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東德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莫代爾納提克


東德的全稱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從國名上看,這首先是一個民主國家,又被稱作“民主德國”。東德建立於1949年,其立國的基礎,是蘇聯在原德意志國(1918-1945)境內的佔領區,這也是遭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的地區,當年蘇聯人為了彌補自己的戰爭損失,將佔領區內的重要資產搬入了蘇聯。這也就意味著,東德人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新國家,或者叫“新德國”。

東德建政前,就已經具備了建立民主國家的政治基礎。1946年,蘇聯佔領區內成立了一個叫作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民主政黨,並在同年舉行的大選中獲得勝利,成為蘇聯佔領區內的執政黨。因此,德國統一社會黨,是基於民主選舉上臺,選舉程序合理合法,非常體現了民主和公正,這與西邊那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的情況大同小異,雙方的執政黨都經過了合法的選舉,取得了執政地位。1949年5月30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頒佈,選舉出了由數百名議員組成的人民委員會。因此,東德也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這與當時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是高度相似的。

東德建立後,日子並不好過,剛才也講到,東德人的處境時“一窮二白”。西邊的西德,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1947年,美國開始實施“歐洲復興計劃”,大力援助歐洲國家,西德也在援助之列,並且由於“冷戰”的影響,西德的戰略位置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西德經濟開始騰飛,逐漸擺脫了戰時經濟體制,恢復到了戰前水平。毫無疑問,西德經濟的發展,被“一窮二白”的東德人所羨慕,正所謂一筆寫不出兩個德意志,東德人開始用腳投票,為了吃飽肚子,大量中產階層逃向西德,這對東德本已落後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東德政府為了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捍衛自己的民主制度,為了有效遏制美國資本主義邪惡勢力的擴張,決定複製蘇聯模式,以建成一個強大且富裕的國家。1950年代之後,東德經濟開始復甦,工業和農業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一舉擺脫了經濟困難,邁向了富裕國家的行列。在當時,東德不僅被美國陣營內部的法國和英國所羨慕,也被蘇聯陣營內的大多數國家所羨慕,因為能吃飽飯,在當時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而英國和法國,卻在1950年代原地踏步走,國內經濟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假如沒有美國的援助,英法兩國能否堅持得住都很難說。

在當時,美國是帝國主義國家,拼命擴張自己的霸權,不惜以發動侵略戰爭為代價,以實現其“單極世界”的目標。東德,作為當時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里的歐洲小國家,自然難以抗衡美國的侵略,所以東德政府選擇抱團取暖,採取了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策略,於1955年加入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這使得東德獲得了蘇聯的保護傘,所以美國短期內無法對其實施侵略。但是,武裝侵略的目標無法實現,美國政府就採取了“和平演變”的策略,拼命挑撥和離間東德人民與其政府的關係,並且抹黑東德的民主制度,宣稱東德不是民主國家。在美國政府的誘導下,又一波東德人逃往了西德,走向了萬惡的資本主義世界,從此踏上了不歸路。

這對於當時的東德政府來說,急需要鞏固建設成果,既要維護東德的經濟建設成就,也要維護東德的民主制度,而防止人員外逃,則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必要條件,否則大量的人將財富帶往了西方,東德還有什麼前途可言?東德如果不控制住人口流失,則必然論為失敗國家,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對此,東德政府的對策是,邀請蘇聯人協助,然後實施邊境隔離,堵上東柏林通往西柏林的陸上通道。

1961年,在東德政府的努力下,在柏林市建成了“反法西斯防衛牆”,又被稱作“柏林牆”。之所以叫“反法西斯防衛牆”,主要是由於美國已經暴露出帝國主義本質,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性,與當年的法西斯國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東德政府建立此牆的目的,就是要堅定不移的捍衛自身的民主制度,堅定不移的與法西斯勢力作鬥爭,並且堵上東德內部立場不堅定人士逃往資本主義的通道,藉此對其進行感化,以努力投身於東德民主社會的建設中。果不其然,柏林牆建成後,東德人民的覺悟變高了,不再被美帝國主義邪惡力量的宣傳給蠱惑,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家建設中,這使得東德的經濟再一次迎來了騰飛。

