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位于通海县杨广镇虎山南麓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蔡家山,是一个闻名全国的“铜匠村”。从清晨至黄昏,“叮叮当当”富有节奏的打铜声响彻村头巷尾。没人说得清蔡家山打铜的历史有多长,从最初加工油翎帽碟、刀把、勺子,发展到加工种类繁多的炊具、餐具等生活器具及鼓、铓、锣、钹、号等乐器,还有马脖圈等各类马帮用具,蔡家山铜匠的铜制手工艺穿过历史的河流,从小山村走进了现代社会的晨曦中。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鼓风机响,焦炭火焰升起,铜坯子被抛到火炉上,加热后的铜坯在千百锤的敲打间,按着工匠心中的“尺寸”延展、收拢,初具雏形,而后,手工剪坯,再是千百锤的敲打。经过上百道工序的制作,一口闪着紫红色光泽,形态端正匀称、大气饱满,锤花均匀如鱼鳞的炊锅终于制作完成。这是蔡家山还在坚守的传统工艺——全手工打制铜器,蔡从有、蔡从良兄弟日复一日坚守着这份“老手艺”。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从有在打制铜炊锅

蔡从有兄弟十余岁就随父亲学习打铜手艺,至今已40余年,无论什么器具,只要你拿一个模板来,说出要求,他们就可以做出来。蔡从有打制的炊锅小的只有一斤多,玲珑小巧,一手可握,能作为工艺品摆设;大的可称之为“巨无霸”,他打制出的最大炊锅现在还摆放在家中的堂屋里,这个炊锅高1.5米、直径1.04米,重达206斤,煮出的菜肴可供200人同时食用。而蔡从良除了打制炊锅外,还制作铜碟、铜叉、铜勺,早在2006年,蔡从良的黄铜碟就卖到了日本,现在还在为杭州等地的客户供货。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从良在打制黄铜勺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手工艺品。同样的材料做一件器具,手工制作与机器制作完全不同:全手工打制的铜器不仅是一件生活、生产的实用器,它还是一件富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品。这些实用的艺术品,是一代代匠人通过经验积累、技艺精益求精得来的。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从良在展示他的作品

蔡从有兄弟坚守传统的制作工艺,40余年间不知敲打了多少锤,又不知制作出了多少件铜器!正是在这一锤一打间,这份手艺随时间的累积而再次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蔡从有:

“在制作铜器过程中,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样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保证质量。我的两个儿子也在跟着我学习制铜工艺,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各类器具的制作了,但我还想让他们的手艺学得更精、更好些,心态更稳,这样打出的铜器才会更好。”

直到现在,蔡从有一直用着“大顺”的招牌。而用“从良”为自己的产品命名的蔡从良在提到技艺的传承时说道:

“现在最要紧的是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这老手艺没有十多年的学习是不行的,光是打锤一项,要能按照一字线打稳打顺,两手配合灵活到位就得花三到五年。但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耐心韧性不够,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来学。”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氏兄弟及他们的作品

近年来,市场上机器制作的铜制品给蔡家山铜匠手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市场变化,蔡家山制铜手艺人们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传统特色手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所制作的铜器已经从过去的几个品种增加到了现在的近20个。手工制作的产品畅销省内外,还远销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蔡家山这个古村正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蔡从有兄弟:通海蔡家山手工制铜的坚守者

蔡从有:

“现在人手、场地有限,再加上全手工打制速度慢、产量低,产品完全供应不上市场需求。所以我现在的想法是在传承好手艺的基础上,希望能把作坊扩大规模,这样既传承了手艺,也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

蔡从有的话语同“叮叮当当”的打铜声一起,随着蜿蜒于村前的大新河流向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