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南方PK北方:50個人口大市,25個工業強市,30個經濟強市

南方PK北方:50個人口大市,25個工業強市,30個經濟強市

01

南方與北方,以秦嶺淮河為界限。

北強南弱,南強北弱,縱觀中國歷史,這種變換經歷了好幾回。

東漢以前,北方佔據絕對優勢。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主要講的就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但東漢以前,黃河文明佔據主導地位,那時候,西安與洛陽,成為正統王朝定都的首選,南方還處於蠻荒地帶,尤其是東歐和南越,也即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長江文明在戰國時期的屈原時代,才開始漸漸成為與黃河文明並駕齊驅的兩個車輪之一。

西晉以後,五胡亂華,逼迫晉王室南遷,開啟了漢人的第一次衣冠南渡,這次南渡推動了南方經濟發展。從這時期,南方經濟開始有超越北方的跡象。

到了南北朝隋唐時代,雖然政治中心還在北方,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長安、洛陽的人口,都依靠江南糧倉來養活。每年都要從江南運送大量的糧食進入長安和洛陽。

元明清時代,這種南強北弱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朱元璋創立明朝時,甚至把都城定在了南京,直到他兒子朱棣掌權,才遷都至北京。

打破這種格局要到清末、民國。清朝末年,歐洲工業革命的成果——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政府封閉的大門,逼著清朝與他們做生意。

北方的天津、青島在這種背景下強勢崛起,與上海一起組成了中國的三個一線城市“上青天”,此時東北在沙俄、奉系軍閥、日本輪番坐鎮下,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後20年,東北一直都是中國的經濟擔當。

這段時間,中國經濟的重心重回北方,南強北弱再次變成北強南弱。

打破這種格局的,是改革開放。1978年改革開放,為沿海城市送來了發展東風,紛紛強勢崛起。同時,管理層在南方劃定了五個經濟特區,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海南。

改革開放,讓老牌的千年商都廣州強勢崛起,代替了天津,與北京、上海一起組成了中國三個一線城市,北上廣。

後來深圳以奇蹟般的速度崛起,成功躋身一線城市,組成了北上廣深內地四個一線城市。北強南弱再次變成南強北弱。

02

這種強弱程度到底如何呢?來看一個數據就能看出懸殊,中國目前有五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其中四個在南方。

本號從人口、工業、經濟、金融、科技五個角度進行對比,具體看看如今的南方與北方,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先看人口吧。

從歷史來看,南方的很多人,都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從南北朝的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到南宋的第二次南渡,再到南明的第三次南渡。

饒是如此,在建國之初,北方依舊是中國人口集中地,河南、山東、河北依舊是中國的人口擔當。

改革開放後,廣東、浙江、江蘇、福建、上海經濟崛起,北方人南下,內陸人去沿海發展,中國人口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廣東已經取代河南,成為了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雙料冠軍。

具體來看各市,本號將常住人口前50的城市名單統計如下:

南方PK北方:50個人口大市,25個工業強市,30個經濟強市

從上圖可以看到,北方人口大市依然不少,在如今這種中心城市主導發展的背景下,如南陽、臨沂、邯鄲、濰坊、周口等城市仍可以與多數省會爭高下,值得鼓勵。

整體來看,常住人口50強城市,南方佔了25個,北方佔了25個,各佔一半。

南方有:

重慶、上海、成都、廣州、深圳、武漢、蘇州、贛州、杭州、溫州、泉州、南京、東莞、鹽城、阜陽、寧波、長沙、合肥、佛山、福州、邵陽、湛江、南通、南寧、衡陽。

北方有:

北京、天津、臨沂、石家莊、哈爾濱、鄭州、南陽、西安、邯鄲、青島、濰坊、保定、濟南、徐州、菏澤、周口、濟寧、瀋陽、唐山、滄州、長春、邢臺、商丘、煙臺、洛陽。

從人口上看,北方的雖然優勢被南方掠奪了不少,但沒有完全喪失。

03

再來看工業實力。工業是一個國家發家基礎,歐洲正是依靠工業革命,才將明清政府甩開來的。

東北能成為共和國長子,也是工業優勢所致。然時至今日,中國工業城市實力最強的幾個都在南方,從質量到數量,都全面碾壓北方。

南方PK北方:50個人口大市,25個工業強市,30個經濟強市

上圖是第一財經統計的2018年工業增加值數據Top25,可以看到:

