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新能源是今年汽車界的大方向,原因是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能源,遲早都會有耗盡的一天,加上內燃機燃燒所產生的大氣汙染也是產生取締呼聲原因之一。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目前看來,最有可能替代內燃機汽車的便是電動,同樣電動車的研發技術也是相對成熟的,起碼已經有不少品牌開始量產併產銷電動車。那麼電動車真的可以取代燃油車成為未來的主流嗎?而電動車又是否比燃油車更加環保?

我國大力補貼和各種政策傾斜的情況下,產出了大量新能源品牌及車型,可見國家在這方面的決心。而取得的成績是中國新能源車產量連續3年全球第一,銷量領跑全球。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但我們看見隔壁老王用上了電動車了嗎?路上跑的私人電動車又有多少?大家心裡都知道,沒有人會買這些所謂新能源車,除非真愛,或者迫於政策所限。那原因是什麼?我們先來看看這些車型的價格。

例如比較知名的一款電動車-知豆,最大功率24馬力,內飾粗糙,配置簡陋,甚至說基本沒有配置,售價居然可以超過10萬。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再有就是北汽新能源ES210,明顯可以看出這是一輛北汽紳寶D70,把發動機變速箱換車了電動機和電池而得來的。

2.0T的紳寶D70賣14萬,優惠完裸車價10萬多。

但如果這車換成電動的,你猜賣多少?

34.69萬!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10萬可以買一輛動力強勁,空間寬敞的飛度;30萬可以買一輛性能十足,光宗耀祖的寶馬。試問有多少人會掏錢買電動車?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這種電動車,令我想起當年紅極一時的老年代步車,除了外觀以外,還真說不出有什麼實質的區別。而為了可以快速投產,這類電動車基本也就兩個套路,要麼就在老年代步車基礎上設計個外殼,要麼就是在原來汽油車基礎上改裝而來。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既然沒有人買,那為何那麼多車企熱衷生產電動車呢?這全靠背後一隻隱形的推手,那就是政策,對於新能源車的補貼,國家採取的是按續航里程來劃分。只要你敢做,而數據又達標,那恭喜你入圍了,至於實用與否,市場接受程度等,似乎沒有人在乎,而且不難發現,這些車的真實續航里程永遠達不到標註的數值。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目前國內出現那麼多與市場脫節的產品,這感覺有點像空中樓閣,萬一哪一天沒有了補貼,車企還會繼續生產電動車嗎?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生產了一大批車,又沒有消費者願意買單,車子最終去了哪裡?各大網約車公司、共享租車、城市出租車等等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但由於車況、駕駛技術等原因,這些新能源共享汽車不但沒有緩解城市交通問題,而且還為交通埋藏了不少安全隱患。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說來那麼多,電動車就是個騙補貼的玩意嗎?如果腳踏實地的做出經濟實惠,符合市場需求的電動車型,那也是為環保做出貢獻啊。too young too simple。

美國同樣出現同樣問題,就是電動車以環保的名義試圖取代燃油車,但有專家可不這麼認為。

號稱0排放的電動車真的是對環境無汙染?

首先,製造汽車需要消耗能源,例如鋰的開採就不是一項環保項目,當一輛電動車生產出來時,它已經排放了超過25000磅二氧化碳,比起生產一輛普通汽車多出56%。

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還是電的來源。在美國,大部分電力是由煤所產生的,某種程度來說,電動車所使用真正的能源是煤。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以日產Leaf(聆風)為例,形式90000英里,將產生31噸二氧化碳,而以奔馳A260作為對比,行駛同樣里程產出34噸二氧化碳,也就是說,從生產到整個使用週期結束,電動車僅比燃油車少產出3噸二氧化碳。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在歐洲貿易體系中,減少1噸二氧化碳排放,目前成本是7美元,因此一輛電動車所產生的節能效益約為21美元;

但美國政府給出電動車購買補貼為7500美元。

為一件只值21美元效益的事情而付出7500美元,是相當不符常理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這些利益都是直接進入了電池生產商和汽車製造商的口袋。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當然,有人會說使用再生能源發電就不存在汙染問題,但事實是目前美國僅有14%電力源自再生能源,並且預計25年後這個數字僅會上升3個百分點,也就是17%。

而在中國,絕大部分的電力來源同樣是煤炭,同樣地繞了一大圈,你會發現電動車對環境所產生的汙染其實是與燃油車相仿的。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那還有推動電動車所投入的資源呢?充電樁的建設呢?

這還不算什麼。到達電動車報廢時期,車上的電池需要怎麼處理?一顆紐扣電池棄入大自然後,就可以汙染60萬升水。如果遵從環保的角度,處理廢電池方法有三種:固化深埋、存放於廢礦井、回收利用。無論哪種方法都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金錢。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那麼電動車是否一無是處?也並不是,至少在特定的使用環境和使用條件下,電動車能夠發揮它的優勢,例如封閉小區道路,高爾夫球場,偏遠村道等等使用電動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就目前看來,電動車的發展明顯是走了歪路,是不健康的,將來電動車能否替代燃油車成為主流不好說,但至少現在政府的鼓勵手法值得商榷。要市場接受電動車,就要生產商做出真正的好產品,特斯拉就是一個好例子,管它環保不環保,我敢肯定買特斯拉的人不是因為補貼。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此外日本K-Car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日本地少人多,交通是一大難題,日本政府為了鼓勵人民購買使用微型汽車(K-Car),制定出各種優惠政策,例如購買普通汽車需要先擁有車位,而購買K-Car不需要等等。而各大汽車生產廠家在政府制定的K-Car標準(包括長寬高和排量都有嚴格限制)範圍內絞盡腦汁地把產品做好,日本人都非常樂意購買K-Car車型,因為不僅能享受補貼,而且確實方便實用,慢慢地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這也是為什麼K-Car車型基本在日本本土特有,而其他地區賣不了的原因。

如果電動車是未來

說在最後

很多時候環保與實用之間確實存在矛盾點,相關部門真正要做的是研究什麼才是更環保的產品,研究如何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接受更環保的產品。而不是搞一個感覺很環保的形式來欺騙自己,不但不能落地,而且還浪費資源,最終什麼也改變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