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林徽因的詩《那一晚》所表述的隱祕情感是和誰呢?

無極漫步者


首先再回顧一遍這段美好的文字。

《那一晚》
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裡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這首詩應該是作者對舊情的祭奠,理性不失風度,只是把初時的情景和初心表達出來,客觀的記憶當初的美好,純淨而美好。應該表述的是與徐志摩相識時的心情,這首詩也是發表在徐志摩主編的《詩刊》上,徐志摩隨後也發表了《你去》作為回應。可見二人都已坦然,只是給過去一個美好的交代。當時林徽因已經與梁思成結婚,發表這首詩只是理性的緬懷青春。


藝文雜記


林徽因的感情心路應該屬於眾所周知的,不存在什麼隱秘不隱秘,我們還是先聊一聊詩吧。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老實說,看到這首詩,如果不告訴我作者,我會很簡單的當成徐志摩的詩,很明顯的一首浪漫主義詩歌,帶有徐志摩那種軟軟甜甜的腔調。有興趣的人,可以拿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品品:“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差不多的味道。

1920年11月19日,在英國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席上,徐志摩結識了當時只有十六歲半的林徽因,並對她一見鍾情。徐志摩後來在他的詩集《猛虎集•序文》中回憶說:“當時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麼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於分行的抒寫。”於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徐志摩為林徽因寫下了大量情詩,結果追妹未成,自己成了詩人。

《那一晚》是林徽因1930年寫的,蓋為追憶10年前與徐志摩在倫敦經濟學院的初次相遇。全詩使用過去、現在與未來三種時間交織分兩段經由“你”與“我”的對偶性去展開詩意。這首詩可以說是林徽因對一段隱秘情感的真實、細膩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詩作中藝術質量上乘的作品。

《那一晚》發表在1931年4月《詩刊》的第二期,主編是徐志摩。這首詩一發表,徐志摩很快以一首《你去》給予回應,這也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最後一首詩。

附:你去你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條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燈一直亮到天邊, 你只消跟從這光明的直線!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著你, 放輕些腳步,別教灰土揚起, 我要認清你的遠去的身影, 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 不斷的提醒你有我在這裡 為消解荒街與深晚的荒涼, 目送你歸去……

皮三9099


《那一晩》發表於1931年4月《詩刊》的第二期,主編是徐志摩。其實寫的是1921年康橋的“那一晚”,是林徽因回味10年前與徐志摩在倫敦經濟學院的初次相遇在康橋的詩。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裡搖。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這是林徽因27歲即將與梁思成結婚以前寫的,這是她懷念過去的那段初戀的印記,她在17歲時與徐志摩在倫敦相遇,度過了一段浪漫的歲月,那是一個少女情豆初開的年華,又遇浪漫情懷的詩人,可惜當時詩人徐志摩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詩的前半部分寫了詩人與徐志摩相牽手在康橋的回憶,但詩中又包含對兩個人關係的無奈,從“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可以看出當時作者對兩人的未來已看清了結果,相識、相遇、相戀卻又與現實身份處境的無奈,不得不“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這也是對這段感情的最終結果的無奈表述。




這首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擬和刻畫了詩人的內心世界,有種對“愛卻不能在一起”的感嘆,兩人各自選定方向,各走各的路,但永遠希望在心中不忘,其實人生中又有多少這樣的情感“相伴身邊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世間有許多無奈”,人最終選擇的是合適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有多少人在心底深深藏著一個人,直到生命的最終。

人生最難說的是情感,也許相愛的人成了過客,而合適的人卻能伴至終生。

大家好,我是沃土芳華,一個熱愛文字的女子,希望大家點贊與評論,記得關注一下呦!


