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認為漢字的”海、造、煩”字合理嗎?我認為非常不合理,你呢?

平治河流



題主所說的海、造、煩這三個字,都屬於現代漢字。

就現代漢字來說,沒有合不合理的問題。

因為,現代漢字的主要功能,是記錄漢語語素的符號。

如果從現代漢字來分析哪個字“造字”或“結構”不合理,已經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了。

不僅如此,從字義來分析某個漢字合不合理,這樣做本身也很不合理。

比如說“射”和“矮”是不是顛倒過來使用更合適?不是。

因為最初這兩個字的造字非常之合理,隸變之後,字形發生了很大變化。於是就回到了前面說的,按“結構”來分析漢字合不合理,已經沒有意義。順便說一句,關於這兩個字,我寫過一篇問答,有興趣可以搜出來看看。



現代漢字,是從“古文漢字”和“今文漢字”發展而來的。

所謂古文漢字,是指秦以前的漢字,包括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西周春秋時期的金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小篆和六國文字。

今文漢字,是指漢代隸變之後的隸楷。

隸變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通過隸變,把小篆圓轉不斷的線條變成點、橫、豎、撇、捺等筆畫,使漢字的象形意味幾乎全部改變了;隸變改造了偏旁,混同了小篆中形體不同的構件,同時也分化了小篆中形體相同的構件,使漢字由繁趨簡,基本變成了純粹符號性質的文字。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和飛躍。

嚴格來說,現代漢字亦屬於今文漢字中的一個階段,但又不盡相同——因為隸變至今將近兩千年,楷書形成也已1700多年。



來看海字。

甲骨文中未見這個字。金文、小篆裡有。

海,最初的含義,不是現代意義的“大洋”。

古代,嚴格來說,對於海洋還沒有準確的概念。

海的最初含義,同晦。 日無光,曰晦。引申為月盡為晦。

海,水黑如晦。所以,《釋名》說,海,晦也。

水為什麼黑呢?往往因為深,也因為其他的水注入其中。所以,《書.禹貢》雲:“江漢朝宗於海。《說文》曰:“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周朝的時候,形成了“五嶽、四鎮、四海”的理念,其代表的,是天下的概念。

五嶽,是領土之內的一等名山;四鎮,後來擴充到五鎮,是二等名山;四海,是圍繞在領土周圍的水域,各條大川流淌注入。

因為和領土有關,因而,海也指陸地——陸海。《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大蠻謂之四海”——疆域之外的少數民族所佔土地就是四海。《漢書.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這是說物產豐富。

由此來看,海字,有什麼合理不合理的問題麼?沒有。



來看造字。

《說文》曰:“造,就也。”後來有一個詞叫“造就”。

許慎所說的“就也”,是到達的意思。

造,是形聲字,“辵”為形旁,隸變以後,成為“辶”,但還是念chuò。 告為聲旁。許慎說,造,從辵告聲。

這麼看,造字的造字,有問題麼?沒有。

後來,造,才有了其他含義。

比如,現代意義上的“造就”;《廣韻》還說到了“造詣”——到達一定水平的學問或修養。

造字的古字,就是金文和大篆,從舟,而不是從辵,一定是乘船到達。但是從此,也有了建造的含義,造船。

其實,建造也是造就,不過引申而已。



來看煩字。

這個字最沒問題。

《說文》講,煩,從“頁(xié)火”。頁,是“頭也”。煩是“熱頭痛也”。

段玉裁注道,煩是會意字,“詩曰如炎如焚。陸機詩云身熱頭且痛。”

在這個本義之上,後來有了很多引申義。 不清淨;混亂;鬱悶;擾亂,等等。

《書.說命》:“禮煩則亂”。《左傳》:“嘖有煩言”。《史記》:“病使人煩懣”。皆引申義也。



再總結一下——

現代漢字,已經是對應現代漢語語素的文字符號。 這個時候,分析現代漢字的字形合不合理,這樣做本身就不合理。

至於說是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利於最大多數人學習、記憶、使用就好。這是最大公約數的最合理原則。

對於現代漢字的簡化,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曾經的簡化字二表,把“餐”簡化為“歺”,就不合理。因為,歺,是一個專門的漢字,讀é,鳩佔鵲巢,“越位”犯規了。


一老沈一


漢字有自己的造字邏輯,有自己的造字思維!


