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泥與火的涅槃,花腰傣土鍋寨的土陶製作

戛灑鎮土鍋寨,簡陋的製陶室裡,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刀正富正身著日常傣服專心製作陶罐,村口老樹下,一批尚有餘溫的陶罐剛剛經歷火的洗禮。

泥與火的涅槃,花腰傣土鍋寨的土陶製作

人類製作陶器的歷史幾乎與人類本身一樣久遠,其大體上經歷了捏塑法、貼敷法、泥條盤築法、輪製成型法等漫長的發展過程,至今已發展到用電子爐或陶窯燒製,而戛灑鎮的花腰傣卻還沿襲著人類三千多年前的製陶工藝,這是一種對祖先技藝的傳承,還是一種對古老時光的追索?花腰傣稻燒陶產品主要有土鍋、水壺、碗、水杯、儲米器等數十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盛水能潰潤甘甜,煮肉蔬則鮮美香醇,裝穀米能幹燥防蟲,對傣家人的 生產生活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泥與火的涅槃,花腰傣土鍋寨的土陶製作

很多花腰傣村寨至今留有稻燒陶遺蹟,技藝保留較完整的當數戛灑鎮土鍋寨。稻燒陶的製作分為 取土、曬土、舂土、篩土、和泥、成型、晾曬、燒製等步驟,簡單歸結為土、泥、陶三個部分。

泥與火的涅槃,花腰傣土鍋寨的土陶製作

第一步,土的步驟:選用稻田深處的膠泥土曬乾,用改良過的水碓舂細,篩除泥塊和沙石,一百斤幹膠泥產泥粉五十斤左右,可供製作8~10箇中等大小的陶罐。

泥與火的涅槃,花腰傣土鍋寨的土陶製作

第二步,泥的步驟:把用井水和好的泥團不斷搓揉、摔打、密封“醒”制,以增加黏性和可塑性,使陶品減少氣孔、結構緊密,增強成品的強度、硬度和比重;成型環節常使用木板、卵石、小刀等隨手可得的簡單工具,杯子、菸灰缸等小件直接捏塑,陶罐、花盆等較大器皿採用泥條盤築法, 大體的造型做好之後,手指沾水將微小裂縫抹平, 稍幹後用木板、卵石敲平整,用木製模具印上飛鳥、蟲魚和簡單幾何圖案,做好的胎體放在通風乾燥處晾乾,積攢到一定的數量後集中焙燒。

泥與火的涅槃,花腰傣土鍋寨的土陶製作

第三步,陶的步驟:考古資料顯示,最原始的焙燒方式是露天架火焙燒,而陶窯的發明是人類製陶技術水平取得重大進步的表現。花腰傣傳統稻燒陶依然採用最古樸的露天架火焙燒,焙燒地點要求空闊平整,燃料為稻草、粗糠等,根據胎體數覺, 體積桉比例混合而成,地上鋪一層、罐堆上蓋一層:胚體按大小平躺著碼放二至三層,罐口45度角朝外,這樣有利於均勻受熱、散熱、排煙減少破損率; 點火一般選擇風小涼爽的夜間,待火自然熄滅、餘溫散盡就大功告成啦!

泥與火的涅槃,花腰傣土鍋寨的土陶製作

土鍋寨中出過不少像刀正富一樣的製陶人,都是稻燒陶傳承人,製作、焙燒均採用最原始的方式,整個過程完全依賴個人經驗和技藝,成品外觀、重量、大小各異,造型淳樸自然、稚氣古拙,更因似像非像而充滿童趣,深受遊客喜愛。他們的古樸手藝多從外婆或母親手中傳承而來,並根據周邊一些傣家村民或外地商人的預訂,批量製作一些陶罐等日用品,近年來他們在不斷捉商成品率,增加作品數量和豐富題材等方面作大量嘗試,如刀正富創作的菸灰缸“火塘邊的男女”“舂米的小卜少”“耕牛的小卜少”等作品就曾獲得國家、省市的手工藝獎項。這些帶餚濃濃的花腰傣風味的上陶製品,充分反映了花腰傣民族多種多樣的生活習俗和勞作場景。下一步,這些傳承人考慮引進粒坯機幫助成型,招收真心愛製陶的年輕人,把手藝傳下去。在一輩一輩傳承人的熱愛和耐心澆灌下,泥與火的舞蹈必將煥發新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