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一、簡介

趙鐵山(1877~1945),名昌燮,以字行,亦署惕山、錯鐵、舊鐵、漢痴、絅齋、孑然、柴翁、心隱庵主人等,山西太谷人,是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早在20年代,趙鐵山就享有"南吳北趙"。"大江以北無出其右"的美譽,被書法界譽為"華北第一支名筆"。他在書法藝術上獨特的創新成就以及他的人品和作品達到的比較完美的統一境界,在當年以及多少年之後都是有口皆碑的。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二、生平經歷

1、少時勤勉,名聲漸外

趙家祖籍是交城人,明朝遷居太谷,其父趙維舟棄官從商,以其出色的才能經營棉布、絲綢、茶葉而使家道日隆,在商賈林立的晉中地區也頗有點名氣。

趙鐵山從小受業於私塾,在經史書畫,古辭文學方面得名師梁一齋,史卓如傳授,又受兩位舉人出身的兄長桂山、雲山的教勉,在金石書畫方面自幼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加之鐵山先生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苦練不綴,他的書法在青年時代就嶄露頭角,中年後更是名聲大震。

2、淡泊功名,隱士生涯

趙鐵山先生一生痴迷於書法藝術,他目睹清政府的腐敗,看淡了功名仕途。1908年,趙鐵山赴考,榜列一等第一名,因不屑給主考大人呈上拜師之厚禮,殿試降為一等第二名,做了一個吏部文選司和農工商部庶主事。任期不到一年,恰逢兄長桂山患病,鐵山藉故請假回鄉探親,放棄了令他屈才抑志的六品京官,迴歸故里。從此,他深居簡出,終日博覽群書,潛心金石書畫,度過大半生的隱士生涯。

3、棄官歸家,兩方閒章

棄官歸家後,趙鐵山刻了兩方閒章。

一方是"官與板橋差一品;名與板橋同一字"。板橋即鄭板橋,乾隆進士,曾任官灘縣知縣,後亦退隱故里,傾心於書畫,是當時名震遐爾的揚州八怪之一。板橋是七品,鐵山是六品,正好"差一品"。鄭板橋名鄭燮,鐵山名昌燮,正好又是"同一字"。

一方是"半生白日此中頹"。"此中"指他的書齋"心隱庵"表明了他將自己的後半生傾心書畫的決心。

4、書香世家,傳世之作

趙鐵山先生一生以書法著稱於世,致力於碑學和帖學的研究。由唐上溯到漢魏六朝,凡名家碑帖無不勤勉臨池。他的書路很寬,篆隸真行,四體皆精,留下大量的書畫作品。

當時山西盛行墓誌銘石碑文,著名的碑文大多由鐵山先生書寫。其中有名的墓誌銘有《山西雁門道道尹海瀾許公墓誌銘》、《江蘇試用道次廉曹君墓誌銘》、《成都夏勉吾墓誌銘》、《張君子寬墓誌銘》、《曹母常恭人墓誌銘》。

著名的傳世牌匾有臨汾古樓的"聲寄河汾"、太谷大觀樓的"浮雲齊"隸書匾額、"山西省銀行"魏楷門楣石刻以及太谷鳳山龍泉寺水鏡臺南額"贏洲風範"等。

石印刊行的作品有《心隱庵四體書》、《錯鐵雙勾楷書》、《說文建首敘》、《炯齋書急就章》、《續千字文》、《太谷縣志輯略》等。

5、愛國文人,民族氣節

趙鐵山先生一生最值得稱道的是他不屈的民族氣節。

鐵山先生生前就非常仰慕傅山先生的人品和氣節,他在與友人遊屈潿山訪青主先生遺蹟後所寫《傅青主遺墨跋》中,熱情洋溢地讚許傅山先生的氣節,可與蘇東坡相輝映。九一八事變後,國破家亡,百姓遭殃。此時,憂國憂民的鐵山先生在他的日記裡用四言詩的形式抒發了內心的吶喊:"中國今日,唯你與我,今日中國,亦為你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以我保你,以你保我。你我不分,中國一人。中國有人,中國共存。"

鐵山先生把包括自己在內的民眾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呼籲中國人民只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才能抵禦侵略者。

