蜀,而是留在了張魯營中,隨後又隨張魯歸順於曹操。


始終先生


大凡人生於世都很自私,都有功利思想,都想讓自己有個好前程,落得個富貴榮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封妻廕子,如此方能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三國時期的龐德龐令明,先追隨故主馬超,後離開馬超,投靠了曹操,違背了“忠臣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男”的祖訓。雖有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之說,然馬氏對龐德有知遇之恩。當年龐德窮困潦倒投奔馬騰,馬騰好心收留,才使得龐德有了用武之地,因其跟隨馬氏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才得到了馬騰的不斷提拔重用,從一般兵卒,相繼提拔為校尉、中郎將、都亭侯。一個人一生能不能成事幹一翻事業,不但他自己要有才能本事,更關鍵的是他能不能遇到有賞識提拔自己的貴人。很顯然,龐德生命中的貴人就是馬騰父子,正是馬氏父子成就了龐德的名聲地位。然而龐德卻是個不知感恩戴德的人,最後竟投靠了馬氏的仇人曹操,之所以會這樣,在於龐德是個非常自私的勢利眼小人。馬超投靠漢中張魯後,曹操征伐張魯,張魯難敵曹操,只好投降,馬超因和曹操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就出逃益州,投靠了劉備。雖然馬超有不顧父親弟弟在朝,發動叛亂,致馬騰及弟弟等家族二百餘口被殺的慘禍,但馬超一直都是把龐德作為心腹愛將善待重用的;作為龐德,即使對馬超的不孝行為不滿不屑,想離開馬超,也不能去投靠有害死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恩人的仇人曹操。龐德不顧忠義毅然投靠曹操,正說明龐令明是個勢利眼小人。在他看來,曹操當時是最有實力最能統一天下的人,劉備、孫權之輩都難成事,什麼忠君忠主,什麼道義誠信,什麼以怨報德,在自己前途名利面前都不算什麼。這從他能投降曹操,以後被關羽俘虜卻不願投降蜀漢更突顯了他是勢利眼小人。故主在蜀漢,他卻寧死不願歸降,說明他一方面擔心在曹魏的家人被害,另一方面更在於他根本就看不上蜀漢和故主。

龐德為了個人前途,毅然離棄舊主,是謂不忠;投靠害死恩人之人,以怨報德,是謂不義;唯個人前途名利是視,不辨是非曲直,爭殺故主所在之國,是為不仁。如此不忠不義不仁之人,竟被一些人冠以“忠勇”,真是可笑至極!


sunjin72976689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龐德,在三國裡面也算是一名名將,不過可惜遇上了關雲長,一招水淹七軍,就俘虜了曹操的五良將之一的于禁和西涼猛將龐德。本以為乞降的會是剛投降曹操不久的龐德,可沒想到劇情顛倒,跟隨曹操多年的于禁竟然怕死,搖尾乞降,而龐德卻是忠貞不屈,最後被關羽處斬。可惜一員猛將乎!


話又說回來,其實龐德投降關羽,也不會有人說他背主,畢竟他也是入曹操帳下不久,前一任主公馬超還在劉備效力,對了還有龐德哥哥。按理說,他應該和舊主在一起,可是事實上並沒有。早在馬超投奔漢中張魯的時候,他們兩個就分道揚鑣了。

這是怎麼回事?

說來話長,龐德可以說是馬超的少時好友,跟隨馬騰父子幾十年,多次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即使後來馬超起兵為父報仇,龐德也是不離不棄,甘願追隨到底。可是萬萬沒想到,到了漢中後,兩個人理念就產生了分歧,等到馬超奉命南下的時候,龐德就託病不出,從此主僕二人分道揚鑣。


你們說是因為馬超人品不行,我看不是。畢竟馬超和龐德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雖然明面上一個是主公,一個是臣子,可平時就是生死兄弟,那可是上過戰場的交情。

我在想,可能是因為兩人的三觀,也就是理念不同了。馬騰在時,馬超並不掌權,事實上,馬超只適合做一員征戰沙場的猛將,至於做主公,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太合格。從他因為一封書信,就懷疑老爸的兄弟韓遂,並且不分青紅皂白地斷了韓遂的一條胳膊,這等於是自己親手將盟友推到敵人身邊啊。也正因為這樣,馬超才兵敗的。

