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揚州八怪簡介

揚州八怪簡介​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鄭燮(又名鄭板橋)、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嵒、閔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

揚州八怪,職業而已,不能說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有時含貶義。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為國內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餘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傑出群體,已經聞名世界,把徐渭的潑墨手法發揮到頂峰。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後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曆見到鄭板橋所作《櫻筍圖》,即吟誦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曆南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嘗三遊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怪在哪裡坎坷波折的身世 正在加載揚州八怪字畫欣賞“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裡,說法也不一。有人認為他們為人怪,從實際看,並不如此。八怪本身,經歷坎坷,他們有著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著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醜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於詩文,或表諸書畫。這類事在中國歷史上雖不少見,但也不是多見,人們以“怪”來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們的日常行為,都沒有超出當時禮教的範圍,並沒有晉代文人那樣放縱--裝痴作怪、哭笑無常。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表現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從他們生活行為中來認定他們的“怪”是沒有道理的。現在只有到他們的作品中,來加以研究。獨闢蹊徑的立意“八怪”不願走別人已開創的道路,而是要另闢蹊徑。他們要創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來自立門戶,就是要不同於古人,不追隨時俗,風格獨創。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揚州八怪簡介

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別自成一家,書畫不願常人誇。頹唐偃仰各有態,常人笑我板橋怪。”當時人們對他們褒貶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偏離了“正宗”,這就說明了它所以被稱之為“怪”的主要原由。揚州八怪畫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重在自己創造與發揮,窮其一生,為創造新的畫風而努力。“揚州八怪”知識廣博,長於詩文。在生活上大都歷經坎坷,最後走上了以賣畫為生的道路。他們雖然賣畫,卻是以畫寄情,在書畫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不願流入一般畫工的行列。他們的學識、經歷、藝術修養、深厚功力和立意創新的藝術追求,已不同於一般畫工,達到了立意新、構圖新、技法新的境界,開創了一代新畫風,為中國繪畫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業。
揚州八怪簡介​不落窠臼的技法正在加載揚州八怪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文人畫自唐宋興盛起來,逐步豐富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留下大量的作品,這是中國繪畫的驕傲。明清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的畫派,各具特色,爭雄於畫壇。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以“四王”為首的虞山、婁東畫派,而在揚州,則形成了以金農、鄭燮為首的“揚州八怪”畫風。這些畫家都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繪畫傳統,但他們對於繼承傳統和創作方法有著不同的見解。虞山、婁東等畫派,講求臨摹學習古人,以遵守古法為原則,以力振古法為己任,並以“正宗”自命。他們的創作方法,如“正宗”畫家王琿所說,作畫要“以元人筆直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們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作品多為仿古代名家之作(當然在仿古中也有創造),形成一種僵化的局面,束縛了畫家的手腳。揮灑自如的筆鋒“揚州八怪”諸家也尊重傳統,但他們與“正宗”不同。他們繼承了石濤、徐渭、朱耷等人的創作方法,“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不死守臨摹古法。如鄭板橋推崇石濤,他向石濤學習,也“撇一半,學一半未嘗全學”。石濤對“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提出“師造化”、“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要求畫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創作素材,強調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他認為“古人鬚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


揚州八怪簡介​石濤的繪畫思想,為“揚州八怪”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併為“揚州八怪”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揚州八怪”從大自然中去發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不願與人相同,在當時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們常常把自己少見的東西,視為怪異,因而對“八怪”那種抒發自己心靈、縱橫馳騁的作品,感到新奇,稱之為怪。也有一些習慣於傳統的畫家,認為“八怪”的畫超出了法度,就對八怪加以貶抑,說他們是偏師,屬於旁門左道,說他們“示嶄新於一時,只盛行於百里”。讚賞者則誇他們的作品用筆奔放,揮灑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縛,打破當時僵化局面,給中國繪畫帶來新的生機,影響和哺孕了後來像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藝術大師。特立高標的品行他們對當時盛行於官場的卑汙、奸惡、趨炎附勢、奉承等作風深惡痛絕。

