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新高考“3+1+2”模式,把哪些學科救上岸,哪些學科推下水?

覓史尋蹤客


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八個省,2018年的高一新生將在高考的時候實施3+1+2的模式。

所謂3+1+2,其中“3”代表語、數、外三門必考科目,“1”指的是必須從“物理”和“歷史”中選一門課,最後這個“2”是指從政治、生物、化學、地理中選2門課。

為什麼要搞“3+1+2”?

其實一開始試點是“3+3”,就是除了語數外以外,從剩下的物理、歷史、政治、生物、化學、地理中任選3門。這會造成什麼問題呢?就是物理比較難,競爭又激烈,最後大部分學生都不選物理了。

但是物理是科技強國的必須學科,是自然科學專業基礎中的基礎。都不選物理,我們國家的科技力量就後繼乏人了。所以趕緊調整。

3+1+2政策一出來,物理瞬間就成了香餑餑。物理的總分直接計入高考,直接看原始分,而且所有理科專業都要看物理分數。這種情況下,只要物理不是太差,基本上考生都會選物理。物理算是徹底上岸了。

受影響的學科

1、歷史

歷史慘了。文科裡跟物理對等的居然是歷史不是政治。為了選專業,大部分學霸,原來的理科生都選了物理,文科生現在反正語數外難度一樣,又很少有指定歷史成績的專業,部分成績好的文科生也會選物理。所以歷史是受到了影響的。

但是歷史和物理互斥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對於廣大文科生和理科生來說,歷史是唯一一門大學畢業後還有用的課。哪怕僅僅為了吹牛時擴充知識面,也很值得一學。

2、化學

另一個可能受到影響的學科是化學。物理已經那麼難了,理科生的話,再選化學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除非是製藥這類必須選化學的否則一般考試,哪怕是理科生也不一定選化學。事實上,化學雖然是理科,但是需要背記的內容還是很多的。

至於選歷史的,更不可能選化學。選了化學也報不了理工科專業。

不過考慮到填報專業的最大可能性,化學還是可以選一下的。3+1+2模式下,選擇物理、化學、地理的組合,可以覆蓋99.4%的專業,而如果不幸選了歷史、政治、地理三門課,那可選專業就只有52.9%了,非常吃虧。其他三門任意組合一般可選範圍都在80%以上。

其他比較佔便宜的學科:

1、地理

地理原本是不太受重視的,但是地理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學習難度不高,短時間內也能快速提高分數。所以選地理的考試會比較多,是可以預見的。

2、政治

政治雖然拿分不容易,但是也不容易拉開分差。由於新高考採取賦分的模式,非學霸選擇政治作為選修課還是很常見的。

3、生物

生物入選是因為本身生物的地位比較尷尬,在理綜裡佔分不高。現在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無論選的人多還是少,生物的地位都上升了。

賦值模式下怎樣選課

這次新高考3+1+2模式中的2門選修課採取的是賦值模式,考生一定要注意。

什麼是賦值模式?

就是按照排名算分。前1%的人拿100分,2%-3%的人計97分,4%-6%的人計入94,以此類推。

這種計算方式對於學霸很不友好。如果題目比較簡單,100分,99分扎堆,考97,96可能就4%開外了。明明考分就差了一點點,計算分值就差很多。

賦值模式下不要根據自己擅長哪門課來選。

有的考生覺得自己擅長生物、地理。其實生物地理根據排名他並不佔優勢。但是考分比較難看的政治,排名還能考得比較靠前,所以賦值模式下不要根據自己擅長什麼就選什麼。

要選擇自己橫向對比佔優勢的科目。

2門選修課,因為是按照賦值模式來考的,最好能選自己“排名”比較靠前的科目。排名比分值更加重要,一定要切記這一點,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最後,對於高考政策的改變,既不要怨天尤人,覺得輪到自己怎麼就變了,也不要事不關己,覺得大家要變一起變。不要慌張,早做準備,祝大家考上理想的學校。


亦君說書


不請自答。

我是山東教師,也是山東家長。

我力挺山東3+3。

3+1+2是浙江3+7選3的變種,是糾正物理棄選嚴重的敗局,而制定的一個措施!

