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慈禧最重要的鎮墓之寶,為何讓李蓮英從地宮金井中取出?

井底小小魚


回答問題前,先科普一下何為“金井”。

古代帝王在為自己修造陵寢時,往往要請堪輿大家仔細甄選陵址,以求得一塊“風水”上佳之地。實現自己身後能安息長眠於地下,子孫繁衍不斷,國家長治久安之目的。

在陵區大範圍選定後,再有堪輿大家在這範圍內具體指定穴位。這穴位就是日後地宮中擺放棺槨的位置。所以對這穴位的選定更是要慎之又慎,以求達到“風水”最佳。

穴位選定後,負責督辦的選陵大臣和堪輿大師便會在此地深挖約1米深的洞,名曰“金井”。

(慈禧陵構造圖)

在墓主人尚未入葬之前,先在這“井”裡面放上部分寶物,以起到息壤鎮墓及參照物的作用。

日後以方便施工人員在修造陵寢時即以這個點為中心,開始布工建造。

所謂“金井”,名之為井,實際上裡面並沒有水。

由於中國古代帝王一般在登基之後就開始為自己營建死後的陵寢。故有些帝王在其生前就曾親臨自己陵寢建造工地。除了視察工程進度,他們也會將自己隨身佩戴的一些飾物,如手鐲、玉佩之類的東西投在“金井”中去,以求陵寢在建設過程中能夠順利如意。

再回到題幹中去。

慈禧太后陵寢位於今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名“普陀峪定東陵”。該陵址是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明節,其兒子同治皇帝親赴東陵為其選定。

後該陵寢即於當年開始建造。中間慈禧本人曾親臨現場,對當時的建造規模和建築用料很是不滿,遂又在光緒年間全面重修。

慈禧太后同其他帝王一樣,其生前也命人將自己喜歡的一些貼身之寶放入地宮“金井”中去。

據清宮廷檔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記事檔》記載,先後放入了6批,共計30餘件珍寶。

這些都是慈禧太后生前最為喜愛的珍玩,把它們放入地宮“金井”,一方面起到了鎮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死後投身陰間,還能繼續享用這些珍貴的陪葬品。

慈禧陵“金井”裡面,都是用金銀、玉石及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精美小寶物。其部分珍寶有:

金棗花扁鐲1對;綠玉福壽三多佩1件;紅碧鑲子母綠彆(pie)子1件;正珠手串1盤;白玉靈芝天然小如意1柄;金鑲萬壽壺2件;雕通如意1對……

除了以上這些珍貴的陪葬品外,原先“金井”中還放有慈禧太后一珍貴手串,這手串是用名貴的東珠串成,共有18顆,每一顆都價值連城!

(用東珠製成的朝珠)

東珠原產於東北一帶,清朝時,東珠是皇家專屬配飾物,普通人一般是不能佩戴的,加之東珠產量稀少,因此更顯得珍貴。

關於這件珍貴手串還有一個故事。

據說,慈禧太后在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來到自己的“萬年吉地”建造工地,聽取了大臣的建議將自己最為喜歡的這手串投入到了“金井”當中去。不出幾年她又後悔了,於是又命貼身太監李蓮英將該手串從“金井”中取出。

也許是天意……

就在慈禧葬入清東陵近20年後,清東陵即被軍閥孫殿英盜掘,以巨大陪葬品著稱的慈禧陵更是成了孫殿英的首選目標。

孫殿英命人炸開慈禧陵地宮入口,然後進入地宮。並將裡面的陪葬品悉數掠走,慈禧太后本人更是被拋屍棺外。而金井裡的陪葬品自然也無一倖免,皆被孫盜走。

而那串用名貴東珠製成的手串也就此下落不明。有人說它從“金井”中取出之後便沒有被再次帶入地宮陪葬。也有人說它在慈禧死後貼身陪葬進了棺槨中。

總之,在她命人從“金井”重取以後,這手串便再沒有任何消息了,亦沒有再現人間!

(慈禧太后)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慈禧太后為自己精心建造的宏偉陵寢,並沒有使其安祥於地下,反而因為眾多珍貴的陪葬品給她招致了滅頂之災。

而那串珍貴的東珠手串最終去向,也永遠成了個謎!

————

參考資料:《大行太皇太后升遐記事檔》


小司馬說


慈禧太后的陵寢在咸豐陵墓西側,同治十二年就修好了,光緒二十一年開始整修,光緒三十四年才徹底完工。

完工時還差一個最重要的步驟要做,就是要在金井裡放一件鎮墓之寶,據說可以保佑陵墓免遭盜掘之災。

那麼什麼是金井呢?金井就是棺槨下面開的一個小土槽子,50公分,卻深有數丈。

主持陵墓修建的法師對慈禧太后說,這鎮墓之寶可以起到逢凶化吉穩定陵墓的作用,太后便讓人帶她進了自己地宮,到達金井後,尋思片刻,便把正在把玩的十八子珍珠手串扔進了金井。

