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A股為什麼培育不出獨角獸企業?

景自律衡


中國股市採用的是工業版的IPO財務標準,與現在高科技公司IPO標準有點不同,一個是連續的盈利標準,其次是同股不同權。

作為獨角獸前期一直在燒錢虧損,尤其是互聯網企業,依靠燒錢來長生客戶黏性,像滴滴打車、美團等,最近在美國上市的愛奇藝到現在還是虧損,而生物製藥等則需要燒錢來開發新產品,這是這個階段最需要資本支持,所以這些公司都選擇在美國上市,像知名的BATJ以及愛奇藝。

其次是高科技公司創始人為了能夠實際控制權不落到別人手裡,而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就會開始數輪融資,因此就製造出一個同股不同權的制度也就是AB股制度,讓每股投票權不對等,比如每股A股投票權是10以上,而每股B股投票權只有1,我們公司法規定,是同股必須同權,所以不符合上市規定。

本次獨角獸和CDR上市規則修訂主要核心就是允許同股不同權和未能盈利的公司上市。

但是基礎制度方面的完善極大加強,防止內部控制人損害公司利益,防止各類原始股東利用市場炒作提前套現,要是公司有沒有盈利,實際控制人等提前開溜,留給市場的就是一地雞毛,原始股東的暴富就是建立在中小散戶的鉅虧上面,這是一種悲哀。


杜坤維


最近關於西方技術封鎖的事件愈演愈烈,這讓我們不得不全面反思我國的高技術企業的發展問題,而高技術企業的發展又集中體現在獨角獸企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只有大力培育獨角獸企業,才能真正打破西方技術封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而觀察我國當前161家獨角獸企業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獨角獸企業都在擁有自身獨有優勢的基礎上,發揮“長板效應”的作用,經歷了殘酷市場競爭,一般都是各自細分市場的國際排名前三。

據此,我們建議企業可選定2~3個新一代信息技術細分領域,在技術研發、創新成果產業化、資本運作和人才團隊建設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加快科技創新,加大資本投入,儘快形成完善的產品體系和高效的商業模式。同時設定科學的發展機制,對內整合經營類似業務的單位或板塊到同一業務單元,組建專業化公司,消除內部競爭;對外注重強強聯合,吸引國家相關基金和具有優勢的核心團隊參股,形成良好的發展生態,共同助力獨角獸企業產生。重點開展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相關的企業庫

設計可培育獨角獸企業的標準,圍繞相關領域能力和企業建設需要,篩選合適的項目和企業,建立關注和培育優先順序級,建立相關項目庫和企業庫,加強對庫內項目和企業的指導和扶持。實行分層次的動態管理,一層可建立新興領域的關鍵技術項目庫,另一層可建立已有一定規模的業務項目庫,加速培育一批技術領先、具備百億級市場潛力企業。

2 強化自主創新能力

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加大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建立資本與技術的紐帶,聚集創新資源,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加速基礎前沿技術突破,形成核心技術群,搶佔創新鏈、產業鏈、應用鏈和價值鏈的關鍵樞紐。完善科技創新與產業孵化體系,提供一流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平臺,具有特色的技術和產品。放寬激勵政策,鼓勵創新,允許試錯,激發其創新活力。

3 完善資本運行模式

在培育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以資本為紐帶強化資本與業務發展的關聯,積極運用產業培育基金投入、引入戰略投資與風險資本、上市公司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形成多元化持續性的投入保障體系。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提升專業運營管理水平。

4 注重人員隊伍建設

根據相關企業實際需要,健全完善市場化的選人用人、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制度,用市場化的獵頭招聘方式,直接挖掘迫切需要的核心管理團隊、市場團隊或技術研發團隊,打造核心競爭力強的專業團隊。著力推動營造有利於引入團隊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加大對這些高層次團隊引進和使用過程中的扶持力度,探索放寬股權激勵政策,留住優秀人才。


財經趣彈


A股為什麼培育不出獨角獸企業?筆者認為原因是幾個方面的:

一是我國的新股發行制度造成的,從1990年開始我國的新股發行目的都是為了企業融資,當時是指標制度,將新股發行按指標進行分配,誰拿到指標再去包裝公司上市,當年清華同方就是拿到上市指標後,找了幾個在清華大學門口賣電腦的小櫃檯包裝成了一個上市公司。

後來是審核制,審核制進一步將包裝上市向專業化發展,於是我國證券市場大量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和套現,投機市場的基因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二是我們的經濟在粗放式發展時期,形成了炒房炒地投機炒作賺快錢的習慣,大部分上市公司是什麼熱炒什麼,什麼能賺錢炒什麼,並沒有要自己主營業務上形成核心競爭力,在資源壟斷的環境下,通過各種關係進行投資性的各種資源炒作成了習慣。

三是我國證券市場投機炒作的文化形成了,在我國證券市場機構們炒作各種虛假的題材或概念成了習慣,市場上的超級黑馬股都是在炒作虛假的題材和概念,機構並以此和散戶之間展開對賭。

四是我國證券市場有獨角獸基因的股票太少,整個市場能找到有獨角獸基因的上市公司不到千分之一。機構和投資者找不到具有持續高成長的獨角獸上市公司,只好進行投機炒作。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 其實,A股是有獨角獸的。不能說是沒有獨角獸企業。題主的意思可能是A股的獨角獸企業都在暴炒之後一路陰跌。所以感覺A股培育不出獨角獸企業。而A股自身的很多高科技企業確實在2015年創業板泡沫之後走不出真正的獨角獸行情來。

  • 由於A股在之前是需要有盈利才能上市,而不是根據自有市場的規模和份額來定義估值。單純地按盈利來衡量肯定是衡量不出獨角獸企業的。想當初騰訊融資就是拿著1億Q民的數據去融資的。結果是在香港融到了資。在大陸根本不瞭解這1億多Q民的意義有多重要。比企業本身的盈利重要得多了。

