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遇見都江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遇見都江堰——上善若水

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玉壘山)虎頭巖的一部分。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

遇見都江堰——上善若水

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

遇見都江堰——上善若水

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遇見都江堰——上善若水

飛沙堰是洩洪道,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唐朝名“侍郎堰”、“金堤”,後又名“減水河”,它具有洩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是都江堰的關鍵要害。

遇見都江堰——上善若水

飛沙堰是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

遇見都江堰——上善若水

飛沙堰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遇見都江堰——上善若水

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裡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