這個由18顆珍珠製成的手串可不簡單,是產自東北的東珠,是清朝王室最愛的一種珠寶了。

但東珠產量低,想找到這大小均勻的18顆製成手串,更是難上加難。


物以稀為貴,這手串就顯得越發珍貴了,慈禧太后對這串兒是稀罕的不得了,幾乎形影不離,常常將其捻在手裡把玩。

所以雖然是給自己陵墓的金井裡放東西,慈禧太后還是特別難受,回宮當晚就翻來覆去的睡不著,總覺得缺點什麼,這一切讓大太監李蓮英看在眼裡。

陪了慈禧太后快40年的李蓮英問,太后夜不能寐,是否為那串扔進金井的珍珠手串?慈禧太后點點頭。

李蓮英就說了,太后如果喜歡那手串兒,拿回來就是了,咱們宮裡好東西多的是,把另一件寶物扔進去照樣能鎮墓。

慈禧太后立馬就精神了,讓李蓮英連夜去陵墓把手串鉤了出來,又放進去幾個同樣價值連城的寶物。


慈禧太后拿回了珍珠手串,總算踏實的睡著了,沒幾個月就嗝兒屁了,陵墓也算是用上了。

不過據說就是這次金井換寶,破壞了風水,導致了最終慈禧太后的陵墓被孫殿英盜掘,一件件價值連城的寶物問世。

但奇怪的是,那串慈禧太后最心愛的18子珍珠手串,卻是未在其列,也許是真讓她帶走了吧。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所謂金井,是指陵寢地宮中的風水眼,它是勘定陵寢基址時選定的龍穴。金井是整座陵寢建築的基準點,位於主墓室棺床正中心的位置。所謂棺床,就是放置墓主人棺槨的地方,金井內放置玉石,棺槨放於其上,稱為金井玉葬,是明清時期最高等級的葬禮形制。慈禧太后是晚清時期的無冕之皇,她的後事自然用的是金井玉葬。慈禧陵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內,是由同治帝親自選定的墓址,兩宮太后一人一個,慈禧陵位於普陀峪,慈安陵位於普祥峪。兩陵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動工興建,於光緒五年(1880年)六月完工,歷時6年,耗費庫銀500餘萬兩。

陵墓修建完工後,慈禧太后親自前來查看,主持陵墓修建的大臣請慈禧太后在金井裡放置一件貼身寶貝,在風水學上叫做鎮墓寶貝,有驅邪避禍,鎮守陵寢的作用。慈禧太后一向迷信,聽說鎮墓寶貝有這麼大的作用,就把戴在手腕上的珍珠手串放入金井之中。這副珍珠手串是慈禧的心愛之物,是用極為珍貴的,產自黑龍江流域的東珠製作而成,18顆東珠圓潤飽滿,個頭碩大,可謂價值連城。手串被放入金井後,慈禧就後悔了,但又怕取回來會影響陵墓風水,畢竟那是自己未來的萬年吉地,出了亂子可不是鬧著玩的。

兩陵修好後第二年,慈安太后駕崩,獨掌大權的慈禧藉口陵寢年久失修,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再度動工修建,直到1908年臨死前才完工,歷時13年之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慈禧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楊銳等戊戌六君子,宣佈訓政,史稱戊戌政變。不料,各國公使對光緒帝勵精圖治,變法圖強的政治主張頗有好感,對囚禁光緒帝的做法表示反對。為了安撫洋人的情緒,慈禧太后準備在頤和園招待各國公使夫人舉行晚宴。

慈禧為了能在宴會上大放異彩,不僅趕製了簇新的吉服,而且讓李蓮英試著梳了好幾種時興的髮式,還念念不忘那副珍珠手串道:“小李子,你說要是能戴著那副手串去參加晚宴那該多好,唉!”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蓮英知道太后是想起那副珍珠手串來了,可臨時也找不到那麼罕見的東珠,重新制作一副手串,只能是快馬加鞭地從金井裡把原來那副給取回來。

想到這裡,李蓮英對慈禧說:“老佛爺,那副珍珠手串扔到金井怪可惜的,不如把它取回來,還讓它陪著您吧!“慈禧擔心取回來會影響風水,李蓮英寬慰道:“不妨事,金井裡還有那麼多別的寶貝,多它不多,少它不少。再說了,老佛爺要是實在擔心,那就放幾件別的寶貝進去也是一樣的。”慈禧太后聽後下定決心,讓李蓮英帶上幾件寶貝,連夜趕到遵化把珍珠手串取了回來。在晚宴上,慈禧戴著這副珍珠手串大放異彩,贏得各國公使夫人的交口稱讚,慈禧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此後這副手串一直陪伴在慈禧身邊,慈禧死後,手串被當成陪葬品放入地宮。

或許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數,20年後,軍閥孫殿英盜掘了慈禧所葬的定東陵,不僅將墓中翡翠白菜、翡翠西瓜等價值連城的寶貝劫掠一空,而且連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和屍身上覆蓋的陀羅尼經被上的珍珠都沒有放過。這副珍珠手串也就此失蹤,再也沒有出現過。


歷史茶坊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慈禧的鎮墓之寶是東珠手串,清朝年間,普通老百姓是不被允許隨意使用珍珠的。

慈禧的東珠手串上的東珠產於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三江流域,這裡的珍珠非常的正,晶瑩剔透,粒大圓潤,奇貨可居,是皇家才能使用的珍珠。


愛珠寶是大部分女人的天性,慈禧也不例外,所以慈禧在這裡最為名貴的東珠中,挑選了最為上乘的18顆製成了東珠手串,慈禧尤為珍愛,生前多次把玩。

金井是兩陵中的金井,也就是墓中放官墩的地方,直徑約五十公分,數尺深。主持大法師,讓慈禧在金井中放一件寶貝,在風水中,這鎮墓寶貝,可以逢凶化吉,穩定墓陵的作用。

於是有人向慈禧建議,她最愛的東珠手串,慈禧迷信啊,大法師讓放寶貝,肯定得放,生前數十年,日後千千萬萬年,慈禧也怕她的墳墓被撬,所以咬咬牙就放了。可是這可是慈禧最愛的手串,日日把玩豈有不想之理呢。

