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文|王勝男

一、

前幾天有個來訪者(化名小嵐)找我諮詢說,不知道為什麼感覺最近很容易發脾氣。

例如,她早上起來準備送兒子去上學之前,看見兒子穿衣服拖拖拉拉,吃飯磨磨唧唧……感覺分分鐘就想爆肝,忍不住想發火訓他;但是又想想大早上起來,就跟孩子發脾氣,這實在是太影響這一天的心情了,於是忍了。

這時候先生又問她襯衫、領帶在哪裡,心裡又是憋著一股火,覺得這爺倆把自己當個老媽子使喚一樣。伺候完小的,又要伺候大的…..真是煩的不得了,這日子過得真煩。

自己在臨出門前居然又找不到鑰匙了,她又急又氣,感覺非常的煩躁,覺得這一天喪氣極了又不知道怎麼樣發洩,臨出門前,狠狠的摔了一下門,但又有點擔憂,會不會把門摔壞了……

她到了公司剛剛坐下來,電腦還沒有來得及開機,領導就飄過來問:“昨天的策劃方案改好了嗎?”

她心裡想:“昨天臨下班時交代需要改的內容,說好讓今天改好;但是一早上剛剛上班就開始催,跟催命似的......發獎金的時候怎麼就沒見的這麼痛快呢? ”

類似的事情很多,小嵐感覺自己似乎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引發一些負面的情緒…...

“這種狀況持續多久了?”我感覺如果我不打斷她,她可能會一直抱怨下去。

“說不上來,從過年後好像是就開始了”,她猶豫的說。

“過年後,你的生活和工作發生了什麼變化嗎?”我繼續追問。

“還是老樣子啊。“她說。

“工作內容、環境、或者人際關係之類的有發生什麼變化嗎?“我再次追問。

“我升職了,這個算嗎?“小嵐猶豫的說。

“嗯,算的。生活方面呢?小孩有發生什麼變化嗎?或者先生呢?“我繼續追問。

“先生還是老樣子。對了,我兒子上一年級了……他上一年級,我都感覺到累。“講到這裡,小嵐的話又開始多了起來。

雖然小嵐一開始沒有覺得自己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發生什麼變化,但是她的情緒狀態已經提醒她了。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二、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當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過激,有可能是三種思維方式而導致的:

1、惡性思維。

這種思維的就是習慣於把事情災難化。

例如在諮詢案例中,有個來訪者終於決定下一步要考研了,但是突然間了句:“王老師,萬一我考不上怎麼辦?”

還有的來訪者面試工作的時候會想:”萬一通不過怎麼辦?“”萬一我做不到怎麼辦?“等等。

瞧啊,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當事人就已經想了很多失敗的可能性:你還沒有去做任何的嘗試呢,又何必預設做不成的結果呢?

要知道,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你特別容易在沒做事之前就給自己判死刑,把自己給嚇個半死,自然就不敢去做了……

因此,惡性思維模式非常容易引發焦慮和內疚情緒。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2、“你應該“思維。

通常來說,擁有這種思維的當事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提出的大部分要求都是合理的,對方就應該無條件給予滿足。

問題在於,他們往往不懂得如何區分有些要求其是過分的、不合理的、甚至不道德的,當事情的進展不順利、遇到阻抗的時候,就很容易狂躁,這時候就會把責任推卸到對方身上。

之前在網絡上有個段子:“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用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可以比較貼切的形容這類型的人。

被這種思維影響的人通常脾氣大易怒,因為情緒不穩定,而容易得罪人,所以通常在人際關係方面危機四伏。

也許會經常感覺自己時運不濟在職場中容易遇小人,但是殊不知有果必緣因。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3、“我應該“思維。

擁有這類型思維的人通常會對自己或者他人的要求比較高,或者說”苛刻“,具有典型行為是有完美主義傾向。

當你對自己的期待過高,但是實際能力又達不到預期的時候,會把自己弄的很沮喪,甚至有些人會從過度自信轉換到自我懷疑甚至自卑的心理狀態。

深入諮詢的過程中,小嵐發現自己被這三種典型思維控制住了。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三、

放到小嵐的案例中分析下:

事件1:看到早上兒子拖延;

恐怖化思維:1、她會擔憂孩子遲到。2、如果孩子遲到自己也會遲到。3、如果自己遲到,這個月的全勤獎就沒有了。

結果:情緒過激,煩躁、惱火,想罵人…..