鐵山先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中國文人,也是一個有國格血性的中國文人,也正是這種愛國主義的思想基礎,成就了他一生的高風亮節。

6、憤然而拒,詐死避擾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寇向我華北地區大舉進攻,同年11月,太谷即將淪陷。天上日本人的飛機狂轟亂炸,地上逃難的百姓四處逃散,店鋪關門,兵荒馬亂,一場災難降臨了。這時,太谷商會的戴全斌(後為偽維持會長)找到了鐵山先生,說:"日本人佔領太谷,大勢已去,勸先生還是跟商會的同仁一起迎接日本人吧。"鐵山先生聽了嚴辭拒絕。待戴全斌走後,當即將全家人疏散四方,他自己也與友人武堯卿一道避難於太谷城外15裡的東山底村。不久轉避候成村武仁甫家暫居。

太谷陷落後,日本人組織維持會,欲請德高望重的趙鐵山先生出任維持會長,企圖利用先生的聲望,強化統治,被趙鐵山嚴詞拒絕:"我老邁贏弱,又恨不能投筆從戎、抗擊日寇,告訴你,鐵山誓不與侵略者共戴天日"。

不久,趙家在太谷東城的棉布莊"靜豐得"被日軍炮彈擊中,牆倒屋塌,鋪面前院毀於一場大火,財物被洗劫一空,並傳出鐵山先生在炮火中炸死的消息。為了避免日本人的糾纏,鐵山先生將錯就錯,以訛傳訛,指使身邊的人對外聲言鐵山先生已在大火中殉難,加之在侯城密避,市人和多數家人都不知實情,對鐵山的死訊皆信以為真。

趙鐵山先生殉難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西安,社會各界為了喚起民眾抗日救亡,組織了"趙鐵山、張鶴峰、陳芷莊三先生殉國紀念會",蔣介石、馮玉祥都送了花圈致哀。追悼會還出了會刊"趙鐵山先生小傳"。

爾後,又被轉載於抗日進步刊物《革命人物》第七集上。這篇小傳系劉永德先生所寫,文章慷慨陳詞,讚揚了鐵山先生精湛的書法和崇高的氣節。

西安開追悼會的消息又傳回了太谷,鐵山笑著對家人說:"昔明帝以為洪承濤殉國,曾隆重致祭,不料洪投降了清朝。今**之活祭,要比洪承濤強多了,我沒投降日本人嘛!"

7、重回舊地,隱居終老

鐵山先生在侯城避難,安然無恙,待情況稍見安穩,於一個傍晚微服改裝,悄悄遷回"靜豐得"後院隱居。"靜豐得"前院的東街鋪面,在炮火中倒塌,殘門斷窗用磚頭堵死,在外人看來已經是一堆無人居住的殘垣廢墟。"靜豐德"後院有一個小門與后街暗巷相通,可以出入,就連當地人也不知道這個出口,日本人就更不易發覺了。

鐵山先生化裝回城後就住在"靜豐德"後院裡,他於居室門上自擬一副對聯,"不死且消閒歲月,藏峰猶避舊名聲",過起了與日寇不共戴天的隱士生涯,整整八年一直隱姓埋名,誓死不見日本人。

他每日洗硯磨墨,筆耕不輟,執著地在書法藝術的大海里遨遊,追求著新的突破,攀登著新的高峰,其書法漸入完美的境界。可惜趙鐵山先生最終沒能看到抗日戰爭的勝利,由於不勝國破家亡之痛,積憤成疾,罹患食道癌,於黎明前的黑暗中(1945年五月二十九日)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

三、為孫中山先生撰寫輓聯

1925年,孫中山先生因病於北京辭世。山西太谷銘賢中學名譽校長孔祥熙請同邑趙鐵山以銘賢中學之名義撰寫了一幅輓聯。鐵山先生用隸書寫正文,用魏楷落款,整篇長聯寫的工整沉穩,雄渾有力,成為一件非常精湛的書法藝術作品。當這幅長達124字的輓聯在孫中山先生公祭大會懸出之後,震動了京都書壇。著名書法家康有為觀看後讚道:"大江以北,無出其右。"1926年,趙鐵山先生的書法作品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書法展覽會上被評為華北第一名。在當時曾有"南吳北趙"之說,南吳指書畫大師吳昌碩,北趙指的就是三晉書法名家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四、趙鐵山書法藝術的三個階段

