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立思辰:商譽減值餘波未平

本刊實習記者 薛宇/文

2019年前三季度,立思辰(300010.SZ)實現營業收入13.25億元,同比增長20.5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952萬元,同比大增687.09%;扣非淨利潤6095萬元,同比更是大增1125.79%。

然而,業績增長背後,立思辰的高額商譽仍存隱憂,有的收購標的2018年未完成業績承諾,2019年上半年利潤進一步大幅下降,收購標的商譽仍存減值風險。

2019年前三季度,立思辰的業績雖有較大提升,但主要來源於公司新收購標的業績的並表,以及經常虧損的安全業務的分拆,公司其他收購標的所帶來的業績增長較為有限。與此同時,公司還存在控股股東持續減持、募投項目目標不清晰等問題,值得投資者關注。

高額商譽懸頂

2019年上半年末,立思辰賬面商譽總共有29.19億元,佔總資產的40.13%,遠遠超過其他資產項科目,其中佔比最大的是北京康邦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康邦科技”),金額有13.27億元。

康邦科技是由上市公司2016年收購而來。2015年11月2日,公司發佈公告稱,擬向王邦文等7名自然人及康邦精華、康邦精英(下稱“交易對方”)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其合計持有的康邦科技100%股權,其中以現金方式支付康邦科技交易對價的24%,總計4.22億元;以發行股份方式支付康邦科技交易對價的76%,總計13.38億元。

收購公告顯示,2013年和2014年,康邦科技收入分別為3.39億元、4.4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525萬元、284萬元,扣除股份支付影響的淨利潤分別為2525萬元、4272萬元。交易對方承諾,康邦科技2015年度淨利潤不低於8000萬元,2015年度和2016年度淨利潤累積不低於1.84億元,2015-2017年度淨利潤累積不低於3.19億元;同時承諾,康邦科技 2018年度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1.76億元。

立思辰發佈的業績承諾完成情況公告顯示,康邦科技2015-2018年度經審計的扣除股份支付影響後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為8281萬元、1.43億元、1.26億元和1.70億元。康邦科技實現了2015-2017年度的業績承諾,未實現2018年度的業績承諾。

公司聲稱,2018年度業績承諾未實現的原因為:一方面受市場競爭激烈影響,康邦科技智慧教育項目毛利率降低;另一方面康邦科技主要業務來源為北京地區,教育信息化基本達成階段性建設任務,新增項目減少,同時外地區域拓展受客觀因素影響,收入增長緩慢,導致2018年康邦科技未實現業績承諾。

在2018年對康邦科技計提1.83億元的商譽減值損失之後,立思辰在2019年中報繼續披露了前者的經營狀況。

康邦科技2019年上半年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3.40億元和1051萬元,同比變動幅度分別為31.27%、-56.41%。

在2018年度未實現業績承諾之後,康邦科技2019年上半年的淨利潤同比下滑明顯,並出現了增收不增利。對於以上現象,立思辰在定期財報中並沒有給出解釋。

按照會計準則,在業績變臉的情況下,康邦科技如果沒有達到當初收購之時的業績預測,立思辰應該對這筆商譽計提減值準備,然而2019年中報對該標的沒有任何計提。

2018年,立思辰共計提了13.74億元資產減值準備,其中絕大部分為商譽減值準備計提,達10.77億元。

類似地,除康邦科技外,立思辰其他多個收購標的2018年也發生了商譽減值:北京匯金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江南信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叄陸零教育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留學360”)、北京敏特昭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昆明同方匯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合眾天恆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計提2.30億元、1.82億元、1.21億元、2.93億元、1927萬元、4922萬元的商譽減值準備。

目前,立思辰仍有多個收購標的處於業績承諾期。留學360的2016-2018年業績承諾均已完成;2019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705萬元,與2019年業績承諾值5360萬元存在一定差距。雖然2018年該標的已計提了1.21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但目前賬面上仍有2.02億元的商譽。

