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漸漸消逝的江蘇鹽都

“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每當響起這悅耳動聽、宏亮醇厚的歌聲時,人們就會知道,又有火車皮駛進坨地,工人們又要投入到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之中。

漸漸消逝的江蘇鹽都


這歌聲傳自著名的江蘇鹽都,也叫猴嘴鹽坨。這裡是淮鹽的主要集散地,負責全國16個省區的淮鹽集運,支援國家建設,也保證這十多個省區、近2億人口的食用鹽需要。說她是江蘇鹽都是當之無愧的,也名符其實。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氣十足的鹽都,近年來因大開發、大建設的需要以及內生不足等因素而退出了歷史舞臺,漸漸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漸漸消逝的江蘇鹽都


鹽是國家之利器,生產生活之必需,受到歷朝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起初,淮北鹽民生產出的淮鹽除了供給當地人食用之外,還要運送到外省供人們之需,這是社會需求和經濟利益所決定的。1923年隴海鐵路修築到海州,因資金緊張而停滯不前,便帶動了大浦港的短期繁榮。大浦這個地方屬於海汊,水陸兼併。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自然成為淮鹽集運站,成了坨地,通過水陸兩路將淮鹽運送出去,但規模不大。後來由於臨洪河口泥沙淤積嚴重,大浦港無法停靠大船,加之隴海鐵路向東拓展,一下子開闊了當權者的視野,便將鐵路延伸一截,在猴嘴鎮鋪設了一條長1.3公里的複線雙軌,至 1933年大浦鹽坨便整體搬遷到猴嘴,猴嘴鹽坨也就逐步興盛起來了。

猴嘴鹽坨每年運往外省市的淮鹽數以萬計。有數據可查的解放初期,每年達到10多萬噸;最興盛時期當數上世紀八十年代,年集銷量達80萬噸。猴嘴只是一個鎮級建制單位,也正因為她是鹽都,所以當年的雲臺區駐地才設在猴嘴。更為有趣的是因為淮鹽的名聲好、名氣大,雲臺區一度曾改名為“鹽區”,將“鹽”冠名為縣一級建制單位的政府,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不僅如此,也正因為“鹽”的風光,鹽區的火車站叫做“鹽坨站”,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漸漸消逝的江蘇鹽都


猴嘴鹽坨三面環水,被鹽河隔斷,只有鐵路延伸進來的南面可以進出車輛和人員。當然,聰明的鹽坨人曾將靠東的河道上設置一隻推拉橋便於職工進出上下班。這樣做純粹是出於管理的需要,防止鹽斤流失被盜。猴嘴鹽坨從空中看呈“非”字狀,設有24個段位。所謂段位就是生產作業單元,也可以這樣理解,在這個鹹味十足的坨地裡可以同時有24條鹽船入坨卸鹽。關於24段還有一段趣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棋聖聶衛平的名字響徹中華大地,全國掀起了圍棋熱,人們津津樂道地稱聶衛平為 “聶旋風”和“聶9段”。9段是圍棋界最高段位了。一次,人們在談論這個話題時,一位憨厚的作業班長冷不丁冒出一句話:9段算什麼?我們這裡有個24段呢!說得大夥一下子愣住了,隨即才明白過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是呀,那時正是鹽坨事業的鼎盛時期,工人們怎能不為有個24段而驕傲自豪呢?

鹽坨里最精彩的時刻當數“咱們工人有力量”音樂的響起。這首歌既大氣又豪邁,音樂一出響徹整個猴嘴街,幾乎所有人都能聽到,也就知曉坨地裡火車又來了,工人們又要忙碌了,新的戰鬥又開始了!一般情況下,“咱們工人有力量”連放三遍之後,就有一位聲音宏厚的男高音播音員開始喊話:裝車班組注意啦,一班,二班……,或地籠拉麻袋注意啦,三班,四班……。接著便將具體任務佈置得清清楚楚。特別是“注意啦”的那個“啦”字拖得好長,讓人感到親切隨和,印象深刻。工人們便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坨里,投入到緊張有序的裝卸之中。當然,剛解放時沒有音響設備,那時靠的是傳迅員跑步或騎著破舊的自行車挨家挨戶去喊話通知,只有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了擴音設備,才改為靠喇叭廣播通知。坨地播音員換過多少人,一茬又一茬,起初有趙斯德、張作平、王春雨等一批“老鹽坨”,後來又有畢甫海、張彭年、丁建海等一批“新後生”。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嗓門大,聲音宏亮,富有磁性,能傳遍整個猴嘴街,既讓人聽見聽懂,又使人悅耳舒服。曾有人調侃說,讓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去市裡當電臺播音員都不會遜色。當然,這批人都是家喻戶曉的“名人”,在以後的工作中都成了骨幹。

漸漸消逝的江蘇鹽都


猴嘴鹽坨不僅有著鹽的“白”色元素,天生也充滿了血的“紅”色基因。抗日戰爭時間,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淮鹽,佔領了鹽坨。而且在河東的吊橋口200米處建了一座面積300多平方米的“屯兵所”及附屬設施作為管理機關,利用炮樓站崗放哨,欺壓百姓。坨工們苦不堪言,紛紛抗爭。最有影響的要數姚子貴。1942年,日寇在猴嘴東的富灣挖戰壕, 40多歲的姚子貴也被抓來幹苦活。一天,姚子貴餓著肚子硬撐著上工,四肢疲乏,不免動作緩慢,被一名日寇監工發現,就用拳頭搗他,平時日寇打人打慣了,一時獸性大發,趁姚子貴沒注意,又一把揪住姚子貴的衣襟,想來一個“日本摜”。姚子貴人高體魁,生性又暴,雖然沒吃早飯,但心裡早有準備,早就想教訓這批可恨的“鬼子",便抽身拿起車襻,“啪”地一聲抽過去,不偏不倚襻鞘落在鬼子的臉上,打得鬼子嗷嗷叫,令在場的中國人無不佩服,替工友們狠狠地出了一口氣。這裡也有伙伕張義路,因看不慣作威作福的漢奸,用計將漢奸騙到水塘邊,以天氣太熱為其看衣服的理由讓漢奸下水洗澡,最終將漢奸殺死。還有屠夫劉二,當老婆慘遭日軍長武久夫施暴時,義無反顧地拿出屠刀將長武久夫捅死。這樣的鬥爭故事還有很多,將永遠激勵著後人自強不息、奮鬥不止。鹽坨,不僅有血的鬥爭,也有革命的關懷。1963年3月,全國人大委員長朱德同志乘專列曾到連雲港市視察工作,專門接見了淮北鹽場領導,對淮北鹽場為國家作出的貢獻給予肯定和關懷。朱委員長的專列就停靠在猴嘴鹽坨,當時有許多民兵參與了保衛首長的任務。每每提到這些,鹽坨人內心都會發出由衷的自豪和光榮。

“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曲在江蘇鹽都上空迴盪了近50年,直到2010年坨地還斷斷續續有貨物運出,但高音喇叭已經不在了,往日火熱的戰鬥場面也不見了。時至今日,部分鐵軌已被扒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樓大廈撥地而起。將來這裡或許成為人們集中居住的生活小區,或許成為淮鹽文化的傳承小鎮。但無論如何,都不會再聽到那悅耳動聽的《咱們工人有力量》,只能在每個人的心中默默地祈唱。鹽都已經漸漸消逝,終將不復存在,留給人們的只是記憶中的堅守和對歷史的回望!(盧同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