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諸葛亮、張良、姜太公、劉伯溫、姜子牙、陳平、徐茂公,誰最有匡扶社稷的本領?

不要看輕任何對手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歷來有好有壞,但關於諸葛亮,則是正面居多,我也是認為諸葛亮最符合題主的問題,他人無一能比。

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諸葛亮一“諸葛亮之為相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行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是故,西蜀的老百姓在諸葛亮逝世以後,追思不已一—“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垂青史,他能做出那樣的驚人事業,和兩任領導對他的信任密不可分。他正是因為忠心事主,不觸龍鬚才贏得兩任領導的心。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在隆中三分天下,其中第一步就是奪取荊州,可見荊州是立大業根本。

劉表相讓荊州,劉備推卻。而後,在館驛中諸葛亮詢問為何不乘勢而取,不久劉表病危,諸葛亮又勸劉備新野地小,不能久居,可取荊州,劉備再次拒絕,諸葛亮說:“且再做商議。”

劉備不聽諸葛亮幾次建議,諸葛亮只得設法安排抵禦曹兵的其他方法。

新野縣火燒曹兵,也只是稍擋曹兵而已,此時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後來一路逃跑,一直跑到江夏,總算保命。諸葛亮又馬上去東吳聯合孫權做幫手,赤壁之戰後才得到荊州。諸葛亮費了很大的勁,才實現第一步戰略目標,但他對劉備未有一句抱怨之言。

劉備白帝城託孤,安撫諸葛亮,說那小子行的話就好好輔助他,不像樣的花就另立他人為君。

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完,叩頭流血。為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避免有奪權之嫌,從此,諸葛亮一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制”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

劉備雄才大略,兒子劉禪卻是白痴一個,但諸葛亮對劉禪從不意慢,依然全心侍奉。

諸葛亮在討伐中原即將大功告成之際,接到劉禪旨意讓他班師回朝。他明知有人獻諂言,明知此時大好時機喪失,於大業不利,還是聽從調遣回朝,弄清緣由後,他並沒有過分責備劉禪,而是安頓好國事後,繼續率兵伐魏。

當領導非常誠懇地請員工提建議指不足時,如果員工大受感動,想暢所欲言的話,說明這個人修煉還未到家。那麼,諸葛亮與領導意見分歧時是怎樣做的?

我們試著分析一下兩個階段的諸葛亮。

1.劉備在世時。如果說寄身劉表處時諸葛亮與劉備相識很短,認為還未完全獲得信任,不便直言其過的話,到了幫助劉備成就帝業之後,劉備因關羽被害,要討伐東吳時,也不見他反對出兵。陳壽在《三國志》一書中用“群臣多諫”這四個字表示反對者多,為什麼那麼多人勸阻,在此事業成敗的緊要關頭,諸葛亮卻不據理力爭呢?他知道此時劉備人在氣頭上,恨在胸口燒,惹不起,勸不動,就算自己強諫,也沒有效果。

2.劉備去世後。大家讀過《三國演義》以後,也許已經注意到,自劉備死後,諸葛亮似乎便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其原因何在?因為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到猜忌的,並且劉備也確實離不開自己,是故他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輔助劉備,對抗魏、吳,三分天下。而劉禪昏庸,自己權位頗高,易受猜忌,所以他不得不將鋒芒收斂,以求善始善終。這是韜晦之計,也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我們身在職場中,理應多學學諸葛亮,如果領導對一份明顯有漏洞的銷售方案非常欣賞,徵求部下的意見,該怎樣回答呢?對,應該像諸葛亮那樣委婉建議:“這個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不過,也有它的可行之處,最後還是由您來決定吧。”

這麼一說既顧及了領導的尊嚴,又有禮貌。你是怎麼看呢?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天天開心歷史


我認為,論匡扶社稷,要從個人成就上來看。

首先,姜尚,字子牙,又稱姜太公。他輔佐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開創齊國。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他對後世影響深遠,留有《六韜》一書,即大名鼎鼎的《太公兵法》,被諸子百家奉為“百家宗師”。

其次,張良,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謀臣,“漢初三傑”之一。其出色的謀略協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保住了漢惠帝劉盈的太子之位。曾與韓信整理補充兵法,後亡佚。

陳平,西漢開國功臣之一,除了幫助劉邦一統天下外,他還與周勃平定諸呂,迎漢文帝即位。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國丞相,輔佐劉備奪取荊州、益州,建立蜀國,平定南中,北伐曹魏,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發明家,留有《出師表》、《誡子書》、《後出師表》、《兵法二十四篇》。