1963年,東德政府提出“新經濟體制”建設方針,開始改良蘇聯模式的弊端,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1971年,德國統一社會黨第8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決定全力發展東德的社會生產,全力發展科學技術,全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此之後,東德在正確經濟方針的指導下,再一次實現了快速發展,其人民幸福指數居於世界前列,其經濟發展指數達到蘇聯陣營內部的最高水平。在1980年代,東德的人均GDP達到了11000美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綜上所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不僅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同時是一個人民主權的議會制國家,更是一個民主國家,否則為何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為何其國家權力的中心叫人民議會?因此,美國人就是喜歡抹黑東德,總是攻擊東德的民主制度,以體現其霸權主義的侵略性。可謂是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圖維坦


東德原名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存在於1949年至1990年,是一箇中歐地區的社會主義國家。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本土被蘇聯、英國、法國、美國佔領。由美國、英國和法國佔領的德國本土於1949年5月23日宣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而蘇聯佔領區在1949年10月7日宣佈成立東德。



2.東德國土面積是1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江蘇省那麼大,有1600萬人口。由於東德人民不喜歡受到蘇聯的控制。所以在1950年代有270萬人因為政治和經濟因素非法越境逃到西德。



3.冷戰時期東德在教育、文化、體育等方面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二戰結束後東德的經濟發展非常快。1950年東德的農業生產已經達到了二戰前的水平。1970年代東德的GDP平均每年增長5%。



4. 1989年東歐鉅變,很多東德人要求民主改革,並在東德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示威遊行。1990年10月3日,東德宣佈停止存在,其領土正式併入西德。兩德統一成為當今的德國。



5.可以說二戰結束後,德國處於一片廢墟之中。但是德國有熟練的產業工人,有科學化的管理經驗和數量眾多的科技人才。美、蘇兩國都對東德和西德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投資。使東、西兩德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國家復興。



6.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每年向中國出口的產品佔歐盟出口中國產品的45%。德國的工業產品質量非常好,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香堂風子


眾所周知,在二戰結束的時候。蘇聯在東歐扶持起來了六個衛星國,其中根基最淺最不應該成立的國家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東德的成立完全的冷戰的產物。是斯大林為了防範歐美國家的“侵犯”。而在自己控制範圍內強行成立的一個國家。面積大概10萬平方公里,約佔整個德國22%。

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前蘇聯六個衛星國裡,東德的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經濟水平都是第一位。畢竟是德國的經濟基礎。東德的經濟雖然好,但和西德比起來差的很多,只相當於西德的25%。原因就是東德的經濟是與蘇聯綁定的,就是東德經濟必須要符合蘇聯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也就是被蘇聯剝削的基礎上建立的。由於和蘇聯捆綁的太緊,蘇聯一垮,東德市場和原料供給喪失,國家也就垮掉了。戰前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在戰實施計劃經濟,這對東德實在是無法適應。在德國統一的前的89年,東德人均住房面積26平米,百戶普通居民擁有冰箱167臺,洗衣機110臺,電視機129臺,小汽車54.7輛。位居同時代蘇聯東歐國家首位。

德意志民族素來重視教育,從幼兒教育一直到大學教育全部免費,在校大學生每月每人還有200馬克的助學金,成績優秀者還有高額的獎學金。有大學200多所,而且在50年代,東德援建了東方大國北京798廠(東方大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關鍵元器件生產廠。蘇聯不知道)東方大國至今銘記肺腑。抗震強度的設計在8級以上。 東方大國旅大級驅逐艦的鋼材也是東德無償提供技術和圖紙。由於東西德近在咫尺。可比性和對比性十分明顯,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普通居民收入西德的1/3,科學技術落後於西德20年,國際貿易大概只佔西德的1/10。所以自打東德建立,每年都有大量的東德百姓逃亡西德,而且基本上是律師,工程師,大學教授社會精英階層,東德政府被迫在東西德邊境建立“柏林牆“。防止公民外逃,柏林牆全長155公里。美國總統肯尼迪對評價說,“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來防止他們分開我們。”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可以說,自打柏林牆建立那天起,就預示著東德覆滅。

