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真正愛讀書的人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書?會在書上做旁批嗎?

TT學吧


做不做批註,還得看是什麼書吧。

還有就是我們得搞清楚做批註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做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通過記錄當時閱讀的感受以便下次重讀時能更好的理解書裡的內容嗎?所以,什麼書要做批註,什麼書不做,我個人覺得是這樣的。



1、自己不會重讀的書就別批註了。

既然做批註的目的是為了下一次重讀能看到當初自己閱讀時的有感而發。那麼對於那種沒必要重讀的書也就沒必要批註了,別告訴我你讀過的書都會去重讀,我相信你閱讀過程肯定會遇到那麼一些書,看完一遍之後就不會拿起來了讀了。

2、絕版書最好別批註

相信愛讀書的人,自己也希望自己擁書無數,獨坐書山當霸王。並且在這些書中,尤其會對那些絕版的,自己特別喜歡的書尤其的珍愛有加。當然不是說就會因此而把這些書束之高閣,而是在閱讀的時候我會格外珍惜,格外的保護好書,生怕受損了。如果非要批註的話,只能是在買書的時候多買一本,一本用來收藏,一本用來閱讀。當然就個人而言,我願意選擇通過電子書複習粘貼到筆記,然後打印出來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總之,做不做批註真的是個人閱讀習慣的問題,不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讀書人,不管我們通過什麼方式,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來能領悟到書中智慧就行了。



朱光潛先生說: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與其糾結於做不做批註,不如不斷的去重讀,我相信就算有的書你沒做批註,按著你自己的閱讀習慣來,你也會能收穫頗豐。


局外的寂靜


我是一個愛書且喜歡讀書的人,大部分打發時光不是用來買買買和到處逛,而是用讀書和學習來提升自己,投資未來。


看到題主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突然想起在我小時候,媽媽帶我去公園,其他的小朋友都嚷嚷著買好吃的,而我偏偏看中了地攤上的那本《唐詩三百首》。從那時候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是非常珍愛書,每本書都要包書皮,也捨不得在書上亂寫亂畫,就連劃線都要用尺子劃線,每本書讀過之後都保存得平平整整的。也捨不得摺頁,需要用做標記的時候,我通常寫上一張紙條,在上面寫上需要標記的內容,然後夾在書裡。


後來,大學畢業之後,進入職場,我賣掉了所有和考試晉升相關的名利之書,然後在朋友圈PO上一條心情“把功名利祿的書永久賣到,把對人生真正有價值的書永久珍藏,”。


從那以後,我每年的閱讀量在100—200本之間,讀了一年多以後,我開始意識到,書的真正價值就是傳播能夠洗刷你認知的思想,讀一本好書,猶如和一個高人在隔空對話。後來接觸到拆書幫的RIA便籤法和“蔥鮪火鍋讀書法”,我養成了一個習慣,不動筆不讀書。


在讀書之前,通常都會準備便籤紙、熒光筆和一支用於記錄的中性筆。第一遍讀書的時候,把認為對自己有用的地方摺頁、貼便籤,做標記,用“劃線+寫感悟”的方法來讀書。這個習慣一直沿用至今,真正愛書的人,不是要把書保存的乾乾淨淨束之高閣,而是充分利用發揮書的價值,和作者交流思想感悟,把通過讀書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和行動,這才是對書和作者最大的尊重。

在讀書時,我們首先要學會把厚重的書讀薄,再學會把書讀厚,讀書過程中,在重點的內容的頁碼摺頁,做標記,寫感悟,甚至撕下來重新彙編成冊都可以。


買書束之高閣只能是擺設,讀書不走心乾乾淨淨空浪費時間,唯有把書當成工具,當做投資未來,讓自己在未來增值的事業,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在用好書,將書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的情況下,塗塗畫畫寫寫才是對書最大的尊重。


作者:夢歸秦淮(多平臺簽約作者,歷史碩士,知識管理達人 公眾號:恆言讀書)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夢歸秦淮


可能是因為小的時候上學的緣故,我們都會養成一種習慣,就是對書有一種天然的尊敬,那個時候對於特本要包書皮兒,要非常的愛護,甚至於看書之前還要先洗手,不能讓它沾上太多的油汙。

所以我一直養成了一個觀念,就是覺得書必須要特別的整潔,上面不能亂寫亂畫,也不能折角。

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樣的一種方式,其實並不是對書最尊敬的方式。在現代這樣的社會,書其實是很便宜的,一本書大概就只是一個麥當勞漢堡的價格,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去收藏,那麼我們完全可以多買一本。