規定之初,就有專家提醒,物理解決了,那麼化學呢?果然,化學問題出現了!明年是不是再考慮3+2+1?索性回到文理分科的老路算了!

我在多篇文章中反覆指出:浙江3+3出現棄物理的根本原因有兩點:一是高校專業選科不嚴格,物理相關專業甚至物理學專業可以不考物理,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二是兩次等級考,負擔過重,對於一般水平的考生,寧可放棄物理,也不能影響總分!

2019年浙江物理考生,啟動保護基數後,最低賦分都達到76分,遠超二段線單科最低分。2020年教育部的高校專業選科指引降在新高考省市全面執行。這兩個因素,將會對2020年的高考選科起到較好糾偏作用。

高考選科,最好的糾偏,就是利用高考本身,用錄取來糾偏!

山東省2017級選科之前,首先公佈了高校專業選科指引,儘管物理選考比例低於專業要求的比例,但總體不影響高校相關專業的選拔。

李老師也多次指出,等級賦分制,解決的就是難度大的科目得分低的問題,等級賦分下,分數僅與名次有關,與難度無關。等級賦分也不是簡單的百分比係數,像較容易科目那樣集中高分段也不會存在。實際選科中,如果能理解這兩點,就不會盲目棄選物理。

我在指導學生選科時,不強調物理,也不迴避物化生,就根據考生的興趣和各科名次進行選科。

因為,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選擇權,是新高考改革的目標之一,也是新高考制度設計的目標之一。


李老師升學規劃


回答:相對說來,有些學科可能受到的影響大些。

新高考原說是“3十3”模式,即語數外三個必考科,加上政史地理化生六選三。而題主今提出了另一種模式,3十1十2,即語數外三個必考科,加上物理歷史二選一,再加上政地化生四選二。


受影響大的可能是物理。其具體原因如下:

1.估計專家在研討三個必考科目時,肯定考慮了語數物。也就是說,把英語放在備選科裡面。試想,物理,中國尖端科學離不了;而英語,中國開放更離不了。但權衡利弊得失後,還是把英語放在了必考科。否則,把英語放在備選科,一旦英語受冷落,難道我們還回到過去那種閉關鎖國的老狀態裡面嗎?顯然,這時英語價值或許大於了物理價值。

2.專家考慮到物理的重要性,又考慮到物理的學科難度特點,於是把它放在了“次重要”的位置的。試想,歷史跟物理二選一,一般情況下,還是選歷史的可能性大一些。這樣以來,無意有意地物理受到了冷落。二者必選其一,不選物理,便選歷史。當然,也不能說沒學生選物理,只是選物理的迴旋餘地少了。

3.專家在進行新高考模式設計時,與其在英語與物理之間糾結,倒不如直接把物理直接放在必考科,使三個必考科變成四個必考科,即變成“4+2″模式,即語數英物變成必考科,歷地生政化5個備選科選2個。這樣,既照顧了英語,又強化了物理。

總之,“3十1十2”模式也好,“3十3模式也罷,都是新高考的嘗試。一旦物理進入了深度“冷宮”的,兩種模式都有改動的可能。只有不斷地改,新高考才能一步步地完善起來。


江水濤濤8851


“3+1+2”模式,作為“3+3”模式的改進版,彌補了“3+3”模式的不足,有利於防止學生“棄物理”現象,可以說成功把物理救上了岸。但是,這個模式也並非沒有缺陷,有兩科可能會深受影響,甚至可以說是被推下了水:一科是化學,一科是歷史。

一、“3+1+2”模式下,選擇化學的人數少了!

8個省份實行“3+1+2”模式,雖然現在各省都沒有公佈學生的選課數據,但是通過各地老師的反應看,選擇化學的人數確實少了很多,在一個全國化學老師群裡,有這麼幾段發言:

福建化學老師:這個方案據說是挖出物理,順便把化學埋了;

江西化學老師:和牛的重點高中物理我估計能保5爭6,而且選了物理這麼難,再選化學的更是沒有幾個,選了歷史的,基本上還是選擇之前的文科專業,化學也基本沒人選呀。普通高中本來就選文科,化學也沒人選,化學危矣!