80年代以後,整個東歐風起雲湧。各個國家都處於動盪之中,當時東德經濟逐漸衰退,來自蘇聯的援助也日益減少,1989年當年十一月柏林牆倒塌。十二月,東德首腦昂納克被迫下臺。東德政府被迫解散。當時東德高層的意思是依舊保留東德,但東德社會和老百姓不幹。他們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統一之聲高漲。西德國總理科爾表現出了大政治家的果敢,他立即宣佈:德國只能統一。任何阻止德國統一都是不可饒恕的。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承諾放棄對現有領土以外的領土的要求,放棄製造、運輸、擁有和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不允許外國在東德領土上駐軍,由此兩德在分裂40多年後再次實現統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永遠停止存在。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電影《再見列寧》,就是講述一個東德家庭的故事。

這部電影是一個感情劇,講述了一家人的故事。

大體是,一戶普通德國的四口之家,身為科學家的父親突然有一天叛逃到西德。

作為優秀教師的母親,獨立帶著一對兒女在東德生活。

母親是個黨員,也是積極分子,對東德非常忠誠。

在東德鉅變之前,母親突然因嚴重的心臟病昏迷了數年,醒來以後已經兩德統一,東德不存在了。

醫生告訴這對兒女,他們母親心臟非常脆弱,經受不起任何的刺激。

但孩子們知道,一旦母親發現東德已經垮臺,一定會激動到心臟病發作失去生命。

無奈之下,這對兒女只能用盡手段,讓母親認為東德還存在。

這部電影很有意思,屬於冷幽默。

電影講述了東德的一些情況。

在二戰戰敗以後德國被盟國佔領,逐步變為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因為德國處於北約和華約的交匯處,成為冷戰的中心。

所以無論北約還是華約,都大力扶持德國的復興,以對抗敵人。

電影中提到東德的一些情況,如下。

第一,東德軍事力量強大。

電影一開始,東德就在大閱兵,非常壯觀。

實際上,東德人民軍的實力確實非常強大。

東德人民軍雖然正規軍只有17萬,但非常精銳。

傳承德國人的特點,東德軍隊是組織嚴密、行動高效、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可怕軍隊。

區區17萬部隊,卻裝備各型坦克約2400輛、裝甲車約7600輛、各種火炮約2500門、作戰飛機約400架。

這些武器裝備的數字非常驚人。可以說,目前我軍很多部隊也沒有達到這樣的機械化水平。

自然,東德還駐紮著大約50萬蘇軍,隨時可以增援。

第二,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差距非常大。

電影中,東德的技術人員,比如科學家、醫生、工程師、高級技工等等,幾乎都在尋找機會逃到西德去。

原因很簡單,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差距很大。

雖然蘇聯包括整個華約已經用盡力量,以維持東德的經濟繁榮,但仍然無法和德系相比。

有趣的是,東德的經濟其實比蘇聯還要好,供應更豐富。普京回憶,在東德解體之前,蘇聯國內也遭遇經濟困難,很多商品根本就買不到。當時普京的妻子就寫信,要求普京在東德購買一些商品寄回蘇聯,因為蘇聯的這些商品脫銷很久了。可見,蘇聯對於東德的重視程度。

然而,兩德統一之前,東德地區的經濟總量還不到西德的一半,大約是三分之一。

而反應在收入上,同樣的工作,東西德的工資竟然差距五倍甚至十倍幾十倍。

直到今天,雖然德國對於原東德地區大力援助發展,但該地區經濟仍然比西德地區落後。

第三,柏林牆的存在

柏林牆完全是單方面阻止東德人民逃到西德的方法。

柏林牆修築前,約有250萬民主德國居民逃離民主德國。

要知道,東德人口只有1600萬人,250萬逃走已經很驚人了,相當於四五個人就有一個逃走,每家都有人逃走。

這樣跑下去,東德就要垮了。

無奈之下,東德修建了1369公里長柏林牆,並且允許衛兵射殺強行通過的人。

根據西方調查,翻越柏林牆時被擊斃的東德老百姓,至少有200人,被捕的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1990年,柏林牆開始全面拆除。

