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青銅器在古代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既是實用的容器、兵器,也曾被當做禮器。以青銅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又被稱為青銅時代。基於目前考古發現的材料,我們一般認為中國的青銅時代始於公元前十六世紀,屬於二里頭文化時期(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大概終於戰國早中期(隨後進入鐵器時代),發展歷史約2000年。在漫長的時光中,青銅器變得名目複雜,器形各異。除了

鼎、豆、盤、壺、尊這些比較常見的,更多的是:

盨(xǔ)、鬲(lì)、匜(yí)、甗(yǎn)、盉(hé),

罍(léi)、觥(gōng)、觚(gū)、斝(jiǎ)、卣(yǒu)。

鎛(bó)、鐃(náo)、鉦(zhēng)、鐸(duó)、鉞(yuè),

觶(zhì)、彝(yí)、簠(fǔ)、簋(guǐ)、鍪(móu)。

每一次筆者和朋友逛博物館青銅器區,都難逃生僻字識讀環節。那麼,青銅器如何分門別類?這些名稱晦澀難辨的器物究竟是幹什麼的?本篇想稍作講解,希望對讀者們再次觀賞青銅器有所幫助。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婦好墓出土鴞尊

青銅器的分類與定名

宋代以來,由於青銅器大量出土,加上文化階層對古代文化的推崇,金石學者和藏家們將青銅器分類和定名的需求非常強烈,在當時的《考古圖》(宋.呂大臨)中大致將青銅器分為七類(鼎屬、簋屬、爵屬…),然而由於對器物功能認知不全以及器名不準,疏漏很多,但總算是一次進步和嘗試。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明代的《博古圖錄》有所進步,開始按照用途分類,更為嚴謹,但由於資料不足,依舊有不少混亂之處。

近現代學者採用最多的有三類:

  • 一.器物羅列法,《國朝金文著錄表》(王國維)和《三代吉金文存》(羅玉振)中所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只是將二十多種青銅器物(二十多個生僻字)逐一列了出來,“嚴格來說,這不是分類”(容庚);
  • 二.器物用途分類法,《關於中國之古銅器》(濱田耕作.日本),《殷周禮樂器考略》(容庚)和《中國銅器概述》(陳夢家)等比較推崇,一般分為飲食器,樂器,武器雜器等;
  • 三.器物形態區分法,在《古銅器形態之考古學的研究》(梅原末治.日本)中,作者力圖打破傳統,按照器物形狀特徵(比如寬口壺型的,鼓腹窄口的,有蓋的…)來分,分出了十三類,但這個方法既缺乏客觀性,又難以把控標準,因而廣受爭議。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春秋齊國青銅鎛鍾

千百年來,通過中外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青銅器分類越來越清晰合理,但仍未達成最終共識。想來,對於普通愛好者而言,如果將複雜的青銅器物分為食器(盨、簠、簋),酒器(盉、罍、觥、觚、斝、卣、觶),

炊器(鼎、鬲、甗、鍪),水器(匜、盤),兵器(鉞、戈、矛),工具(斧、斤、鑿、鑽),樂器(鎛、鐃、鉦、鐸),度量衡器等,應該是邏輯最簡單且便於理解記憶的吧。

青銅器背後的故事

說完分類,不妨借幾件極有代表性的青銅文物說說這些生僻字背後的故事。

滅商實錄——“利”簋

簋的名稱見於《詩經.小雅》等先秦文獻,本身是用來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糧食的器具,祭祀時,依禮以偶數與列鼎相配,如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兩簋。商早期主要是無耳圈足(沒有雙把手,一個圈被裝在下面當支撐足),商晚期有雙耳,後來出現蓋,四耳或者方座。“利”簋就是所謂的方座簋,就是在圈足下還有一箇中空的方座,因為銘文記載了武王克商而聞名。銘文中記載,王因為獲勝賜給“利”(人名)銅料,於是“利”鑄簋以作紀念。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利簋及銘文拓片

愛喝酒的小怪獸——日己觥

觥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用來盛酒和飲酒。多為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上翹部分)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根據日己觥身上的銘文,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西周貴族為了懷念自己的父親“日己”而鑄造,由此得名。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日己觥

新穎圓渦紋——獸面紋斝

斝是用於溫酒的小型容酒器,源於同形的陶器,也用作祭祀時盛酒灌地的器皿。《詩經·大雅·行葦》中已有“或獻或酢,洗爵奠斝”的記載。斝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斝的廣口較同類的爵要寬,一般廣口,束頸,深腹而三足。銅斝多有把手,口沿上有雙柱,器身常見饕餮紋。這件獸面紋斝下有三稜錐足,上有一對蘑菇狀柱,柱頂上是圓渦紋,此外,環繞器腹也有七個圓渦紋,格外新穎別緻。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獸面紋斝

家族徽章——亞鳥出戟觚

青銅觚出現於商代早期,盛行於夏商,西周早期。據《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載:“執觴、觚、杯、豆而不醉。”觚是一種最基本的飲酒器具,常伴隨爵、斝成組出土,說明在禮制中觚多是與爵、斝配套使用的。

觚基本形制為喇叭口,細腰,長型。這件亞鳥出戟觚不但腰部和下部均有出戟(器身有凸起扉稜)裝飾,觚身更有許多精細的紋飾,從上至下分為四層:頸部飾以商代流行的蕉葉紋;頸下端飾蛇紋,蛇頭部寬大,眼睛突出;腰部及以下分飾兩層獸面紋,顯示出禮器所特有的高貴。底部有圖形銘文,該圖形銘文為當時一個家族的族徽標誌,釋為“亞鳥”,此觚因而得名亞鳥出戟觚。

青銅器怎麼辨認?古人也曾搞不懂——博物館觀賞指南(青銅篇)

亞鳥出戟觚

篇幅所限,無法對如此龐大的一個文物類別進行更細緻的賞析,只希望日後大家在博物館青銅區能少一點迷茫,更從容地欣賞青銅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