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窮和富,差的不只是錢

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窮人更喜歡攢錢,而富人更喜歡借錢。

結果很多人,攢了一輩子錢,也沒能買得起房。

比如我老家那個十八線小城,大家的普遍觀念是買房要全款買,絕對不能借錢。

不得不感嘆,窮和富,本質上是認知的差別。

看似富人在負債,其實人家買入的是資產,而窮人呢,只有支出。

如果你負債買了90年代北京上海的房產,到現在可能已經升值幾十倍了。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房價,才2000塊起步。

可是現在,2000塊也就夠一個月生活費了。

我們手中的錢,隨著貨幣超發,購買力是不斷在被稀釋的。

而相應的,負債也是在不斷被稀釋的。

所以啊,富人更喜歡貸款,因為他會把錢當槓桿來撬動更大的資產。

有句話是:窮人在為錢工作,而富人讓錢為他們工作。

背後折射的其實是與金錢打交道的能力。

為錢工作的,是金錢的奴隸,而讓錢為自己工作的,則是金錢的駕馭者。

很喜歡一句話,“我並不愛錢,但我知道錢能帶來獨立和自由,我喜歡的是獨立和自由的生活”。

所以愛錢的本質,還是為了追求更大的自由。

穷和富,差的不只是钱

那怎麼賺錢呢?窮人思維,去找工作。每月的工資用於日常消費。有房子了還房貸,有車子再還車貸。

總之呢,就是消費—還貸—死命的工作,生活被錢推著跑。

而富人思維呢,會用錢創造錢,收入不僅用於支出,也用來投資,比如買入基金、股票、網貸等。

互哥想說,工作是賺錢的途徑,但不是歸宿。

我們的日常工作,賺的其實是主動收入,也就是用時間換錢,一分時間換一分錢。

而那些財商高的人,更懂得賺取被動收入的重要性。

比如巴菲特小時候就知道買個自動售賣糖果的機器,放到爺爺奶奶的便利店,自己坐等源源不斷的被動收入。

會賺錢的人,真的是能比常人有更大的格局的。

一個朋友的朋友,好讀書愛寫作,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寫書,後來書出版了,通過收版權費就獲得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未來再出版,也是能源源不斷得到版權費的。躺著也能賺錢,想想都覺得開心吶。

主動收入賺的是一次性回報,而被動收入呢,是付出努力進行維護後,就能定期獲得的收入。

但不管想要提高主動收入還是被動收入,都需要能力的積累。

所以自己,永遠是個人最大的資產。捨得對自己投資,就要讓自己更值錢。

比如說,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接觸未知的領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呆的久了就不自知了,反而會人云亦云。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裡有一句臺詞: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溫水煮青蛙其實也是這樣的道理。

要想改變就要多思考,打開自己的視野和格局,去接受一些讓你燃起激情的事物,整個人也會快樂很多。

穷和富,差的不只是钱

像我一個朋友也是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就走在上下班兩點一線上,日子過得很枯燥。

後來她發現,看韓劇是能點燃她內心小火苗的事,於是週末報了個韓語班。

雖然不能睡懶覺有點痛苦,但堅持下來後,她驚奇的發現,自己的生活更有意思了。

再比如,堅持健身。

記得有句口號,”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堅持健身後,會發現不僅皮膚會慢慢變好,身體也會充滿力量。

年齡越大越體會到,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

最後,就要買保險為自己轉移風險了。

雖然我們常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意外卻是不受我們掌控的。

有風險意識的人,都會提早買好保險為自己打好防火牆。

畢竟買的越早,槓桿比越高。總之,千萬別做那個在風險中裸奔的人。

你都為自己做過哪些投資呢?分享一下唄。讀完記得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