事件2:先生問她,襯衫、領帶在哪裡?

“你應該”思維:他自己應該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要什麼事情總是要依賴自己。(但是忽略了,先生襯衫和領導是小嵐整理收起來的。)

結果:情緒過激:再次煩躁。

事件3:找不到鑰匙、摔門。

“我應該”思維:覺得自己應該是有條不紊的,不應該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結果:情緒過激:自責、內疚。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我想起幾天前的一個經歷。

前幾天我和先生帶著孩子去菜市場買菜,看見在買菜的小攤販旁邊有兩個人在吵架。

先生好奇,打聽了一下大概情況是:買菜的想讓老闆多給幾根香菜,但是賣菜的老闆覺得對方買的菜很少,而且已經給了蔥,說香菜是要賣的,不肯給。

買菜的人覺得對方太小氣了,而且態度很不好,菜不買了,要求退錢;賣菜的人覺得對方太貪心了,心裡不爽,退錢的時候說了不太好聽的話;於是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就在我們要領著孩離開的時候,突然間聽到賣菜的中年婦女大嗓門的說了句:“不要以為四海之內皆你媽,誰都得慣著你!”

而先生又接了一句:“也別把自己當做個寶寶,誰對你講話都還得和聲細語的。”

我低頭看了一眼女兒,女兒說了句:“我不是寶寶了…..”

果然坊間有人才,這句話懟的挺意思的。

這兩個人都困在了“你應該”思維裡了:都覺得對方應該要怎麼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雙方沒有陷入到“你應該思維”,沒有這麼敏感,或者任意一方稍微鈍感一點的話,即使是別人說一些不中聽的話,聽完後馬上就拋到腦後,也許兩個人都不會吵起來。

對於前面兩種情況或者是容易產過激情緒的人,建議可以通過訓練提升鈍感力的方式進而調整自己的過激情緒,這有助於增進自己的幸福感。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四、

什麼是鈍感力呢?

“鈍感力”出自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同名雜文集,在中文裡鈍感這個詞比較少見。

按照渡解釋把“鈍感力”解釋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鈍感”與“敏感”意思相對,詞性相同,兩者互為反義詞。鈍感是人的動作活動反應慢度的標尺,是用來描述人活動速率的。鈍感係數越高則對外部反應越遲鈍,同時其敏感度也會越低,人的思維只有鈍感係數與敏感係數相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較為理性的思維,否則反之。

現在的社會日趨競爭壓力大,人際關係日益複雜化,我們需要學會降低敏感度,讓自己變得更加的淡定從容、平和,這有助於幫我們化解職場危機、改善人際關係,提升幸福感。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的鈍感呢? 

建議大家可以可以通過學習鈍感力的五項鐵律來提升自己的鈍感力,這五項鐵律就是——

1、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2、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3、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4、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

5、面對表揚,不要得寸進尺,不要得意忘形。

綜上所述,自我探索鈍感力能幫助我們胸懷更寬闊、提升包容力、增強適應力。

我們需要可以練習鈍感力,它能幫助我們擁有大智若愚的生活態度,讓我們的情緒更穩定,心理更健康;從能力層面分析,有了鈍感力的敏感和同理心,才能成為真正的才能。

有人遇到挫折後,把原本的從容忘得一乾二淨,而有人遇到挫折扛過後,越是能淡定從容,希望你是後者。

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渡邊淳一

“為什麼我這麼易怒?”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病”了

作者簡介:王勝男,職業規劃師、性格行為分析顧問、認知行為治療師,“璃語職美人”長期合作職業諮詢師、“璃語職美人”原創團隊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