其實,老師的擔心並非多餘的,原來文理分科,物化生是綁在一起的,所以選擇物理必選化學,而現在的“3+1+2”模式,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性,物理好的學生,不一定選擇化學,因為化學涉及的相關專業,雖然很多很重要,但是真正熱門的專業並不多,多數熱門專業,比如人工智能,並不要求化學,只要求物理就可以了;選擇歷史的學生,更不可能選擇化學了,因為選擇化學,也沒有理工科專業可以報考。

在這種情況下,差學生不會選化學,中等學生不敢選化學,最後導致“尖子生互掐”,化學的地位確實很危險了。

二、“3+1+2”模式下,選擇歷史的學生“質量”受到影響了!

如果說化學的地位比較危險是可以理解的,為什麼歷史這一學科也受到影響?要知道,”3+1+2“模式可是提高了歷史的地位,歷史和物理一樣,成了必選學科。

“3+1+2”模式下,選擇歷史的人數肯定會增多,歷史老師也不用擔心下崗的問題,但是相比文理分科或者”3+3”模式,選擇歷史的高分學生少了。

”3+1+2“模式,讓歷史和物理直接“對決”,二者只能二選一,選了物理就不能選擇歷史,因為選擇物理可報考專業眾多,選擇歷史的專業較少,而物理又以原始分呈現,這樣一來,成績中上游的學生,選擇歷史的人數就很少了,除非個別鍾愛文史專業的學生,而成績中下游的學生,多數會選擇歷史。

結果就是選擇歷史的高分段的學生少了,這是對歷史學科的影響,當然相比對化學的影響,這個影響還是比較小的,歷史老師也完全可以接受的。

總體而言,“3+3”模式更符合新高考改革的思路,但是因為很多配套措施不完善,尤其是和大學專業銜接出現問題,所以“3+3”模式的步子邁得太大了,而“3+1+2”模式是對其進行的修正,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新高考改革的不足,但是這個模式同樣有問題,“3+2+1”模式,也許更符合實際,關鍵是如果改成這個模式,是不是意味著原來的文理分科就是最好的呢?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新高考改革,從“3+3”模式,正式步入了“3+1+2”模式。

一、“3+1+2”模式改革主要內容

細細研讀8個省份的細則,大同小異,不愧是8個省市充分密切研討,最終得出的方案。總結一下,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怎麼考?

即所謂的“3+1+2”的模式:

“ 3 ”:即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科目,各科滿分150分,均以原始分計入總分。“ 1 ”:首選科目,在物理和歷史兩門科目中選擇其中一門,各科滿分100分,以原始分計入總分。“ 2 ”:再選科目,在另外4門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中選擇2門,以等級賦分計入總分。
2、怎麼錄?

招生錄取方式上:

(1)合併一批二批,本專科分開錄取。

(2)遼寧、河北、重慶:採取“專業+院校”志願填報方式;(同浙江志願填報)

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採取“院校+專業類”志願填報方式;(同上海志願填報)

江蘇省未做出細緻說明,政策原文為“在條件成熟後,探索投檔模式改革試點,進一步增加高校招生和考生錄取的雙向選擇機會。”筆者猜測應該也會在以上兩者中擇一。

(3)按照物理、歷史科目,分別編制專業招生計劃,分開劃線,分開投檔,分開錄取。

二、“3+1+2”模式是更優的選擇嗎?

2014年,浙江省、上海市率先開展新高考改革試點,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成為第二批改革省市,都採取的是“3+3”模式。第一個“3”,同樣為語數外三門統考科目;第二個“3”,即在7門或6門科目中選擇3門科目,作為選考科目,均以等級賦分形式計入高考總分。

1、為什麼要從“3+3”改成“3+1+2”?

在前兩批新高考改革省份中,不可否認,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1)“自由選擇”被“套餐制”偷換。

其中最為凸顯的,大概是各地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室場地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導致很多學校用套餐制解決學生的選擇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很多學校領導老師“怕麻煩”,不去積極改變教學管理方式、革新教學理念、開展生涯教育,用“簡單”思維處理改革問題,導致改革大走樣。

(2)選擇太多,造成學生選擇困難。

6選3或7選3的改革方式下,學生面前有了足夠多的選項,忽然有了自主選擇權,且需要在高一結束時就做出決策。學生沒有選擇的能力,很多時候出現了盲目選擇的情況。整體生涯教育的缺失,使得教師也缺乏相應的選科指導的能力,教師學生集體無所適從。

(3)高校招生與高中教育銜接出現斷層,科目選擇出現較大不平衡。

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專業選科指引之前,高校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去規定專業的選考標準,更多的是為了招考到“優秀”的學生,會考慮儘可能少的設置選考科目要求,這麼一來,招上來的學生不是專業所需要的,形成一波惡性循環。高中考生們為了在“等級賦分”下博得更好的成績,紛紛棄考物理或化學,有些高中直接引導不選某門功課,高考指揮棒下,誰又能怪誰更功利呢?

