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西城文物大數據|元大都的下水道 原來是這樣

即將步入雨季防汛期,除了地面的保水能力,下水道在城市的汛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北京,下水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元大都大規模動工興建之前,那時就已經根據地形鋪設了下水道,裝置了排水系統。解放前後,曾在西四和鼓樓等地發現過元代溝渠,這期就來介紹一下西四路口地下的元大都下水道遺址

文物介紹

西城文物大數據|元大都的下水道 原來是這樣

元大都下水道遺址

元大都下水道遺址位於西城區金融街街道阜成門內大街西四路口地下。1989年被公佈為第一批(原)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元大都

元大都是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四年(1267)以金代大寧宮(今北海瓊華島)為中心創建的都城,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都城的規範。城內三重城垣、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有九經九緯的街道和標準的縱街橫巷制的街網布局,可視為對宋以來城市發展的一個總結,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西城文物大數據|元大都的下水道 原來是這樣

▲元大都全圖

西城文物大數據|元大都的下水道 原來是這樣

▲元大都城

元大都在規劃時,還特別注意對城市工商業的促進與發展,並建成了發達的給排水系統、完善的軍事防禦及對內監督設施。元大都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元大都給水系統

元大都城內的水源是比較缺乏的,從西北郊導引了很多小流泉來解決大都的給水問題。當時供大都用水的水道有兩條:一條是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構成的潛運系統;一條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構成的宮苑用水系統。

西城文物大數據|元大都的下水道 原來是這樣

▲元大都平面示意圖

  • 潛運系統

高梁河自和義門北入城,匯為積水潭,俗稱海子。為了使南方的潛運船隻經通州直達大都城內,開挖了通患河,置閘節水。公元1293年,河工完成,糧船自通州經通惠河遷入大都,一直停泊在積水潭內。這一工程不但改善了自通州陸運的困難,也形成了大都城內積水潭北岸鐘鼓樓、斜街一帶的商業區。元大都的積水潭稍大於今太平湖、什剎前後海的範圍。在皇城東北角處的通惠河寬約為27.5米左右。

由於水源的缺乏,影響了通惠河的運輸能量。公元1342年又重開金口河,引盧溝河水自大都城南入通惠河,以濟槽運。

  • 宮苑用水系統

金水河自和義門南約一百二十多米處人城,入城後一直向東流,沿今柳巷衚衕至北溝沿而南拆,再由北溝沿南流,過馬市橋,至今前泥窪衚衕西口轉向東流,再轉南折東,沿宏廟衚衕,過甘石橋,

流至今靈境衚衕西口內至此分為兩支北支沿今東斜街向東北流,至今西皇城根後,直向北流,在今毛家灣衚衕東口處轉向東流,經北海公園萬佛樓以北、九龍壁西南,向東而注入太液池(今北海)。南支自今靈境衚衕一直向東,過今府右街而注人太液池(今中海),復自太液池東岸流出,經西華門而入故宮,過熙和、協和二門向東,由東華門北出故宮,沿今東華門大街以北東流而注入通忠河(今南河沿)。

明初修築北城牆和拆毀宮城後,這兩條水系都遭到了破壞。永樂重新建都時,廢棄了通惠河的槽運水系,把西北郊的水源自德勝門水關引人城內,完全用來供宮苑用水,因此元代金水河的渠道也很快廢棄了。今北京東城的“河沿”和西城的“溝沿”,就是這兩條水系的殘跡。

元大都排水系統

元大都的排水系統早在動工之前就已經修建好,至今已發現的有幾處排水涵洞和排水渠(下水道

  • 排水涵洞

在大都東城牆中段和西城牆北段的夯土牆基下,發現了兩處石砌的排水涵洞,它們是在夯築城牆之前預先構築的。土城廢棄後,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其殘存的底部尚可看出涵洞的結構與《營造法式》上所記的“卷舉水窗”的作法完全一致。特別是滿用“鐵錠”、滿打“地釘”和橫鋪”襯石楊”等做法,是宋元以來常見的形式。這些都說明修建大都時的官式石工做法,仍繼承了北宋以來的傳統

西城文物大數據|元大都的下水道 原來是這樣

▲元大都東城牆中段發現的石砌排水涵洞

  • 排水渠(下水道)

元大都的排水渠分明渠和暗渠兩種,以暗渠為主。而在西四路口地下的下水道是由石條砌築的明渠。

1980年在西四路口地下發現的的元大都下水道,始建於元代,水道為南北走向,寬約1米,深約1.65米,通過今阜成門內大街時頂部援蓋了石條,是元大都排水設施的重要遺存。在渠內石壁上發現當時工匠刻鑿的字跡:“致和元年五月石匠劉三”

現存水道南北長約10米,形制如舊,至今仍作為市政排水通道使用。

西城文物大數據|元大都的下水道 原來是這樣

▲元大都下水道位置及結構

西城文物大數據|元大都的下水道 原來是這樣

▲元大都下水道石壁字跡 “致和元年五月日石匠劉三”

圖文:摘自《文物古蹟覽勝 西城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元大都勘探和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