每一個漢字,她的字義、字形能流傳下來,都是合理的!


漢字中有兩個字,可以形容為母親的:地,海

為什麼?


【海】


從字形上看,

【海】=【水+每】


只有理解了【每】的字義,才能真正理解【海】,才能理解為什麼大海能稱為母親?


【每】

【每】,指妻有孕,將要生出來,還未生出來的狀態,

即腹中有子,將生未生

下一狀態,生出子來,每長成母。


【海】,是一種比喻,腹大,能裝很多的水,有點類似 宰相肚裡能撐船 的意思



而【造】字

從造的字形變化,可以看出,

【造】,從其異體字【艁】中演出來,本義是天子造舟

字形中,從舟+告,變成 辶 ,是因為 用了 舟 的 只能向前行進的特性,也是非常合理的。


【煩】=火 + 頁

【頁】代表人頭,頭像有火在燒,當然很煩燥了

煩,用火+頁(人頭),是不是非常的合理。


古人造字時有非常強的邏輯思維


.

.


【說文解字、快速識字、古汀大語文(K12)、海外漢語,漢字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想了解《人字學習法》初級1、初級2的核心識字方法,私信留言:“識字”


漢字谷主


漢字裡邊有不合理的字嗎?其實我認為是有的,比如這個“叢”這個字應該念“chuang”,或者“kang”。

而“海、造、煩”這個幾個字,無論是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其實都是合理的。

金文裡邊海字是 “水+母”,意思就是水之母,既可以說水是我們的母親,也可以海是水的發源地。

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文言版《説文解字》

而現在是 水+每,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大海是由每一滴,是由一滴一滴的水來組成的。

您看,多合理。

金文裡邊造字是“舟+告”,舟代表的是船、器物、交通工具。

告字,在古代代表的是祈禱、祈願的意思。

意思是為了造船、造物而而進行祈禱

造,就也。從辵,告聲。譚長說:造,上士也。艁,古文造從舟。 ——文言版《説文解字》

而現在這個字用處就太多了。

製造就跟古代一樣的意思,去製造器物、船隻等等。

也可以講做是謀劃。造詞造句。

而最貼切字形的意思應該是造訪。前面是走之旁,後邊是一個告,就是走著去告訴你,也有求教的意思,比如說去什麼地方進行深造。

在金字裡邊煩字是“火+頁”。

火代表的就是火、燒烤。

頁代表的是頭。

意思就是頭腦發熱如火燒。

煩,熱頭痛也。從頁,從火。 ——文言版《説文解字》

現在這個煩字,是“火+頁”在以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要想獲得知識除了口口相傳,就只能通過書本來獲得,而當時的書本可是很貴的東西,對於每一個讀書人來說,書本被燒燬是足夠懊惱煩躁的事了。

關注我,帶你開啟不一樣的民族文化之旅。


盤中鹹魚


這樣解釋海,造,煩,

海→水→總彙集到母親那裡,水最多的地方,水的它娘,水之源頭,上面一丿一橫是到頂,有滿滿之意。

造→坐車秉告國家要造什麼?

煩→火將滿屋子的錢燒了,你說煩不煩?中國最早的錢幣,就是貝殼。

倉頡造字時為五千多年前,我們現代人對有些字象不理解很正常。

安→古代戰爭中,女人坦負救治,女人在家,就沒有戰爭,就安了。

吉字→指男女同房,千萬別用吉字給人起名字了!