2、“3+1+2”模式能解決“3+3”模式中出現的問題嗎?

(1)從20個組合變成12個組合,也無法阻止“套餐制”的存在。

不管是哪個模式,只要新高考改革,背後必然會帶來整個教學管理體系和理念翻天覆地的改變。改變必然會有陣痛,或是會傷害到某些人的利益。那麼,不管是20種組合還是12種組合,可能還是會有人抱怨組合太多,也還是會找到理由採用“套餐制”去簡化需要承擔的改變。果然,在新政策出來之後,筆者就看到網友評論:“物理和歷史選一門之後,化學和政治也應該選一門。”所以,這背後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2)“我只是不會選,而不是不願意選。請不要剝奪我選擇的權利。“

如果不去真正增加學生的選擇能力,那麼哪怕只有文理2種選擇,ta還是會覺得痛苦。就因為學生的選擇能力沒到位,我們就人為幫他減少選項,這難道能幫助他們嗎?如果我是恰好是那個會選擇的學生,綜合我的學科興趣、學科能力和未來職業的發展,我就希望能夠將物理、歷史和化學作為我高考的科目,為什麼不可以呢?我好像給不出理由。

(3)保住了物理、歷史的地位,下一個被遺棄的會不會是化學?

其實在2017年國家公佈專業選考要求指引之後,如浙江省也頒佈了物理保底人數的政策,在真實選考人數的統計中,物理並沒有真的被冷落。

雖然8省的細則中都提到,之所以選擇物理和歷史兩門2選1,是因為物理是自然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是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但這樣的劃分未免太粗放了,那還有不少專業是以化學為基礎,可能跟物理和歷史專業都不大,為什麼學生不能選擇化學、政治、生物呢?這裡的核心問題在於,如果高校能夠認真研究專業設置與高中科目教育的關係和銜接,讓高中生能明白高中學習與未來專業學習的關係,那麼高校才能真的招到合適的人才,才能讓每個高中生的優勢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如願生涯


隨著高考改革,高考“3+3”模式呼之欲出,然而在部分省份推行一段時間,卻發現選擇物理學科的考生越來越少了,可物理是國家建設的基本學科啊,於是教育部又推出了高考“3+1+2”模式,讓考生必須從歷史或物理選擇一門學科,把政治、地理、生物、化學作為輔助學科,那麼實行新高考“3+1+2”模式後,哪些學科救上岸了,哪些學科推下水了?老師根據學生選擇數據和高考志願報考及未來形勢分享下看法,答案絕對讓你想不到。

1、選擇物理學科人數會大幅度上漲

必選學科物理或歷史,對歷史學科來說,文科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肯定會選擇歷史,因此選擇歷史學科的考生不在少數;我們主看物理,在文理分科時,物理學科就是“超難”學科,很多學生對物理非常頭疼,在部省份推行高考“3+3”模式,選擇物理學科人數明顯減少,但實行高考“3+1+2”模式後,選擇物理學科人數會大幅度上升,這主要因為報考專業問題,因為選擇物理學科,90%以上的專業都可以報考了,尤其工科專業,幾乎都能報考,因此想學習工科類專業比如電子類、建築類、新能源類等專業,你不得不選擇物理學科,並且高校對這些專業會明確要求必須學科物理,所以為了將來報考專業或就業,很多考生也會選擇物理學科的。

