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韓國動力電池廠的“反撲”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韩国动力电池厂的“反扑”

北極星儲能網訊:在全球動力電池產業格局中,韓國人是最大的X因素。

最近,SNE Research公佈了1月份的裝機數據,LG化學超過了寧德時代,成為全球第二名,這是近年來LG化學單月裝機量首次超越寧德時代。

(單月裝機量,藍色線表示松下,橙色線表示寧德時代,灰色線表示LG化學)

2月份,中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內開工率非常低,可以預見的是,LG化學仍然將超過寧德時代。

進一步說,整個一季度的裝機量,寧德時代不敵LG化學是大概率事件。

過去幾年,受限於中國市場補貼政策的調整,韓國廠商錯過了中國這個處於井噴中的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

韓國人把業務的重心放在了歐美等國家。

在這期間,寧德時代不斷地在國內收割訂單,市佔率超過50%。

在國際市場方面,根據SNE Research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市場除掉中國市場和松下(松下對特斯拉的供應量佔主要比例,不具備參考性,可視為雜音)之後,總裝機量為26.1GWh。其中,LG化學為12.3GWh,佔有率達到47%。

韩国动力电池厂的“反扑”

LG化學在中國以外全球市場(不含松下)的地位,幾乎等同於寧德時代在中國的地位。

這幾年,寧德時代和LG化學互不干涉,沒有交集,分別在兩條平行線上服務著各自的客戶。

隨著白名單的放開,一直在歐美地區經營的韓國廠商們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分食,中韓開始短兵相接。

此時的韓國人正在瘋狂地補充彈藥,大肆收攬訂單,開始猛烈地向電池行業霸主的地位發起了衝擊。

“LG成立71年來最大的恥辱是,1998年把半導體業務交給了現代電子。”——LG化學前董事長具本茂

LG爭霸電池的決心

1968年春,三星創始人李秉喆在自家的高爾夫球場會見了LG創始人具仁會。

在此之前,兩人已經做了十多年的兒女親家。更早之前,兩人都曾在一所小學讀書。

但是李秉喆的一句話把具仁會激怒了,“老董事長,三星將來也要做電子業務。”

此時,LG的前身樂喜化學已經在十年前成立了金星社,進軍電子行業。而三星則一直在做化肥、調味料、糖和羊毛。

讓具仁會氣憤的是,兩人之前的業務井水不犯河水,但現在,老朋友、兒女親家三星來搶生意了。

第二年,三星電子創立。同年12月,具仁會因腦瘤去世。

兩家的關係自此惡化。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目光敏銳的李秉喆選擇了半導體,在兩代人的經營下,終於登上存儲芯片的世界之巔。

而同樣投身於半導體的LG集團,則被迫於1998年,在韓國政府的主導下,將半導體業務委身於現代電子。再後來,這一業務更名為海力士,SK再將其納入囊中則是後話。

近年來,LG不僅在半導體業務失利,手機業務、面板業務也紛紛陷入泥潭。

LG集團到了第四代接班人具光謨的手中,和其他的財閥企業相比,已經拿不出太多有競爭力的業務,存在感越來越弱。

如果不是抓住了電池業務這顆救命稻草,市場上恐怕更難聽到LG的聲音。

LG化學在歐洲的客戶基本上囊括了除了寶馬之外的所有大型車企。作為歐洲大陸上幾乎唯一的動力電池現有產能(三星SDI供應範圍較小),傳統車企的電動化路線幾乎都要仰仗LG化學,近兩年新出的車型基本上也主要搭載LG化學的電池。

韩国动力电池厂的“反扑”

1992年,LG前董事長具本茂因為發現了二次充電電池這個機會而欣喜若狂,他認為這將是個重要的增長點。

可能是由於LG的半導體業務是在他的任下斷送的,這段切膚之痛讓他寄希望於能在顯示器、電池、LTE通信等領域制霸。

在犯下了昂貴的錯誤之後,LG將重注壓在了動力電池領域。

近年來,LG以每年超過3萬億韓元(約合25億美元)的資本支出砸在了動力電池領域。

為此,2018年LG化學發行了2.16萬億韓元(約合18億美元)的債券,2019年發行了2.64萬億韓元(約合22億美元)債券。

LG化學在拿客戶方面更是毫不手軟。最近,Lucid被曝也將使用LG化學的811圓柱電池,而這家廠商最早是打算使用三星SDI的電池。

降本和價格戰

長長的客戶名單下,LG化學把降本當作企業生存的核心邏輯。

為了實現降本,LG化學瘋狂地與上游礦商、材料商簽訂長單協議;瘋狂地在全球擴建產能;瘋狂地簽下能籤的所有客戶。

韩国动力电池厂的“反扑”

