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西藏的贊普起源於什麼時候?後來是怎樣消失在歷史中的?

隨風搖曳


西藏贊普的出現和消失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我用兩個西藏的傳說故事來回答你的問題。


聶赤贊普壁畫

先說第一個贊普——聶赤。

據傳說,一天神山雅拉香波腳下的牧羊人,突然發現有個年輕人從山上走下來。

牧羊人發現他身材高大,相貌奇異,便上前詢問,大概是因為語言不通,青年微笑不語以手指天。

牧羊人當時就驚了,心想此人骨骼清奇,從神山而降,定非凡品!

按藏文《柱間史》的記載:“(聶赤贊普)下眼皮能蓋住上眼皮,眉如翠黛,齒若列貝,手指間有蹼。”

牧羊人互相使了個眼色,一部分人安撫住青年,另外幾個一路飛奔回到部落,請來了“十二智苯”。

經過一番交流,十二智苯當眾宣佈,“此乃天神下凡,我等可王之!”

牧羊人紛紛上前,牢牢抓住青年,扛在肩上就跑,嘴裡還喊著:“抓緊點,別讓天神跑了!”

這個被認為是天神下凡的青年,就是西藏有歷史記錄的第一位吐蕃贊普——聶赤。

需要注意的一點,“聶赤”並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尊號。因為,是被扛著回來的,大家都稱呼他“聶赤”。

藏語裡,“聶”是“脖子”的意思,“赤”是“寶座”的意思。但你不能翻譯成“脖子王”對吧!太粗鄙了,因而譯為“肩坐王”。

從聶赤之後,吐蕃野犛牛部的王座便由聶赤的子孫代代相傳,經歷了天赤七王、上丁二王、中勒六王、地岱八王、贊字五王、圓滿四王。傳到第33代時,出現了我們最熟悉的松贊干布。

所以,松贊干布並不是吐蕃的締造者,在他之前還有32位贊普。只不過在他的領導下,吐蕃發展成了一個帝國,或者說一個王朝。

當然了,關於聶赤的族裔來源一直都有各種說法,包括印度釋迦牟尼王族說、來自吐蕃波密地方說、來自藏南門巴族說等等。

但天神之子入主人間說是歷代吐蕃王族欽定的,因為這裡麵包涵了“君權神授”的核心內容。

比如說,《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中記載“降世天神之上,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連同赤(墀)頓祉共七位,赤頓祉之子即岱·聶赤贊普來做雅礱大地之主,降臨雅礱地方,天神之子作人間之王,後又為人們目睹直接返回天宮。”

大昭寺門前“唐蕃會盟碑”上寫的更清楚,“聖神贊普悉補野(王室家族名)自天地渾成,入主人間,為吐蕃之首領。”

在西藏,類似的金石資料,保存至今的還有數塊,《諧拉康刻石》“……(聶赤贊普)作為人間怙主,降臨大地,後,又重返天宮——。”

吐蕃贊普家族是一口咬定了:“我們家祖上,就是天神下凡,服不服吧?!”

說完了,從天而降的首代贊普——聶赤,接下來說末代贊普——朗達瑪。

吐蕃王朝發展到了朗達瑪的時期,僧人已經發展成了無比牛逼的存在。

僧人不但可以擔任“缽闡布”(僧相),還不論長幼都有七戶屬民供養(“七戶養僧”制度),還不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甚至有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凡辱罵僧人者割其舌,以惡意指僧者斷其指,怒視僧人者剜其眼”。

但事情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離崩盤也就沒多遠了。

朗達瑪成為末代贊普後,他身邊聚集了一批反佛教的大臣。或者這句話可以反過來說,一批不喜歡佛教的大臣,扶持朗達瑪坐上了贊普寶座。

按照佛教教法史料《娘氏教法源流》的描寫,朗達瑪任命“不喜佛法之猴頭韋•達納堅為囊論,任命鶴頭那囊·嘉察屏松傑為外相”。

必須得說,教法史料用動物腦袋描寫大臣肯定是汙衊,不過考慮到被別滅了佛,有點情緒也可以理解。畢竟貴為贊普的朗達瑪都背了上千年的黑鍋,何況區區幾個大臣了?

