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諸葛亮用這招贏得了劉備的青睞,讓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

三國亂世要追溯到兩漢時期,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十分嚴重,逐步形成了官僚與地主相結合的豪強勢力,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的前身。東漢王朝在士族的支持下得以建立,其與劉姓皇室聯姻,共享天下。不過,當兩者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豪族勢力對皇權的威脅就會立即顯露。

東漢一朝,內廷宦官與外戚勢力相互傾軋,嚴重削弱了中央權威,導致地方豪強勢力不斷壯大。東漢歷經了安帝、順帝、衝帝和質帝四朝,帝國也逐漸陷入到腐敗的漩渦當中,由於朝政盡為外戚和宦官集團所掌控,進而打壓了士大夫進階朝廷的空間。此外他們還明目張膽的掠奪土地,隨後又引發了豪強地主的強烈不滿,利益受到嚴重受損的人士大夫階層與外戚、宦官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先後掀起了兩次黨錮之爭。

諸葛亮用這招贏得了劉備的青睞,讓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

諸葛亮像

到了桓靈兩帝時期,社會矛盾更是積重難返,暗無天日的東漢王朝漸漸地走向了沒落,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黃巾起義使得天下豪強勢力紛紛突起

東漢的腐朽統治和頻發的自然災害,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在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發了由張角、張寶領導的黃巾起義,起義發展迅速且人數眾多。據史書記載:

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呼應。

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靈帝只能下詔廢除黨禁,不斷下放權力,依靠各地豪強及宗室貴胄來鎮壓黃巾軍。

漢靈帝的一紙詔書,形同是默認了各州豪強任意發展勢力的權力,如此一來,天下豪傑均有了充分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曹操、董卓、袁紹、劉備、孫策等人乘勢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從此開啟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新紀元。

這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形形色色的人物也開始粉墨登場。任何有抱負和野心的人都有可能抓住時機來稱霸中原。

在漢末諸侯爭霸中,豪強世族一直扮演中重要角色。其中勢力強勁的袁紹、袁術兄弟即是出身頂級士族汝南袁氏;而潁川大族程氏、荀氏及河內司馬氏在曹操陣營中更是舉足輕重的力量;若沒有江南吳陸張朱六姓的支持,孫家則根本無法染指江東;河北王家、弘農王氏及司州衛家等均為各路軍閥倚仗的豪門;但同為士族的琅琊諸葛氏似乎不為所動......

琅琊諸葛家族之所以未乘盛而起,其中的確有緣由

此時董卓進入洛陽禍亂朝綱,倒行逆施,最終身死族滅,可天下仍沒有安定,反而是更加的混亂。

在西涼軍重佔長安之後,李傕、郭汜等部相繼內訌,京畿附近殘破不堪。中原一帶的公孫瓚、袁紹、呂布、曹操等勢力相互併吞,混戰不止,可以說是諸葛氏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滅族之災。

在亂世唯有手握兵權,方能立足天下。諸葛氏族長諸葛玄為躲避戰亂南投荊州牧劉表,正值兄長諸葛珪病逝,諸葛玄就承擔起了照料兄長兒子的重任。正趕上曹操出兵徐州,諸葛玄就攜帶侄子諸葛亮、諸葛均等人再度輾轉荊州。

諸葛亮用這招贏得了劉備的青睞,讓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

諸葛亮隱居遺址

漢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17歲的諸葛亮舉家遷往隆中隱居,他平日苦讀詩書,常自比管仲、樂毅。幾年間諸葛亮與荊襄名仕司馬徽、黃承彥、龐德公等人交遊往來。而在外人眼裡,這位穿梭士林、沉迷廬內耕讀的年輕人似乎忘記了當初許下的鯤鵬之志,其實並不然。

自黃巾起義以來,中原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曹操掃滅北方群雄,要挾漢帝發號施令。而在眾多諸侯豪強中脫穎而出的孫吳勢力也漸生雄踞江東之心,所以長期遊離中原紛爭的荊州成為了各方勢力競逐的獵物。

隆中十年,諸葛亮早已洞悉時局之變,身懷呂望之才的他自然希望際遇明主。在這個喧囂鼎沸的浮躁之世,凡穿飾儒衣且稱名仕者,皆遊走諸侯帳下謀求個一官半職,然而諸葛亮靜若處子。

求賢若渴的劉備,如何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公元201年,曹操發兵攻打汝南,劉備不敵,被迫率領殘部投奔劉表。念其同為漢室宗親,劉表親自以上賓之禮相迎。劉表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命劉備吞併興野抵禦曹軍進攻荊州。

僅僅一年的時間修整,劉備就在葉縣大敗曹軍,聲名遠揚荊州大小豪族紛紛投附。然而劉備並不甘心於投附劉表帳下,便積極聯絡當地豪傑,在司馬徽的推薦下,讓劉備知道的世間奇人諸葛亮。

公元202年,劉備攜關羽、張飛二人前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出門遠遊;幾日後劉備再次來訪,也未能見到諸葛亮,劉備嘆息之餘留下書信交給其弟諸葛均,訴心中訴說了望先生相助,平定天下的願望。

諸葛亮用這招贏得了劉備的青睞,讓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

三顧茅廬

從兩顧茅廬的失敗,可見劉備求賢若渴之心,若想在亂世一展宏圖,需要猛將與謀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由於實力孱弱,劉備興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宏願始終未能如願,也正因為身邊缺少了一名得力謀士。而諸葛亮以其對時政謀略與地理兵的過人才華,又怎能甘心被時代所埋沒。

實際上,諸葛亮避而不見是出於對劉備的考驗。

漢末各大政治集團的興起皆取決於對人才的利用,君王與士之間一直伴隨著特定的雙向選擇,也就是主選良臣、臣亦選明主。所以,劉備不辭勞苦的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