在LG化學看來,所有的一切都是規模的遊戲。擴大產能規模,可以提升設備、人力等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規模效應,平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費、能耗以及原材料等綜合成本,從而降低電池價格。

把規模看作競爭中的關鍵因素,以至於LG化學敢於以未來的價格簽訂當下的供貨協議。

圈內也流傳著LG化學虧損簽單的傳聞。就連韓國人也認為,LG化學波蘭一工廠,是LG幾乎不可能賺錢的工廠。

據韓媒theelec報道,LG化學CPO(首席生產和採購官員)金明煥表示LG化學為大眾MEB供應電池的價格是120美元/kwh。這個價格比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的2020年均價135美元/kWh要低15美元,以LG波蘭一工廠的情況來看,這幾乎是個包賠的價格。

韩国动力电池厂的“反扑”

這種虧損做買賣的心態,韓國人是不陌生的。

曾經的半導體領域是日本企業的天下,三星殺進來的時候,和日本企業相比毫無競爭力。為了能在存儲芯片領域站住腳,三星電子曾經連續虧了十幾年沒有放棄,其中1983年虧損了3億美元,這在當時不是一筆小數字。

韩国动力电池厂的“反扑”

(注:LG的虧損主要是由於儲能火災以及波蘭電池廠虧損)

虧損佔市場的戰略,非常考驗企業對技術的判斷以及戰略定力。

如果技術路線按部就班,不發生大的變化,LG的這種打法就能發揮最大的能量,行業會出現馬太效應,贏者通吃。

LG爭霸的障礙與機會

一旦行業內的技術路線發生了改變或者新技術的應用突飛猛進,這種在原先路線上投入重注的企業,很難快速轉身應對變化。

LG波蘭電池廠持續了將近一年的產能危機,是這一情況的最好縮影。

受限於LG波蘭工廠的產能問題,捷豹I-PACE、奧迪e-tron接連停產;奔馳EQC也因為LG化學供應不足,削減產量。

LG之所以會出岔子,是其希望通過運用新的技術方案來降低成本。

韓國媒體在去年底通過一則視頻描述了LG波蘭工廠的問題。2019年4月份,LG化學在波蘭工廠啟用了寬幅的電芯產線,但由於更寬的塗布機對於製程要求更高,LG化學沒有搞定一些關鍵問題,導致電芯良品率下降。而LG之所以這麼做的初心,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進而降低成本。

但事與願違,波蘭工廠不僅沒有降低成本,還陷入更大的虧損之中,來自客戶的頻頻投訴就更不用說。

而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方案,更是讓選擇走“規模路線”的廠商頭疼不已。

不論是CTP方案、磷酸鐵鋰的復興,還是尚在實驗室的固態電池,這種會顛覆LG化學現有產能的未知數,都是LG化學這種規模型廠商想要努力去消滅的不確定因素。

由於LG的主要產能是軟包電池,而軟包電池由於電芯強度不夠,並不適合做CTP方案。在中國廠商紛紛做起了CTP方案,希望通過提高成組率來降低電池成本的情況下,LG波蘭工廠的大電芯降本方案卻做的異常吃力,並且效果也不好。這種技術選型的迭代,是LG的最大隱憂。

雖然LG在電池業務上擁有足夠的人才積累,規模效應也可以高效地覆蓋掉研發成本,使得LG可以投入更多的研發費用,佔領技術制高點。但空有技術可不行,企業的戰略判斷以及老闆們對技術的理解,更為關鍵。

現任LG第四代掌門人具光謨在2018年就任,在此之前,他在LG電子工作了12年。2018年11月,他請來了3M全球運營副總裁辛學喆擔任LG化學CEO。

從這個陣容上來看,LG化學的老闆們缺少電池領域經驗,LG的戰略基本上在延續過往的判斷,或是老闆們通過其他技術高管的二手信息來做判斷。在行業出現變動的情況下,非專業背景的負責人能不能敏銳地察覺到,讓人為之捏一把汗。

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廠商們則明顯要領先的多,不論是技術出身曾毓群,還是“電池大王”王傳福。從磷酸鐵鋰到三元,再到CTP以及鐵鋰的復興,寧德時代們對技術路線演進的判斷,是領先於韓國對手的。