這樣一直到了光緒二十四年,慈禧在頤和園辦聚會,駐京的公使夫人個個打扮的珠光寶氣的,作為東道主,慈禧怎麼會甘心被比下去呢,這進而刺激了慈禧對東珠手串得想念。她日日在李蓮英面前提起。

李蓮英可是股肉都願意割給慈禧吃的人啊,又是跟了慈禧進四十年的人,哪裡不知道慈禧的心思,於是李蓮英一勸,慈禧的悔意更甚了,於是讓李蓮英將手串取了出來,哪裡管得上金井重不重要呢。


江水趣談


直入主題,慈禧的這個鎮墓之寶是“東珠”手串,滿語裡邊叫塔娜。東珠是什麼呢?東珠就是產自牡丹江,鏡泊湖一代的珍珠叫東珠,也叫北珠。產自南方一代的珍珠為南珠。東珠以裝扮在頭飾,耳環上熠熠生輝,珠光寶氣受到當時統治者的垂青。再加上清朝滿族本來就起源於東北的一帶,不論是裝扮還是朝服,都有著當地的民族特色,比如說清朝朝服上的朝珠。東珠也只有皇上,皇后,皇太后等人的朝珠才能用東珠製作。


慈禧太后就有這樣一串用東珠做成的手串,據說上邊有色澤圓潤,外表飽滿的天然大東珠18個,小東珠4個。慈禧對這串手珠愛不釋手,這串手珠可以說當時的無價之寶。因為在清朝的時候,有專門的採珠機構,由於沒有合理的開採政策,東珠的數量其實在雍正朝的時候就已經變得很少了。當時就流傳著尋遍全河見不到一個河蚌,河蚌抓滿了船也找不到一顆珠。可見東珠到後來也越來越稀缺,慈禧手中的這一個手串,可以說是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一無二。

我們都知道在傳統喪葬之中,人們的觀念,一直就是死後也要和生前一樣富有和尊貴。所以在死之前呢,就會給自己準備珠寶等陪葬品。慈禧太后自然也不例外,她在慈禧陵建好以後,就決定把這串最愛的手珠作為自己的陪葬物和鎮墓之寶。於是她就親自去自己的陵寢,並把這串手珠扔到了陵墓中的金井之中。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反覆無常,尤其是這個手珠,陪伴她出席了各種尊貴的場合,顯示她尊貴的身份。突然間手珠沒了,手裡也癢癢不舒服,換成其他的,又感覺失了檔次。就像我們很多人穿貴的鞋,突然間換了一雙便宜的鞋,就感覺鞋硌腳一樣的道理。但是自己做的事情突然又反悔,又有失自己的身份。所以陪伴在她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就成了“背鍋俠”。



在慈禧太后產生這個想法不久以後,李連英就帶著內務府到慈禧太后的陵寢金井中取回了這串手珠。


紅雨說歷史


這個先要說說墓葬文化,大家都知道中國人以前重視墓葬,人歸西后,一定要厚葬。那麼,墳墓裡放的東西多了,往往就惹人眼球,中國的盜墓賊就出來了。

那麼,如果一個盜墓賊進來後,怎麼盜呢,哪裡有好東西呢?

一般來說,大的墓有耳室,這裡會放一些東西,還有棺材旁邊會有一些櫃子,這裡面也有會有一些東西,但最好的東西當然是棺材裡的啦,方便人復活著隨手就能取用,比如萬曆皇帝的棺材打開後,腦袋邊有個小盒子裡,裡面是他的皇冠。

一般來說,如果是皇家,或者是超級土豪,棺材裡會放滿珍寶。此外,手裡還會握有東西,一般是玉石。除此之外,懂行的人會知道,還有七竅塞,就是用玉把兩耳、兩眼、兩鼻孔、一口塞住。據說可以防止屍體腐爛。像慈禧老佛爺的墓被盜時,她嘴裡就含了個大珠子,當時差點吞下去,盜墓賊馬上掐住慈禧的喉嚨,用手去摳,把慈禧老佛爺的嘴都摳爛了,才把這個東西取出來。

那麼,除了這些好像沒有別的了啊。

有這個想法的,都是菜鳥,有一個地方還有好東西咧。這個地方叫金井。

金井是什麼呢?金井其實不是井,而是棺材下面一個十釐米見方的小坑,那麼這個坑是什麼呢?這個坑就是龍穴位。我們知道中國的風水術講究尋龍,尋龍就是尋找得水之地,藏風之所,萬里的山脈如同巨龍蜿蜒而來,你爬到最高峰,觀察一下山的走脈,這叫觀龍。

你可以看到山脈一路下來,龍開帳,穿帳過峽,收氣,然後行到河流湖泊之地,入首,化氣結穴。不過,觀龍容易,定穴難,所謂三年尋龍,十年點穴。

你知道龍脈的大概走向,但要找到龍脈結穴之地,尋找到最具生氣的地方,那就不容易啦。而且一個分支龍脈肯定只有一個龍穴,找對了當然極好,找錯了,可能未受其益,反受其害,據說武則天當年讓李淳風跟袁天罡找龍穴,兩人回來報告,都找到了同一座山,一個說我在龍穴之位埋了一枚銅錢,另一個說,我在龍穴之位定了一個鐵釘。一看,一枚鐵釘定在一枚銅錢眼中。可見,兩人都找對地方了。