趙鐵山是崇碑的書家。他的書法發展軌跡,從十歲開始跟隨梁一齋練習楷書開始到去世共經歷了六十餘年的時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十歲到三十歲:在這期間,趙鐵山的書法由接受啟蒙而逐步漸臻成熟,楷書根基已十分牢固,尤其精於小楷。此時,他開始廣泛涉獵歷代名家碑版,如《皇甫誕碑》、《華山廟碑》、《夏承碑》、《曹全碑》、《鄭文公碑》等諸多歷史名碑版。

第二階段:1907年到1926年,即趙鐵山三十一歲到五十歲。在這一時期內,趙鐵山的魏楷、漢隸、小篆都在古人的基礎上煥發出了新意。書法作品尤其以歐體、魏碑兩種書全較多。隸書已由漢隸諸多名碑中凝鍊出自己的面目,結體精美,筆力沉穩,隨心所書作品,都有很高的意境。趙鐵山在書法方面的名氣也更加為時人所熟知。

第三階段:1927年到1945年,即五十一歲到六十九歲。

冶百家於一爐,四體皆精,心手雙暢。在這一時期,由於生活原因,趙鐵山從五十一歲開始自擬《賣字定價》,形式分為匾額、楹聯、橫披、中幅、冊頁、手卷、碑額、墓誌等,書體有繆篆、古籀、秦篆、隸書、楷書、行書等。六十歲以前,書寫墓誌、碑額較多,日常應酬作品也很多,時常是踵足盈門。六十歲以後,趙鐵山題跋居多,如跋王覺斯畫、跋傅青主遺墨、跋宋岳珂書米海嶽硯史墨跡、跋金農畫梅等,大都是書文雙壁的珍品。

趙鐵山以碑化帖,筆法以端正、方整之中別生韻致,凝練之中更見神采。以他高深的學識修養,寬博的書路,獨特的風格,進入人書俱老的化境。這三個階段是趙鐵山攀登書法藝術高峰的三個階段。"天縱"加上他自己後天的努力,也印證了塾師梁一齋老夫子的慧眼。

五、趙鐵山的書法成就

1、融匯百家,自成風格的隸變秦代

趙鐵山的隸書承襲了清代的風尚,先從《禮器碑》入手,並且他自己所臨習的版本都裝訂成冊,標明臨習的遍數,最後還要總結自己的心得體會。趙鐵山深得《禮器碑》逆勒瘦挺、圓勁疏秀的要旨,並且廣泛臨習漢隸諸多有代表性的名碑刻,如《曹全碑》、《史晨碑》、《張遷碑》、《史晨碑》、《乙瑛碑》、《嘉平石經碑》、《石門頌碑》等,集各家之所長於一身。在字的造型、體勢、氣韻、布白各方面都突出了自己的個性。出入變化,純熟於心而自然發於筆端。既能純守一家,又能汲取諸家所長,變化極多而又處於自然。

趙鐵山隸書的變化不下十種,每一種變化都有足夠的份量。這充分使我們認識到,多彩多姿的漢隸是我國書法史上一座絢麗的藝術寶庫。趙鐵山書寫隸書,能夠做到隨心所欲的變化,足可以看到他對漢隸書法藝術的積累之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2、美如碧玉的小楷

趙鐵山的楷書,從歐陽詢《醴泉銘》、《皇甫誕碑》入手,心追手摩,深得歐陽詢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力險勁,結構獨異的真髓。代表作有《太谷縣舊志輯略》、《曹君子言墓誌銘》、《舊鐵書續幹文》、《元配溫宜人權厝志》、《成都夏君勉吾墓誌銘》等。

《元配溫宜人權厝志》是趙鐵山擬何紹基筆意的作品,作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作品無論從點畫、結體、用筆等諸多方面分析,都可以看出趙鐵山對何紹基筆法的用功領悟之深,可謂入木三分。