與此相對,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時間,我們的大腦的集中度,在這樣一個紛亂的社會當中,反而是變得越來越寶貴。所以現在,我在讀書的時候,我不太會在意對書的一些「破壞」,我會在上邊折角,我會在上邊劃線,我也會在空白處記錄下我的想法。

因為這些才是更寶貴的,稍縱即逝的,我們思想當中更重要的東西。

而記錄下來我們的思路,讓我們能夠連貫的思考,真正把書更好的理解,可能才是對於這本書對於它的作者最大的尊敬。

著名的作家李敖先生,家中藏書萬卷,在他做學問的時候,他往往就是用一種非常破壞性的方式。他會把書中的文字用剪刀剪下來,做成剪報,以這樣的方式積累了巨大的資料庫。所以不論是他在寫雜文,寫評論,還是在寫小說,寫歷史專著的時候,都可以旁徵博引,對於很多的典故信手拈來。

所以這就值得我們思考,那麼到底誰才是更厲害的讀書人呢?誰才是對於這本書更尊敬的人呢?

我覺得可能像李敖先生這樣的方式,才是更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方式。

我是陳章魚,知乎60萬人關注的讀書人,致力於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陳章魚


這個還是因人而異,如果以是否在書上做批註這個標準,來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愛讀書,難免有點片面。

有的人習慣一邊讀一邊在旁邊做批註,這樣日後查閱起來比較方便。我們都知道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靈感是轉瞬即逝的,看書的時候難免有讓你共情的地方,如果此時不把你的感受記錄下來的話,日後很難回想起來是在書中的哪句話哪個段落。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的作者奧野宣之就提倡通過一元化筆記法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把讀書相關的信息都摘錄到筆記本里,形成摘抄和評論並行的“蔥鮪火鍋式”的讀書筆記,他甚至會放上報紙和雜誌的剪報,書的腰封等等,所以正如下圖所示,他做完記錄的筆記本厚度遠比之前要厚重的多。

相比在書上做批註的做法,把書中有用的內容剪下來貼在本上,無疑對書是一種極大的破壞,但是這種做法倒是省去了大量的摘抄時間。在書上做批註其實就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應用,只是直接記錄自己的感想,不用摘抄原文了。不過這樣的話這本書你就沒法借給其他人了,只能是你自己閱讀了,別人就沒有心情再讀下去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一般都是儘量保證書的整潔,第一遍看的時候,覺得有觸動的地方貼上便籤,把感受寫在小紙條夾在那頁書裡。等第二遍翻閱的時候再適當精簡,把覺得不錯的、有價值的內容摘抄到筆記本上,做“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不管是在書上做批註,還是不在書上寫字,把筆記寫在本上,最重要的是把讀過的書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做筆記的形式不重要,只要能養成你自己的閱讀習慣,能享受讀書的樂趣,有所收穫的都算是真正熱愛讀書的人。


晶姐札記


怎樣才叫愛讀書,這個真不好鑑定,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待書的態度和方式,做不做旁批跟愛不愛讀書沒有衝突,我覺得這不過是因為讀書方法和習慣的不同。


正真讀懂一本書,並運用其中的知識改變的自己的思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將一本書的價值最大化。我讀的書都是自己買的或者是約書評送的書,完完全全屬於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我讀書時一般都會邊看邊畫重點、寫旁批,這是我的閱讀方式,因為寫旁批能幫助我更好的思考,將看書的感悟及時記錄下來,也能幫助我將書本知識鏈接到生活經驗上,因為要寫書評,這些旁批將會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看著做滿標記的一本書,也會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我不會將書摺頁,實在不忍心,只會用便籤紙做標記,讀完的書,也會好好的保存,在有需要時也會經常翻閱。


但我也會“供養書”,有些書我非常喜歡,或者看電子書的時候遇到好書,比如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的《風沙星辰》,看電子書的時候被驚豔到了,非常喜歡,就買了新書回家珍藏,有時間拿出來翻翻,但不會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跡。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況且還存在一些潔癖或者強迫症患者,在書上做標記或許讓他們打心裡就受不了。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就好,不需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茉小涼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讀書還是要在樹上做筆記、批註,不然很容易會忘記。事實上,除了過目不忘的天才,大多數人讀書,讀完之後會忘記七七八八。此時,若是不記筆記、不畫重點,回去重讀的時候,更是抓不住重點。讀書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囫圇吞棗,看似讀得多,卻讀得深、不懂,對內容與觀點理解不到位,最終導致貽笑大方。