那麼,這個龍穴之位就是墓中的金井,棺材要擺在這個金井的上面,這才能溝通天地之生氣,然後保佑後人。當然,上面這些都是古人的封建迷信,咱就是這麼一說道。

這個金井不大,裡面也沒水,多深看情況,龍脈深藏,那就得挖深一點,不然,溝通不到天地靈氣,龍脈上浮,那就挖淺一點,不然把龍氣挖穿了。那這個寶穴就毀了。

裡面還要放東西的,放什麼?自己最珍愛的東西,自己經常把玩的東西,還要有一捧黃工,就是開墓時挖出的第一捧黃土。

這裡我拿慈禧的舉例。慈禧的墓造好之後,一共往裡面放了六次東西。都是她最喜歡的寶貝,什麼金棗花扁鐲,綠玉福壽三多佩,金鑲珠石無疆執壺等等,每一件可以說都價值連城。這些東西放進去,是用來息壤鎮墓,溝通生氣的。也算一個供奉,放進去一般就不能拿出來了。不過,慈禧就幹過腦子短路的事情。

有一回,她放進去一個珍珠手串,這個手串特別好,有十八顆珠子,大小一樣,世所罕見,慈禧放進去之後,老想著這串珠子,說我還沒玩夠呢,就放進去太可惜了。想來想去,又叫人把它取了出來。

這個當然有點不吉利啦。

所有,有的人說慈禧的墓後面被盜,跟這個有點關係,當然,這個是不科學的。是牽強附會。

不過,慈禧的墓確實被盜了,而且她的金井也被掏了,裡面的寶貝都被弄走了。

說明,盜墓的還是懂的,哪有沒有不懂走寶的呢?

有的,比如光緒的墓,光緒的墓也被盜了,但後面清理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發現金井竟然逃過一劫。這裡面也有很多寶貝,當然跟慈禧的沒法比了,但寶貝也很多,裡面有金懷錶、白玉小人、粉色碧璽墜等等。

這就是金井的情況,所以,知識就是財富啊,不懂知識,就是當賊也當不好。

我前年寫了一個小說,叫秦藏。裡面就有金井的故事,發上來給大家看看。

吃完了,棍子又拿著手電筒開始研究起壁畫來,上面畫著一些人物,顏色極為鮮豔,有點像龍門石窟。我舉起蠟燭照了一下,可能是光線的原因,壁畫不是特別的清楚,但這畫面特別熟悉,我想起我在日本人那裡弄來的小冊子,上面的畫跟這裡的很相似,難道就是臨摹這裡的壁畫?

“媽啊,有蛇!”未來突然大叫。我連忙拉了一下她,“哪裡,你靠後!你靈運哥專治蛇,小時候就吃蛇長大的!”

其實我的小腿也發抖,雖然在廣東呆了好多年,但逮啥吃啥的本事真沒學會,但關鍵時刻也不能退縮。我朝未來指的方向看了一下,果然有一條花斑長蛇吐著信子。

我往地上找木條,“我弄死它,呆會就有烤蛇吃了!”

“別折騰了,那是畫!”棍子冷冷說道。

畫?我舉著蠟燭往前湊了一下,這蛇一動不動。

“未來,真是畫!我說怎麼這蛇看上去沒生氣,今天算咱們沒口福。”

未來在後面大鬆了一口氣,顯然她對烤蛇並不感興趣,“是食物鏈!”未來說道。

我把蠟燭靠近,壁畫的一開始是蔥鬱的草原,緊接著,滿天的東西飛過來,我仔細看了一下,竟然是小時候我們玩的蚱蜢。它們三三兩兩啃食著草叢,接下來,是一隻一隻的青蛙,吐著長長的舌頭卷食青綠的蚱蜢。而在青蛙的後面草叢裡,潛伏著一條條花斑長蛇,正準備襲擊享用美食的青蛙, 剛才我們看到的就是其中一條。可它們也並不是最後的勝者,天空上飛翔著數頭老鷹,翅膀展開,正準備俯衝下來,收取屬於自己的食物。

“來於塵,歸於塵。”棍子在旁邊說道。

“這畫牛逼,太逼真了。”未來讚歎道。

我搖搖頭,“畫得不好,鷹上面還少一個人。”

“啥?還差個啥?差個廣東人啊?”未來睜大眼睛看著我。

“應該再畫個貝爺!”我說道,“地球食物鏈頂端的男人。”

棍子瞟了我一眼,搖搖頭走開了,未來則笑得很開心,“謝靈運,想不到你蠻幽默的嘛。”

我倒不好意思了,撓撓頭繼續看壁畫。很快,我被另一幅壁畫給吸引了,畫上畫了很多人,他們高舉雙手,好像在歡呼什麼,在上面,有一個人跪下,低垂其頭,另一個人頭頂處有個光圈,像聖賢一樣,他將手放在下跪之人的額頭上,似乎在完成某種宗教儀式。

另外數個壁畫則畫著尋常的農耕,而在角落裡,還有一幅讓人不寒而慄的畫面,密密麻麻畫著滿壁的小點,湊近了一看,竟然是成群的蝗蟲,其下是數個骷髏以及被蝗蟲啃食一空的莊稼。而在另一頭,有一個隱約的人影,雙手放到嘴邊,似乎在吹奏什麼東西。

還有數幅大概是表現黃帝時期的畫,其中有一幅大概是黃帝戰蚩尤,黃帝架著龍車,驅使著長有翅膀的牛,還有騰雲的武士。

最後一幅則顯得驚心動魄,上面屍橫遍野,一隻巨大的身影占據了半壁,看不出來是個什麼東西,而這個巨大身影的上前,有一個人跪在它的頭上,手握一個尖銳的東西,高高舉起,似乎要刺入這個巨大生物的頭顱之內。

“這不是這個墓的壁畫。”棍子說道,“墓中的壁畫一般是主人生前的一些活動,比如狩獵,會客等等,這上面全是中國最古老的宗教儀式。沒有一處像明代墓葬的壁畫。”

“不可能吧,難道這不是明代墓?”我不相信,因為這些五供,大青龍缸子就算不是明朝的,也絕不會早過元朝。

“謝靈運,你過來看一下。”未來在牆上摸了一下,“這不是磚牆,這是石壁!”

