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今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悄悄在網上搞了個大動作,一下子開通了兩個官方微博賬號,分別是 @中國火箭軍 和 @東風快遞 。

微信公眾號也寫著“東風快遞,使命必達”。被網友評價為“最霸氣的快遞”“正義的力量”。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小帖士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是中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火箭軍”,“東風”這些名詞背後到底代表了什麼?今天,讓我們從60多年前說起!

茫茫戈壁“東風”起


1958年初春,一支從朝鮮戰場歸來的工程部隊征塵未洗,就又秘密開拔,向著祖國西北部的茫茫戈壁開進。這個神秘的任務在當時是最高機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此時已經下定決心,儘快研製出後來被稱為“兩彈”的導彈和原子彈。

工程部隊和科研人員乘坐各種交通工具抵達內蒙古西北部的額濟納旗,他們要以最快的速度在這片茫茫戈壁上修建“兩彈”研製基地和靶場。這就是日後聞名世界的第三大衛星與載人航天發射場——“酒泉航天發射中心”,中國航天事業的起飛之地。

與此同時,專門負責研製導彈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和院長錢學森,也正在進行一項特殊而重要的任務,人才和知識。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於景元

原航天710研究所副所長

航天十二院錢學森顧問委員會委員

我那時候也就是20多歲小青年,當時什麼導彈,不懂,看都沒看到過。可以這樣說,當時真正知道導彈而且懂得導彈的,恐怕也就是錢學森。


錢學森率領的隊伍,絕大多數都是年輕科研人員,此時他們連一枚真正的導彈都沒有見過。於是從1956年10月開始,他開始給年輕人從頭上課。錢學森告訴人們,導彈與火箭是一個複雜而巨大的系統工程,絕不是靠一兩個科學家可以完成的。為此,國防部五院率先成立了“導彈總設計師室”,也就是錢學森後來始終強調極端重要的“總體設計部”。

為充實科研力量,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也要求哈軍工、中科院、教育部、清華大學等33個部門向國防部五院輸送專家和人才。任新民、莊逢甘、屠守鍔、梁守槃、梁思禮等,一批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為了新中國的導彈事業,也聚集到了一起。

蘇聯送來真傢伙 錢學森下令“拆”


中國從零起步的導彈研製,很快有了一個好消息。1956年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因國際形勢的變化,迫切需要中國的支持,特意在尖端技術援助領域開始有所鬆動。很快,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兩枚P-1(俄文,下同)近程導彈及13名技術專家。錢學森決定,把兩枚P-1導彈作為供拆解的教學彈,讓人們建立直觀認識,於是,一場奇特的“反設計”開始了。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孫家棟

時任國防部五院型號總體設計師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反設計”,就是假設沒有這個東西,我們要設計這樣一個產品的話,我們怎麼樣一步一步設計,就和它的東西來對照。


但對錢學森而言,這種導彈已大大落後,中國人的第一枚導彈必須具備更高起點。1957年9月,聶榮臻率團訪問蘇聯,錢學森隨團前往,此行目的只有一個,在國防尖端技術領域和蘇聯實現合作。作為當時唯一擁有導彈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支持,無疑將大大加快中國導彈研製的速度。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兩枚P-2導彈秘密運抵北京


經過長達35天的商談,蘇聯政府同意向中國提供幫助。10月15日,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著名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根據協定,兩枚P-2(俄文,下同)導彈秘密運抵北京,和P-1導彈相比,P-2導彈更長、更重,射程可達600公里,彈頭可安裝炸藥1.5噸。

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枚仿製導彈,便是以P-2為母版,為了保密需要,仿製型號定為“1059”。這一代碼的含義,便是要在195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十週年之際完成仿製工作。

幹導彈 幹高新技術 只能靠自己


正當“1059”導彈仿製進度按照預期推進之時,一個意外發生了。1960年7月,蘇聯政府突然宣佈撤走在華的1300多位技術專家,與導彈相關的所有合作也全部中止,導彈研製工作頓時陷入停滯。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戚發軔

原國防部五院總體部型號室副主任

神州載人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人怎麼辦,在我們腦子裡很明確,幹導彈、幹高新技術,那隻能靠自己。


聶榮臻特意把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梁守槃等國防部五院的專家請來,告訴他們,黨和國家相信我們自己的科學家,相信你們會成功。在最艱難的時刻, “自力更生”的信念成為錢學森等人繼續走下去的精神動力。