到了漢中後,漸漸兩個人就產生了分歧,畢竟還是西涼人,投奔到漢中張魯,說不出來的彆扭。加上馬超太容易中了張魯的奸計了,名義上派他去打劉璋,實際上是消除西涼軍的實力。龐德屢勸不聽,只能託病不出,可能是因為待在漢中,至少也能給馬超斷後。可天算不如人算,曹操大軍來了,張魯逼他出戰,完全不把他當做自己人看,而反觀曹操,卻對其欣賞有加,武將嘛,能有一個這麼看重自己的主公,也算是不枉來世一遭了,如此一來,龐德投降曹操是必然的。至於曾經的舊主馬超,也只能再見了。



可惜,如此忠勇的猛將,最後也沒個好下場。你能怪他不識抬舉嗎?也不能。


青史回聲


《三國志》記載:龐德,字令明,南安郡狟道(今甘肅天水武山縣)人。年輕時的龐德,曾擔任郡吏州從事的小官職。漢獻帝初平年間,龐德投奔到西涼太守馬騰帳下,並跟隨馬騰攻伐叛亂的羌、氐胡族,屢建奇功,因此被攫升為校尉。

建安年間,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戰大勝後乘勢率軍開至黎陽(今河南濬縣),以討伐袁紹子袁譚、袁尚;袁譚派郭援、高幹等率軍攻打河東(今山西夏縣);曹操遣鍾繇率關中諸將前去征討。

龐德跟隨馬騰之子馬超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抵禦郭援、高幹。龐德驍勇過人,擔任前鋒,率先進攻援、幹,不僅大破敵軍,還親自斬首郭援,因此立下大功,被晉封為中郎將,還被賜爵都亭侯。

黑山黃巾軍首領張白騎(張晟)在弘農(今河南靈寶)作亂,馬騰率龐德等將領前往討伐,在東、西崤山之間(今河南洛寧、陝縣、澠池交界處)一舉擊潰張白騎。

龐德武藝絕倫,勇冠三軍,每戰皆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銳不可擋,且能屢屢獲勝,在馬騰軍中除馬超外就屬他最勇猛善戰了。

後來,馬騰攫拔他為衛尉,他卻沒有赴任,而是自願留下來追隨馬超。龐德不僅有勇,而且善謀,經常出謀劃策,是馬超最信賴的左膀右臂,他對馬超亦是忠心耿耿。

後來,馬騰被曹操誅殺,並被夷三族,倖存的馬超盡起西涼兵攻擊曹操。

馬超軍在渭南被曹操擊敗,龐德跟隨馬超逃奔至漢陽(今甘肅甘谷縣以東),據守冀城。

不久,勢單力孤的馬超又輾轉逃往漢中(今陝西南鄭以東)依附張魯,龐德也隨他一同前往。

後來,曹操親率大軍攻伐漢中,張魯不敵,遂獻漢中投降。馬超不願投降殺父仇人,遂逃往西川投奔劉備。不知為何,這一次龐德沒有跟隨馬超入川,而是隨眾人一起歸附了曹操。

愛才的曹操早就聽說龐德能征善戰,勇猛過人,立刻任命他為立義將軍,並封他為關門亭侯,賜食邑三百戶予他。

有人說,龐德在曹操率軍取漢中時不願與舊主馬超同生死,共進退,而是投降了馬超的死敵曹操,實屬不忠不義的忤逆之舉。明末清初的學者毛宗崗如此評價龐德:“其後既不肯背曹操而降關公(指關羽在襄樊戰役中水淹七軍,擒殺龐德一事),其初何以背馬騰(超)而降曹操?故龐德之死,君子無取焉”。由此可見,毛宗崗對龐德是持否定態度的。

也有人說,龐德之所以不願再追隨舊主馬超,是因為馬超不講原則和道義,人品齷齪,他是“背父叛君”、十惡不赦的壞人。這樣的人怎麼值得龐德執鞭墜鐙,捨命追隨?

