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提起这部《极限职业》,很多人可能第一印象会联想到国内的同类题材电影《龙虾刑警》。

即使没有看过《龙虾刑警》的影迷,试着观看完两部喜剧片之后也能发现两者之间奇妙的同一性,甚至可能会说其实这个片子就是另一部片子的翻版罢了。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事实上,《极限职业》和《龙虾刑警》的相似性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巧合,还用着同一故事母本,展现的是具有相同技巧的喜剧故事。

只不过在《龙虾刑警》里,他们开的是龙虾店,而在《极限职业》,变成了炸鸡店罢了,正如前段时间我们在对《完美陌生人》进行本土化处理之后上映的《来电狂响》一样,《龙虾刑警》,其实也是我们对韩国原版故事进行的本土化改编,只不过相对于后者而言,前者的上映时间提早了而已。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但是比较让人纳闷的是,早先上映的《龙虾刑警》口碑票房双双失利,而换汤不换药的《极限职业》凭借低成本的资本投入,却迎来票房的巨额输出,甚至一度成本档期内最大的黑马,赢得了优良的口碑和惊人的上座率。

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呢?

是剧本本土化不够彻底,还是演员演技上的欠缺?

亦或者中国观众对故事本身不认账导致的结果呢?

如果观众对故事没有认同感的话,那么《极限职业》也不会有很高的分数,但是让人比较诧异的是,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7.7分,已经超出了众多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足以看出不是故事本身出现的问题。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换句话说,我们认同了这个故事,但否定了《龙虾刑警》的改编。

我想,真正产生的问题,往往在一些细节上,而这些细节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掉,如果不是故事问题的话,我们试着从故事结构和情感定位上面入手,试图从电影本身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极限职业》

《极限职业》最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哪个演员,而是气氛,当故事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得以展开的时候,你可以发现空间和时间维度的交互在给观众带来多层次的惊喜感。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从电影最典型的开场说起,为了展现故事戏剧冲突的价值,空间的维度随着“追捕”和“逃脱”两个关键词而发生转变。

从建筑物中逃脱,小贼依靠动作得以实现空间上的转移,而警察这个身份则凭借上坠落直接跳出建筑物空间,当空间产生变化时,时间这个介质也在变化,相比于平稳的局势而言,紧张的局势下,时间显得更加紧凑,我们会觉得时间变快了,但是时间并没有变。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只是在某方面,我们因为过度集中于故事空间上的变化而忽略了时间的变化。

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虚拟时间”效应,虚拟时间是观众主观意义上对时间的态度,而并不会影响客观世界的时间维度。

但是我们会发现,当“虚拟时间”效应产生时,为了照顾它,空间上的变化就会变快,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快速剪辑,直到另一个大高潮来临前戛然而止。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正如在情感来临时我们善于将真实的时间延长一样,这种将时间缩短的戏剧性效果非常有效,我们知道它的存在,但是解释起来却很难,“虚拟时间”效应的存在使人们的行动动机更加合理化,而且因为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当空间产生变化时,我们也很轻易的适应人物在行为上产生一些合理的变化。

《龙虾刑警》在表现“虚拟时间”效应上的差强人意,大概是本片失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在这部电影里,干扰源的存在也让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峙关系显得混乱不堪。

昏暗的环境,节奏感强的配乐,生硬的打斗都让电影看起来如同浸泡了的海绵,绵软无力,毫无重点,《极限职业》是尽可能的减少干扰源,强调角色的对立,而《龙虾刑警》倒好,颇有合家欢的意思,热闹倒是热闹了,重点没了,冲突也没了。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虚拟时间”效应其实是电影媒介很基础的一种技巧,正如我们强调我们与社会的关系时的理所当然一样,在面临不同的环境时,感知到的时间变化总会与已知的时间变化产生分歧。

除此之外,《极限职业》最有意思的一点,应该是在讲述承包炸鸡店以及炸鸡店开张的时候了,正如喜剧片所默认的错位套路一样,在本片里,错位人生的桥段仍在上演,我们经历过了《羞羞的铁拳》的性别错位之后,绝不会对错位的故事陌生。