記筆記的好處有很多,如加深記憶、梳理書的體系與重點。這些已經是老生常談,我就不多說。在書本上做批註、畫重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大家忽視了,就是讓讀書慢下來。

讀書是通過文字跟作者交流。這種思想上的碰撞,需要留下一定的時間,讓自己進行深度的思考。如讀到一個贊同的觀點,我們可以作延展,使之更為豐富。看到一個反對的觀點,可寫下自己的觀點。古代學者做學問,基本上都是以眉批、註疏方式的進行。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就是不脫離文本,進行深度的思考。

平日裡我寫文章,大多數是文學評論以及文化隨筆。每寫一篇文章,需要讀大量的書籍和資料,讀到令我眼前一亮的觀點,首先會畫下來,然後在一旁寫下自己的思考。等到我真正要寫一篇文章時,便開始整理書中的批註。而批註,往往則是我對這本書的思考和看法。

我理解很多人不願意在書上寫批註、畫重點的做法,因為新書很漂亮、紙張很好,亂塗亂畫難免不雅觀。可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讓書更好看,而是讓自己更有知識、更有水平。如果不捨得在書裡做筆記,把書當作藏品,不就是買珠還櫝了麼?


輝城啊


真正愛讀書的人會怎樣對待自己的書?說起愛讀書,我們就應該說愛讀書,必須是愛讀書、會讀書、讀懂書。

讀書要知其意,讀書要取其精。有人說:看戲流眼淚,是替故人擔憂。其實不然,看戲流眼淚,那才叫看戲,那才叫入戲。讀書也是如此。讀書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感受;讀書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體會,有不同的鑑別。

人在年輕時,愛讀書,表現的不僅是喜歡讀書,而是如痴如醉,我在青年時代,讀起書來是通宵達旦,心裡被書中人物、書中的情節深深的所吸引,巴不得一口氣能將書讀完,而且還喜歡對一些重要的情節和人物對白進行重複讀、反覆讀。基於年輕時期的超強記憶,目的是希望看完書後能在同學之間、同事之間把書中的故事原原本本的分享給大家。

而到了中年時期,讀書就開始注重作者寫書的意圖與緣由,時代潮流與背景,時常把書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人物作比較,人物性格的形成,處事方式方法的形成其根源在哪裡。為什麼?帶著自己的觀點讀,帶著自己的意識讀,帶著社會環境讀。讀完書,喜歡用自己的觀點去評判書的意義與作用,去評判書的可讀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是越來越挑剔,不是正版的書不讀,不是正面的書也不讀,不是正規出版社的書更不願意讀。而且讀書旨在欣賞,旨在總結。尤其是人語類書籍,欣賞某人知識的淵博,欣賞某人處世的老練,欣賞某人為人的圓滑等等等等。

在愛讀書之時,如何對待書的本身呢?一般來講,對自己收藏的書籍,肯定是要圈記的,對那些特別精妙的詞語、段略或是詩詞歌賦等肯定是加備註的,有時還批註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感想。而對借來的書,是不會在書裡面塗畫的,畢竟是別人的東西,不僅不會塗畫,而且非常的珍惜和愛惜書籍。

回憶自己讀書的過程,年輕時喜歡小說、言情,中年時期更偏重於古典與紀實,目前又喜愛讀人物類書籍,特別是近代與現代人物書籍。我們愛讀書,旨在學習,旨在提高,旨在豐富,旨在欣賞。因為書的種類不同,我們就要根據不同書,採取不同的讀書方式,繼而才能達到愛讀書的目的。


冬日暖陽124086398


我會做筆記,但是這個得分看什麼書。

如果直接在書上筆記,最好用鉛筆,美觀也方便修改。特別像我這種字醜的……

現代小說

看個故事情節,就不做筆記了,讀名家的小說會勾畫一些精彩段落,像金庸的書我就會特別留意有趣的名字和詩詞,隨手做個記號,之前經常提到老舍的《駱駝祥子》,裡面那段描寫流星的,其實是床戲,我現在隨手拿起書都能反倒那一頁,因為我特意加了書籤。

現在看小說基本都看電子書了,確實比較方便,但是我知道,看電子書時隨手加的下劃線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翻,所以特別精彩之初我還是會複製到便籤裡面,方便翻閱。

