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今天的中國發展成這樣,百年前這個清末穿越小說作者就有了神預言

“穿越小說”是現在的網絡文學中非常流行的一種題材,其內容不外乎是主人公藉助神秘力量,穿越回古代社會,然後憑藉其掌握的歷史知識和現代社會的思想、理念和知識改變歷史、主宰江山,順便抱得美人歸之類。其實,“穿越小說”這種形式,早在清末就很流行了。只不過,清末的“穿越小說”和現在流行的“穿越小說”穿越的方向正好相反——清末的“穿越小說”,主人公往往是穿越到數十年乃至百年之後的未來,親眼看到中國如何富強民主,威震全球。一個往回穿越,一個往前穿越,這實在是一個頗有趣味的現象。

今天的中國發展成這樣,百年前這個清末穿越小說作者就有了神預言

清末的“穿越小說”裡,最有名的當然就是《新中國未來記》了,這主要是因為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梁啟超。梁啟超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作了這部章回體的穿越小說,前後雖然總共只寫了五回,卻是神思飛揚,令人讚歎。在這部作品裡,梁啟超幻想六十年後——即1962年的中國,因維新變法成功,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各國都來朝賀。在這部小說中,梁啟超耐人尋味地將中國實行憲政之後的第一任“大統領”(即大總統)的名字設計為“羅在田”。所謂“羅在田”,其實就是光緒帝的名字“愛新覺羅•載湉”的諧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維新派的領袖人物,梁啟超幾乎把未來中國實行維新變法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已被慈禧太后囚禁的光緒帝的身上。而在這部小說中,繼“羅在田”之後的第二任大統領,則是一個名叫“黃克強”的人。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克強”是辛亥革命的領導人物黃興的字,黃興日後也正是以“黃克強”的名號名揚九州。然而在此書創作時的1902年,黃興才剛剛被官派到日本留學,完全是個默默無聞的人物,梁啟超居然未卜先知地在書中提到了這位人物。其實,梁啟超設計“黃克強”這個名字,只是出於“黃種人戰勝列強”的意思,只是萬萬沒想到,日後真的出現了一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黃克強”。對於這樣的巧合,辛亥革命之後,梁啟超自己也不得不感嘆:“如符讖然,豈不異哉!”

今天的中國發展成這樣,百年前這個清末穿越小說作者就有了神預言

(新版的《新中國未來記》)

今天的中國發展成這樣,百年前這個清末穿越小說作者就有了神預言

然而對未來中國做出神預言的穿越小說還不止這一部,有一部發表於1908年的名叫《新紀元》的穿越小說,作者署名“碧荷館主人”,真名不詳。在此書之中,作者對未來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多堪稱神預言的幻想。例如,書中說:“十九世紀乃汽學世界(蒸汽時代),二十世紀上半世紀乃電學世界(電氣時代),二十世紀下半世紀乃光學世界(激光時代)”,又說:“(二十世紀末)中國三十二省,鐵路的軌線也早已密如蛛網,沒有一處不是四通八達的了。”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作者還預言,從此刻(即小說創作的1908年)開始,過了四十年,各種不平等條約皆行廢除,這個時間段和1949年新中國廢除全部不平等條約正好吻合。又說,到了1999年,中國人口超過10億,常備軍達到250萬。這些數字都和後來的歷史事實驚人地吻合,實在讓人感嘆作者是不是真的是穿越者了。

今天的中國發展成這樣,百年前這個清末穿越小說作者就有了神預言

(《新中國》的作者——清末小說家陸士諤)

然而還有比這部小說更疑似穿越者的,這就是陸士諤創作的小說《新中國》。陸士諤乃是清末上海的一位作家,他在1910年創作了一部穿越小說《新中國》。在這部小說裡,作者幻想自己做了一個長夢,夢裡看到了100年後的上海。在那個未來的世界裡,上海“把地中掘空,築成了隧道,安放了鐵軌,日夜點著電燈,電車就在裡頭飛行不絕。”又有“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築到對岸浦東。”陸氏夢中關於浦江大鐵橋、地鐵(電車隧道)、越江隧道等三大工程及方位,竟與現在上海的南浦大橋、地鐵一號線及延安東路越江隧道出奇相仿。作者又說,當年洋人修建的上海跑馬廳早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戲院。而事實上,現在的上海大劇院正是修建在當年西方人修建的跑馬廳的位置上,這又是一個驚人的巧合。最神奇的是,作者在書中說,100年後將要開辦萬國博覽會,“為了上海沒處可以建築會場,特在浦東闢地造屋。”而恰恰正好是在100年之後的2010年,上海召開了世博會,而且主會場正是位於浦東。小說中的幻想竟和後來的現實巧合到如此程度,實在使人不能不懷疑作者陸士諤到底是不是個從現代穿越回清末的穿越者。

今天的中國發展成這樣,百年前這個清末穿越小說作者就有了神預言

(小說《新中國》及其插圖)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說,穿越時空是不可能出現的。之所以清末穿越小說中出現這麼多的“巧合”,與其說是穿越者的預言,不如說是中國知識分子們心中對中國美好未來的堅定信仰和憧憬在起作用。即便是在清末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們心中對於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希望也從未斷絕過。正如陸士諤在《新中國》的結尾中所寫的那樣,作者一夢醒來,對妻子說了自己夢到的一切,妻子說:“這是你痴心夢想久了,所以,才做這奇夢。”作者卻回答道:“休說是夢,到那時,真有這景象,也未可知。”這足以說明,在作者看來,這美好的未來並不只是一種沒有可能的幻想,而是有可能實現的美好前景。也正是這種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美好未來的堅定信仰,成為了中國走出近代的低谷、迎接民族復興的堅強精神力量!

參考資料:民國史(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