以及和《万万没想到》里相匹配的广告梗。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自然,观看《极限职业》的的好处也就在于对故事类型本身的熟悉感,所以当人物的错位表现在职业的错位上时,我们会认同这种改变的合理性,并期待这种转变将会带给角色良性的变化。

于是,这就需要谈到自我与社会的同一性

社会同一性

谈到社会同一性这个概念,我们可能会很陌生,但是谈到你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你可能就明白我想要说的是什么了。

是的,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与社会的一些奇妙的一致性,有些是我们为了融入社会而产生的种种变化,而还有一些则是当社会因为产生改变时发生的影响。

简单来讲,我们和社会的关系,首先是我们创造了社会,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影响我们,所以,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极限职业》的炸鸡店成为秘密勘察点之后,潜伏在这里的五个主角会做起了炸鸡生意,甚至在生意火起来之后,逐渐抛弃了自己原来的身份,成为了炸鸡店的员工们。

当社会迫切需求我们去做一些改变时,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我们就需要适当的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社会规则中必要的一部分,并且强调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归属感,强化自身对社会的作用,就好像一开始我们就是属于当前层次的人一样。

缉毒警司和炸鸡店店员的差异性,让这种职业错位展现的很彻底,很多时候个人其实很难意识到这种变化,当外因影响我们对这种职业的认知时,我们会考虑认知的合理性,当这种认知被内化之后,职业的错位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进入了社会中某个职业之后,会有一种态度和行为上的确立,而当辞职或者找到新工作时,为了保证自己与社会的某种一致性,我们的行为和态度都会随着环境氛围的改变而改变。

简单来讲,是外因引导你去思考,而内因则促使了这次改变,展现在电影里的话,我们需要强调外因的合理性,以此来内隐出影像媒介中很难展现的认知转变。

在这一点上,《极限职业》表现的不算出色,但也非常合理,但是反观《龙虾刑警》,处理的则太差了。

一来明星大腕的集结让电影缺乏客观性,角色的定位也极为模糊,仿佛每个人都是主角,没有主次之分;二来,社会同一性的处理也浮于表面,理由牵强,演技绵软,不明所以。

最终,其实不是《极限职业》太优秀了,而是《龙虾刑警》太烂了,前者只是喜剧片的正常水平而已,但是凭借着后者的衬托,我们看到了同一类故事在影像展现上巨大的差异性。


是故事不好吗?

绝对不是。

是不够本土化吗?

不全是。

但它就是失败了,没别的,同样的剧本,仿若天差地别。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故事与故事

难道是我们在改编故事上欠缺功力吗?

看样子不是,改编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口碑就很好。

是我们得以演员不够优秀吗?

也不是,王千源老戏骨,《钢的琴》我看了五遍,还意犹未尽。

是我们缺少资金投入吗?

劲爆的音乐,阴暗的环境,鲜艳的调色,华丽的服装...如果这样也算缺钱的话,那么《路边野餐》也该沉默了。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终于,我们其实早应该发现,不是我们的电影出了问题,也是故事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看待电影和故事的方式歪曲了,从老电影精湛的故事技巧中,我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反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认知的具象化开始呈现一种极端性。

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开始轰炸人们的大脑,我们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也是试图让自己融入到这种文化中,当情感上的自以为是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撞击到一块时,产出的不是精品,而是灾难。


看完《极限职业》,才发现他其实没那么好


正如艺术本身需要具有人文情怀一样,人类在思想与文化中的进步,也有必要与社会步调同步,你可以走在时代的前列,但不要让这种先锋文化成为个人主义的极端代表,正如在电影中我们强调人物性格和故事的统一性一样,在文化里,我们也强调情感的统一性和纯粹性。

蔡国强的火药美学就是一个例子。也由此可见我们仍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

《极限职业》的成功并不值得称赞,但却值得思考,思考为什么一份及格的作品,别人做成了优秀的,而我们却只有不及格,抛弃好的接受坏的,这就是我们看待电影的方式吗?

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