沃土芳華666


應該表述的是與徐志摩相識時的心情。這首詩應該是作者對舊情的祭奠,理性不失風度,只是把初時的情景和初心表達出來,客觀的記憶當初的美好,純淨而美好。


這首詩也是發表在徐志摩主編的《詩刊》上,徐志摩隨後也發表了《你去》作為回應。可見二人都已坦然,只是給過去一個美好的交代。當時林徽因已經與梁思成結婚,發表這首詩只是理性的緬懷青春。


《那一晩》發表於1931年4月《詩刊》的第二期,主編是徐志摩。其實寫的是1921年康橋的“那一晚”,是林徽因回味10年前與徐志摩在倫敦經濟學院的初次相遇在康橋的詩。


1、這是林徽因27歲即將與梁思成結婚以前寫的,這是她懷念過去的那段初戀的印記,她在17歲時與徐志摩在倫敦相遇,度過了一段浪漫的歲月,那是一個少女情豆初開的年華,又遇浪漫情懷的詩人,可惜當時詩人徐志摩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詩的前半部分寫了詩人與徐志摩相牽手在康橋的回憶,但詩中又包含對兩個人關係的無奈,從“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可以看出當時作者對兩人的未來已看清了結果,相識、相遇、相戀卻又與現實身份處境的無奈,不得不“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這也是對這段感情的最終結果的無奈表述。


2、這首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擬和刻畫了詩人的內心世界,有種對“愛卻不能在一起”的感嘆,兩人各自選定方向,各走各的路,但永遠希望在心中不忘,其實人生中又有多少這樣的情感“相伴身邊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世間有許多無奈”。

人最終選擇的是合適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有多少人在心底深深藏著一個人,直到生命的最終。

1931年《那一晚》發表後,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詩給予回應。

所以《那一晚》是揭開她與徐志摩那一段隱秘的情感,真實、細膩,使其捲入了另一組家庭旋渦的情感表現得極其真切、崇高。

全詩分三節:
第一段:柔緩舒放,像小夜曲,講述兩人深愛但理智地“分定方向”
第二段:沉鬱迷離,是狂想曲,深情回憶“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第三段:又見陽光,宛如輕快的行板,聲、光、影、形幻化閃回、遊移恍惚的奏鳴曲,希望“跨上帶羽翼的箭,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知道這是夢想,但依然企盼相守。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人生最難說的是情感,也許相愛的人成了過客,而合適的人卻能伴至終生。


我是二小姐丫


如果林徽因只有超群的才華,而沒有優美的外表,徐志摩還能傾心林微因嗎?愛的基礎是最原始的,別把詩人徐志摩看得高大尚。


用戶5294107256102



落葉知秋1919


林徽因詩沁入人心,作為第三者她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鬼谷之師


1931年《那一晚》發表後,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詩給予回應

所以《那一晚》是揭開她與徐志摩那一段隱秘的情感,真實、細膩,使其捲入了另一組家庭旋渦的情感表現得極其真切、崇高。


全詩分三節:

第一段:柔緩舒放,像小夜曲,講述兩人深愛但理智地“分定方向”

第二段:沉鬱迷離,是狂想曲,深情回憶“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第三段:又見陽光,宛如輕快的行板,聲、光、影、形幻化閃回、遊移恍惚的奏鳴曲,希望“跨上帶羽翼的箭,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知道這是夢想,但依然企盼相守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裡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平頭哥飈知識


 一代才女林徽因寫作新詩,開始是受到徐志摩的影響和啟蒙的。林徽因是在1930年左右住香山雙清別墅休養的日子裡開始提筆寫作的。據林徽因年譜考證《那一晚》寫於1931年,是年她27歲,為追憶10年前與徐志摩在倫敦經濟學院的初次相遇。發表在1931年4月《詩刊》的第二期,主編是徐志摩。這首詩可以說是林徽因對一段隱秘情感的真實、細膩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詩作中藝術質量上乘的作品。


程保慶1


《那一晚》應該是林和梁決定去美國留學前,梁家人讓她去和徐最後做一個了結,他們倆去了一個湖邊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