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賢臣得遇明主”的佳話,姜太公與周文王,管仲與齊桓公,商鞅與秦孝公,樂毅與燕昭王,諸葛亮與劉皇叔,魏徵與唐太宗······一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臣;一邊是禮賢下士、唯才是舉的君王,他們相互扶持,和衷共濟,書寫出無數輝煌的篇章。

然而,在這些華麗的背後,還有許多“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傷和失望。有些人空有才華,受盡冷落,屢遭貶謫,困頓一生。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曾經為他詠歎如下詩歌: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1.王佐之才,年少成名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曠世奇才賈誼誕生於河南洛陽。他從小就博聞強識,能詩能文,出口成章,在當地小有名氣,是名副其實的天才少年。河南郡的行政長官吳郡守對賈誼非標器重,面對這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吳郡守沒有絲毫輕視,反而盛情邀請他參與郡縣內的政務。賈誼也投桃報李,悉心輔佐吳郡守,提出不少治國良策。

不多久,河南郡呈現出興興向榮的趨勢,百姓安居樂業,民風淳樸,街市和鄉野都井然有序。在當年全國的政務考評中,河南郡綜合排名第一,吳郡守受到漢文帝的讚賞,擬提拔到中央擔任廷尉。吳郡守赴任前,不忘向漢文帝推薦自己的得力助手賈誼。

漢文帝是位賢明的君主,他聽到舉薦,立即徵召賈誼入朝,擔任博士(博學之士,相當於政府的高級顧問,有時候兼任國家最高學府的教師)。賈誼時年二十一歲,是最年輕的博士。賈博士初出茅廬,對朝政非常熱心,積極獻言進策,每當漢文帝提出複雜的問題,而其他博士答不上來的時候,賈誼總能侃侃而談,做精闢的分析。漢文帝更加欣賞他,

一年後就破格提拔他擔任太中大夫(即諫議大夫,重要的言官,掌管朝政議論)。

這時候的賈誼,稱得上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彷彿真能“一日看盡長安花”。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2.上書言事,揮斥方遒

受到聖恩眷顧,賈誼下定決心,他要竭盡全力輔佐君王,不顧任何困難險阻,創造太平盛世,肝腦塗地以報答漢文帝的知遇之恩。他的腦海裡,宏偉藍圖已經構成。

其一,他認為大漢建國已經二十多年,現在國泰民安,應該研究上層建築,而其中的首要問題就是禮儀制度。於是他上疏建議改革,改革的核心主張是“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建立起大漢王朝特色的文化體系和制度。漢文帝剛剛登基,根基不穩,步子不敢跨得太大,就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其二,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產量不足,自然災害頻發,時常爆發嚴重的饑荒,以致出現“餓殍遍野,人相食”的慘狀,因此解決溫飽問題是核心政務之一,“勸農課桑”往往是重要的國策。當時的上流社會日漸奢靡,民間又有好逸惡勞、棄農經商的趨勢。賈誼對此憂心忡忡,他向漢文帝上《論積貯疏》,從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角度,提出“重農抑商”

,建議發展糧食生產,加強糧食儲備,避免饑荒問題,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些建議受到漢文帝的嘉許,得以實施,並且效果顯著。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論積貯疏》節選: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後來頒佈的許多政令,漢文帝都是聽從了賈誼的建議。漢文帝覺得賈誼是曠世奇才,必能安定天下,所以他準備繼續破格提拔賈誼,將他升到“三公九卿”這樣的高級職位,步入帝國的核心管理層。

3. 觸怒權貴,貶謫長沙

王勃《滕王閣序》: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年輕的賈誼懂得政事,卻不懂政治,他完全沒有料到,由於太過出色,他會遭到當權派的嫉恨。當權派的代表人物:周勃、灌嬰。

周勃,灌嬰,他們都是西漢的開國功臣,曾經跟隨漢高祖劉邦,立下汗馬功勞。漢高祖去世以後,呂后專權,諸呂(呂后的一幫孃家人,被封為王)禍亂朝政。在呂后去世、諸呂蠢蠢欲動的關鍵時候,太尉周勃、陳平、灌嬰等人聯合謀劃,誅殺諸呂,擁立劉氏後裔、代王劉恆繼位,劉恆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前朝老臣,擁立大功!可見他們的分量有多重。