趙鐵山從十九歲時開始學習魏碑,用功最勤的有《鄭文公碑》、《崔敬邕墓誌》、《張黑女墓誌》等。他致力於北碑書法藝術的研究,深受清道光以後碑學之風興起的影響,上溯漢魏。他臨池之功的用意也頗深,對阮元、包世臣、康有為、楊守敬等人的碑學論述都仔細研讀,將他們的論述求證於自己的筆底,並進一步生髮出自己的見解,取名家之所長而揉為一體,呈現別具一格的魏碑風骨。字形端莊大方,筆力剛健穩重,結構嚴謹樸實,形成了三晉地區繼傅青主、張石舟、楊秋湄之後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面貌。代表性的作品有《綱齋小楷急就章》、《武育堂墓誌銘》、《冀川王君墓誌銘》、《孫母王氏墓誌碑銘》、《錯鐵雙鉤楷書》等。

由此可以看到,趙鐵山的小楷有歐陽詢、魏碑、何紹基三種面貌。但是,表現於筆端時又各有不同。書法的成功,不是簡單的擬古的神似,而是一個人個性的昇華。也正如趙鐵山所說 "學古之意,意貴有形,我書之意,意貴無形。有形之意,為陳法,少變化,必造到無形之意,大而化之,當為真意。"他前期筆下的唐楷,可以認作是"學古之意",後來凝整的魏碑楷書,可謂是"我書之意,是把歐陽詢、魏碑"大而化之"的成果。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3、獨樹一幟的小篆與繆篆

趙鐵山的篆書,從金文入手,而後又精心研究小篆,繼而變法繆篆,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趙鐵山經常撫臨《散氏盤》、《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用功非常勤奮,心追手摩,深得金文精髓、奧妙所在。

由大篆到小篆,趙鐵山沒有走封山刻石的秦篆路子。他直接取法於清代楊沂孫、吳大徵並且加以鄧石如、吳讓之的特點,形成自己修長大方、起收嚴謹、圓潤豐腴、秀麗挺勁、布白俊美的小篆風格。

趙鐵山在篆書方面最高的成就是繆篆。在他所寫的繆篆中堂中說:"畫能如金刀之割淨白始如玉尺之量齊,精美出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體度之變化,由此而分矣",這段話概括出了繆篆的特點。趙鐵山書繆篆,用筆金石韻昧濃烈,每個字筆畫多少都不相同,上下聯更不相同,但是作品上下兩聯齊平,疏密有致,布白俊美,結體方正平穩,恰到好處。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4、氣勢磅礴的榜書和行書

趙鐵山的行草書流傳墨跡較少,大概是因為他在楷書、隸書、篆書方面的精妙緣故,所做行書不多,偶爾有一些作品,也大都是行書。

趙鐵山的行書和草書,深得李邕的筆意,秀麗飄逸,清新自然。流傳墨跡很少,沒有專意而為的作品,大都散見於題跋、信札。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趙鐵山隨其兄長趙雲山臨習李邕《雲麾碑》,精心研究李邕筆法。到宣統三年(1911年)臨習《懷仁集聖教序》時趙鐵山已經三十多歲,臨習《蘭亭序時》時,是趙鐵山五十一歲以後的事。其兄趙雲山的書法走的是帖學的路子,並且他一直建議趙鐵山探索帖學。趙鐵山開始持不同的態度,兄弟、之間認識不統一,時常辯論、爭執。直到晚年,趙鐵山在認識上面才有所轉變,開始致力於帖學,走上碑、帖結合的道路。所以他的行書用筆深受魏碑的影響,又不失"二王"的傳統法度,沒有隨意放任之筆。

趙鐵山喜愛榜書,匾額大字的應酬也比較多。書寫榜書和書寫一般的行書條幅不一樣,要求鋪毫用澀,臂肘掄圓,只用腕力是不行的,並且字的結體要緊密,點畫渾厚,碑的意味要濃。當時,太谷縣城中商家的匾額由趙鐵山書寫的很多,在太原、交城、孝義、臨汾、祁縣等地也有很多,現在大都已經沒有了。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之15——趙鐵山(南有吳昌碩,北有趙鐵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