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端午節與佛教的文化淵源你知道嗎?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人們以這一天來紀念屈原。

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的端午節與從印度傳來的佛教沒有關係,那麼真的是如此嗎?

端午節與佛教的文化淵源你知道嗎?

農曆五月對應地支中的“巳”、“午”、“未”三月五行屬火。“巳”是火的出生狀態,“午”是火的極盛狀態,“未”是火的衰幕狀態。火氣到了極盛的狀態,也就是陽氣達到了極盛狀態,就會物極必反,陰氣開始產生。

所以農曆五月在古代被視為“惡月”,北魏收《五日詩》曰:“闢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續漢禮儀志》中記載道:“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由此可見,這個月的原始動機實際上是驅邪鎮鬼。

端午節與佛教的文化淵源你知道嗎?

古人忌重複,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為大不吉,因此“端午”最初應該是“端五”。端午是五月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泰極否來”,陰氣開始產生,並逐漸加強。這個時候,氣場最不穩定,易使人心浮動,官非兇災四起,病菌雜處最易出事,會影響到個人的運程。

農曆五月,陽氣到了頂峰,又是陰陽變化的開始,端午時,開始陰盛陽衰,很多人的身體便會面臨一些業緣到來。所以這個月大家要持齋,有條件者可以請高僧祈福,除去不祥之氣。佛法是時刻護佑我們平安吉祥的法寶。所以農曆五月在漢傳佛教中也為修心養性長齋月。

端午節與佛教的文化淵源你知道嗎?

農曆五月,乃陰陽相爭死生分判之時,宜從農曆五月初一芒種節禁起,戒欲一月,果能色慾撙節,自可百病消除。至少在九毒日這幾天,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古云「服藥百顆,不如一宵獨臥」,慎無恃藥可補身。

佛教中的端午遺俗

“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陸游在曾在詩中描述了大聖慈寺張燈結綵,慶祝端午的場景。

實際上,佛教與端午節有著很多交集,一些失傳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著。

端午節與佛教的文化淵源你知道嗎?

《五燈會元》卷18載:隆興府兜率慧照禪師端午節說:端午龍安亦鼓橈,青山雲裡得逍遙。飢餐渴飲無窮樂,誰愛爭先奪錦標。卻向乾地上划船,高山頭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鐵旗;一盞菖蒲茶,數個沙糖粽。

安龍、菖蒲茶、幹龍船、毒鼓等是失傳的端午古俗,這些資料既可補端午資料之缺,又可見出中國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對佛教影響的深度,彌足珍貴。

端午節與佛教的文化淵源你知道嗎?

舊時端午節時,佛寺常舉行驅鬼祈福儀式:

一,高僧主持祭祀儀式驅鬼除魔;

二,高僧畫符,並派使者持神符,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

三,高僧要為國家和百姓祈福;

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高僧彙報驅鬼的情況。

這些活動的中心都是圍繞祭鬼和驅鬼來進行的。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