周勃,灌嬰等人也算得上是忠厚長者,為人也還正直,也許是出於嫉恨,也許是出於政見不合,也許是因為倚老賣老,或者兼有之,他們竟屢屢在漢文帝面前汙衊賈誼:“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此言一出,更有許多朝臣出面附和。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無可奈何,儘管他信任賈誼,但現階段他無法與這些老臣抗衡,更不能拂了他們的面子。那麼,賈誼就不能繼續重用了。賈誼的命運就這樣被改寫。

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賈誼被任命為長沙王太傅,也就是擔任諸侯王的輔臣,由京城而外放偏遠的南方,有明顯被疏遠的意味。沿途之中,賈誼悶悶不樂,甚至擔心自己將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裡早早死去。

賈誼途經湘江,想起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蹟,又嘆息自己的遭遇,就寫下《吊屈原賦》來感懷:

《吊屈原賦》節選

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4.不問蒼生問鬼神

在長沙,賈誼熬過三年的時光,終於再次得到漢文帝的徵召。

這時候朝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文帝已經鞏固自己的皇權,而老一輩的大臣漸漸凋零,其中灌嬰病逝,周勃被漢文帝解職下獄後再釋放,遠離朝堂。賈誼迎來新的機會

賈誼滿懷憧憬地去見漢文帝,希望再度受到重用。漢文帝對他很熱情,兩人相談甚歡。在這個過程中,漢文帝向賈誼詢問鬼神之事,賈誼就認真地給他講解。漢文帝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移動席子,向賈誼靠攏。賈誼堅信,漢文帝是他的伯樂,而他的理想即將實現

在那君臣二人促膝長談的夜裡,漢文帝或許不僅僅是問鬼神,更是詢問許多蒼生大計,甚至,他們有更長遠的計劃和期許。但是沒有人能證實。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可以證實的是,在漫長的等待以後,賈誼發現漢文帝只是讓他擔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劉揖,漢文帝的幼子,頗受寵愛,封地梁國,位於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雖然封地更靠近京城,漢文帝也表現出對他的重視,但這個職位與賈誼所期待的相去甚遠,他還是隻能仰望朝堂,而不是兼濟天下

賈誼《過秦論》節選: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5.何用哀傷付一生

賈誼擔任梁懷王太傅,雖然遠離朝堂,但他仍然關心國家大事,試圖一勞永逸的解決帝國的內憂和外患。賈誼傾盡才學,寫就《治安策》——這篇被毛主席盛讚為“西漢第一雄文”的政論,該文分析匈奴擾亂邊境、諸侯王割據坐大、國家制度疏漏等重大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特別是諸侯王的問題,賈誼措辭嚴厲,屢次勸諫漢文帝削藩,並且防患於未然(後來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證實了賈誼的先見之明)。

漢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 年),這是賈誼人生中最不幸的一年。這一年,梁懷王劉揖在騎馬的過程中發生意外,不小心墜馬而死。其實這件事與賈誼並沒有直接關係,無須擔責。但是賈誼覺得自己是梁懷王太傅,沒有盡到責任保護好他,心裡感到深深的愧疚,又覺得自己有罪而漢文帝並沒有懲罰他,就更加自責,終日心情抑鬱,以淚洗面

。這種情緒嚴重影響了他的身體,他日漸消瘦,疾病纏身。

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曠世奇才賈誼在悲傷之中離世,享年三十三歲。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以這首《七絕·賈誼》來感嘆這位英年早逝的奇才:

《七絕·賈誼》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後世評價賈誼,對他的治國才華和愛國情懷都讚賞有佳,對他的英年早逝和人生際遇也充滿同情,但是對他的性格頗有微詞,比如毛主席評價他“何用哀傷付一生”。賈誼的性格,確實是缺少剛毅的一面,英雄氣概不足,不像個雷厲風行、鐵腕改革的政治家,更像個充滿浪漫主義和家國情懷的文人

宋朝大文豪蘇軾對賈誼的評價較為中肯:“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賈誼確實有些“生不逢時”,在他有生之年,受制於國力和內憂外患,他提出的許多政策無法施展。假如賈誼活得更久,熬到漢文帝后期,乃至漢景帝、漢武帝的時期,在那個鼎盛的時代,他必定有更大的作為。

惜乎,天不假年!

明君“雪藏”賢臣:面對曠世奇才,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