李績,原名徐世績、李世績,字懋功,“懋”通“茂”,歷史演義小說中便常稱做徐茂公。李績作為唐朝開疆拓土的功臣之一,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歷經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曾隨李世民征戰四方,兩次與薛延陀作戰,平定磧北,大破東突厥和高句麗。他還兼通醫學,參與編篡過《唐本草》,親自寫有《脈經》一卷,後亡佚。

劉基,字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是明初軍事家、政治家、道家和文學家,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有《誠意伯文集》20卷傳世。

這些智者,都可謂是開國功臣,都擅長軍事、政治和謀略,功名卓越,都是社稷之臣。若是非要論個高下,我認為諸葛亮最有匡扶社稷的本事,因為輔佐一明主、為官在盛世總比助一庸主、相一小國要簡單。並不是說劉備是庸主,但劉備和劉禪與周武王、漢高祖、唐太宗以及明太祖那樣的英雄人物無法相比,而蜀國三國之中國力最弱,更比不得八百年的大周王朝、四百年的大漢王朝,以及巍巍盛唐和赫赫大明瞭。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外有強敵、內少人才的情況下,諸葛亮一可助劉備三分天下,二可佐劉禪安穩蜀國,實在是很厲害了。

所以,我認為相比較而言,諸葛亮是諸多智者中在匡扶社稷上最為厲害的。


庭前小話


對於諸葛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他是玄德的恩人,我本人認為玄德是最窮的人,因為他在建立三大家族分割天下局面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而在他的軍營裡面最厲害的人也是他借來的。當初玄德三個人一起不顧路途遙遠地把諸葛從一個茅草屋裡面給請出來的時候,我就知道諸葛這個人之所以沒有選擇其他當時兩個也很有權勢的厲害人物是因為玄德既是漢室正統同時呢他又是一個聽諸葛話的人,讓我們現在看來諸葛其實就是玄德的一個大管家。那麼為什麼諸葛沒有替玄德統一江山呢,我認為錯不在諸葛而在於玄德,因為歷史上的玄德性格是有點懦弱的,你說他除了哭還會什麼,要不他怎麼會生出阿斗這個兒子呢?

對於張良我個人認為他的一生是很豐富多彩的,他沒有失敗儘管他一直在逃亡的路上。我們都知道張良出生在一個宰相之家,所以他自然而然也是要去當一個能夠輔佐皇帝統一天下的,但是因為在他那個時代有一個特別強大的國家也就是秦國,在秦國滅了他的國家以後張良的第一個願望便破滅了。我們都知道他是會武功的,所以他後來在一直尋找機會刺殺嬴政, 不過結果同樣也是失敗因為很多人想要刺殺秦國的皇帝都沒有成功。既然自己沒有殺掉嬴政那肯定等待自己的是被全國通緝,在逃亡的路上或許張良也會暗暗落淚吧,怎麼自己的命就這麼苦呢?也許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於是在張良四十歲的時候等來了自己的機會。因為嬴政的沒有人性所以他幫助劉邦一起滅掉了秦國,不過因為自己沒有跟對人而導致韓王也被殺了,所以他一直沒有一個穩定的住所。

劉伯溫說實話就是一個皇帝的軍師,他之所以厲害我認為是因為他的綜合才能,因為他如果放到我們現在的話就是一個各個學科都滿分的天才,像什麼地理呀科學呀都不在話下。

姜子牙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大神,很多人認識他是因為一部電視劇認識的。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開國領袖級的人物,而且他也是現在很多學派的祖宗級人物。

陳平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怎麼熟悉,因為你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就是和他同一時期的厲害人物實在是太多了,但是我可以這麼跟你說是他拯救了一個王朝的命。他剛開始的時候是跟著項羽混的,可是當他看見劉邦的時候他覺得自己跟錯了人,於是就冒險說服項羽把軟禁起來的劉邦給放了。

最後是徐茂公,這個人呢簡單來說就是跟隨的人物多,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他一共經歷了三個朝代,而且他在青春期的時候就參加了軍隊,跟著太宗四處征戰可以說是一代將相呀。


