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故宮博物院藏品—牙雕

牙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一門漢族民間工藝美術。牙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勘與寶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而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目前牙雕製作為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四個主要地區。象牙與一般的牙齒不同。其表面沒有琺琅質覆蓋。非常怕酸,強酸可以將它腐蝕,弱酸亦可使其軟化。如將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就可使之變軟,再用刀或其它工具,旋以雕刻加工,往往就事半功倍了。中國的象牙雕刻藝術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在北京黃土坡出土的戰國墓中發現過象牙梳子。

故宮博物院藏品—牙雕

牙雕魁星

高16.3釐米,底座直徑5釐米。

魁星似鬼魅,雙手握筆持墨,瞋目仰望上空。左足揚起作踢鬥狀,右足踏於鰲頭上,表達獨佔鰲頭之意。

民間一般將魁星刻成舉足踢鬥之狀,亦有雙手分執筆墨者,此件屬後者。此件牙雕雕刻刀法犀利深峻,紋飾精湛,意境新奇,魁星的動作、神態生動傳神,是明代後期圓雕中的精品。

1954年夏錫忠先生將此件牙雕魁星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藏品—牙雕

象牙刻山水筆筒

故宮博物院藏品—牙雕

象牙刻山水筆筒局部

明,高13.5釐米,筒徑10.6釐米。

筆筒圓體,口壁厚而足壁薄,後嵌底。器身表面陰刻山林溪岸景色,並填塗黑色。構圖完整,徐徐鋪展,人無面目,室無窗欞,似逸筆草草,卻深合畫理。刻線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現力,頗有枯筆皴擦的效果,風格雅潔脫俗,為同時期牙雕筆筒中不多見之佳作。上部陰刻行書題句:

山色巍峨丹碧鮮,結為寒氣融為泉。

生平遊跡遍吳楚,好山過眼心懸懸。

偶然筆寫氣象千,林木深深在眼前。

幽秀寄廬無人跡,看山終日如坐禪。

當門老松藏古拙,青溪白石皆雲填。

案頭留別筆墨緣,祝君之顏如同年。

並“乙卯春三月往清華,道經舊友。至村前,蒼松古柏,深澗西流,野草奇花,為高人隱寄。行於莊內,茅屋數間,琴童一二,詢其主人,言言在室,隨拜仿而獲面。相別多年,今幸握晤。忽見案頭立一文俱,頗為古雅,未作文字,信手揮成,未得深趣,留為志,老道兄存記也。墨井道人漁山吳歷。”前有“墨井”引首章,後有“漁”、“山”印。

故宮博物院藏品—牙雕

牙雕海市蜃樓景屏

故宮博物院藏品—牙雕

牙雕海市蜃樓景屏

故宮博物院藏品—牙雕

牙雕海市蜃樓景屏局部

清宮造辦處制,通高32釐米,座長21釐米,寬10.8釐米,景屏徑14.8釐米,厚4釐米。

景屏分座、託、屏三部分。座長方形,束腰,四足間花牙為鏤空纏枝蓮紋。座上設染牙欄杆,欄杆內湖石疊立,松、竹、梅、靈芝、仙草遍植其間,染以不同色彩,兩隻鵪鶉立於石上,相對而望。正中浮起朵雲,似一縷煙柱騰起,朵雲上託如意形小屏。小屏邊框飾釘紋,內邊鏤雕卷草紋一週,屏景採用微雕技法,刻“海市蜃樓”仙境,以山巒為背景,山前三座樓閣,曲欄迴旋,福、祿、壽三星分立三面,曲欄下海水澎湃,水中蕩一仙舟,舟中小童撐篙,老者盤膝而坐,手持佛塵指點停泊處,岸上有兩個捧琴、持蝠的小童迎候。屏兩側壁各2開光,開光為如意紋框,框內分別對稱浮雕流雲二蝠和流雲三蝠紋。屏後壁浮雕卷草紋一週,中央浮雕碩果累累的桃枝與靈芝,兩邊各1只飛蝠。

此件作品以鏤空、浮雕、撥鏤、拼鑲等技巧把景物刻畫得玲瓏剔透,景緻由近及遠,層次分明,在4釐米厚的象牙上所刻層次達15層之多,樓閣曲欄雕得細如髮絲,人物神態逼真如生,其工藝精妙無比,巧奪天工。屏與座之紋飾表達了“芝仙祝壽”、“長壽平安”、“福壽萬年”等吉祥寓意。

這件景屏為孤品,在清宮中備受歷代皇帝青睞,從乾隆時期直到清代末期,一直得到妥善的保護,至今牙質仍潔白細膩,花枝景物完整如初,實為宮廷陳設品中的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