但是,韓國廠商擁有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全球化的佈局使得他們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掘金。被中國市場關在門外的這幾年,LG化學的全球化進行地如火如荼。

而中國的廠商們,因為國內市場的補貼紅利,也無暇外顧,在全球化的佈局上,基本為零。

全球化的供應鏈,全球化的客戶,全球化的工廠,使得LG化學這個國際化的“寧德時代”已經非常遊刃有餘地遊走在全產業鏈上。

全球化不僅在規模上擁有巨大的優勢,其抗風險能力,也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印證,相信中國的動力電池廠商們自有體會。

而其他同樣走規模化路線的廠商,則是LG化學的敵人。

寧德時代就是LG化學最大的敵人。

這二者之間一旦開始相遇,就一定會拼殺到底,直到分出勝負。

“我們將不著眼於外部增長,而是將通過確保領先市場的差異化技術,追求基於利潤率的增長”——三星SDI CEO全永鉉在股東大會上發言

三星SDI的經營思路

2017年2月17日凌晨5點半左右,三星集團實際控制人李在鎔,因深陷韓國總統親信干政事件被捕。一直到2018年2月5日,在被關押了353天之後,李在鎔才走出了看守所。

李在鎔的被捕並沒有讓三星停擺。2017年2月28日,三星SDI公佈了新任CEO的人選——原三星電子存儲部門總裁全永鉉。

這位來自半導體部門的高管是來救場子的。

2014年之前,三星SDI的電池業務處於微利狀態。從2015年一季度開始,三星SDI開始了連續9個季度的運營虧損。2016年,更是由於Note 7的“電池門”事件,將三星整體品牌形象拖入谷底。

空前的壓力下,三星派出了重將。

在三星內部,三星SDI新任CEO全永鉉與三星電子董事長權五鉉、三星電子副董事長金基南並稱為三星半導體神話的引領者。名人堂的感覺有沒有?

韩国动力电池厂的“反扑”

全永鉉正在三星電子時,曾在生產效率和工藝技術改進方面做出重大的貢獻,使得三星內存半導體快速增長。三星也寄希望於這位CEO可以帶領電池業務走向盈利。

為了避免虧損,全永鉉的其中一條經營思路是,把承擔原材料上漲的風險轉加給下游客戶,使得三星SDI不承擔盈利下降的風險。

而他在上任後最多對外界提及的名詞也是技術。他認為三星SDI需要憑藉領先的技術引領市場,就像他們曾經在半導體領域那樣。

“不虧損”策略

三星在對待客戶時,不像LG化學那樣激進,客戶範圍自然也不像LG化學那樣廣,僅有寶馬、戴姆勒、沃爾沃、大眾等少數客戶的部分車型。

對待客戶佛系的態度,使得三星這些年經常損失訂單。

三星SDI一直都是寶馬的合作伙伴,從i3開始到i8,三星一直都是寶馬的核心供應商。

2009年,三星與博世的合資公司SB Limotive與寶馬確立MegaCity車型(i3的前身)和i8的合作關係時,寧德時代離創立還有2年。

2019年11月,寶馬在分動力電池訂單蛋糕的時候,給了寧德時代73億歐元,而三星SDI只收到了29億歐元的訂單。

三星SDI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為特斯拉的儲能項目供應圓柱電池,甚至也傳出了將要向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供貨的消息,但是最終拿下特斯拉的是LG化學和寧德時代,而不是三星SDI。

另外,特立獨行的三星也並不熱衷與整車廠建立合資公司。而像LG化學與通用汽車,SK創新與北汽,都成立了電池合資公司,松下與特斯拉、豐田,寧德時代在中國的合資電池廠就更不必說。

合資公司作為預定未來產能最穩定的方式,高冷的三星似乎沒有興趣。

“技術為王”策略

希望通過技術引領市場,而不是通過擴大規模去參與競爭,使得三星在節奏上總是慢那麼半拍。

在這一輪的產能軍備競賽中,三星SDI是最不上心的那一個。到2020年,三星SDI全球總產能目標是32.5GWh,這一目標不到LG化學的一半。

但同時,三星對於技術方面的投入又非常重視。

三星SDI在2月19日宣佈,已向鋰電設備廠商Philoptics採購了20臺疊片機用於匈牙利工廠,2021年啟用,用於生產第五代電池。

據韓媒引用消息人士稱,三星將使用NCA材料生產下一代電池“Gen 5(第五代電池)”,這是三星首次將NCA材料用於方形電池。

據韓媒分析,預計三星SDI將NCM622和NCA81½½摻雜,然後使用高壓電解液。

之前由於NCA的不穩定性,一般只應用於圓柱電池上。NCA電池在充放電過程存在嚴重的產氣,導致電池鼓脹變形,一般採取耐壓的小型圓柱電池殼來製作NCA電池,降低了產氣量以控制電池形變的問題。

