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開顱手術,術中喚醒12歲孩子:醫術高超誠可貴,仁心之美價更高

開顱手術,術中喚醒12歲孩子:醫術高超誠可貴,仁心之美價更高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開顱手術中,孩子醒了!醫生沒慫,邊做手術邊和他聊了3個小時》,再一看,是“深圳兒童醫院”的發文,趕緊點進來看。對兒童醫院,我是天生有一分好感,因為女兒4個月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就是在兒童醫院住院一週治好的。

開顱手術,聽起來就挺嚇人的,手術中間把孩子喚醒,那是怎麼一種體驗?孩子會不會感覺到疼?為什麼孩子醒了?是有心安排的還是意外?文章中全都有答疑,邊看邊覺得震撼,邊看邊深深的為我大深圳感到驕傲,為深圳兒童醫院感到自豪!

孩子在三年前得了癲癇,兒童醫院的醫生為了能準確割除孩子腦裡的腫瘤,不切少了導致病情反覆,也不能切多了導致傷害到孩子的語言功能區,於是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場術中喚醒的手術。

手術中,9歲的孩子先是在麻醉藥作用下沉睡,等醫生把頭皮切開後,再慢慢的喚醒孩子。孩子醒來後,沒有害怕沒有慌亂,而是平靜的和醫生聊起天來。但這並不是即興的聊天,是醫生早早就設計好的環節,問什麼問題,問幾個問題,都是提前精心設計好的,就是為了能精準的找出病灶位置。而在位置找好圈定後,醫生重新調整麻醉劑量,讓孩子再次睡去。

不說兒童醫院專家團隊在業務上的專業,那是必須的!相當過硬的!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為人母親的人,我特別關注到的是,孩子在手術檯上清醒時的淡定從容,這是怎麼做到的?

當過母親的人都經歷過產房的一幕,作為一個成人,別說麻醉剖腹了,就是醒著順產,面對冷冰冰的產房,公事公辦的助產士,心裡都會湧起害怕、恐懼、焦慮和無助。大人尚且有或多或少的恐懼,12歲的孩子,在他清醒過來的那一刻,是什麼平復安撫著他的心,讓他能夠那麼放心的把自己交給眼前帶著口罩的白大褂們?除了孩子本身的勇敢,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麼因素?

文章裡對這個疑問簡單的帶了過去,“醫生術前必須投入大量時間與孩子熟悉,反覆告訴他們手術中醒來的感覺,評估的內容以及需要他們怎麼來配合。”但可以想象,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們一定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孩子住院以後,醫生是不是跟孩子和家長們經常在一起溝通病情溝通感情,讓孩子對醫生越來越熟悉,逐漸成為朋友,慢慢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

評論裡,有讀者讚揚醫生“妙手仁心”,妙手那是肯定的,深圳兒童醫院的醫生們都是尖子裡的尖子,全市的孩子甚至周邊城鎮的孩子們生了重病都往兒童醫院求醫,兒童醫院的專業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讓人感動的,是“仁心”。每一個患者在承受身體痛苦的時候,比任何時候都更渴望真誠的關懷,社會上發生的許多醫患關係,並不事純粹因為醫療事故,並不是醫院用專業醫學術語解釋清楚就可以過去的。人心都是肉長的,醫生和患者從來就不是也不應該站在對立面上,如果多一些關懷少一些冷冰冰,這世上會多多少的溫情?縱然發生誰都不想的意外,也一定會少一些埋怨,悲痛過後患者一方也會明白,醫生是希望我們好,是用心的治病救人的,沒有哪個醫生是天生盼著病人死的。

深圳兒童醫院做的最好的,不只是醫術,更是仁心。想象一下,縱然醫生們術前把環節推理的再嚴謹,把技術修煉的再純熟,如果手術中間孩子醒來了,驚慌焦慮,無法配合,這個手術還能進行下去嗎?就不要說成功了。再假設一下,如果醫生們採用傳統的手術方式,而不是難度係數這麼高的術內喚醒,是不是又穩妥又無可非議。但他們沒有選擇那麼做,而是力求用最優的方式實現最好的效果。是否精益求精,是否用盡全力,這中間的過程只有醫生自己心裡最清楚,對於旁觀者而言,大家看到的,只是結果。

真心為深圳兒童醫院感到驕傲,這是一個由許多仁心仁術的醫生組成的有愛的醫院。許多讀者留言,讚美的不只是槓槓的醫術,讚頌更多的,正是她們的“可親可敬”、“醫者仁心”!

開顱手術,術中喚醒12歲孩子:醫術高超誠可貴,仁心之美價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