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墨家三分的原因是什麼?

年少不有為



墨家鉅子孟勝率180名墨家骨幹自裁後,墨家一分為三:齊墨、楚墨和秦墨。

墨家分裂,是一道分水嶺。孟勝之前的墨家是學派。墨家分裂後,墨者兼愛天下的崇高理想。斷指以存腕,殺己以存天下的奉獻精神都已經蕩然無存。墨家雖存,墨家學派已經滅亡。

無論是齊墨、楚墨、秦末,都已經淪為諸侯的的鷹犬,幫其製造兵器。墨家已經成為純粹的軍事組織和兵器製造機構。

秦國藉助秦墨,消滅六國。秦墨藉助秦國,消滅齊墨、楚墨。秦統一天下後,卸墨殺驢。禁燬墨家之言。墨家鉅子淪為工正,墨家只能為秦朝製造兵器和工具。

漢代墨家更是一心為帝王服務,製造兵器。

【漢代弩機比秦代更先進,有類似於今天槍支上的射擊標尺】

漢武帝時,郭解脫離政府。欲重建真正的墨家。適時法家桑弘羊創立人頭稅,壓榨盤剝百姓。墨家郭解率弟子誅殺害民惡吏。觸怒漢武帝,漢武帝親自抓捕,誅殺最後一個墨者郭解。墨家徹底滅絕。

墨家從興盛,到分裂,再到最後的徹底滅絕。其原因有二:

一是外因。

秦皇漢武的打壓和剿滅。

二是內因。

墨家毫不利己,無私奉獻道德境界過高。99.9999%的人都做不到。也不願意去做。而儒家的親親之愛,所有人都能做到。愛自己的親人——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


楊朱學派


就像《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所說的一樣,“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組織的發展規律,也概莫能外。

原因一:墨家群龍無首

墨子創立墨家學派以後,他手下的遊俠、科技工作者和辨士一直和睦相處,這不得不說是墨子其人非凡的領導能力及其兼容幷包、求同存異的指導思想發揮的巨大作用。


但是墨子去世以後,墨家學派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能力調和三派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墨家群龍無首,分裂變成了必然的結果。

原因二:國家利益使然

墨家三派分別為:楚墨,齊墨和秦墨。通過名字我們就不難看出,墨家三派分別依附於楚國、齊國和秦國。戰國末期楚國、齊國和秦國是唯一具備一統天下能力的三個大國,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因此,墨家三分也是必然的選擇。

他們都選擇了將學派之爭和自己的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加入到歷史發展進程之中。

原因三:道不同不為謀

楚墨大都出身遊俠,他們秉承自己的正義,認為天下諸侯皆為其自己利益,而不考慮民之疾苦。按照自己的觀點來認知和衡量這個世界,成為凌駕於國家權力機器之外的存在。因此到了漢代,它們被漢武帝徹底絞殺,也可以稱之為遊俠,最出名的代表就是大俠郭解。

齊墨以辨士為主,他們相信和平即正義,希望用和平的手段來化解諸侯國之間的矛盾。但他們的過於理想化,因此很難取得實效。他們大多以辨士的身份聚集在齊國稷下學宮,齊國成了他們的根據地。



秦墨主要由科學家組成,他們相信墨子的理念在秦國能夠實行,因此他們願意拿出自己的先進技術來幫助秦國一統天下。

我們從歷史的點滴記載中,就可以窺測到秦墨所持有黑科技,究竟有多麼強大。這些在秦剿滅六國一統天下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墨家的鼻祖是墨翟,墨子曾師從於儒家後來獨立創墨家學派成為儒家學派的最大反對者。在戰國時期"非儒即墨"是百家之中兩家最有影響力的學派並稱顯學。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尊天”事鬼""非樂”"節用"節葬”非葬"尚同”的主張。墨家和其他百家不同之處在於是個組織嚴密的宗教團體,絕對服從最高領袖“鉅子”的領導。由鉅子執"墨子之法”。墨家在戰國時期創立了幾何學,物理學和光學等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學派的主要成員大部分為手工業者和下層人士,平時要穿草鞋短衣,參加勞動以吃苦為榮。墨子死後分成三派,這個也很正常,孔子死後儒家也分成八個派別。這三個派別是秦墨(相里勤),楚墨(l鄧陵子),齊墨(相夫子)這三個學派都認為是墨子正宗繼承人,稱其他兩個為"別墨”。齊墨(相夫子)以學者辯論為主,楚墨(鄧陵子)以俠客身份遊俠各地講究言必行,信必果,容易被人利用。秦墨著重科學研究,非常務實。到漢代墨家學派己經消失匿跡了。因為墨家學派不附合歷史發展潮流,人總是有私心的,都想過好的生活。墨家學派要求人人勞動,穿短衣草鞋的要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墨家的俠士之風在春秋戰國時代行俠仗義青史留名的做法有一定市場。但到了大一統王朝時期講究以嚴刑俊法治國,墨家學派沒有市場。墨家還主張"尚賢"要求選舉賢明向人做國家元首更不符合封建社會宗法制度。所以墨家學派在漢代消失了成為歷史傳說。