我摸了一下,果然這不是普通的墓磚,而是把石壁磨平,然後在上面作畫。這個工藝比砌磚其實要難多了。

“這就說得通了,這個壁畫的時代遠早於這座墓,可能當年造墓的人挖到這裡,看到了這處山洞,就利用這個山洞做成了陵墓。”棍子又四處看了下。

我也看不出門道,就四處轉了一下。地宮兩邊還有兩個配殿,但裡面什麼都沒有,地上只有一些零散的石板跟已經腐爛的木板,上面有巨大的棺床,可是棺床上面什麼都沒有。

難不成這裡被盜了,盜墓賊把棺材都抬了出去?可看了一下,棺床上除了塵土之外,沒有什麼雜物,一點放置棺材的樣子都沒有。中間有一個小孔,應該是所謂的金井。

金井全名金眼吉井,雖然名井,並沒有水。金井是整個墓葬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所謂三年尋龍,十年點穴。龍穴之位就是金井之處。龍穴在整個地宮中至關重要,宮門一旦關上,棺槨裡的屍體唯一跟外界溝通的渠道就是金井,這裡是天人感應,藏風納氣的通道。所以這裡一要填放死者生前重要的珠寶,二要回填起墓時的第一捧黃土。

龍脈之氣被金井寶物所吸引,生氣才能源源不斷透過金井湧入棺槨裡的屍體。而這種生氣循環,又通過天人感應的方式影響著後人。這就是古人的風水之說。也是古人為何要替先祖尋龍問穴的最根本動機。

龍脈之氣到底有何功效不提,但老道的盜墓者自然是不會放過金井,棺槨之外,最有可能出寶的就是金井,是為摸金井。當然,也有生瓜蛋子。比如光緒皇帝墓多次被盜。但意外的是,當文物局清理光緒地宮時,發現金井是完好的,裡面的寶貝全部都在,從裡面找到一對保定子母球,五塊懷錶,三銀兩金,標“亨德利“商標,還有玉人翠雕等物,當然,再好的東西是沒有的,更好的東西埋在慈禧墓中,後面便宜了孫大麻子。

我上前看了一眼,金井是空的,也就是說,這裡還沒有填東西。

我又往右配殿看了一下,這裡同樣有一個巨大的棺床,但上面一樣什麼都沒有,倒是角落裡有四個石頭雕的人像,做工很古樸,乍一看還把我嚇了一跳。更奇怪的是,這四個石像都是跪著的,我第一眼看到就想起了岳飛墓前的秦檜像。我當時去看了一下,感覺沒擺一個趙構的跪像,有點不全面。

“這不會是一座假墓吧。”我心裡嘀咕,古來為防盜墓,常常會設疑冢,曹操就有七十疑冢。不過,這疑冢也疑得太費本錢了。我看了一下,棍子還在琢磨那壁畫,神色凝重。

“謝靈運,你過來看一下!”未來喊道。我走近了,前面也有一個大石門,只因這地宮太長,足有數十米,我們的手電筒能光照的地方有限,只想著我們這就是地宮正廳,只看了左右配殿,沒想到後面還有一扇門。更重要的是,這宮門還緊閉著。

“棍子,快來看,今天總算讓我們濾著真沙了,這門沒打開過。”我推了一下門,門紋絲不動,後面有自來石頂著。

棍子走了過來,瞧了一下,脫口而出,“這真的是帝王陵!”

他這一說,我又來了精神,多少人倒鬥,能倒個王爺墓也算福氣了,我不過回老家看一下,先別說那諸子百家的典籍,就是帝王陵也不枉走這一趟了。

“古人事死如生,這個地方是按照前朝後寢的樣子修的,我們在的這個地方是朝,所以擺有龍座鳳椅,這後面就是後宮寢殿。如果我沒猜錯,這門後面應該就是擺棺槨的地方。”棍子說道。

“哪兩間呢?”未來指了指旁邊。

“那是葬妃子的地方,相當於後宮。”棍子說,臉上卻困惑不已,“這格局是明朝的規制,但明朝十六位皇帝,十三位埋在北京昌平十三陵,一位埋在景泰陵,朱元璋葬在南京,不可能在這裡會有明朝的帝陵。”

“哎呀媽啊,這是建文皇帝啊!”未來脫口而出。大呼小叫得咳我一跳。

棍子竟然也點點頭,“有可能,他是明朝第二個皇帝,被叔叔朱棣奪了位,從此下落不明。這如果是明朝的帝陵,可能就是他的。不過,也可能是南明的某位皇帝。北京被攻陷後,南方有數位明朝王爺稱帝。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要利用這個洞穴來造墓,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多餘的時間跟物力重新打造一座帝陵。”

“同志們,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到底是誰的,打開看看就知道了。”我有點小激動了,當年建文帝失蹤,朱棣派了數路兵馬去尋找建文帝,鄭和下西洋就是到東南亞打招呼,不許東南亞的藩國收留,但也沒有找到建文帝的身影,不管是建文帝還是什麼南明的皇帝,這絕對沒跑是帝陵了。

