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直播撒幣答題有侷限,知乎的新思路值得借鑑

2018年元旦剛過,中國互聯網小視頻網站迎來了一批“撒幣”潮,花椒、熊貓、火山小視頻,先後上線了直播答題活動。而且近些天,電商網站京東、賣手機的小米科技,甚至一些遊戲公司也進入撒幣大軍。

有的視頻直播答題活動,甚至聯合了電視媒體和央媒,推出答題活動愛國專場,讓視頻直播答題這一高度參與感的活動,成為主旋律傳播的舞臺。傳統媒體的參與,讓傳播範圍更為廣泛;而央媒的參與,則說明這事兒受到了普遍認可。

直播撒幣答題有侷限,知乎的新思路值得借鑑

【視頻直播答題的三個隱憂】

這也難怪也有人預測,直播答題不止火到春節,甚至將成為2018年最新國民娛樂方式。12道難度加深的題目,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直播答題專場,著實吸引了不少用戶參與。但在這場喧囂的直播撒幣遊戲之下,筆者卻有一些小小的擔憂:

第一、目的太過功利

為啥視頻直播答題這麼火?說白了,就是一個Money換流量的遊戲。動輒十幾萬到幾十萬的單場獎勵,往往可以吸引上千萬用戶的深度參與。用戶獲得了獎勵,網站得到了流量,贊助商獲得了品牌植入和輸出。

在這個過程中,所有參與者用半個小時的參與時間為自己買了一注“知識”彩票,如果恰好壓押中所有答案,就成為最終的獲勝者。所以,直播答題的本質就是通過知識量重新分配財富的過程。

重獎之下必有勇夫,但這樣的遊戲難免太過功利。有獎有流量,大獎大流量,小獎小流量;沒有獎勵的時候,就會無人問津、門可羅雀。

可是,如果一個網站不是依靠自身服務創造價值來吸引用戶,而只是通過有獎促銷,彩票式的營銷活動吸引用戶,必將走不了太遠。衝著物質獎勵來的參與者,在答錯題之後,往往選擇離開。只是為了錢而答題,而不是在答題中獲得樂趣,這樣的答題實際已經偏離了答題活動的或者知識的初衷。

第二、直播答題的參與交互侷限

目前,大多數答題活動的規則是:在指定的時間開始答對12道題目,即可瓜分大獎。這種參與活動的形式顯得過於單一,用戶只是一個被動答題參與者。而直播答題的時間往往是整點開始,參與者要掐點等候;直播進行時,主播還要在其中植入廣告,用戶只能被動收聽。

這些實在不是很好的用戶體驗。

如果把時下的撒幣遊戲比做一個遊戲,那更像個簡單的單機遊戲,而非交互性更強的網絡遊戲。參與答題者的數據沒有積累,每參加一個新的答題,所有的之前數據都會被清空;作為答題者,只能跟陌生的玩家PK,卻無法跟熟悉的人一較高下。

一句話,直播撒幣答題只是做了一款直播版的開心辭典。

直播撒幣答題有侷限,知乎的新思路值得借鑑

第三、直播答題的商業侷限

答題分錢的模式,也有在商業模式上存有侷限性。

即便是單場100萬元的獎勵,分配的方式無非兩種:如果題目過於簡單,數百萬參與者,每人平均分不到一元;如果題目太難,最終獲獎的只有幾百人或者更少,那麼大部分參與者最後淪為打醬油的,積極性會受到極大挫傷。

要麼,大獎旁落,大部分人淪為看客;要麼,人均幾毛錢的紅包。撒幣的喧囂之後大部分人是這兩種結果,但哪種都讓人高興不起來。

此外,答題模式還會面臨審美疲勞問題。當年,央視財經頻道的開心辭典,陸陸續續辦了十幾年,最終停辦,一個原因就是大家看膩了。現在流行直播答題,如果沒有“撒幣”,參與人數也不會如此眾多。2018年也許會火一陣子,但隨著同類的活動增多,用戶參與次數的增加,也會產生審美疲勞——大家遲早也會膩的。

怎麼才能不膩?

【知乎知識之王-答題王:玩不膩的答題遊戲】

上個月,在別人玩直播答題的時候,我迷上一款小程序遊戲——頭腦王者。它也和答題相關,但不是直播答題,而是一種基於圖文的答題遊戲。頭腦王者沒有撒幣,沒有視頻直播,卻著實讓我玩了好久。

微信小程序遊戲有很多優點,體積小,免安裝,容易上手,幾乎是零門檻。作為社交遊戲,很多小程序還能導入微信好友對戰,甚至生成等級排行榜。

頭腦王者小程序,有著像遊戲一樣的等級體系。元旦之後,經常有好友在群裡和朋友圈曬“大師”“王者”等級;還有人直接把PK的地址甩到微信群裡“孤獨求敗”,希望來一場面對面的大戰。當別人玩直播答題時,我卻迷上了微信的“跳一跳”和“頭腦王者”,而且是久玩不膩。

後來頭腦王者下線了,但類似頭腦王者的小程序和APP卻越來越火。

知乎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知識社區APP,最近也推出了答題遊戲——“知識之王”,還和頭腦王者團隊聯合上線了一款類似“頭腦王者”的答題小程序“知乎答題王”。

知乎的“知識之王”,參考了直播答題的規則,但玩法更有趣,也更有挑戰性。

登錄知乎的用戶,每天有五次答題機會,但每局的題目不是12題,而是30題。知乎專門設計了紅包題,回答正確就可以領到紅包。知乎根據答題表現,每一局都產生相應的腦力值,每晚把當天的腦力值彙總,製作出排行榜。每天腦力值前三的用戶,還能獲得精品禮物。

直播撒幣答題有侷限,知乎的新思路值得借鑑

這種方式顯然比直播撒幣更容易吸引用戶,也更容易黏住用戶。

一個是參加活動的時間方面更為靈活,想什麼時間開始都行,這比直播答題要自由得多;第二是紅包與題目綁定,中獎金額往往比較可觀,最高個人紅包獎勵高達888元,極具誘惑力。此外,每天生成的排行榜,讓好友之間的戰果得以記錄,刺激好友之間相互PK。

此外,作為知識社區的知乎,對於題目的難度和趣味度有專業把控力。知乎匯聚了一大批知識人群,可以積累大量知識性和趣味性的題目,同時對於題目的審核也更為嚴謹和專業,不至於發生之前出現的低級錯誤。

【結束語】

不管怎麼說,直播答題現在仍很火,這種火爆現象的背後可能是單場燒掉的數十萬人民幣,是眾多網站積極參與其中的結果;而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虛火,有人燒錢就火,沒人燒錢,就不再火的“撒幣”遊戲。

知乎答題也很火,但相對而言是可持續的慢火。專業的題庫,讓用戶獲得了有價值的知識;在玩家之間建立起相互PK、排行榜等社交遊戲機制,以及豐厚的紅包,都成為玩家持續玩下去的持久動力。

這種無須燒錢就有的動力,我認為,可以走很遠。對比各類答題產品,知乎的思路值得借鑑。

王冠雄,著名觀察家,中國十大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主持和參與4次IPO,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教練。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發佈於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門戶、科技博客等近30個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核心商業、科技人群。為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詳情可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