此外,收購標的百年英才和跨學網均已完成2016-2018年業績承諾,2019年上半年,百年英才實現淨利潤1512萬元,不足2019年承諾值3822萬元的一半,以上兩個標的是否能完成業績承諾尚待觀察。

事實上,在2018年度計提高額商譽減值準備之前,立思辰商譽最高金額達41.56億元。另外,2019年三季度末,公司商譽賬面餘額為28.84億元,較2019年上半年末29.19億元減少了3484萬元,即上市公司的商譽在近期也存在減值。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僅為2780萬元;然而,2019年中報所列示的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包括中文未來、留學360、百年英才、康邦科技合計淨利潤卻為8265萬元,超過了同期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這也就說明,立思辰的其他子公司(其中包括公司多個高溢價收購標的)實際上是虧損的。那麼,這些收購標的業績到底如何呢?對應商譽是否還會發生減值呢?在公司財報中難以找到相關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除主要控股參股公司以外,公司的經營並不樂觀。

控股股東頻繁減持

2014年起,立思辰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池燕明陸續減持公司股份,截至2019年11月29日其持股比例為15.26%。

2014年7月24日,立思辰發佈減持結果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池燕明分別於2014年7月22日與2014年7月23日減持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550萬股,累計減持公司股份數額佔公司總股本的2.09%。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來,公司控股股東減持股份愈加頻繁。2019年9月21日,公司發佈公告稱,自2019年3月22日起,池燕明累計減持公司股票1167萬股,減持比例為1.34%。

此後,2019年12月21日,立思辰再次發佈公告稱,繼上次減持後,公司控股股東池燕明再次減持公司股份401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46%;並在此之後發起了新的減持計劃:擬在公告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減持不超過260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若此次減持成功完成,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將降至12.26%。也就是說,2019年以來,公司控股股東已減持以及即將減持的股份比例合計達4.80%。

那麼,控股股東為何在2019年頻繁而密集地減持公司股份呢?

2018年,立思辰計提了大額資產減值準備,共計13.74億元,而公司2019年三季度末的商譽賬面餘額仍有28.84億元。結合收購標的業績來看,2019年上市公司依然存在一定的商譽減值風險。控股股東的減持是否為了避免可能由此導致股價大幅下跌而提前進行的操作呢?

除控股股東不斷減持外,立思辰的負債情況也令人擔憂。2019年三季報顯示,上市公司期末貨幣資金賬面餘額僅有1.81億元,而短期借款達6.2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也有2.40億元,貨幣資金連短期借款都不能覆蓋。

募投項目進展緩慢

2016年,立思辰非公開發行股票共募集資金17.96億元,除用於支付重組現金對價和重組相關費用之外,上市公司以8.5億元投資教育板塊相關的三個項目,包括互聯網教育雲平臺建設與運營項目、安慶K12在線教育整體解決方案建設運營項目、智能教育機器人研發中心項目,計劃投資額分別為5.50億元、2億元、1億元。

截至2018年年底,上市公司對智能教育機器人項目累計投入金額僅為800萬元,進展緩慢。公司解釋稱,智能教育機器人尚處於核心技術儲備和教育場景的選擇過程中,因此一直在進行市場調研及相關技術的積累,為避免技術研發風險,暫時將節奏放緩。

2019年中報顯示,互聯網教育雲平臺項目投資進度55.87%。立思辰給出的理由是,因組織結構的變化及團隊人員的調整,導致投資進度放緩,項目無法在計劃時間內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而對於安慶K12項目,2016年下半年公司剛為該項目募集2億元資金,2016年年報就宣佈將其終止。公司聲稱,各方一致認為目前進行戰略合作的時機尚未成熟。

截至目前,以上三項目募集資金的大部分並未實際投入。很明顯,公司一方面沒有相應技術儲備,另一方面對募投項目沒有進行深入考察以及合理預期。對於項目後續規劃,公司甚至沒有給出任何的說明。

對於文中疑問,《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已給立思辰發去了採訪函,不過截至發稿仍未收到上市公司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