電影中,主角曾多次越過柏林牆去西德,震驚於西德的發達。

第四,東德的斯塔西

東德非常可怕的斯塔西,也就是東德的克格勃。

斯塔西的座右銘是:我們無處不在。

每50個東德人中就有1個斯塔西成員或者線人,包括東德最高領導人在內所有人都在斯塔西的監視下。

如果你對東德或者蘇聯有反對言行,斯塔西一夜之間就可以逮捕你。

在這種高壓控制下,東德人民很壓抑,甚至家人之間也不能說心裡話。

在斯塔西的線人中,有百分之不足18歲,也就是讓未成年人監視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父母。

電影中,主角因為參加了了一次遊行,被斯塔西逮捕。母親就是看到兒子被斯塔西抓走,這才犯了心臟病暈倒。

第五,有些人懷戀東德

主要是東德的一些老人。

在東德時代,這些老人都國家的支柱,比如官員、校長、宣傳幹部、黨務積極分子。

隨著兩德統一,他們雖然經濟上還可以維持,畢竟有國家福利,但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成為底層。

電影中的那個校長,曾經是東德政府多次獎勵的優秀校長,兩德統一以後失去了工作,只能在家飲酒成為酒鬼。


薩沙


東德不是一個正常國家,裡面的1000多萬德意志人過的也不是正常人的生活,不然那麼多東德人為什麼不要命地向西德跑?用腳投票最實在。

當然我們要肯定東德的成就,人均GDP華約陣營最高,80年代的人均GDP是我們的幾十倍,十大工業國,軍力華約數一數二,人民生活水平高(表面上)……僅此而已。

德國執政十多年的總理默克爾,特別喜歡從超市買大量的東西,記者不解追問,默克爾說,她經歷過物資緊缺時代,身邊沒點食物就心裡不安。

東德的經濟不能用我們現在的思維去評價,1960年代,世界上流行呼啦圈,不過華約國家都生產不了呼啦圈所用的塑料管,所以東德就從西方國家走私了很多塑料管來生產呼啦圈,要我們今天來看塑料管都不能生產的國家怎麼能算工業國,不過東德人不這樣看,他們覺得有能力生產塑料管啊,但是呼啦圈是市場需求,不是計劃需求,計委沒有把生產呼啦圈所用的塑料管列入生產計劃,所以他們不能生產。

蘇聯計劃經濟70年,時間太久了,解體了那麼多年,俄羅斯還沒成過度為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

東德的經濟是好,也能生產很多精美的東西,外國人去看也會很羨慕,但是本國人民用不到啊,昂納克去參觀萊比錫博覽會,這個博覽會是東歐最重要的商品交易會,東德在這個交易會上出售全世界最好的內衣、婦女兒童服裝等等,但是這種服裝都是隻供出口,本國人民用不到。他感到很沮喪,就在政治局會議上問怎麼回事,婦聯幹部說:我們婦聯現在正在宣傳如何給自己縫製內褲的方法。

東德經濟數據很不錯,可惜它的經濟是和蘇聯完全綁定的,大量的經濟建設成就被蘇聯就地收割,雖然有飯吃、有車開、有房住、能度假,但是隻要是東德人吃穿住用的質量都不好。

最要命的斯塔西對全國的高度監視,這是人類史上最嚴密最恐怖的情報機構,平均每50個東德人就有1個為其工作或服務,除了恐怖的專政手段,對於被監視的東德人,斯塔西無所不用其極,他們為了折磨被監視的人,時不時會侵入他人住宅,搞點小破壞,搬動一下傢俱的位置,重設鬧鈴的時間,把家裡的掛畫換個位置,還有頻繁的神秘電話,匿名信,甚至向嫌疑人的妻子寄送成人玩具,很多人都在慢慢的精神折磨下變得神經錯亂。


雲中史記


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會議和波斯坦會議協商,決定德國戰敗後,一分為四。美、英、法、蘇各佔一塊。後美、英、法把佔領的一塊進行了整合,把蘇聯佔領區排除在外。1949年5月,美、英、法的佔領區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宣佈成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德)。首都柏林(東柏林)。威廉.皮克當選為總統。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蘇聯佔領當局改為“蘇聯監都委員會”。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面積為107.771平方公里,人口167萬。從建國1949年-1989年共存在40年。