關東俠客


有關墨家的直接史料並不多,因為墨家在後來衰落的幾乎斷了傳承。瞭解墨家,都是從儒道法三家的記載中去了解的。但即便這樣,我們也能瞭解到墨家在戰國時期盛極一時。

“楊朱,墨翟之學盈天下”墨家之盛,在戰國時期與儒家分庭抗禮,儒墨道法,並稱天下四大顯學。與其他三家相比,墨家並不像是一個學派,而更像是一個幫派,墨家的結社性很強,他以“兼愛”和“非攻”兩大指導思想為綱領,大量吸收社會下層的工匠,農民,遊俠,士兵為成員,團結在首領鉅子的周圍,由於底層人一般穿著短衣,後期甚至出現了“短衣褐者皆為墨“的景象,墨家,更像是一個“短衣幫。這樣的組織結構,讓墨家執行力很強,鉅子甚至可以組織起與一個楚國這樣的強大諸侯相對抗的軍事力量,這份行動力,是儒道法都不具備的,墨家能夠興盛,與這樣強大執行力的推動密不可分。

然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墨家因緊密的組織力興盛,也就因此而衰亡。從內部原因上說,前面說過,組成墨家的基本力量為底層遊俠,工匠,農民等人,這些人的等級觀念不強,能夠組織到一起完全是墨翟本人的人格和實力魅力,以及其學說的吸引。在墨翟後期,墨家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分裂的苗頭,對於實現“兼愛非攻“的大綱領,講求邏輯思辨的士人更傾向於像儒家一樣修身養性,通過提升自身修養來完成天下和平;而向來快意恩仇的遊俠則傾向於以暴制暴,誅殺不義;中間派則認為不能主動挑起事端,但為了維護和平,是可以以戰止戰的。

三派鬥爭從誕生那一天起就無比激烈,老墨子在世時,尚可以憑藉自身威望壓制分裂苗頭,但是隨著墨子本人年事已高,他也漸漸有心無力,更令他無奈的是,他最根正苗紅的繼承人禽滑釐卻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禽滑釐為人與人為善,缺乏殺伐果斷,雷厲風行的魄力,面對日益強烈的分裂主義,禽滑釐束手無策。

從外部原因上看,墨家的構成方式決定了他的立場永遠走的是底層路線,他不可能像儒家法家一樣為統治者服務,也不可能像道家一樣超然世外,無慾無求,他的發展只能依靠類似“行俠仗義”這樣的手段去獲得下層的認可。這樣的方法在戰國亂世沒有問題,可是一旦國家穩定統一,沒有統治者會信任一個實力強大的民間結社群體,這就好比成員千萬的丐幫讓皇帝寢食難安一樣,所以墨家遭遇的政府性打擊,是多於其餘學派的。


在內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墨家最終分裂: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韓非子·顯學》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己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莊子·天下篇》

分裂讓墨家元氣大傷,而隨著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墨家正式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扣毛


對不起不知啥三分?

是翟子匠工分出謀攻治國?還是學術分支為三?

學術分三就正常而必然了:

一枝分幾杈開多花自然而正常,屬常態,歸見解分歧造成促成的必然。

基督教強調一元,歷經如今分五支派,可見不可阻擋勢。

匠人參政與攻伐:

匠人入攻伐並不奇怪,軍無良裝備,戰時為肉他人為刀。

匠人造器械一直參戰著,僅親身上戰場者少罷了。

匠人參政歷朝歷代建工部農部監天等都是工農參政。

除這二式三分,還有嗎,沒辦法只能答到此了。


味哎兒


人生乃一私字,只一私字成就了幾乎全部人生內容。國人把私字壓在心底以克己復禮天下為公忽悠了數千年在人末開化我末覺醒時確實有意義,在西方文藝和工業雙重革命後,承認私字和解放私字,成就了巨大的生產力和創造力。把人從神權和自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但以進化和弱肉強食為基礎的近代西方文化己走到了盡頭,當然以仁義忠孝為核心價值的儒學也完成了使命,而兼容了東西文化的墨家是時候復興了,墨家之所以三分乃至沒落的原因據說是反人性,而現在看是超前了,消融一私字是人完成終極進化的大同之路。


拜石明貞


一為俠客,一為辯士,一為科研人員。在墨家鉅子尚具統率能力時,還可以把三者聚在一起;反之,三者理念不同,必然分崩離析。

而統治階級的打壓、內部矛盾的累積,無疑加速了這種結果的產生。

具體情況還是建議提問者蒐集相關資料查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