跳跳談史


諸葛亮隆中對策,先聲奪人,舌戰群儒有自己的觀點,只把儒家批評得一無是處,體無完膚,不愧臥龍先生,他當軍師的三國蜀軍,有赤壁之戰的威風,把曹操的魏軍逼得只有沿著蜀道撤退,只落下曹軍戰敗的千古笑柄。勝敗誰來定,黃塵古道上的事情不比當年的張良月下追肖何好玩意,他是楚霸王劉邦的得力助手。比起姜子牙來似乎要略遜一籌,按姜子牙的本事,他是屈才了,呼喚天上地下沒有姜子牙的本事,恐怕不行,再說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說什麼也不該忘記劉伯溫啊!有人說他想挖諸葛亮的墳墓,可想而知,他們野心真不小,原來他想取代諸葛亮,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啊!劉伯溫也是一個難得的奇才,不過,他想和諸葛亮比較,似乎還差那麼一點點。還有就是徐茂公,在隋唐演義中的,他可是一個能掐會算的人物,也有點軍師的味道,還會看病,他的功能,也是天下聞名的,就是內心深處有點偏急,本來瓦崗軍早就可以獲勝,就是那個楊林捨不得離開,就拿瓦崗寨說事,害得有幾個英雄好漢都死於非命之中,這事說起來,還和徐茂公用兵有關呢?看這些人都與軍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呢?軍師的職責就在於他們似乎能夠輔助君王的本領和戰場上的計謀。真是暗淡了黃塵古道,人間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想忘記這些也忘不了啊!


6353902879


諸葛亮,張良,姜子牙,劉伯溫,陳平,徐茂功。這六個人,都是歷史遴選出來的一流人物。水平相當。如果說有差別,也只在伯仲之間,相差不大。

除諸葛亮以外,其餘五人,都佐其君主統一了天下。而且周,漢,唐,明,都是延續了幾百年的大朝代。

諸葛亮未能佐劉備統一天下,而且蜀漢只存在了幾十年。可我仍然固執地認為,在這五人中,諸葛亮是最傑出的。

其餘五人,都是在其君主有了一定的基礎上,發揮其輔佐作用的,是錦上添花。

諸葛亮是在劉備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輔佐劉備創立蜀漢的,是雪中送炭。

姜子牙,張良,陳平,劉伯溫,徐茂功,在建國之後,在政治上都沒什麼建樹,而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政治,經濟,軍事一把抓。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歷來被人稱道。蜀漢的歷史,可以說就是諸葛亮的歷史。

《隆中對》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軍事韜略,古今罕有其匹。

《出師表》中所表現出來的忠君愛國之心,更是感天動地,令天下人歎服。

在中國人民的心中,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代表。這絕非偶然。所以,我選諸葛亮。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他們的大概情況。

一、姜太公。姜太公是老了以後才出山的,先輔姬昌,後輔姬發(周武王),輔佐周武王滅了紂,周取得天下。姜子牙後又輔周成王,活了一百多歲。

二、張良,被後世稱為“謀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劉邦說張良的話。張良與陳平等輔助劉“邦建立漢朝。功成後,張良隱退。

三、陳平,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論陳平“其計秘,世莫得聞”,陳平功成後,沒有隱退,而且歷經數朝而不倒,死後,諡號“獻候”

四、諸葛亮,他輔助劉備三分天下。劉備死後,他又數次北伐,最後病死在五丈原。

五、徐茂公,李世民稱他為皇兄或軍師。徐茂公輔助李世民建立唐朝。

六、劉伯溫,劉伯溫輔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劉伯溫功成後隱退了。雖隱退,但被政敵誣告,被朱元璋奪了俸祿,最後病死。

這些人物都是我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開國功臣,他們滿腹才華,文韜武略,多謀善斷,都有安邦治國之才。他們逢於亂世,不滿現狀,為改變命運,他們擁戴開明的主子奪取天下。他們用自己的才華,來改變亂世現狀,雖經風險,但不斷從亂世中崛起,壯大,開疆闢土,轉危為安,由弱變強,由小變大,最後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但要說這些人中,誰最能匤扶社稷,我想人們的看法也未必一樣,很難有統一的答案。

不過,我個人認為還是諸葛亮為最優秀。因為姜子牙的對手是失去人心的紂王,張良與陳平的對手是有勇無謀的項羽,徐茂公的對手是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等,劉伯溫的對手是陳友諒、張世誠等,這些人和諸葛亮的對手曹操、司馬懿等相比能力上都是遜色些的,曹操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並且不僅能力強,而且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相對於對方來說大多了。並且諸葛亮輔助的劉禪很不給力。而姜子牙等等輔助的人都是開國皇帝,(周朝時不叫皇帝)所以從他們前前後後總的情況來考量,我認為諸葛亮更勝一籌。況且,在大多數人的心裡,諸葛亮的名字更響亮些。

但不管事實如何,歷史都一去不回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那些用自已智慧建功立業,推動社會前進的英雄們,人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名字的。


我意你不懂


時勢造英雄,不同時代的人放在一起,不好比,不過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功績來說。另外,太公和子牙是同一人。張良是劉邦打天下的謀臣,後來隱居了,徐茂公也是一般的謀臣而已,陳平也是善謀而已!