揚州八怪簡介​八人中除鄭板橋、李方膺做過小小的知縣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魯連”、“介之推”為楷模,至死不願做官。就是做過官的鄭板橋也與常官不同。他到山東上任時,首先在舊官衙牆壁上挖了百十個孔,通到街上,說是“出前官惡俗氣”,表示要為官清廉。 “揚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匯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洩內心的積憤和苦悶、表達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嚮往。鄭板橋的《悍類》、《撫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歡畫梅、竹、石、蘭。他們以梅的高傲、石的堅冷、竹的清高、蘭的幽香表達自己的志趣。其中羅聘還愛畫鬼,他筆下的鬼形形色色,並解釋說“凡有人處皆有鬼”,鬼的特點是“遇富貴者,則循牆蛇行,遇貧賤者,則拊膺躡足,揶揄百端”。這哪是在畫鬼,分明是通過鬼態撕下了披在那些趨炎附勢、欺壓貧民的貪官汙吏身上的人皮,還了他們的本來面目。 在封建制度極端殘酷又大興文字獄的時代,他們卻敢於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無怪乎當時一督撫搖頭直稱“怪哉、怪哉”。鄧拓在詠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時曾寫道“歌吹揚州惹怪名,蘭香竹影伴書聲”,可以算作對他們“怪”之特點的總結吧。代表人物正在加載金農作品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杭州人,人稱八怪之首。

揚州八怪簡介​他博學多才,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佈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黃慎(1687-1770後)字恭懋,號癭瓢,福建寧化人。他幼時家貧,學懷素書法獲益,以草書入畫,自創風格,擅長粗筆寫意,人物畫造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為題材,也有不少反映社會下層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圖》、《蘇武牧羊圖》等。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江蘇興化人。他從小喜愛繪畫,16歲時就有了名氣。他曾經作過山東滕州知縣。他受徐謂、石濤影響較大,畫風粗放,不拘法度,潑墨淋漓,設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圖》、《松柏蘭石圖》。李方膺(1695—1755)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通人。曾任縣令、知府約20年,和金農、鄭燮交誼甚篤,善畫松、竹、梅、蘭,晚年專門畫梅自喻。他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此幅梅花又一般,並無曲筆要人看。畫家不解隨時俗,毫氣橫行列筆端。”他的作品有《游魚圖》、《瀟湘風竹圖》等。高翔(1688—1753),字鳳翰,號西唐,揚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濤,善畫山水、花鳥,喜畫疏枝梅花,作品有《彈指閣圖》等。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安徽休寧人。幼時家貧,居揚州賣畫為生,安貧樂道,精研藝術,擅畫梅。他與金農、高翔、羅聘被時人稱四大畫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圖》等。正在加載羅聘作品羅聘(1733—1799),字循夫,號兩峰,祖籍安徽歙縣,遷居揚州。他是金農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輩最小,但見識很高,落筆不凡。他終生不仕,以賣畫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圖》、《醉鍾馗圖》等。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因開倉賑濟災民,得罪上司,憤然辭官,居揚州賣畫為生。他思想特別活躍,頗有創見,詩出畫造詣俱高,擅畫竹、蘭、石。他還創造了一種集真、草、隸、篆於一體的六分半書體。人稱“亂石鋪街”體。他是一個有很強人民性的畫家,在濰縣任縣令時,給巡撫畫了一幅竹子,題句曰:“齋衙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邊壽民(1684年-1752)清代著名花鳥畫畫家。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葦間居士。江蘇淮安秀才。他的藝術活動在雍(正)乾(隆)年間,以善畫蘆雁名聞海內。畫花卉亦有別正職。畫潑墨蘆雁,蒼渾生動,樸古奇逸,極盡飛鳴、食宿、游泳之態。潑墨中微帶淡赭,大筆揮灑,渾厚中饒有風骨。又善以淡墨幹皴擦小品,更為佳妙。因他畫蘆雁,稱其所居名“葦間書屋”。他又工詩詞、精中國書法。

揚州八怪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