據《三國志·蜀書·馬超傳 》記載“建安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及遂等反,太祖徵破之。語在武紀。遂奔金城,為其將所殺。超據漢陽,騰坐夷三族 ”。

意思是馬超、韓遂在建安十六年舉兵造反,曹操率軍大破西涼軍,韓遂逃到金城,被其部將所殺,馬超則據守漢陽(甘肅甘谷),其父馬騰因兒子謀反遭株連,被曹操下令誅滅三族。

很明顯,是因為馬超扯旗造反在先,馬騰遭連累被殺在後,是兒子鋌而走險直接導致老子馬騰被殺,還被滅三族。馬氏一族數百口男女老幼,只有“禍首”馬超和族弟馬岱兩人倖免罹難。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注重倫理孝道的族群,馬超造朝廷的反,在傳統觀點看來就是叛君 ,他造反連累老父被殺,是背父,因此姜敘的老母親曾指著馬超的鼻子怒罵道:“你這個背父叛君的惡賊,天地豈能容你!你咋不早點死?竟然還有臉出來見人《三國志·魏書·楊阜傳》”?!馬超聽後無言以對,只好保持沉默。

因此,以忠勇著稱的龐德不屑於與這樣的人為伍,這才在漢中被曹操攻佔後毅然拋棄故主馬超,棄暗投明,歸附曹操。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對龐德不願追隨馬超而是投降曹操卻有另一種說法。

馬超兵敗渭南後,龐德隨其輾轉投奔漢中張魯。後來,劉備自荊州溯江西上攻伐益州(今四川),益州牧劉璋向張魯求援,馬超自告奮勇,率軍前往葭萌關阻擊劉備,剛好龐德患病不能隨行,於是留在漢中調養。不久,馬超居然歸降了劉備。

曹操親征漢中,張魯命滯留在此的西涼猛將龐德出戰。曹操對龐德之勇早有耳聞,想得到他。龐德果然剽悍,他接連與張郃、夏侯淵、徐晃、許褚四將單挑,毫無懼色,且越戰越勇,逐一擊退四將,曹操見其勇壯,大為激賞,發誓一定要招納他為己效力。

謀士賈詡獻計,重賄貪得無厭的楊松(張魯帳下參謀),誣陷龐德私通曹營,張魯大怒欲斬龐德。幸虧功曹閻圃極力勸諫,張魯才改口道:“明日對陣,你若贏不了的話,就提頭來見”。龐德百口莫辯,只得含恨退下。第二天,他與曹營悍將許褚廝殺,許褚詐敗佯輸,拍馬而逃,龐德不疑有詐,緊追不捨,卻掉入早已布好的陷阱中被曹軍活捉。曹操親自為他鬆綁,並好言相勸其歸降,他痛恨張魯不仁,遂歸順了曹操。

龐德歸曹後屢立戰功,濡須口之戰擊殺東吳名將陳武,漢中之戰中又擊敗蜀國悍將魏延,救了曹操一命。

龐德為何不願追隨故主馬超而是投降了曹操,個人覺得《三國志》裡的記載更貼近歷史事實。

後來,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由於彼時襄樊一帶連續下了十幾天暴雨,漢水猛漲,魏軍缺少船隻,于禁、龐德等人只好在河堤高處避水;關羽率水軍前來攻打,龐德箭矢用盡,寧死不降,與蜀軍短兵相接。然而水勢愈發洶湧,魏將紛紛投降,龐德奪得一艘小船,準備返回曹仁大營,不幸水勢太急,小船傾覆,龐德獨自抱住船板順水漂流,被關羽部將周倉擒住。見到關羽後,龐德傲然而立,拒不下跪。關羽勸道:“你哥哥現在漢中,我欣賞你的義烈,要拜你為大將,為何不早降呢” ?

龐德大罵關羽道:“小子,哪有投降將軍?魏王帶甲百萬,威震天下,劉備一庸才耳,那裡是魏王對手?我寧做國家鬼,也不做賊人將” !關羽大怒,下令誅殺了龐德。曹操聞訊大慟,封其二子為列侯。曹丕上位後,又追諡龐德為壯侯。龐德子龐會非常勇毅果決,大有乃父風範,後官封中尉將軍,隨鍾會、鄧艾滅蜀,破成都後他為父報仇,將關羽的後人誅戮殆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