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蔡從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銅的堅守者

蔡從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銅的堅守者

蔡從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銅的堅守者

位於通海縣楊廣鎮虎山南麓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蔡家山,是一個聞名全國的“銅匠村”。從清晨至黃昏,“叮叮噹噹”富有節奏的打銅聲響徹村頭巷尾。沒人說得清蔡家山打銅的歷史有多長,從最初加工油翎帽碟、刀把、勺子,發展到加工種類繁多的炊具、餐具等生活器具及鼓、鋩、鑼、鈸、號等樂器,還有馬脖圈等各類馬幫用具,蔡家山銅匠的銅製手工藝穿過歷史的河流,從小山村走進了現代社會的晨曦中。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鼓風機響,焦炭火焰升起,銅坯子被拋到火爐上,加熱後的銅坯在千百錘的敲打間,按著工匠心中的“尺寸”延展、收攏,初具雛形,而後,手工剪坯,再是千百錘的敲打。經過上百道工序的製作,一口閃著紫紅色光澤,形態端正勻稱、大氣飽滿,錘花均勻如魚鱗的炊鍋終於製作完成。這是蔡家山還在堅守的傳統工藝——全手工打製銅器,蔡從有、蔡從良兄弟日復一日堅守著這份“老手藝”。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從有在打製銅炊鍋

蔡從有兄弟十餘歲就隨父親學習打銅手藝,至今已40餘年,無論什麼器具,只要你拿一個模板來,說出要求,他們就可以做出來。蔡從有打製的炊鍋小的只有一斤多,玲瓏小巧,一手可握,能作為工藝品擺設;大的可稱之為“巨無霸”,他打製出的最大炊鍋現在還擺放在家中的堂屋裡,這個炊鍋高1.5米、直徑1.04米,重達206斤,煮出的菜餚可供200人同時食用。而蔡從良除了打製炊鍋外,還製作銅碟、銅叉、銅勺,早在2006年,蔡從良的黃銅碟就賣到了日本,現在還在為杭州等地的客戶供貨。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從良在打製黃銅勺子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件手工藝品。同樣的材料做一件器具,手工製作與機器製作完全不同:全手工打製的銅器不僅是一件生活、生產的實用器,它還是一件富有藝術魅力的藝術品。這些實用的藝術品,是一代代匠人通過經驗積累、技藝精益求精得來的。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從良在展示他的作品

蔡從有兄弟堅守傳統的製作工藝,40餘年間不知敲打了多少錘,又不知製作出了多少件銅器!正是在這一錘一打間,這份手藝隨時間的累積而再次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蔡從有:

“在製作銅器過程中,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有絲毫馬虎,這樣製作出來的東西才能保證質量。我的兩個兒子也在跟著我學習制銅工藝,現在已經能獨立完成各類器具的製作了,但我還想讓他們的手藝學得更精、更好些,心態更穩,這樣打出的銅器才會更好。”

直到現在,蔡從有一直用著“大順”的招牌。而用“從良”為自己的產品命名的蔡從良在提到技藝的傳承時說道:

“現在最要緊的是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這老手藝沒有十多年的學習是不行的,光是打錘一項,要能按照一字線打穩打順,兩手配合靈活到位就得花三到五年。但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耐心韌性不夠,只要他們願意,都可以來學。”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氏兄弟及他們的作品

近年來,市場上機器製作的銅製品給蔡家山銅匠手藝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和挑戰。面對市場變化,蔡家山制銅手藝人們根據市場需求,依託傳統特色手工藝,不斷開發新產品,所製作的銅器已經從過去的幾個品種增加到了現在的近20個。手工製作的產品暢銷省內外,還遠銷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蔡家山這個古村正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從有:

“現在人手、場地有限,再加上全手工打製速度慢、產量低,產品完全供應不上市場需求。所以我現在的想法是在傳承好手藝的基礎上,希望能把作坊擴大規模,這樣既傳承了手藝,也能夠提高市場競爭力”。

蔡從有的話語同“叮叮噹噹”的打銅聲一起,隨著蜿蜒於村前的大新河流向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