2、選擇政治人數學科會明顯上升

有人說政治需要死記硬背,選擇政治學科人數會驟減,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你的眼光就太短淺了,實行高考“3+1+2”模式後,選擇政治學科人數非但不減少反而人數會上漲,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選擇歷史後,就意味著有80%的學生選擇了人文類、管理類專業,但如果考生想報考法律類專業,就需要選擇政治,並且部分重點高校會明確要求法律類專業要求選科政治;二是因為考研,2019年考研人數高達290萬人,今年更是突破330萬人,未來考研將成為一種趨勢,而考研的硬性學科就是政治,如果高中不選擇政治,那麼在大學,你能對政治學科更快掌握麼?所以綜合這兩個方面,選擇政治人數也會上漲。

3、選擇地理學科人數令人擔憂

為什麼說選擇地理學科人數令人擔憂呢?我們先看看其它選科,生物學科屬於半理半文,一般選擇物理學科的考生多數會選擇生物,並且醫學專業會明確要求生物學科,所以想學醫學專業的考生就會選擇生物了;化學學科是工科學科,如果選擇歷史的考生還想學習工科專業,那會選擇化學,如果選擇了物理學科,考生的計算能力多數是不錯的,會選擇另外一門需要計算的學科化學,再配上政治,也是堪稱“最佳組合”,從這兩點看,選擇生物、化學的考生人數也會不少。

可地理學科,就比較尷尬了,選擇人數會很少,這主要因為地理學科屬於小眾學科,相關專業比較少,並且對地理感興趣的考生較少,對未來的發展作用不是很大繼而選擇人數會少,除了對地理比較感興趣的考生選擇外,一般學生會很少選它。

綜上所述,老師認為新高考“3+1+2”模式推行後,選擇物理學科人數會上漲,選擇地理學科人數會降低,對於化學、生物要根據學生報考專業來選擇了,想未來從事醫療就選擇生物;無論高考模式如何改革,選科學科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報考專業去選擇,家長在幫助孩子選科時更要與孩子充分溝通,避免選擇了孩子不感興趣的學科或影響報考專業的學科,你認為呢?歡迎留言交流!​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9900481186146535"} --}

流子佳


因為最早實行新高考的浙江和上海,取消文理分科,改成了物化生政史地6門任選三科。然而很快就出現了“棄物理”的現象。頭3年,上海高考生小三門選擇物理的人數從第一年的1.9萬人,到第二年的1.5萬再到第三年的1.2萬,呈現斷崖式下降。然而大學中不少專業對選科是有要求的,特別是一些理工科專業要修必修物理,而國家建設發展需要大量理工型人。

所以到了第三批新高考改革地區(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省市),與最早實行改革的地區不同,實行的是“3+1+2”選科模式:

“3”代表語數外,

“1”代表物理或歷史必選其一,

“2”代表(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任選兩門

共有12種組合。

這種選科模式的出現,明顯是為了把物理救上岸。而且選科選了物理,大學90%的專業可以選。雖然“3+1+2”的科目模式糾正了“棄物理”現象,但無法糾正高考是功利性考試的硬道理。所以無疑,化學,這個難度第二理科的科目地位岌岌可危。

首先偏好文科專業的考生肯定不會選化學。而且在以考分為第一考慮的高考中,很多考生選擇放棄化學。理由也很簡單,只有總分夠了,才能上理想的大學。總分不夠,就算所有的專業都能選又如何,連選的資格都沒有。因為這個原因,3+1+2模式,化學直接被逼上了絕路。除了學霸和少部分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會繞開化學這門學科。


融媒藝道


最近這一陣我一直在研究高考方案,越研究,越覺得這種改革方案都是一拍腦門想出來的,漏洞不少,不如回退到最早的文理分科,又簡單,而且學科的重要性都考慮到了。

浙江方案

2014年,在萬眾矚目之中,上海和浙江推出了第一份的高考改革方案。浙江的方案反響大,就說浙江方案。主要可以歸納為文理不分科,3+3模式,語數外必考,然後在物化生、政史地、信息技術7門課中挑3門考。初步設想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擅長來選擇考試科目。

結果出乎人意料,第一年選考物理的人斷崖式下跌。2017年一共有30萬的考生,有8萬多考物理。到2018年,物理人數更少。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物理難,另一方面,選考科目是按賦分計算,不是說你考90分就得90分,是按照等級計算,有可能結果是70分。考物理的都是學霸,因為好學校明確規定要求考物理。其實理工科專業基本都要物理,但非名校不敢要求。所以,考物理的都是學霸間的戰鬥,一般人都不敢選。