在藏地傳說裡,朗達瑪是牛魔王轉世,腦袋上長了兩個角,給他理髮的都被他給剁了。

所以,同為教法史料的《賢者喜宴》認為,“在水陰羊年,赤達瑪吾東贊誕生,其形體似黃牛,復因愚蠢致粗魯傲慢,所以臣民稱其為朗達瑪”。

不但如此,“朗達瑪”名字中的“郎”藏語意為“黃牛”。所以,你看末代贊普從名字到出身被黑了個通透。

原因呢,當然是因為滅過佛嘛!要不多大仇、多大怨吶!至於嗎?!

朗達瑪開始滅佛之後,按照佛教的記載,吐蕃寺院、僧侶遭到了極大的摧殘。

《賢者喜宴》記載:“政權交予朗達瑪王,兩年後被魔傷心,佛教遂遭毀滅盡。”

生性平和的教徒們決定反抗,這時候一位名叫拉隆·貝吉多傑僧人脫穎而出,因為刺殺朗達瑪的功績,成了藏傳佛教的護法神“吉祥金剛”。

必須說明一點,拉隆·貝吉多傑是一個明顯帶有因果緣由的名字。因為“拉隆”的意思是“佛諭”,而“貝吉多傑”本身就是“吉祥金剛”之意。

據說,滅佛慘烈之時,拉隆·貝吉多傑一直在山南偏僻之地苦修,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但一天,大昭寺的護法神吉祥天女化作一個老婦人模樣來訪,對他說:“藏土能在佛教中表現功德者,舍汝莫屬,朗達瑪王以殘酷手段謀將佛教滅絕,今殺非法者時期已到,吾與汝同在,莫恐怖。”

得到神諭之後,他騎著一匹白馬,帶著弓箭,身披一件外黑內白的大氅便上路了。

在路上,他遇到一位老翁,上前問道:“你可知贊普現在身在何處?”

老翁抬頭,深深的看了他一眼,用手指向了拉薩的方向。

在吐蕃時期,贊普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拉薩處理政務,巡遊各地是每個贊普的例行工作。所以,吐蕃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不是發生在拉薩。

路邊一個老翁都能準確獲知贊普的動向,顯然這也是神諭的一部分。

在拉薩城外,貝吉多傑來到河邊,用河中的淤泥將白馬塗成黑色,帶上事先準備好的外黑內白的帽子。就這樣,一身黑色貝吉多傑,來到了大昭寺廣場。

最怪異的是,朗達瑪也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居然親自跑到大昭寺門前,來閱讀《唐蕃會盟碑》的碑文。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貝吉多傑藉著藏舞俯身彎腰的動作,在大氅內彎弓搭箭。在他猛地挺身之後,箭似流星,直入朗達瑪胸口。

據說,朗達瑪中箭後,手握箭桿,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如殺我,早三年,抑或遲三年”。這句被記入《西藏王臣記》中的遺言,成了後世爭論不休的讖語。

朗達瑪中箭後,貝吉多傑跳上黑馬奔向拉薩城外。每當他跑到一個十字路口處,就會出現三個一模一樣的黑衣騎士,分別奔向不同的方向,貝吉多傑心知這是吉祥天母在保佑著他。

來到拉薩河邊,貝吉多傑用河水將馬身上的淤泥洗掉,反穿大氅、反戴帽子,成了一個騎著白馬,著白衣的路人,緩緩的走在路上。

其實到這裡,貝吉多傑的故事並沒完,後面在扎葉巴寺還有很精彩的一段。但和題目無關了,大家如果有興趣,我們另外講。

下面我們來說,吐蕃始末兩位贊普所處年代的問題。

目前關於聶赤贊普的年代,學界尚有極大爭議。原因是古代藏文記載沒有紀年,導致誰也不知道記載的歷史事件,發生在什麼時候,只知道前後順序。

幸運的是,西藏旁邊那個叫種花家的兔兔們,個個都是寫史狂魔!所以,西藏曆史事件年代,都需要用漢史來標定。但聶赤年代太早,還沒和中原發生來往,吐蕃第一個和中原發生緊密聯繫的是松贊干布。