  • 所以,一般的獨角獸企業都跑到美國那邊上市了。象京東多年虧損,照樣可以上市。還有百度,三六零等這些獨角獸企業剛在美股上市時並不怎麼起眼。不過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卻有足夠大的市場份額。上市之後盈利有的隔不久就體現出來了。有的則隔一段時間才體現出來。象特斯拉這種企業到現在也沒有辦法做到盈利,但人家就是估值高。

  • A股熱心於炒作。迴歸的獨角獸企業也是會先給機構和遊資暴炒。之前的三六零就是明顯的例子。去年剛上市的華大基因也是不斷暴炒。今年的藥明康德剛上市也是不斷炒作。炒作過後就一地雞毛。相反港股的獨角獸則是破發的態勢。後勢如果業績或是估值有所體現時就會慢慢走牛。A股的獨角獸先是快牛,然後是慢熊。
  • 所以,才給人家一種感覺就是A股培育不出獨角獸企業。相信經過不斷地發展,以後的A股可能會迎來自己的真正的獨角獸企業。這都需要時間。一時半會還很難有所體現。

最近問答點贊好少啊,雖然行情不好,但還是希望多多幫忙點贊哦,謝謝!看完點贊,腰纏萬貫,感謝關注!


股海重生2015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獨角獸公司,獨角獸公司是指成立時間短,不超過十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沒有公開上市的公司。

所以!A股沒有獨角獸公司,因為一旦上市了,公司不再符合獨角獸公司的定義。

但是A股不缺乏質量與獨角獸相當的公司。

以2018年10月10日收盤數據位參考。A股市值超過70億元,也就是超過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總共有1180家。

這1180家上市公司當中,有高質量的公司,很多人並不知道獨角獸公司的明確定義,想當然以為獨角獸公司就是很厲害的公司,按照很厲害的公司來選擇,這1180家上市公司當中,最少也有5%是很厲害的公司,也就是最少有60家公司符合大家想象中獨角獸條件的公司。比如大族激光,這個公司在行業中是遙遙領先的,屬於”很厲害“的公司。


西格瑪的化學


A股真的培育不出獨角獸企業嗎?

當然不是!

如果以10億美元估值,不限期來估算。

我們有茅臺,

我們有萬科

我們有格力

我們有恆瑞。

等,其實不少!

可是這些大都是與消費有關,我們喜歡“喝酒吃藥買家電”。

但為什麼短時間上市後快速成長起來的獨角獸沒有呢?

尤其是科技互聯網相關獨角獸,幾乎是0。

當初有個樂視網算得上是,最後也因“浮誇生態”之風而“隕落”。

而現有的“龐然大物”幾乎都與消費有關,或者都是國企。

動用國家力量來組建所謂獨角獸,分分鐘就能弄出一個來,這點不用懷疑。

至於能否成功,那就是未知數了。

事實上,A股真的確實較難培育出科技獨角獸企業。

原因有:

1,創新型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在A股上市後,總是被炒得虛高。這直接抹殺和透支了獨角獸成長空間。

試想即使一隻好的創業型公司,本來只是融資5億發展,結果A股給它的估值達50億。

如果換作是你,單純從賺錢的角度,你是想兩年後減持,還是繼續努力拼個你死我活,在市場上求生存?

如果你奮鬥十年還買不起一套房,減持1%就可以買兩套,你會不會減持?

2,沒有成功,沒做出業績,A股是上不了市的。

很多創新型企業,高科技企業,起初發展時是都是缺錢的,於是到處找投資。

而要想在A股上市,條件是必須要連續盈利2年以上。對於這些科創型公司來說,能不把錢虧光就算是好事了,創業之初談盈利,簡直是做夢。

可是當真正賺錢了後,再排隊上市又花了兩三年,成功上市後,那種最初追求夢想的初心已經不再,當然難再做大。

3,阿里和騰訊兩家獨大局面。

現在互聯網企業進入寡頭時代。

凡是和這兩家公司沾上邊的,就像找了個好靠山一樣。

凡是不聽話的,要麼被收購,要麼被擠壓死。

今日頭條算是從這兩個的夾縫中硬生生殺出一條路來的“獨角獸”。

但它沒有在A股上市,也幸虧沒有在A股上市,不然也會“平庸化”。

4,我們依然缺“匠心”精神。

時代變化快,國人心態上略顯浮躁。

急功近利,是我們當前經常會看到和遇到的。

做什麼都是一窩風行動,比如共享單車模式好,立馬出現幾十上百家。

區塊鏈時代到來,所有人都想粘上點概念,只想蹭下熱點,很少有真正去研究的。

這種現象,尤其在A股上盛行。上市公司都想與熱點粘邊,好炒高股價套現。


A股自己培養不出科技獨角獸來,那就請“獨角獸”來撐場。

這不,沒上市的快速批准,在海外“留洋”的,改規則也要請你回來,不回來的你看著辦!

這真的好嗎?

這真的是為了A股股民著想嗎?

這真的能讓A股更具競爭力嗎?

這真的是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嗎?

好吧,好像又跑題了。

最後,A股為什麼培育不出獨角獸企業?

因為,我們有茅臺!





星星股經


A股小散剛被獨角獸郭臺銘咬了一口,現在傷口還在流血呢!


大肥豬在北京


因為企業還是雞的時候就都被殺雞取卵了還有成獸的可能嗎?


風在峰


不是培育不出來,而是需求不一樣,起初為融資,限售股解禁,為套現,那麼厚的利潤誰有心思搞科研,上市=中獎=目的套現減持!


太陽210394795


只有科板才能培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