1960年秋天,“ 1059”仿製導彈總裝完成,11月5日上午9時2分28秒,“1059”導彈從酒泉發射場騰空而起,7分鐘後,彈頭精確命中了550公里外的目標。這枚“1059”仿製導彈,後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它所飛行的550公里軌跡,標誌著中國人從此邁入了火箭與導彈的時代。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但中國人的腳步不能僅僅停留在仿製階段。聶榮臻代表中央提出了新的任務,獨立研製設計,搞出射程更遠的導彈。“東風二號”隨即被擺上日程,它的設計方案是在“東風一號”基礎上,射程擴大一倍的中近程地對地導彈。

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錢學森,告訴導彈研製人員,仿製和自行設計是截然不同的。仿製時人家主要問題已經給你解決了,你就是按規矩辦事,自行設計就不同了,出現的問題多,每一個問題都需要自己來解決。

“一定要殺出一條血路”


為了達到“東風二號”的目標射程,科研人員把發動機和燃料箱加大,導彈彈體也相應變長,但在當時掌握的有限知識和仿製經驗上,一些難以察覺的技術隱患,也存在於最初的設計方案當中。1962年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開始首次試驗。21秒時尾段著火,25秒左右發動機停止工作,69秒後落地起火……“東風二號”首飛失敗,成為那一代中國兩彈研製人員刻骨銘心的痛。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1962年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首飛失敗。


“我們現在被困難重重包圍,一定要殺出一條血路。”這是錢學森對那一次失敗的真實心情。為了找到失敗原因,錢學森立刻趕往現場勘查,他告訴大家不要害怕失敗,總結經驗教訓,再重來。讓科研人員振作的同時,錢學森也把壓力扛在了自己肩上,他在乾燥、酷熱的戈壁灘上反覆考察,

經過兩個月的分析檢測,故障結論報告長達67頁,大大小小的原因來自方方面面。

在“東風二號”首飛失敗的經驗之上,錢學森進一步強化“總體設計部”在整個大系統中的作用。幾十萬個零部件,數十個子系統的配合,甚至各科研單位的協調、供應、協作都井然有序,由此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中國航天工業流程和組織框架。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錢學森

我們這個隊伍要非常嚴密地組織起來,有總設計師,然後還有分部門的設計師,還有一直到具體一個零件的,具體管這個事的工程師,責任非常之清楚。


一次失敗的發射,換來了一支更加成熟的科研隊伍。錢學森要求所有的疑點都在地面和實驗室裡解決,絕不帶著疑點上天。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成功發射,飛行一千多公里後,準確擊中目標,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導彈終告成功。

原子彈是“子彈” 導彈是“槍”


就在“東風二號”成功發射後,新疆羅布泊的一聲巨響,引發全世界震驚。一直偵察並試圖摧毀中國核武器研製的美國肯尼迪政府,將中國核試驗視為六十年代“最糟糕的事情”。為了弱化中國核爆炸的影響,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宣稱,中國在五年內不會有原子彈運載工具,因為沒有足夠射程的導彈。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戚發軔

原國防部五院總體部型號室副主任

神州載人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所以當年明確叫“兩彈為主,導彈第一”,就是抓緊搞導彈,要把原子彈裝在導彈上,原子彈是子彈 ,導彈是槍。


歷史把“兩彈結合”的重任再一次壓在了錢學森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肩上。“兩彈結合”是一項極為特殊的試驗,一旦偏離目標、中途墜毀、或者現場爆炸,相當於在自己頭上爆炸了一顆原子彈。

1966年6月,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回國之際,專門前往西北導彈基地視察。對於“兩彈結合”,周恩來明確提出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座右銘。

1966年9月,導彈和經過小型化改裝的核彈頭分別進入發射場,聶榮臻和錢學森也來到最危險的第一線。10月27日上午9時,帶著核彈頭的“東風二號”導彈劃破天際,9 分14秒後,核彈頭在894公里外的羅布泊上空爆炸。從此,中國的核導彈終於具備了威懾與實戰能力。

這一年中國的戰略導彈部隊正式組建。周恩來總理將這支部隊命名為“第二炮兵”。很多人並不知道,正是錢學森在1956年剛剛回國時,在給解放軍高級將領介紹導彈的時刻,在黑板上寫下了“火箭軍”三個字。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自信,要從60多年前說起

劉登銳

航天檔案館原館長

當時總參作戰部的一個參謀叫李旭閣,他就記著錢學森講這課,當時還是黑板,用粉筆寫字,他就在黑板上寫了個“火箭軍”。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今天,每當中國的火箭騰空而起的那一瞬間,耀眼光芒的源頭正是錢學森在一片空白中,引領中國導彈和火箭事業走過了最初的十年。

敬請收看今晚(4月17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之

《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東風問天》

文字:鍾寶華

主編:姜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