家→房子裡面有豬,豬是人類訓化後,繁殖最快的動物。

富→一個人一間房,一畝地,就能養活一個人,就算富了,我們現在也基本上,一個人,一年吃一畝地糧食產量就夠了。

今天就說這些!



秦林居士


這是個典型的因“思而不學”而產生的問題。其實但凡認真讀過《說文》一書、略通訓詁之人,都不會認為海、造、煩三字造得“極不合理”。

海,從水,每聲(海、每古音近,故海字以每為聲符)。

造,從辶,告聲。造的本義是“行至(走到、達到)”〈如“登峰造極”之“造”即用其本義〉,所以造以辶為義符。

煩,從火從頁會意,如火上頭(頁字下面的兩個點移到頂端即是首字,《說文》:頁,“倒首也。”甲骨文頁字象頂部衝下的頭形),豈不正似煩亂貌?

——一這仨字造得都十分合理!難道不是嗎?

不懂訓詁,不知故訓,還要自以為是,張嘴就妄責前人這不對那也不合理——這才是當下某些人的不合理處。


老周99p9


中國文字的存在是經過千年歷史演變兒來,每一個字的寫法,讀法,拼音法非常公正規範,完全不存在什麼合理不合理,特別是這位大神級的專家教授指出文字中“海,造,煩”三個字造字非常不合理,請問你能重新造出比這幾字更合理的文字嘛?農村流傳一句土話,斗大的字你識不了三升半,還給中華文字挑毛病,簡直是提著碌礎打月亮既摸不著天高地厚又不知輕重緩急……


富民互助社


我認為這三個字發明的非常合理。

海字的左邊是水,右邊是每。我們可以理解為大海的形成需要每一滴水。

水無常態,雨水可以形成水溝,水溝匯成河流,河流匯成湖泊,其後到大江,最終匯聚成海。

所以,成就大海的遼闊靠的是每一滴水。大海之所以遼闊無邊,正是因為它可以包容來自天地之間的每一滴水。如果是一條小溪,能容的水就很有限,大海就不一樣,正所謂“有容乃大”就是這個道理。

成就人生的大海,也要從“一滴水”又“一滴水”般的小事開始,做好了那些小事,才能成就人生的偉大。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海”字告訴我們只有謙虛包容才能成就大理想。

“造”字在近代才有,這個字創造的也很合理,從象形的角度來研究的話有點意思。

單純字面意思來看,“造”這個字主要有二層意思:

  1. 製造、創造

左邊一個“走”,右邊是“告”,那麼就可以理解為當創造出某一個新生事物或是創造出一種新思想的時候,肯定是要告訴世人的,那麼怎麼去告訴呢?這就要靠我們的雙腿去走路宣傳了。

2.改造

我們小到改造一件物品,大到改造一個世界,都需要我們付諸實際行動。光說不做,紙上談兵是怎麼也幹不成事情的,要進行某個方面的改造,光去召開“新聞發佈會”告訴別人還不行,還得用我們的雙腿邁開第一步,只有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成功,成功之後方可告訴別人;

對思想的改造也是這個道理,通過邁開雙腿進行的勞動,才是對思想上最深刻的改造。

關於這個“煩”字,古時候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流傳下來:

古時候,人們信奉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個人若想改換門庭,出人頭地,光耀祖宗,必須寒窗十年,熟讀四書五經,以期考秀才、中舉人,然後進京趕考,說不定就金榜題名,金袍加身,腰纏玉帶,一家人都跟著昇天了。

話說江南一秀才,歷經千辛萬苦,風餐露宿,來到京城趕考。到了開考的日子,便隨著眾考生進了考場。那時的考場是設在一個大大的院子裡,用蘆蓆搭成一間間一排排的棚子。考生們一人一間,自備乾糧和其它物品,吃喝拉撒全在裡面,不能隨意走動,自然也少不了士兵的把守。這秀才坐在屬於自己的窩棚,將文房四寶擺放妥當,席地而坐,靜候考官開題。