1、十大工業強市,9個在南方,分別是深圳、上海、蘇州、重慶、成都、廣州、武漢、無錫、寧波。北方只有一個天津,且僅位居第四。

2、內地排名前25的工業強市中,北方只有7個,依次為天津、北京、青島、鄭州、大連、濟南、瀋陽。

南方則佔了一大半,分別有深圳、上海、蘇州、重慶、成都、廣州、武漢、無錫、寧波、佛山、泉州、杭州、南京、東莞、長沙、南通、合肥、福州

不用多說,工業實力上,南方擁有壓倒性優勢。

04

再看經濟實力,對比經濟,只能看GDP。

GDP雖然保守詬病,但仍是衡量一個城市經濟實力的最有效指標。

南方PK北方:50個人口大市,25個工業強市,30個經濟強市

上圖是根據2018年的GDP所統計的中國內地經濟實力最強的30個城市。可以看到:

1、目前萬億GDP俱樂部中,已經有16個成員,其中北方只有4個,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南方佔據一大半,坐擁12個。

2、經濟實力前30的城市,北方有11個,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西安、濟南、煙臺、大連、長春、唐山、徐州。

剩下的19個全在南方,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無錫、長沙、寧波、佛山、泉州、南通、東莞、福州、合肥、常州。

經濟實力上,南方同樣具有不可撼動的優勢。

05

最後來看金融與科技實力,這兩個指標放在一起來看。

本號多次強調過,金融與科技是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城市身上的靚麗標籤,也是其他城市進軍世界性城市的敲門磚。

要在全球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要麼金融實力超強,要麼科創實力睥睨天下,兩個實力同時雄厚,那就更了不得。

先看科創實力。衡量科創實力,本號選擇了兩個指標,一個是PCT國際專利數量,一個是高新技術企業規模。

南方PK北方:50個人口大市,25個工業強市,30個經濟強市

注:沒有最新數據,只能延用2016年數據

南方PK北方:50個人口大市,25個工業強市,30個經濟強市

1、深圳在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幾乎佔全國的一半,是北京的三倍。排在第三至第十五位的,分別是廣州、上海、蘇州、青島、東莞、武漢、南通、杭州、佛山、成都、南京、無錫、重慶。

2、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上,北京佔據絕對優勢,遙遙領先,其次是深圳,位列第三到第十的城市分別是廣州、上海、東莞、蘇州、天津、杭州、佛山、武漢、南京、青島、成都、重慶、中山。

不用多說,科創實力方面,南方同樣壓倒北方。

金融方面,直接用每個城市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一較高下,它是最能體現城市金融實力的數據,它還有另外一個稱呼,資金總量。

南方PK北方:50個人口大市,25個工業強市,30個經濟強市

可以看到:

1、雖說上海是金融之都,但北京的金融實力不是蓋的,比上海強出不少。北京以15.7萬億的資金總量,穩穩佔據第一位。

2、除了北京外,金融實力前五中的另外四位全在南方,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杭州。

3、內地金融實力前十城市,北方只有兩個,北京和天津,其餘全在南方。

4、金融實力Top30中,北方有11個,其餘19個全在方面,與經濟實力的數量劃分雷同。

北方11個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鄭州、西安、瀋陽、濟南、青島、大連、石家莊、太原、長春。

南方19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蘇州、武漢、寧波、長沙、無錫、合肥、佛山、福州、東莞、昆明、南通、溫州。

總結:

從人口、經濟、工業、金融、科技五個角度來看,北方除了人口勉強能與南方打個平手外,其餘四個皆被後者碾壓。

當然,正如本號強調的,中國城市的發展,主要依靠政策,如今南強北弱的格局,是政策傾斜的結果。

這種格局會不會一成不變下去,不好說。我們只知道,縱觀歷史,南北強弱格局一直都在變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