個人認為,諸葛亮是匡扶社稷的能人,有詩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行軍打仗方面沒有太耀眼的成績,但治理國家很有一套。

接下來,應該就是姜太公了,他被後人過度神話,但憑周朝延續幾百年,以及他的封地成了後來的齊國,側面也能看出他的本領不小。

最後,就是劉伯溫,他在老朱打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朱元璋開國後,他作為“浙東派”的領軍人物,也是參與了朝政,但由於他的頂頭上司是老朱,老朱一心想加強皇權,他利用“淮西派”和“浙東派”的矛盾,打壓雙方,劉伯溫還沒怎麼施展他的本領,就病逝了。


身在情長在²⁰¹⁹


從歷史的現實來看周朝的姜子牙與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是有匡扶社稷的本領。這兩位都是能夠輔佐主公縱橫捭闔,決戰千里的王佐之才,他們有自己的偉略,自己的謀略,計出無窮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名出自家、成就偉業。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以其順應天時地利人和的意志,在自己胸有成竹中滅掉了阻礙歷史發展的商紂王,建立與開創了周朝這一輝煌的歷史大業,武王在姜尚的輔佐下開萬年之基業,成文王之夙願,令人欽佩,使人感嘆,姜子牙老休出世,算盡天時,以一己自力,稱霸天下,本領巨大,匡扶社稷可為歷史第一人。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未出世在自己的臥龍岡就已經算出了漢家的業鼎立三分,劉備的能力,加上那哥倆黑手一夥能成了大事?多虧了諸葛亮的輔佐,劉備才有了偏安一隅的蜀地,就是這塊天府之國要保住它那是多麼的艱難,諸葛亮之才勝於劉、關、張,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的天下,諸葛亮的本領與鬼才在三國時代很是了得,可謂國士無雙啊。


楊柳青青春之聲


喜歡歷史的老夫子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說,這些人都具備匡扶社稷的本領,只不過所處的時代不同,面對的君王不同而所施展的才華各不相同而已。在歷史記載中,這些人基本上都在賢臣良相之列,名垂青史之人。但是後來,有些人被神化,以至於他們的個人能力超乎了人所能達到的高度而變成了神,比如姜子牙。而有的雖沒有被過度神化,但卻將其一生功績擴大至天降神授的高度,對其個人的能力也演繹成智慧的化身,比如諸葛亮、劉伯溫。而在這裡,老夫子認為,最接近於現實的治國安邦之才,則屬於漢初三傑的張良、陳平。踏實做人、體現人中智慧輔助唐朝安邦治國的則屬於徐茂公。

綜合上述的觀點,老夫子認為,若是單憑實實在在的個人能力,這些人都具備賢臣良相的能力,而且各各都是治國安邦之才。但是,若是從人的智慧以及幫助君王實現霸業的角度分析,老夫子認為,張良、陳平無疑是讓人值得肯定的人才。且不說劉邦的皇帝是怎麼得來的,就單說陳平、張良每在關鍵時刻的計謀,便足以認定他們助劉邦建立大漢朝絕對是居功至偉。只是他們的這些功績是與眾多文臣武將的功績一起並列在功勞薄上,所以就顯得不那麼突出。

再者,史書記載他們的那些事蹟似乎也沒有更多的加以粉飾,只把他們的功績作為謀士的職責給予如實記載。這就更讓人有理由相信,越是這樣的人,越是這樣的謀士,往往他們所具有的安邦定國之力就更能在不顯山不漏水的平凡中彰顯出與眾不同。更何況,張良、陳平並不是庸碌之輩,而確實是治國的良才。

以上這些闡述,老夫子無非是想通過這個問題弄清一個道理,那就是古往今來,文臣治國的功績若是以神話本人為衡量其能力的高低,應該就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雖然這之中所體現的是一種情懷,但是情懷代替不了史實,也代替不了客觀。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老夫子以張良、陳平為主要評價對象,實在是想說明,不管多麼偉大的人物,他們也是凡人。那麼,後人評價歷史人物,也應該從客觀的角度去認識他們、分析他們,然後做出結論,他們到底是不是匡扶社稷的忠臣。

以上老夫子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指正!


史鑑說文老夫子


這個問題我已經看到過很多次了,都沒回答,今天我就說一說我的看法。

依據列舉的這些位,我從頭到尾認真的看了一遍,最後答案:都有。

他們有一個共性,就是比我強,也比提問這樣問題的所有人都要強。

都是一些死了幾百年上千年的人了,討論這個有意義嗎?你、我、回答問題的人們,誰是史學家咋的?討論半天有半點意義沒有?乾點切合實際的事情去吧,再小也是正道。

這些問題弄得清嗎?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看法。討論半天,和現在的社會能接軌呀?

他們本身的年代就差了好多,國情早就變了,身處不同階段,你能分清誰高誰低?吃飽了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