NCA材料是日本企業的強項,韓國生產太少,大規模用於車用電池還沒有先例,三星和LG雖然都有圓柱電池,但都是NCM材料,產量不夠是主要原因。

新材料的應用加上疊片工藝,三星預計可以將能量密度提高20%以上,成本降低20%。

三星SDI經營戰略的挑戰

作為韓國存儲芯片和麵板領域的領軍者,在電池領域,三星並沒有扛起大旗,而是將這一位置拱手讓給了LG。

三星對待動力電池的態度,會讓你覺得一個優等生為什麼考試成績越來越差,而他卻一點都不著急。

半導體的成功,使得三星相信,只要技術積累足夠,不需要通過虧損佔領市場,市場總有一天會臣服在技術的腳下。

但,電池領域和半導體似乎不太一樣。

在電池的成本中,材料的成本佔絕對的大頭。電池的供應鏈複雜,上游的金屬礦商們是整個供應鏈上的重量選手,他們都是資本密集型企業,話語權也較大。價格高昂的金屬吞噬了行業大部分的利潤,也間接導致了電池價格居高不下。

通過技術,可以扭轉這種情況下嗎?可以,但在當前的電池體系下,特別是三元體系,對金屬的依賴程度非常高,技術的收效甚微。不論是鎳礦、鈷礦、鋰礦,還是中游的前驅體廠商、正極材料商,還將繼續是電池BOM成本的重要擔當。

這和芯片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以半導體的標準來做動力電池,在技術上和工藝上做電池確實是降維打擊。但面對商業競爭,尤其是競爭已經激烈到一片血海的動力電池市場,佛系的心態和技術狂的偏執可能會把自己給耽誤了。

進入到2020年,三星的心態似乎逐漸在調整。

2月份,三星SDI宣佈,將與正極材料廠商ECOPRO建立合資公司,新建CAM 6正極材料工廠,該廠將主要生產NCA正極材料,多數產能將供給三星SDI匈牙利工廠。

雖然三星SDI之前曾與博世、日本戶田工業都建立過合資公司,但合資公司最終都被三星吞下,並沒有發揮出合資的優勢。而與本國企業合資,尚屬三星SDI首次。

2月26日,外媒報道稱,三星SDI正在與Rivian洽談電池合作。按照亞馬遜的要求,Rivian需要在2020年到2024年的5年間,製造10萬輛的電動貨車。

2020年,三星SDI動力電池銷量預計將增長69%至4萬億韓元(約合33.5億美元)。

水底下的鱷魚,也許在等待機會

關於三星的戰略,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

與LG化學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急於求成不同,三星可能在等。

在當下,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還處於變動期,電動車的滲透率還較低,技術並不能發揮最大的優勢。

過度往裡砸產能等資源,很可能的情況是,一個新的技術浪花打過來,直接把船打翻了。

控制規模和速度,也是一種合理的策略。

無論是2014年到西安建廠,還是2016年在匈牙利改建工廠,三星都是市場的先行者。但是在外界看來,卻並不出成績,很多時候往往無功而返。

它當前的戰略似乎是不掉隊就行了。

在局勢不明的情況下,我們仍需要對這隻水下的巨鱷保持足夠的尊重。

SK要擺脫對海力士的依賴。汽車電池是“第二半導體”。——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

SK集團的兩條腿

2013年年初,崔泰源在監獄中收到了海力士的年報。年報顯示,海力士從2011年的虧損1.48億美元,變為2012年的盈利27億美元。

自從執掌SK集團15年來,還沒有哪一份報告比這一篇更讓他滿意。即使自己剛剛因為被指控挪用公司資金而被捕收監。

就在一年前,當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決定以30億美元控股陷入虧損的海力士半導體時,內部的反對聲音如滔天巨浪一般。沒人相信這家之前僅做石油、電信業務,從未涉足過芯片製造領域的公司,可以搞得定半導體。

之後的海力士不斷刷新記錄。到2017年,SK海力士的營業利潤一度佔到SK集團的70%以上。收購海力士不僅成為SK集團的轉折點,也可能是崔泰源職業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