從1961年東德政府沿西德邊境線修了一堵地標性的建築_柏林牆,怎麼評價這堵牆呢?美國總統肯尼迪曾經評價過:世界上的圍牆是防止外面的人闖進來,只有這道牆是防備裡邊的人跑出去……,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善,想用一堵牆來關住自由,那是不可能的。

經過了40年,1989年11月,民主德國政府宣佈開放柏林牆。東德人闖過柏林牆進入西德,部分東德人還想仿照西德的樣子建設一個非社會主義的國家,但是被兩德統一的聲音掩蓋了下去。遊行的口號喊出了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要團結,要一個統一的德國。蘇聯、英國、法國也同意兩國統一。

1990年,兩國正式統一身份加入了歐州經濟共同體。在法律上東、西德合併,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不復存在。


夢想成臻3


東德簡單來說就是一脈承襲蘇聯的模式,可以簡要概括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指令與有限市場結合+集權型現代國家結構。



民主德國憲法表面宣稱所建立的是以德國社會統一黨為領導的多黨議會民主制,但其他黨的人士都是有職無權。

在1960年皮克總統去世後,民主德國政府進行了改革,取消了總統制,建立了國務委員會。而早在烏布利希的領導下,一種對蘇聯制度效仿的暗潮也應運而生。在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初的清洗中,此人清除了大量涉嫌反蘇的黨內人士。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烏布利希效仿蘇聯設置了政治局,自任第一書記。1961年烏布利希出任國務委員會主席,開始對蘇模式的全面效仿。



東德的一切權力集中在國家手中,國家在生產資料國有化的基礎上依靠行政機關領導所有企業。

在計劃工作中,國家通過層層下達大量指令性目標,從生產到流通領域,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受到嚴格控制和管理。在財政方面,國家實行統收統支,企業所需生產基金由國家撥給,企業所獲利潤也全部上交國家,虧損由國家補償。

下面簡單談一下大家肯定都最關注的民生和社會福利。東德開始也是倒黴,蘇聯拆卸工廠的行動直到1953年才停止。

在1950至1970年間,東德的經濟翻了兩番,也就是說1970年時的國民收入是1950年時的4倍,人均年收入約1.57萬東德馬克(約各7850美元),比蘇聯還好一大截。

國家和政府直接負責和包攬全體公民的生活保障和社會福利。比如最重要的住房問題。

在1950年時東德的居民約為1850萬人,但住房僅有480萬套,在1951至1970年間,全國新建住房110萬套,到1978年全國已經擁有住房590萬套。從1971年起,國家每年投入住房建築的資金佔國民收入的10%以上,到1985年底,共投資2600億東德馬克,在這15年間,新建和改組了240萬套住房,最終達到了每戶平均有一套住宅,人均居住面積26平方米的水準。

同時東德也有免費教育和醫療保險,當然是不如對面那傢伙的。

在1959年東德就制定了發展社會主義基礎教育法,規定十年制綜合技術教育為全民義務教育。政府實施的義務教育對所有大中小學都不收學費,對大專學生給以伙食津貼,中等技術學校和職業學校的學生均可享受助學金或生活補助金。成人教育和職工進修培訓一律免費,工資照發。

公民就醫,一切費用,包括門診,配藥,手術,住院,療養以及住院或療養期間的伙食費,全部免費,職工每月只需交不超過60馬克地醫療保險費,就可以為整個家庭成員作醫療保險。

但沒辦法,對面的聯邦德國憑藉更發達的經濟和更民族化民主化的政治對東德的蘇式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抨擊,指出了一系列弊端。

比如由於產品價格由國家隨意制訂,而不能反應市場真實的供需情況,刻意對民眾物質條件的追求而忽視了產品和技術的更新換代,以攤派和配額為特徵的管理體制不能保證相互聯繫地各生產環節的協調。


普魯士之魂


東德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這個問題值得深究,確切的說,東德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輕工業部門而已!

他是冷戰最開始的前線,是美蘇矛盾爆發之後的產物,是冷戰成為現實的必然衍生品。

是一個民族的悲劇也是一個制度的悲劇!