唐史有明確記載松贊干布去世的時間,畢竟好歹也是李世民的女婿,他去世時唐朝還曾遣使弔唁。

以這個時間節點為基礎,之前贊普的生卒年代,都是推算出來的。所以,出現各種推算結果也就不意外了。還別說32代之前的聶赤,就是松贊干布的生年,目前都有各種版本。

但大家比較公認的是,聶赤的時代大概在公元前254年到公元前230年之間。換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說法,就是聶赤贊普大概和秦始皇帝嬴政差不多同時代(前259年——前210年)。

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的年代,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公元842年,《新唐書·吐蕃傳》記載“武宗會昌二年(842)另一讚普死”。

但很遺憾,唐史沒有記載842年去世贊普的名號。所以目前還有一種說法是,朗達瑪去世於公元846年,相差四年。

朗達瑪被刺後,吐蕃王朝奔潰。從此之後,西藏曆代地方政權的首領,都有意避開“贊普”的尊號,以示尊重。因而“自朗達瑪後,西藏再無贊普!”


最後說一句,很多人都將朗達瑪滅佛歸咎於苯教,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您。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朗達瑪滅佛的舉動有苯教勢力參與,同樣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佐證,苯教在滅佛過程中受益。

為什麼代表吐蕃王權的朗達瑪贊普,突然就和佛教翻臉,爆發了導致吐蕃王朝崩潰的滅佛事件。這裡面有著諸多不合邏輯之處,有機會的話我們單獨講。

如果簡單分析滅佛的原因,大家參照一下,腳前腳後發生的唐武宗滅佛(會昌法難,842~846年),就差不多清楚了。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中國古代的君主的名稱,可謂五光八門,中原王朝叫“皇帝”,北方遊牧民族一般叫“可汗”,而青藏高原上的最高等級的君主則叫“贊普”。

要說清楚吐蕃人“贊普”的起源,首先要弄清楚“贊普”是什麼意思?

在藏語裡,贊普寫作“བཙན་པོ”(btsan po),其中“po”是陽性名詞性詞尾,表示這個詞指的東西是陽性的,用來指人的話,就是表示男性。贊普的首字“btsan”,“贊”指的是吐蕃人原始信仰中的一種長相恐怖、形情暴戾的“神”,是不是覺得有點像中原王朝的“龍”啊!所以“贊普”這個名稱,本意指的是像“龍”一樣威力無窮,但又喜怒無常的神。

早期吐蕃人信仰的“贊神”後來被佛教收伏,成為藏傳佛教中的世間護法神。


那麼本來是“神”的名稱的“贊普”,怎麼成了吐蕃人的君主的名稱呢?

用古藏文寫成,後來封存於敦煌藏經洞,直到近代才被發現的敦煌古藏文寫卷中記載了吐蕃第一代贊普的聶赤贊普是“天神自天空降世”,因此吐蕃的君主,是“神子住世且做人間之王”,當他完成在人間的使命後,“他將顯現出愉悅的神情,返回天國”。

所以在藏文古籍中,贊普又被叫做“拉色”(ལྷ་སྲས),意思就是“天神之子”。在著名的唐蕃會盟碑上也寫著:“聖神贊普,以天神下凡,來做人間之王”。所以贊普不是“人”,而是“神”。

敦煌古藏文寫卷


一個神怎麼會成為人間的統治者呢?怎麼理解“贊普”起源的歷史?

在關於聶赤贊普成為吐蕃第一個贊普的傳說裡,他是被12個苯教徒抬在肩上登上王位,“聶赤”在藏語裡就是“抬在肩上的王座”的意思。可以說,是苯教徒創造了吐蕃人的君主,可見是苯教的神權思想創造出了天神在人間的代理人——贊普。而苯教恰恰是早期吐蕃社會的主流思想,人們都相信苯教徒的說法。


肩座王:聶赤贊普

那麼“贊普”又是怎麼消失在歷史之中的呢?