整個考場鴉雀無聲,只聽一聲高吼,“今科的考題是《試論國運昌盛與國運娼盛之區別》”。這小子一聽傻了,在家老師押的題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不教,父之過》、《萬事孝為先》之類的,這算什麼東東,腦袋頓時大了。一天快過去了,大字沒寫一個,眼看著就有人交卷離場了。天漸漸黑下來,等天一亮,再不交卷,就玩完了,到了那步田地,還有何臉面見家鄉父老呀。急忙點起小油燈,細細的端詳這題目。突然眼前一亮,鋪開冊頁,提筆沾墨,“唰唰唰”一揮而就。

那字寫的,賽過顏真卿,氣死柳宗元,只見上面寫的是:無甚區別,不過多一女子也。只在這一刻,鑼也響了,急忙起身,伸個懶腰準備交卷。誰知這一伸不打緊,就把那油燈碰翻了,火捻子正好掉在卷子上,宣紙易燃,一瞬間就燒去了大半,那秀才頓時癱在了考棚裡,結果可想而知。

這正是“火燒冊頁紙,懊惱一輩子”,由此便生出一個字來,就是這個“煩”字。



代祖言濤


有三對字我認為不合理,一,重和出。重應該是出的解析,重由千里二字組成應該表示出門。出應該是重的解釋,出由二座山構成應該表示重量。二,射和短。射是身和寸組成,身高一寸應該表示短。短由矢和豆組成,矢表示快疾,短就是把豆快速扔出象梁山好漢沒羽箭張清一樣,所以短應該表示射。還有一對字忘了有哪位條友知道可補充。


玉米窩頭特別香


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提問人對漢字的發展以及釋義還是有興趣的。

但是我覺得你走錯了地方,問錯了人。大致的看了一下回答,大部分都是以批評你為主,某些試圖做出解釋的也是狗屁不通,比如獲點贊量最多的那個蠢貨簡直就是誤人子弟:她說海是哪兒哪兒都是水、煩是哪一頁都是火、造是知道的連讀。我把她好有一比啊,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離題萬里。

漢字發展至今,在字形和釋義上有很多字都脫離了最初的造字本意。因此,如果想要知道一個漢字是如何演變到今天的字形和讀音,就不得不提到《說文解字》這本書。許慎的這本書,對於後世研究文字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引導啟發作用。

在這部著述中,許慎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六書。“六書”學說,指的是造字法上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說文解字》的體例是先列出字的小篆寫法,如果跟古字(秦代以前)不同,再在後面列出。我們知道,小篆是秦代“書同文、車同軌”的結果,因此《說文解字》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漢字研究中的比較法的使用意義深遠。從商代甲骨文到商周金文,再到戰國時期的古文,然後到秦朝的小篆,一個字的字形漸變問題就很系統的被《說文解字》解決了。



因此強烈建議提問人研究一下《說文解字》,如果還是不能解惑,那麼接下來還有一部《康熙字典》有待你去研究。



最後,如果這兩部書都研究透了還是不能解決你的煩惱,那麼恭喜你,你可以開始你的訓詁學之旅了。


天意如刀


海,由氵與每組成。每,甲骨文為女子頭上三束髮的樣子。古時女子三束髮表示已婚,婚為繁衍,乃人間美事,故讀美聲。婚後將為人母,故小篆變女為母。而頭上三束髮變成撇橫,此為人之變體。意思是每個女人,都將為人母。海納百川,為水之母,詮釋了海的含義。造,辵與告組成。辵,走路也,寓人的行動,行為。告,上為牛省形,下為口。意思是告訴人們,訓牛為耕,可造福於人。造的甲骨文還有宀的義符,代表房子,更強調了創造的含義。楷化後,去掉了宀。煩,由火與頁組成。頁為人頭,腦殼上火,豈能不煩?古人造字體現了大智慧,豈曰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