這個結果引起了高教界的擔憂,因為現代科技都是建立在物理基礎之上。沒有物理,後續的理工大學教育怎麼開展?清華的朱邦芬院士還發表了一個公開演講,《為什麼浙江省選考物理人數大幅下降值得擔憂》,裡面提出了物理的重要性,要求高考要考物理,這個演講後來被呈送了教育部的相關領導處。

3+1+2方案

於是,第二批的高考改革方案就出臺了,8個省市,包括江蘇、廣東等省,採取的都是3+1+2方案,3還是語數外,1是物理或歷史必選,2是在餘下的科目裡選考,也是賦分制。

除了後續的省改成3+1+2的模式外,教育部還給出了一個選考科目與專業對應的指引意見。裡面可以看出,物理極為重要,幾乎所有的理工科專業都需要物理。文科專業,除了少量的系,像國際政治、馬哲和黨史等專業需要政治、其他都沒有要求。因此,考物理的人極多,因為理工專業都要物理。考歷史的也不會少,畢竟有好多人是不喜歡物理的,那隻能選擇歷史了。

所以,在3+1+2方案裡,物理和歷史被救上了岸,那哪些學科被推下了岸了呢?

被拋棄的學科

第一個是化學。很多人是怵理科的,理科相對文科來說,有一定門檻,過了門檻就簡單,但很多人連門檻也跨不過去,所以理科能不學就不學。現在數學、物理都必須要學。那下來就輪到化學了。首先,在3+1+2方案裡,需要化學成績的有醫藥、材料、化工、化學、環境、能源等專業。因為醫學一般是學霸去學,學霸要學化學。這就遇到了當年跟物理一樣的窘境,化學又變成了學霸之間的戰鬥,一般人全避開了。

前兩天,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帖子下面馬上就有朋友留言,說現在化學確實被拋棄了,很多學校高二不再開化學課了。

化學牽扯的面沒有物理廣,但化學本身這個產業就很大,化工是現代工業的基礎產業,佔1/3左右。但化工、化學、材料的就業都不好,原先還可以把學生調劑過去,現在化學沒學好,考這幾個專業的人自然就少了。不知道對這些產業有沒有影響?

第二個是政治。

我總說,文科專業不好學,因為需要文科思維。如果沒有文科思維,想靠刷題來蒙題,那是行不通的。因為文科題太多了,隨便找找,就可以有無窮多道題。而且如果不會,很難短時間補上去。語文和政治就屬於這方面的典型。而且,政治涉及的專業也很少,一般人不會去學政治、馬哲這種專業的。可以預見,選這門課的人也很少。

怎麼說呢?政治好像是沒有用,其實挺有用的。文科人士如何培養自己的邏輯?我覺得主要是靠政治。

所以說,看來看去,也許不改,是最好的方案。

大家覺得呢?歡迎來交流。


五道口的顏學姐


在這秋高氣爽的天氣,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3+3”方案總體來說是很不錯的,第一個“3”,指語數外三門必考科目;第二個“3”,指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任意選擇三門,作為選考科目。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在13個學科門類中,理學,工學,軍事學中絕大部分是離不開物理的。農學,醫學中的部分學科以及一些交叉學科也是離不開物理。如果學生不學物理,或者物理基礎太差,那麼大學學業將會十分吃力。

同理,歷史則是其他各大學科門類必備的基礎學科。哲學有哲學史,經濟學有經濟學史,法學有法學史,文學有文學史,每一個學科門類都有其發展史,這是學科學習的入門基礎,同時也是人文素養的基礎構成之一。因此歷史可以說是文科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學科。所以也必須學。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子慧悅讀


這個沒有絕對的被推下岸的學科。其實,因為很多學校沒有充足的場地,優質且多的師資力量,課程組合壓根開不了那麼多那麼全。為了省事,基本上還是傾向於理化生,政史地這種大文大理的組合。只是有些弱點的理科生把物理換下來,選了一門文科,有些弱點的文科生,把地理換下來,選了生物或者化學。這樣看來,影響其實不大的。真正造成科目變化的,還是取決於哪門課高考大方向變了,比如,英語題型的變化,語文深度的變化,但這些也只是影響學習方式內容的改變。和上岸下岸關係不大。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