想到這,我往地上瞧了瞧,這地方被盜過,肯定留下了什麼盜墓的工具,說不定就有可以打開自來石的拐釘鑰匙。

“別找了,給我照著點。”棍子說道,把手電筒遞給我,自己掏出那把扇子,不知道怎麼卸出一牌鐵條來,棍子把鐵條往門縫裡一插。

“行啊,棍子,這玩意是什麼東西?這麼好使!”我朝棍子豎了一下大拇指,又想到一個問題,“棍子,你怎麼這麼熟門熟路,不會白天公務員,晚上淘沙客吧。”

棍子沒有理我,只是用力一推,轟的一聲,石門打開了。金石之聲咯咯作響。從裡面衝出一股黃塵,嗆得我直掉眼淚,好在我知道這都是腐朽之氣,只是有點辣眼淚而已,並沒有什麼毒。

未來一步邁了進去,蠟光搖了一下,似乎要熄滅。未來用手護了一下,漸漸地,風息了,未來移開手。前面是一個巨大的棺床,一口碩大無比的硃紅棺槨擺在棺床上。

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連棍子跟未來也看呆了,那種氣勢壓倒了一切!那一刻,我心中完全沒有什麼盜墓的想法。

“太壯觀了,我都有點想跪了!”我驚歎道。

未來撇撇嘴,“奴性!看到皇帝就想跪?”

好吧,我狠鬥私字一閃念,默唸唯物真精神,還別說,這膝蓋骨又回來了。

“不對啊,棍哥,這個棺材被人打開過了!”未來一聲驚呼把我從幻想中拉了回來。我一看,果然棺槨並不是嚴絲密封的,好像是匆匆放上去的一樣。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繼續閱讀我的小說。


腦洞歷史觀


什麼叫“金井”?這是古代皇家墓葬的風水用詞,它的位置就是陵墓的穴位,簡單來說是棺槨壓住的地方。

你想想,金井要讓棺槨放在上面,必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說它可以溝通陰陽,具有深不可測的神秘力量,對死者的往生世界有著重大影響。

因此,古代皇陵是非常重視金井的作用,常常會放進貴重物品用來“鎮墓”,以防止金井發生不測事件。慈禧名為大清太后,實則掌控帝王之權,她對自己的陵墓修建很用心,對自己的金井也很關注,好幾次都要親自往裡面放珍寶……

慈禧生前一共6次向金井投放珍寶,檔案《菩陀峪金井安放賬》對此皆有記載,我們下面來看看歷次都放了什麼寶貝?

第1次:光緒五年(1879年),45歲慈禧來到陵墓,投放1副金鐲子、1副綠玉佩。

第2次:光緒十二年(1886年),這一年16歲的光緒皇帝要親政了,慈禧再次來金井投放珍寶。

第3次:光緒十六年(1890年),經過4年曆練的皇帝舉辦親政典禮,這一年慈禧再來金井。

第4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生前最後1次來到自己的陵墓,並向金井投放珍寶。

第5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死前10天,她派慶親王奕劻來辦事,後者將10件寶貝投入金井。

第6次:慈禧死前7天,內務府大臣奉命帶著佛像、佛珠去投放珍寶,這一次把金井給塞滿了。

題主所說的鎮墓之寶,它是慈禧特別喜歡的1串珍珠手串,第3次投放到金井的時候放入。這串珍寶平時一直戴在慈禧的手腕上,它上面鑲著18顆大珍珠、4顆小珍珠,周邊還嵌著紅碧璽、珊瑚、綠玉、茄珠……

這份手串這麼名貴,又這麼討自己喜歡,放入自己的萬年吉地是最好不過,慈禧當時一衝動就放入金井。不過事後,慈禧就有些悔意,平時手上沒有它還真不自在,時常會跟身邊人嘮叨一下。

但是,慈禧又不敢貿然取回手串,畢竟已經放入金井,再次拿回就怕對陵墓的風水有影響。8年後,慈禧還是派李蓮英取回手串,這又是為什麼呢?或許還真是破壞風水,1928年孫殿英帶人炸開她的地宮……

1898年,慈禧要參加1個宴會,她要同很多外國公使夫人見面。這是1次飯局,也是1次外交,慈禧自然非常重視。

女人之間聯絡感情,難免要談點首飾、包包啥的,慈禧發覺自己沒有哪一樣特別顯擺的首飾。心急之餘,她又開始說起金井裡的手串來,如果有它在就一定能鎮住那幫洋婆子。

言者無心,聽著有意。身邊的李蓮英明白慈禧的小心思,就提議將手串拿回來,並且說金井裡寶貝多,拿出手串的影響不大,以後可以放更好的東西。

人往往就是這樣,在猶豫不決之際,旁人的說法最容易誘導你的行為。聽李蓮英這麼一說,慈禧就放下心裡的重重擔憂,心安理得地派他取回手串。

手串重新拿在手裡,慈禧滿心歡喜的把玩了很久,怎麼說這些年都惦記著它。這個手串也沒有讓慈禧丟面子,後來在宴會上果然吸引住外國公使夫人們的眼光,她們身上穿戴的名貴物品沒有一樣能比得上。

慈禧的虛榮心滿足了,大清國的威嚴保住了,只是後來這個手串流落民間,沒有人再看到它的流光溢彩。


子屠龍


慈禧嬌縱一生,享盡榮華富貴,一天花費4萬兩白銀,一年耗費1000多萬銀兩,吃進自己肚子裡面的東西每一件都帶著百姓的血與淚。說慈禧“吃人不吐骨頭”不算過分,而這個把中國吃窮了的女人之所以如此窮奢極欲都源於自己年少時悲慘的身世。