自傲而自律的德意志民族,成最大的兩次戰爭策源地,又在戰鬥後徹底失敗,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被清算和被肢解的命運,這是作為戰敗國的宿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被清算《凡爾賽合約》讓德國不僅失去領土還失去了賴以維生的軍隊和經濟活力,如果不是美國需要一個打手將歐洲徹底擊垮,德國將就此沉淪也不會有二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再次被清算,按戰後停戰規劃,德國被分區佔領,英法美蘇,這四大國將德國一分為四,最後在冷戰時期,又相繼獨立成了蘇聯佔領區的東德和英法美佔領區的西德。

那麼在冷戰開始,東西德相繼成立後,東德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咧?

一句話就能說清楚:蘇聯國際分工輪參與者,蘇聯衛星國,標準附庸國,輕工業部門!

在蘇聯國際分工論體系下,東德因為良好的工業經濟基礎,承擔的是輕工業產品生產者的角色!

他在紅色陣營中是一個單一的輕工業品生產國,並允許擁有部分重工業。

其實在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上位之後,對國際分工體系的分工中,東德並沒有準備承擔這一切,當時的蘇聯傾向於中國中輕工業基地的角色,可是中國領導人一直都很硬氣,對蘇聯的任何要求比如聯合艦隊,長波電臺都斷然拒絕,那會搭理要進入工業分工體系這樣的無理要求!

於是東德就這樣,被動而又無奈的接受了這一角色!

而東德本身,對於這一角色定位是有他的傳統優勢的。

原因很簡單,雖然東部德國地區,經濟總量和西德比差的比較多,經濟基礎也落後不少,但是在東歐這局部地區,還是有很大可比性優勢的。

比如高素質的人才就是如此,德意志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東德當然如此,全民的免費教育體系覆蓋每一個國民,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普及教育,在當時的華約國家也是首屈一指。

比如高素質的職業教育也是如此,因為產業分工的原因,東德對於職業教育培訓也非常重視,不過這也是有傳統的,因為原本的德國就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產業結構也是以第二產業為主,有這樣的基礎,沒理由不發展啊。

基於以上二點,東德承擔了整個華約國家經濟紐帶中重要的環節。

輕工業製品製造出口環節,而作為工業加工品出口國家,天然會比原材料出口國家要賺錢這是肯定的,結果就是,東德的生活水平在整個華約國家都是首屈一指的,比依靠羊毛出口的蒙古,依靠棉花出口的中亞斯坦國那是國的舒服不少,而且東德還有部分繼承與原納粹德國的重工業,又為他的經濟發展加分不少,

於是東德成了華約國家中僅次於蘇聯的國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可是凡事有好就有壞,依靠計劃經濟出口輕工業商品的東德還是在華約陣營出現全面危機之後,不能獨善其身,而蘇聯的垮臺就讓這一危機更加的放大化。

很簡單啊,因為他們的產品並沒有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而只是在華約國家內部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流通,即使德國人制造業在厲害,沒有競爭也不會有優質的產品出現,最後蘇聯不存在了,沒有了外銷市場。

東德產品如何銷售?而這才是德國最後合併的關鍵!

因為東德活不下去了,經濟危機不僅覆蓋原蘇聯地區,還影響了蘇聯在德國的所有衛星國!

該來的終究會來到,8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在冷戰中日漸進入頹勢,經濟也因為原油價格的暴跌而陷入危機,再也無力支援各個加盟共和國和衛星國,失去了經濟援助的東德也陷入經濟危機之中,1989年11月柏林牆轟然倒塌,時隔一個月,東德政府垮臺,昂納克下臺。

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下,雖然東德政府還是希望挽救國家的政權,可是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人民不答應啊。

於是無數的老百姓走上街頭,大聲疾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統一之聲高漲。

面對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時任西德總理的科爾順勢而為。

在無數大國之間不斷周璇,最後終於說服英國美國還有蘇聯放任德國統一。

條件是不再對被蘇聯佔領的原德國領土提出領土訴求,並承若放棄製造核武器生化武器等一系列讓德國重新武裝的殺傷性武器。

最後德國用自己的行動,還有誠意換得了世界的諒解,1990年9月12日,分裂達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

東德就此成為歷史的記憶!

