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西域古國大揭祕——焉耆

焉耆(yān qí)又譯作烏耆、夷、烏彝、烏纏等,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國,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附近。根據孔雀河墓葬的人頭骨分析,3000年前的當地土著為略有黃種人特點的白種人。

《漢書·西域傳》有載:"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

西域古國大揭秘——焉耆

秦漢之交,冒頓單于大敗月氏,月氏被迫西遷,其中有一烏摚部落,征服當地土著,建立國家,即以其部落名稱作為國名。摚字古音讀“繹”,後改譯為烏夷、烏彝,又音變為焉耆、阿耆尼等。居民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

公元前177年,為匈奴冒頓單于派右賢王率兵征服,歸右賢王屬下的日逐王統轄,日逐王即在其國設“僮僕都尉府”,總管所屬西域各國,收取賦稅。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先賢撣降漢,僮僕都尉府廢置,漢朝在輪臺設立西域都護府,焉耆又屬西域都護府管轄。

西域古國大揭秘——焉耆

焉耆古城

東漢初期,焉耆王汛曾受北匈奴煽惑,攻殺西域都護陳睦。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攻殺焉耆王汛,改立其弟元孟為王,其國又屬西域都護。

據羅布泊發現的漢簡記載,西晉政府曾冊封其王為“晉守侍中、大都尉、奉晉大侯、親晉焉耆王”,其王族開始由姓元改為姓龍。太平真君九年(488年),北魏徵服焉耆,特設焉耆鎮,作為西域邊防重地。

隋時恢復國統,仍歸密龍氏統治,與西突厥關係切,境內多有突厥族人,其王即叫龍突騎支,系以西突厥突騎施部落的名稱作名字,始與唐朝為敵。

西域古國大揭秘——焉耆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郭孝恪率兵西征焉耆國,生擒其王龍突騎支,其國歸附唐朝,統屬於安西都護府。唐朝曾在其國設立焉耆都督府,駐以重兵,歸安西節度使調度。

九世紀初,回鶻汗國佔據其地,廢除龍氏王族的統治,改派可汗親信治理,回鶻人開始大批遷居此地,於是,1000餘年的焉耆龍氏家族統治宣告結束。

龍氏及焉耆土著逐漸分散東歸,居留於伊州(今新疆哈密)、沙州(今甘肅敦煌)、瓜州(今甘肅安西)、肅州(今甘肅酒泉)等地,與甘州回鶻不和,與吐蕃關係親密,後逐漸融合於吐蕃人中。焉耆從此由國名、族名變為單純的地名。

西域古國大揭秘——焉耆

元朝時,其地因曾在唐初駐過西突厥的大軍事首領欲谷設,焉耆城按中亞人的稱呼,改名為“喀喇沙爾”。清朝乾隆年間,土爾扈特部東歸祖國,大部分被安插在喀喇沙爾周圍,這裡增加了蒙古族人。從乾隆到光緒期間,許多陝西和甘肅的回族遷居喀喇沙爾,於是回族成了今焉耆縣的主要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