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张爱华,男,上海嘉定人,1969年12月生。自1988年9月起,先后供职于上海市大世界沪剧团、江苏省苏州市吴县沪剧团、上海市宝山沪剧团。现为国家二级演员。1993年10月,应聘进入宝山沪剧团,在将近三十年的艺术道路中担任剧团三十多部戏的男主角和重要角色。参加了《紫竹调交响音乐会》,邵滨孙、王盘声、袁滨忠等著名老艺术家个人演唱会等重要演出活动。1999年11月因在《宋庆龄在上海》一剧中饰演周迅一角而荣获由中央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组委会颁发的个人表演二等奖。1995年被宝山区人民政府授予年度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宝山区"文广之星”称号。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汉语词语“琢磨”,其实是有四种释意的…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史记·礼书》:

“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人的缘分,

有时候奇妙到无以复加。

1993年,

张爱华还在吴县沪剧团工作,

这个外形阳光清秀,

嗓音软糯清纯的小伙子,

一眼,就被碰巧看到他演出的作曲家汝金山老师和宝山沪剧团华雯老师相中,

如获至宝。

几番恳切的沟通后,

两位老师喜欢他优秀的天分,

和朴实虚心的态度,

诚意邀请他的加盟,

而他也被宝山沪剧团这个更高水准更多机会的艺术平台深深吸引。

于是在1993年国庆假期,

这个率直的小伙子,

打包了简单的行李,

去到了宝山沪剧团,

这一待,

就是25年。

没有一丝丝防备,

张爱华才入宝山沪剧团的第一个任务,

就要出演“茶花女”男一号杜亚蒙。

“这个…我行吗?”

激动,期待,担忧,慌张…

作为前辈和搭档的华雯老师,

一句话为他定了心,

“别怕,有我呢”,

一句话为他开了窍,

“演员,最好的磨练就是实践,上角色”,

看到他逐渐放松下来,

华老师又和他分享了一个小秘密:

“我当年入团的第一个任务,

也是担当一出戏-“母与子”的女主角,

而角色和本人的差异比你这次的任务更大,

所以,相信我,你能行!

不过你也要有思想准备,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

我会对你的排练提高要求,

你可不要受不了…”

眉头渐展,

对,我就是来这里提高自己的,

牙关一紧,

人生能有几回搏!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送石赓归宁》:“稍出平生言,道艺相琢磨。”

璞玉质美,

经切割裂解后方得现世,

然后又要有巧手匠人,

才能将其内涵美好,

真正释放出来。

宝山沪剧团的工作生活,

对张爱华来说,

实在是“痛并快乐着”,

接受了之前从未经历过的严格训练,

承受了之前从未经历过的巨大压力,

专业道路上一点点的小成绩,

往往要用无数次的排练,

无数次推倒重来为代价,

个人技艺的一点点小进步,

每每要用汗水泪水,

甚至身体上的伤痛来积累。

也就是在这样的挣扎中,

张爱华作为一位剧团成员,

逐渐走向成熟,

“罪女泪”、“缉毒女警官”、“东方彩虹”…

一部接一部戏的成功,

一个接一个角色的成长。

也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

张爱华作为一位沪剧演员,

逐渐形成自身风格,

唱腔刚柔并济,

表演不温不火。

那些付出如果没有将你掏空,

它必将促你向上,

那些压力如果没有将你击垮,

它必将给予你更强大的力量。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宝山沪剧团在改革开放之后,有过一段发展的低潮期,张爱华陪着剧团走过全程。

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

张爱华每月家庭收入只有900元,

日常开销、购房贷款、女儿教育,

在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一个寒风萧索的夜晚,

为了等一辆“一元”票价的公交车,

他抱着女儿足足等了两小时,

为了节省开支,

他曾经包了一冰箱的馄饨,

一家人吃了一个月的馄饨…

如今聊起这些,

他都能豁达以对,

可真身处其中时,

个中滋味谁能体味。

但即便是在如此窘迫的境地,

他也没有放弃过,

看着有些初时志同道合的朋友,

为了生计,各自远扬,

他心里确有难受和不舍,

却没有动摇过扎根剧团,

精研技艺的念头…

好在最终,

这段岁月里的坚持和付出,

都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好像经过了一场虔诚的洗礼,

他伴随他心爱的剧团,

和他心爱的沪剧艺术,

爬过山谷,

翻上了山脊梁…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如今,

那个风华正茂的张爱华,

已经逐渐沉淀,

蜕变为儒雅潇洒,

蜕变为谦逊稳重,

表演的角色越多样,

感悟的人生越丰富,

经历的事情越繁杂,

艺术的积累越丰厚。

不再像那个愣头青的年代,

他越来越多思考,

越来越多反省,

思考那么多表演上的唱腔上的林林总总的问题,

反省那么多观众反馈老师提醒这样那样的不足。

工作,

越来越纯粹,

生活,

越来越简单,

人,

越来越快乐…

因为在艺术上越来越出色的表现,

他逐渐引起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曾经上海沪剧院向他抛来橄榄枝,

他礼貌地回绝了这份“含金量”很高的邀请,

也许他潜意识里,

已经把他钟爱的沪剧事业,

和“宝山沪剧团”这个名称结合到一起了,

因为一些共同的经历,

因为那些珍贵的点点滴滴,

让他的人,在这里安稳,

让他的心,在这里沉浸...

宝山沪剧团70周年系列丨琢磨 · 张爱华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