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楊棟樑:鄉親們不脫貧我心不甘

張家口新聞網記者 張進寶通 訊 員 孫恆旭 程紅路 周衛國

楊棟樑:鄉親們不脫貧我心不甘

“俊臣,你今兒個跟孫大爺收玉米,曉亮,你幫助老郝修房子,我開收割機幫助老崔家收莜麥。 ”9月23日一大早, 市國稅局駐崇禮區白旗鄉西林村精準脫貧工作組組長楊棟樑, 起床後洗了一把臉,給兩位工作組的隊員佈置當天的工作後,他和村民一起到地裡收割莜麥去了。

楊棟樑,今年51歲,市國稅局駐崇禮區白旗鄉西林村精準脫貧工作組組長。

2月23日,對於楊棟樑和他的工作組隊員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妻子幫他收拾行裝,他踏上了精準脫貧的征程。

車出大境門,沿著張沽線一路向東。 汽車大約行駛了一個小時後,在半山腰上,一個大雪覆蓋中的小山村時隱時現。

這就是市國稅局駐崇禮區扶貧點西林村。

西林村是個自然村, 住著68戶人家, 由於人們在半坡上住著,十年九旱,靠天吃飯,人們只能靠種山藥、莜麥、谷黍等大田作物解決溫飽。

楊棟樑先從解決扶貧項目入手,幫助村民找到一條致富路。

“我經過多方調查,發現了本地有野生樹莓,說明這裡的自然條件適合樹莓生長。 ”楊棟樑查閱了大量資料,與中國樹莓產業發展聯盟取得聯繫,邀請有關專家到西林村進行考察並對部分村民進行種植技術培訓。

在鄉黨委、 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籌集資金9萬元,用於購買樹莓苗3萬棵。

如今, 在西林村的南山坡上,30畝年初栽下的樹莓長勢喜人。

楊棟樑說, 樹莓苗服役期達30年,種植當年每畝可產300來斤,第二年畝產能上千斤,第三年起達到豐產, 每畝可產2000多斤,中國樹莓產業發展聯盟回收樹莓冷凍果,種植戶可有不錯的收入,能夠很好地解決幫扶村的脫貧問題,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水是農業的命根子。為了給村裡打井,楊棟樑多次跑崇禮區水務局,但區水務局資料顯示,西林村沒有地下水,不能打井,但他不放棄,多方面聯繫,找到了山東一個探水專家,最終找到了地下水源。7月份,打出了200多米深井,可澆灌100多畝耕地,解決了西林村不能灌溉的問題, 可發展蔬菜大棚,增加收入。 目前,村委會和駐村工作組向鄉政府申請發展50多個蔬菜大棚,並已立項。

“小楊可是個好後生,一點架子也沒有,來到村裡後,走家串戶,幫助想辦法,讓大家儘快過上好日子,早一天脫貧。 ”當天,在村民崔紅展的莜麥地裡,楊棟樑開著收割機,幫助他們收割莜麥, 崔紅展和妻子郝春蘭打捆,一上午的工夫,5畝莜麥收割完了。 中午時分,楊棟樑和崔紅展兩口子坐在一起吃乾糧,兩口子邊吃邊誇起楊棟樑來。

在村民孫萬珍的山藥地裡,今年80歲的老人孫萬珍正在和老伴張鳳枝起山藥,孫萬珍放下手中的鐵鍬說:“小楊可好了,雖說是城裡的人,跟咱農村人一樣,一身水一身泥,春天幫我種山藥,夏天幫我鋤山藥,秋天幫我起山藥,扶貧工作組幫了咱們家大忙了。”今年70歲的老伴張鳳枝插話說:“我們倆上了歲數了, 幹不動地裡的活了,全憑小楊和工作組的孩子們幫忙呢,要不是孩子們幫忙,這兩畝山藥得我們倆起好幾天。 ”

今年83歲的村民孫計美,是一位空巢老人, 兒女都在外地打工,自己住著一間危房,今年上級進行危房改造,準備在他家院中給他蓋一間新房, 目前地基已經打好,馬上動工。中午時分,老人正一個人吃著山藥熬瓜蘸莜麵,他放下碗和筷子說:“小楊他們來咱這兒扶貧,扶到點子上了,給咱打井,有了水澆地,明年開春就能種上大棚蔬菜,咱村還種上了樹莓,明年就能掛果賣錢了,小楊還打算讓我們種枸杞,還要發展院落經濟,發展林下種植和養殖經濟,這回脫貧不愁了,山溝溝裡看到希望了。”在孫計美的小院中, 種了一片樹莓,長勢喜人, 今年還掛了少量的果,老人望著樹莓, 看著即將動工的新房,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高興。

薛玉忠老人今年74歲, 平時高血壓、心臟病纏身,最近肺氣腫又嚴重了,在炕上躺著,由於村中沒有他需要的藥,楊棟樑到市裡或區裡開會辦事兒時,總忘不了給薛玉忠和鄉親們捎些藥回來,薛玉忠老人每次提起這件事來,總是誇楊棟樑有副熱心腸,是個總願意幫助別人的年輕人。

今年秋天, 楊棟樑家裡裝修,他沒請一天假,把所有的活兒都扔給了妻子, 為了幫助大夥秋收,半個月沒有回家。妻子起初對丈夫有些不理解, 一次她開車來到西林村,走到半路上,看到楊棟樑正和鄉親們一起在場上脫莜麥,一臉莜麥毛, 一身莜麥秸,險些沒認出丈夫來。 到了工作組住的宿舍,看到他們簡單的飯菜,妻子心中的怨氣一下子煙消雲散了。

■ 入選理由

楊棟樑,我市精準扶貧工作組隊員中的普通一員,他卻在普通中彰顯了不普通。 他把自己看成了村裡的人,看成了老百姓信賴的親人。 他從貧困村的實際出發,為百姓脫貧致富把準脈,開對方,抓好藥,在他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著貧困戶脫貧出列計劃表,他跑項目、打井、修路,每一件事都實實在在辦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 記者感言

短短一年的時間,楊棟樑和這裡的鄉親們已經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已經把這份感情融入到了鄉親們中間, 化成為駐村幫助老百姓辦實事的動力。他是一個有心人,他對每位村民家庭的情況瞭如指掌。他不忘初心,一門心思撲在扶貧工作上。 他說:“鄉親們不脫貧我心不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