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天上的刀子,往往落在自以為最有準備的那個人頭上

“聽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經常說這句話,但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其實是:聽了這麼多道理,依然沒聽進去。

別說別人的道理了,就連自己經歷過的傷痛,那些要引以為戒的事情,也經常給我們忘掉。小編早些年有記日記的習慣(真是一個古老的愛好),偶爾翻開看以前的日記,發現原來我的痛苦就一直是這樣的,幾十年了,沒啥變化。

由此可知,人就是不愛長進的動物。小編反思自己這麼多年來聽過的道理,好像每一個道理都對我有用,但我就是不想用。這大概是很多人無法成才的原因。

而那些能把正確的道理變成行動力的人,最終是會成才的。在這裡,小編想到的第一個例子就是查理·芒格,他的一本《窮查理寶典》,是他戰鬥的武器。

為什麼有的人能聽懂建議並且執行,而有的人(小編本人)像是耳朵裡塞了驢毛,什麼也聽不進去呢?《思維與陷阱》這本書的作者史蒂夫·卡斯納為我們總結了幾個原因。

天上的刀子,往往落在自以為最有準備的那個人頭上

01

信息量太大

你有過那種體驗嗎?明明自己只要一粒米,別人卻給了你一座山。等你從這座山裡頭扒拉出那一粒米的時候,你已經餓死了。

很不幸,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需要我們從十座山裡找一粒米。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個世界到處都是說明書,卻沒有我們想要的正確答案。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奇葩說的那個辯題,救貓還是救畫,你愛救誰救誰唄,誰知道聽到後來,就變成了——難道你聽不見遙遠的哭聲嗎?我只能說,是的,我聽不見。

但是這種信息冗餘其實是很有用的。就比如,我們使用的每一款APP,都有長達好幾頁的用戶同意書,如果我們不同意就沒法使用,但是為了使用,我們就看不下去。於是,我們在無意之中就出讓了很多權利。

所以,矛盾就產生了,面對大量的信息,我們到底應該聽誰呢?

天上的刀子,往往落在自以為最有準備的那個人頭上

02

理解能力不足

《認知天性》裡提到過一個觀點,說某個領域內的專家很難成為該領域的好老師,因為專家眼裡的常識對小白來說無異於李白眼中的蜀道,難於上青天。於是,差距就這樣產生了。

《思維與陷阱》舉了一個特別美國式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自己剛租的房子或者公寓前,一個人從旁邊的人行道經過,他看著房子旁邊的一棵樹,不友好地對你吼道:“讓你的房東把樹枝好好剪剪!”然後就走掉了。你該如何解讀他的話呢?或許你會會追上前去,問他何出此言。於是他回答你:“松鼠。”

然後繼續往前走。你還是覺得好奇,接著追問他松鼠是什麼意思。於是這個人終於停下來轉過身,和你解釋他是消防員。他告訴你說,信不信由你,那些住宅火災中,2%的火災都要歸咎於這種尾巴毛茸茸的小動物。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會跳到閣樓和牆上啃房子裡的電線,然後……噗的一聲,就著火了。接著他伸手向你指出,松鼠可以從屋頂進入這些地方,它們是從樹上跳到屋頂的。松鼠的平均跳躍距離是10英尺,這棵樹的樹枝距離你新房子的房頂只有5英尺。

“所以,”他再次強調,“叫你的房東把樹枝好好剪剪!”現在你總算明白他的意思了。

這對於聽意見的人來說,提意見的人說話“大喘氣”;對於提意見的人來說,卻認為“我已經提醒你了,你怎麼還不明白呢?”往往是思考過程中的信息差,也讓雙方出現誤會,聆聽建議的一方就會產生抗拒心理。

天上的刀子,往往落在自以為最有準備的那個人頭上

03

我們自身的缺陷

當我們談論人類的缺陷時,我們總是在談論別人的缺陷。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但是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相當聰明機智的,就連那些勤於反思的人都不例外。研究證明,90%的人認為自己在幾乎所有事情上都能排在前10%,這就導致了我們很難聽從別人的建議。因為那樣好像意味著我們對某事一無所知。

一無所知的感覺已經更糟糕了,但還有一種感覺要更糟糕,那就是,一個同樣一無所知的人跳出來提建議的時候。

所以,當我們聽到建議的時候,本身就會給建議“打一個折扣”,那個折扣甚至比雙十一的全場半價還要便宜。尤其是當我們沒有求助,別人卻給出建議時,這個建議尤為廉價。但是這也很容易造成損失,因為人最需要的建議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們自以為心裡有數,實際上大錯特錯的時候。

除了以上3個原因,史蒂夫•卡斯納還總結了其他一些原因。正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讓我們經常聽懂老人言,導致了一些列吃虧在眼前的行為。

要如何克服聽不進去建議這個難題呢?

其實知道了原因,就等同於給了我們對症下藥的方法。

比如,做決定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斷,而是通過統計數據來得出結論,這樣做出的決定,就會少犯很多錯。這也是瑞·達利歐在《原則》中堅持的觀點。

比如,收集別人犯的錯誤,當自己遇到同樣的困境時,不要做同樣的選擇。這是查理·芒格之所以能成為投資大師的原因之一。

更多方法,請關注——

天上的刀子,往往落在自以為最有準備的那個人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