在這段記憶中,東德與其說是一個國家存在不如說是蘇聯大家庭中一個專注於收音機,音響輕工業部門存在,那時候蘇聯人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

用東德的音響,開蘇聯的車,穿中亞的棉服,吃蒙古的牛羊肉,喝最烈的伏特加!

最後時間證明了一切,烏托邦是不可實現的,求人不如其己,現在的俄羅斯依然在為當年的天真還債,輕工業是什麼,俄羅斯不知道啊!


阿斗不傻


東德於1949年成立,二戰以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

西德原為美國、英國、法國在德國的佔領區,此後聯合建立的國家,稱聯邦德國。東德為蘇聯佔領區建立的國家,稱民主德國。


東、西德分立時,東德人口約1500萬,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西德人口約3500萬,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西德的整體規模是東德的2倍多。

二戰德國戰敗,德國被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分區佔領。後來,美國、英國、法國佔領區走向聯合,並在一系列建設與發展問題上將蘇聯佔領區排除在外。此後,美英法佔領區先行建立聯邦德國,蘇聯佔領區也被排除在外。隨後,蘇聯佔領區建立民主德國,即東德,成為以蘇聯為首的陣營的一份子。


東德建立以後,迅速恢復了戰前水平,並很快得到快速發展。是上世紀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富裕的一個,甚至富裕程度超過很多西歐國家。

但是,東德相比西德依然有部分差異,尤其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提出以後,西德成為美國的扶持對象,與東德逐步拉開了差距,成為當時歐洲除蘇聯以外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

此後,西德對東德的經濟優勢一直存在。在1989年東歐劇變以後,東德開始向西德靠攏,並於1990年正式併入西德。

東德共存在42年,按照歐美標準,在合併前的東德,也是發達國家之一。此外,東德在國防、教育、文化、體育、藝術方面並不比西德差,甚至更強很多。



蘇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以美蘇為主的同盟國劃分成了兩極陣營:資本主義性質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社會主義性質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

戰敗之初,德國就像一塊兒新鮮出爐的巧克力蛋糕,被切割成四塊分給了美、蘇、英、法,為了能和睦的分享蛋糕,四國還共同成立了"盟國管制委員會"。

但畢竟"不是一家人 不進一家門",48年6月,美英法三國繞開蘇聯發行了僅限自己佔領區流通的"D"版馬克,蘇聯見狀也不甘示弱,隨即發行了可在蘇佔區流通的"F"版馬克。至此兩德分裂正式成形!

東德成立後由於幕後大佬是蘇聯,所以在國家體制上也以蘇聯為藍圖,大搞土地改革、工業企業國有化……雖然東德成立後農業、工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基本都相對於戰時而言!

至於東德到底是怎樣一個國家?如果我們沒有切實經歷過那段歲月,談論起來無異於"盲人摸象"!但我們可以通過曾經的"當局者"和現在的數據一窺究竟。

去年9月,德國民義調查機構以"東西德國統一是好是壞"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僅有不到一半的原西德公民認為兩德統一利大於弊!其餘人認為東德的併入阻礙了聯邦德國的發展步伐。而曾經的東德公民則有高達75%認為兩德統一利大於弊。

另一方面,東西德國統一雖然已近三十年之久,但兩者之間仍存在許多差距,例如東德人民的平均工資、養老金、國民生產總值等等,唯一高於西德的只有一項:失業率。許多人認為這些弊端都是東德社會體制留下的"後遺症"。

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原東德公民並不認為曾經的那個社會主義國家"一無是處",他們覺得當時的教育體制、社會福利、醫療保障、男女地位等方面均要優於現在的聯邦德國。畢竟曾經的東德是世界上發展水平最高的社會主義國家,赫魯曉夫還將其稱之為"社會主義櫥窗"。

如今,東西德國雖已統一,但曾經隸屬於兩個不同陣營的人民卻似乎很難融為一體!西德公民總是擺出一副"金主爸爸"的姿態,自覺東德公民如今享受的一切都是西德的饋贈。而東德則在懷舊的同時抱怨西德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就連默克爾都曾表示:德國的統一尚未完成!

所以說,曾經被樹立為社會主義發展標杆的東德輸就輸在蘇聯的沒落和解體!
我是軍武最前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