古典小說、古文

我自認為語感比較好,從小學文言文也沒遇到過很大的障礙,後來我才知道是自己見識太少了。

時代越久遠的文章越難懂,而且古文裡面太多典故,如果不做筆記等於沒看。

“四大名著”這種,我直接看批評本,不光自己做筆記,也要看古人做的評註,這樣才能更好理解。

《聊齋志異》雖然讀起來不難懂,但是裡面很多有趣的故事,我會稍做記錄,方便翻閱。比如我現在一說起照相,就會想起《鳳仙》和《八大王》裡面,蒲松齡的清奇腦洞。

詩詞類

這是筆記最多的,光讀不思考根本沒用,死記硬背不可能背下來的。

裡面的典故要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說起李商隱的《錦瑟》,就要錦瑟是什麼玩意,為什麼說無端五十弦,要知道莊周夢蝶和杜鵑泣血。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詩詞的創作背景,才能充分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和表達的情感。

上面說了各種典故,讀宋詞就特別虐(相對的),其中翹楚是辛棄疾,我叫他不用典不舒服斯基,有時候甚至達到了一句詞一個典的程度,可謂喪心病狂,可貴的是這些典用得毫無違和感,馬伯庸調侃說辛稼軒是“亂世用重典”,可見一斑。

其他

我就不細分類了,什麼人物傳記,歷史類,經濟類都算在這裡。

讀這類書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晰,讀人物傳記,瞭解人物生平的事,讀史書,哪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經濟類,宏觀的微觀的發展的,光塗塗畫畫就不夠了,所以筆記本、思維導圖一個都不能少。

以上



也可自話


可以非常肯定的說,真正愛讀書的人一定會在書上做旁批,這樣隨時記錄下自己在閱讀這一頁時的所想所思也包括一些靈感或心得。但他們對自己的書可不會僅僅旁批這麼簡單,而是更加的“殘忍”。

第一,筆記密密麻麻,但有條理

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經常會帶著三紙筆,一支鉛筆、中性筆、熒光筆,多數情況下,一般會對非常有感覺的語句或片段做標註,比如波浪線、直線、問號、感嘆號、三角形、五角星等。但當筆記做多了以後,我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特定的筆記格式。

如,“直線”表示我認為這句話寫的很對,我贊同這句話。“波浪線”表示我認為這句話說的有些問題,或者我對這句話的觀點有自己的看法。“星號”我也分為了三等,一星、二星、三星,每個等級表示特定的重要程度,比如三星就是最重要的一段話或一段文字等等。

條理清晰的目標是精簡筆記的樣式,不然太多形式的筆記標註或旁批會讓人眼花繚亂。而且在以後複習的時候會很方便的找到自己在何處標記的筆記樣式。同時,做筆記很花時間,大概和讀一本書的時間差不多。

第二,各類便籤幫助自己做旁批

現在市場上有賣的五色便籤,如果你愛惜自己的書本,怕把書本寫的字太多,弄醜了的話(其實完全沒必要),則儘可以隨時隨地的用便籤的形式來做旁批。我經常用這個方法將一些大段的旁批寫到便籤上,然後往書本里一貼,則事成而已。

最後,筆記是讀書時非常重要的輔助工具,旁批是筆記的一種形式,通過做標註、旁批、記錄靈感,這樣才能學到知識。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價值。

我是千城,管理學博士、讀書達人,公眾號:千城撩書


在下千城


謝謝,共勉~

真正愛讀書的人,對待自己的書定然是“愛護”有加的,但是,愛護不等於“供養”。

供養是什麼概念?你會把什麼東西供養起來? 我們會說家裡供著一尊佛,或者一些貴重有意義的東西並且將它束之高閣,不輕易分享等等。

關於書。讀書讀的不僅僅是書本身,而是書與自己的交流,甚至是自己與作者思考的碰撞,重要的是自己在通過“書”這個載體與作者“對話”之後,自己本身有了對於書之外的世界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所以,愛讀書之人,不會把書看做一種被供著的東西,既然你是從市場上購買,便有上千、上萬冊同樣的書籍,而你的書之所以與眾不同讓你珍愛的原因,不就是書有你自己的所思,所想嗎?有你自己感情的投入嗎?

現在還記得,小時候每當新學期伊始,新書發下來那種對於新書所懷有的欣喜感。

我想愛書也要有這種感覺,但是愛書是需要你的在你的書旁邊有所批註的。當批註的時候會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感覺,生怕有一個錯別字,就算劃線也會選擇用波浪線代替直線,因為害怕直線容易劃偏~ 就像一個孩子得到了心愛的禮物,這種對書的態度才是愛讀,愛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