吐蕃的贊普,本來只是雅隆河谷一個很小的農業部落的君主,當時的青藏高原還有很多的部族有自己的首領,他們的君主稱為“傑波”(rgyal po),傑波是“勝利者”的意思,他是人,不是神,當吐蕃人統一青藏高原後,贊普成為最高君主(皇帝),而傑波則成為次級君主(國王、親王)。兩者最大的區別,其實是贊普是天神在人間的代理人,理論上他應該是整個人間的主人,而傑波只是力量強大,可以戰勝對手的普通人,理論上他只是某個地區的主人。

842年吐蕃王朝崩潰以後,統一的吐蕃王朝不復存在,王室的後裔們紛紛割據一方,各佔一塊地盤,稱王稱霸,雖然最初還是自稱“贊普”,但實力的削弱,使得他們身上的“神性”光環也沒有了。君主不但不能對整個青藏高原發號施令,而且也沒人再把他們當“神”看了。漸漸地他們就成了各自地盤上的主人,大家也開始用次級君主稱號的“傑波”來稱呼他們。贊普於是成了一個古老的神聖詞彙,沒有人再有資格把這個稱號放到自己身上。贊普也就在歷史中消失了。


只愛潘多拉


傳說中的首位贊普——聶赤贊普的雕像

贊普(tsenpo)是吐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全稱為聖神贊普。根據16世紀的西藏曆史文獻《賢者喜宴》記載,“贊普”這一稱號始於“天赤七王”的第一王聶赤贊普(約公元前2世紀),他也是吐蕃歷史上首位留下名字記載的統治者。不過,在吐蕃文字創制之前的統治者基本都有較濃厚的神話色彩,其具體事蹟已經不可考證。842年,末代贊普朗達瑪被暗殺後,他的兩個兒子俄松和雲丹爆發內戰,導致吐蕃政權崩潰、陷入分裂狀態。朗達瑪死後“贊普”稱號也不再使用。


一般認為,吐蕃帝國(629-842年)的歷史應從松贊干布即位開始計算。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論贊在擔任贊普時,曾征服森波、藏蕃、尼雅尼達布等國,為吐蕃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629年松贊干布即位後平定內亂、鞏固政權,併為吐蕃建立了軍事、政治和法律制度。松贊干布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先後與吐谷渾和唐朝發生衝突。在進攻唐朝受挫之後,松贊干布便與唐朝和親、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並大力推動佛教的發展。由於松贊干布對吐蕃的巨大歷史功績,他也成為吐蕃歷史上最著名和最偉大的贊普。

松贊干布之後,日漸強大的吐蕃開始與唐朝爭奪西域的霸權,雙方進入時戰時和的狀態。吐蕃曾在670年的大非川之戰中擊敗名將薛仁貴率領的唐朝軍隊,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贊普赤松德贊趁唐朝國勢衰弱,於762年派大軍攻佔了唐朝首都長安,但吐蕃軍隊隨後被唐-回紇聯軍擊敗。赤松德贊(755-797年在位)統治時期,吐蕃帝國達到極盛,徹底驅逐了唐和回紇勢力、成為西域地區的主導者。赤松德贊逝世後,吐蕃因貴族內戰導致國勢轉衰,為緩和邊境壓力,吐蕃與唐朝在821年舉行“長慶會盟”,約定不再相互進犯、徹底結束了兩國的戰爭狀態。但此時吐蕃衰落的趨勢已經無法扭轉,國內的社會矛盾和宗教矛盾也愈演愈烈。842年,末代贊普朗達瑪因進行滅佛運動招致僧侶階層不滿,被一位化裝為苯教徒的佛教僧侶用箭射殺。朗達瑪死後,其子云丹、俄松為爭奪王位而發起伍約之戰,其後又爆發了臣民大反叛,從此盛極一時的吐蕃帝國就此瓦解、陷入群龍無首的分裂狀態。

極盛期的吐蕃帝國領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