慈禧生長在農村,根卻插進了大清王朝的命脈,執政掌權48年。正是因為窮苦的年少讓這個女人一度奢華無度。

慈禧本名茶花,據說是當地劉老闆的童養媳,母親早逝,父親賣藝,自己寄人籬下,每日受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在慈禧內心的深處,對這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是畏懼的。

但慈禧的身世撲朔迷離,又有一說是慈禧生於山西省一個名為西坡的窮苦鄉村,村裡人都喚其為“杏兒姑”。

慈禧3歲時便失去了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但夏天的暴雨席捲了這個偏僻的小鄉村,將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也毀掉了。為了生存,慈禧被送到了宋家。

宋家對慈禧不薄,取名為宋齡娥,因宋家在縣上有錢有勢,生活寬裕,慈禧得以閱覽群書,學習琴棋書畫,終也是位“大家閨秀”。


但上天註定要讓慈禧過上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慈溪約11歲時,宋家破產,慈禧被賣到縣裡知府大人家做奴婢。

從麻雀變成鳳凰,被拔了毛後的慈禧現在連麻雀都不如。跟父親在一起的時候,雖然生活艱辛,但至少不是下等人。但在知府家中,自己就是個奴才,過著最低賤的生活。

慈禧在知府家中不知是否受過虐待,但一定未受到過優待。終有一日,夫人發現慈禧腳心長了一個瘊。

在封建古代裡,人們是很迷信的,認為腳底下長一個瘊,那是上天所賜,命裡有福,註定要成為貴人。

知府夫人大喜,並打定了主意收慈禧為義女,以家中小姐的地位優待慈禧,又給慈禧取了一個大福大貴的名字——玉蘭。

慈禧越長越俊俏,是封建社會里典型的標準美人,於是在到了各大家閨秀進宮爭當妃子時,知府大人便讓慈禧以葉赫那拉氏進宮競爭。不知皇帝是否被慈禧迷住了,還是慈禧用了什麼手段,竟然真的一路高升。最後便當上了太后一職,控制整個清朝廷。

正是因為富貴的生活,對慈禧來之不易,自己經歷了種種磨難才坐上了那個位置,所以怎麼樣慈禧都會牢牢掌握大權,整個清王朝也就被慈禧這個女人耽誤了。

可能是由於小時候顛沛流離,所以慈禧一心要控權,過著最奢華最舒適的生活。

而這個奇葩的女人竟然怕自己死後沒有錢可花,竟向自己的金井中6次投珍寶,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四海八荒稀有的珍貴品。

而裡面最為珍貴的寶貝當屬慈禧的珍珠手串。慈禧在世時,從未離過慈禧的身邊,慈禧本人對此珍珠手竄愛不釋手。

這件珍珠手串據說是來自東北三江流域裡的純天然珍珠,是奇珍異寶裡的極品,以天然修飾。

慈禧如此愛財,自然捨不得將這寶貝獨留世上,便聽從了某人的建議從此寶貝投到金井中,伴慈禧於黃泉,這便是慈禧墓的鎮墓之寶。


慈禧是活了很久的一個女人,1908年才死掉。慈禧虛榮心又極強,與外國人見面或者參加什麼宴會之類的,必定從頭到腳都是金銀珠寶。

但極品已被投入今井中,慈禧怎麼看都覺得自己宴裝有點黯然失色,對這個手串思念至極。但此寶畢竟是在自己的墓井中,慈禧是不敢輕易動的。

最瞭解老佛爺心思的莫過於李蓮英。自從珍珠手串被投入井中後,慈禧便有點眉頭緊皺。

特別是參加了一個外國公使夫人舉辦的宴會之後,各位夫人都是穿金戴銀,慈禧的珍珠和他們並無差異,並不能顯示出她的特殊地位,亮瞎眾人的眼睛。

李蓮英便給慈禧出了個法子,說將此珍珠手串取出來,再將更為珍貴的其他寶貝放進去即可。即使是在逝世之後,也可以帶著手串一起進入墓中也無妨。

這一點說中了慈禧的心思,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便命人秘密將手串取出來。

之後各國之人看到了如此純天然的珍珠,稱讚不絕。每個人眼裡都具有羨慕之色。

而其他富貴人家的夫人身上的金銀珠寶在慈禧面前黯然失色,使得慈禧頗為得意,心情甚佳。

慈禧如此揮霍無度,原因離不開她悲慘的身世,而強大的虛榮心也正是因曾經如此卑微地活著造成的。
但不管怎麼樣,也許這個女人還是目光短淺,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將財政吃虧空,不管百姓死活。


史之策


我們都知道慈禧的寢陵名叫“普陀裕定東陵”,墓址是慈禧的兒子同治親自勘察選擇的,當時一下子選了兩個墓址,東、西太后每人一個。兩陵相連,都在咸豐陵墓的東邊,建築規制完全相同。

兩陵從同治十二年(1873年)開始修建,到光緒五年(1880年)同時完工,巧的是次年慈安就去世了,慈禧把他葬在了西邊那個陵墓,把東邊的那個留給了自己。

到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把自己那個陵墓重修了一下,這一修就是13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才完工,巧的是兩個月後慈禧就死了。



▲慈安

當時人們議論紛紛,說這都是慈禧讓李蓮英從金井取出鎮墓之寶——珍珠手串造成的,這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

這事發生在兩陵剛完工的時候(1895年),當時的主持大法師讓慈禧太后往金井裡放一件寶貝,這在風水中叫鎮墓寶貝,有逢凶化吉,穩定陵墓的作用。

慈禧不知道什麼叫金井,大法師給她解釋說,這個金井上面放棺槨,隨後他扶著慈禧進入地宮,但見金井直徑50公分,深有數丈,等修好陵墓後要往裡放一件貴重的寶貝,說是起到鎮墓的作用。