在崔泰源的經營下,SK從他上任時的韓國第五大財閥,逐漸發展成了第三大財閥。

在崔泰源的經營方式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收購。有了海力士做現金牛之後,崔泰源的手就一直停不下來。據福布斯統計,從2014年-2019年的6年間,崔泰源一共花了32億美元在全球範圍內買買買。

韩国动力电池厂的“反扑”

2020年1月31日,SK海力士發佈財報,2019年營業利潤同比下降87%。

崔泰源一直都清醒的認識到,SK不能一條腿走路,他一直在尋找“第二半導體”——汽車電池。

SK是韓國三家電池廠中起步最晚的,也是唯一一家不做消費電池的企業。

2012年,也就是SK收購海力士的那一年,SK的第一家動力電池工廠在韓國瑞山竣工。

巨頭制衡LG化學的棋子

從此,SK開始瘋狂的挖角LG之路。

SK創新在韓國分走了現代-起亞的起亞汽車,在歐美分流大眾MEB、戴姆勒、福特的訂單,這些客戶也都是LG化學的主要客戶。2019年5月,SK創新宣佈在手訂單已達430GWh。

關鍵SK創新除了在韓國瑞山有4.7GWh的現實產能以及中國常州的北汽合資項目,其他的都是在建的雲產能。

為什麼雲產能可以鎖定這麼多訂單?

對於整車廠商來說,更多是出於制衡LG化學的需要。

有了SK創新作為二供,整車廠面對一供LG化學時,手中多了籌碼。

SK創新作為後來者,似乎也很能適應自己的角色。

2017-2020年,SK預計在電池項目上的資本支出是10萬億韓元。這個支出水平和LG化學相當。

在2018年11月的SK之夜上,崔泰源表示計劃在美國投資16億美元建設動力電池工廠,如果進展順利,投資規模將擴大為50億美元。

SK的美國建廠計劃直接碰到了LG的G點,2019年5月,憤憤不平的LG把SK告上了法庭。

委屈的LG在起訴文件中稱,SK創新在兩年內挖走了自己項目的100多名員工,竊取了商業機密,從而獲得大眾MEB訂單。

SK不僅挖角LG的客戶,還在大肆搜刮LG的員工、技術。

這個臺拆的夠徹底的。

那麼,問題來了。SK可以靠這種方式打敗LG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對於SK來說,破局的點在哪兒呢?

在電動化的洶湧大潮下,解決動力電池產能的問題,已經成為各大車企的燃眉之急。

自建產能,是車企解決動力電池問題的終極方案。

但車企在電化學領域的積累相對薄弱,必須藉助合作伙伴的幫助。

在這方面,豐田已經給出瞭解決方案——把松下的現實產能裝在了自己身上。

把電池廠的現實產能招安,是當下解決動力電池供應的最佳方案。

大眾是現在對動力電池現實產能需求最迫切的那一位。

而LG化學、寧德時代稱雄的決心,使得大眾很難處理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想要掌握命運,但又害怕被卡脖子。

而SK創新這種二供,是大眾從LG化學脫身的最好幫手,甚至被大眾控股,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戴姆勒是另一個可以考慮的合作伙伴。

而對於SK創新來說,習慣了資本遊戲的崔泰源想必是不會介意和大眾一起起飛的,這也是SK創新爭霸全球動力電池產能的唯一機會。也只有這種彎道超車,才有可能超過LG化學。

結語

時至今日,對於三家韓國動力電池製造商而言,他們的命運和路徑將會怎樣呢?

對於LG化學而言,註定是向寧德時代看齊,做規模之爭,提規模、降成本、搶客戶,成為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讓製造商臣服於它的腳下。

在這條路,LG化學除了死磕寧德時代之外,最終將會遭受到像豐田、大眾、特斯拉等汽車製造巨頭的強力競爭,他們是否願意在全球新能源產業,有一個如此強大的動力電池製造商存在。

對於SK創新而言,他不大可能與LG化學或寧德時代一爭高下,最好的歸宿是,依託於自己比較先進的技術和體系,找到一個汽車巨頭,成立合資公司,讓出控制權也在所不惜,模仿松下與豐田的合作模式。

對於三星SDI而言,其機會介於LG化學和SK創新之間,如果他在技術上取得革命性突破,也許可以顛覆產業,依託雄厚的實力,將電池產業做成現在的芯片產業一樣,但這種可能性很低;另一個可能是,找一家巨頭,組建合資公司。可以是現代-起亞,也可以是大眾汽車集團,也可以是戴姆勒-奔馳。

但是,無論這三家韓國動力電池製造商怎麼選擇,都將會給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非常大的變化。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