慈禧也沒多想,自己喜歡和最貴重的就是手上戴著的珍珠手串,這手串是黑龍江流域出產的極品東珠製作而成,一共有18顆珍珠串成。可謂價值連城。



▲慈禧

既然法師讓放寶貝,慈禧就從手上脫下來扔進了金井。心想,人活著最多一百來年,死後呆在這個棺材裡可是上百上千年的。為了將來陵墓的安全慈禧還是蠻拼的,可是她怎麼也不會想到,死後20年就被軍閥孫殿英盜墓了,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過了三年後,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要在頤和園為駐京外國公使夫人舉辦宴會,她聽說德國、英國夫人個個打扮的珠光寶氣,爭奇鬥豔像開屏的孔雀,女人們天生的就是愛攀比,小時比誰的衣服新,長大了比試誰的老公俊,有了權勢比試誰富有。

慈禧也是女人,她從來不認輸,這時她想起了手串,這要是戴著手串出席宴會,絕對光芒萬丈,這珍珠手串夜晚自己會發光,這要是舉行燭光晚宴……

慈禧越想越後悔,晚宴後天要舉行,重新打造一副珍珠手串是不可能了,再說上好的東珠千年難得。真後悔不該把寶貝扔到金井裡。



▲慈禧看地宮

慈禧腦海裡整天想著這事,嘴上不自覺的就嘮叨出來了,她問李蓮英,你說我扔進金井的手串現在怎麼樣了?你說在金井裡會發光嗎?

這話反覆問了李蓮英好幾遍。李蓮英犯嘀咕了,老佛爺這是惦記手串了,李蓮英跟了慈禧快40年了,慈禧一舉一動、一想一念李蓮英猜個八九不離十。

李蓮英明白了,於是對慈禧說“老佛爺,這手串價值連城,扔到金井怪可惜的,不如我取出來,還是讓它陪著老佛爺吧,再說了,金井裡還有別的寶貝,多它不多,先顧現在吧。至於將來以後再考慮,你說呢?”

慈禧一聽心裡很高興,打賞50兩銀子,趕快去取吧。李蓮英跪下謝主隆恩,起身帶上幾個大內高手直奔東陵而去。



▲孫殿英盜東陵

慈禧戴上李蓮英取回的手串果然在宴會上大放異彩,她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慈禧死後手串陪葬墓中。

20年後,東陵大盜孫殿英盜掘了慈禧的陵墓,據統計他盜了九玲瓏寶塔、翠玉佛、翡翠西瓜、蟈蟈白菜、紅珊瑚樹、墨玉荸芥等珍品,還有那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唯獨不見珍珠手串,從那以後珍珠手串再沒出現過。

【💞❤喜歡就轉發、留言、關注吧!💖】


秉燭讀春秋


晚清風雲人物慈禧,一生都在風雨飄搖的晚清中大權在握,並且建造了極度奢靡的清東陵為自己的陵墓,裡面寶物無數,那慈禧的鎮墓之寶究竟指什麼,又為什麼會讓太監李蓮英從陵墓地宮金井中去除?

慈禧的上位之路

年輕時期的慈禧勵志奮鬥,終於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與手段,成為了咸豐皇帝最寵幸的妃子,並且開始把持朝政,自咸豐死後,慈禧的兒子順利稱帝,慈禧則成了皇太后,但此時由於同治太小,慈禧臨朝聽政,但是由於同治不久後死去,慈禧為了繼續能把持朝政,選擇了她的侄子載湉過繼為自己的兒子,歷史上成為光緒帝,但是由於此事光緒年僅4歲,慈禧繼續臨朝聽政,於是清朝皇帝大權旁落於慈禧之手四十餘年,期間搜刮的民間寶物數不勝數,但是生性迷信的慈禧相信,人死後仍有魂魄,在另一個世界仍然會活下去,於是把自己最心愛的稀世珍寶都全部放在了自己的陵墓中來陪葬

慈禧最喜愛的寶貝

慈禧命令醇親王為自己建造了極為奢華的陵墓清東陵,並且在清東陵中建造了一個金井,注意,這個井並不是為了打水裝水,也不是為了裝飾陵墓,而是為了盛放慈禧最為喜愛的稀世珍寶,在慈禧執掌朝政中,先後6次派太監李蓮英將自己心愛的寶貝放入井中,,共計幾十件寶貝,其中就有慈禧最喜愛的寶貝,“東珠”手串,這串手串產自東北的牡丹江,靠近清朝的龍興之地,在鏡泊湖一代,本是千百年難於一見的稀世珍珠,有人發現以後,將其製作成珍珠手串,獻給慈禧,慈禧看過以後特別喜歡,愛不釋手,將其視為自己最喜歡的寶貝,於是也命李蓮英放入金井之中

慈禧命令李蓮英吧東珠手串自金井中取出

1898年前後,此時各國公使早已進入北京,並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舉行一次聯誼大會,來參加宴會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參會的女性都會佩戴及其華麗奢靡的首飾,來彰顯自己的地位,慈禧一生都處在與女人爭奇鬥豔的戰鬥中,因為,他自然不會在這次宴會中讓自己處於下風,他必須要有一件制勝法寶,於是他想起了之前被放入金井的東珠手串,則命李蓮英連夜去金井中將其取出,在宴會上,慈禧果不其然的靠著這件法寶讓各國人大肆讚美,嘖嘖稱奇,出盡了風頭。

這就是慈禧為何要把最珍貴的鎮墓之寶,命李蓮英將其從金井中取出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