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把煩惱轉為道用

在我們沒有任何錯誤,至少沒有故意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倘若他人沒有任何理由,純粹是以嫉妒心誹謗我們——無論是從世間角度,還是出世間角度來誹謗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呢? 

如果是不修行的世間人,特別是不修大乘佛法,不發菩提心的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對付這個人,或是誹謗、或是傷害,不達目的,誓不甘休。

但大乘佛法卻要求,大乘修行人絕不能與眾生爭論、計較,寧可做失敗者,不能做勝利者。要心甘情願地接受虧損失敗,並將勝利與利益奉獻給別人。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把煩惱轉為道用

  我們剛剛開始修行做到肯定是很難。不僅是我們,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的以前很多的修行人,在剛剛開始修大乘佛法的階段,也和我們一樣,但他們有耐心、有精進,所以能逐漸克服自私心,並最後獲得菩提果位。我們現在也要這樣去做——無怨無悔地把勝利奉獻給眾生,自己去領取失敗。  

可能很多人對此不理解,尤其是受過西方文化教育的人就更覺得不可理喻,但佛的要求就是這樣。如果我們按照這個要求去做,最終真正的勝利者是自己;如果我們在這些問題上一定要去爭鬥,一定要當勝利者,我們也可能會在一些場合、某些環境下成為勝利者,但這不是真正的勝利者,而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入行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凡夫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切問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從來都沒有考慮大眾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計後果地殺、盜、淫、妄等等,什麼都敢做。即使有一點慈悲心,也只是針對自己的親戚、朋友等等,這樣的發心是非常狹窄的,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還不是什麼發心。  

而佛卻與此截然相反,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眾生,以眾生為中心,以眾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從來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  

二者最終所得到的結果也是相反的,雖然佛從來沒有考慮自己,但佛已經成就了;凡夫一直都在為自己著想,最終卻什麼都沒有得到!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把煩惱轉為道用

如果我們想成就,第一個要放下的肯定是自私心。自私心放不下,什麼都不會得到。當然,放棄自私心也是有過程的,程度可以逐漸加深。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自私心,佛也沒有這樣要求,即使佛這樣要求,我們也很難做到。 

首先我們要做到的,是斷除殺、盜、淫、妄等惡劣行為,然後在此基礎上,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遇到事業上的競爭等問題時,第一,不能傷害對方;第二、能讓多少就讓多少,目前我們只能做到這個程度。但佛的要求不是這樣,而是無緣無故地把勝利讓給別人,高高興興地接受失敗。

即使今天做不到,也不用灰心喪氣,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修行,很多身、口、意的行為與動機,和世間人基本上是一樣的,最多懂一點道理而已,所以我們做不到,但只要能開始修行,開始走上菩提道,開始推翻自私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朝一日我們的修行到位了,則無論在任何問題上,都能做到將勝利奉獻給眾生,失敗自己去接受。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把煩惱轉為道用

有些人雖然發了菩提心,但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卻顯得很自私,就是修行深度不夠的表現。 

在修行還沒有到位時,打坐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無論發生了什麼爭論,自己也能不和眾生計較、爭論,心甘情願地把勝利奉獻給眾生,自己甘當失敗者,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面對時,要做到就很難了。  

菩薩從來不會設法從眾生身上得到什麼,而是一直考慮自己可以幫助眾生獲得什麼,能為眾生做點什麼,所以,當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至少要想起這一點,這是我們的原則。這些大乘的偉大發心,有時看起來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有時又離我們很近,如何拉近這個距離呢?就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所有剛剛修行的人都是這樣的。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把煩惱轉為道用

 為了鼓勵我們,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也曾有過種種示現: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女人在肚子上放了一個裝食品的盆子,外面用衣服包起來,顯得肚子很大,她去到僧團裡面,當眾誹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讓她懷孕了。

大家都知道,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斷除了這些業力,他不可能真正遇到這樣的問題。佛之所以這樣故意示現,就是為了讓末法時代的大乘修行人在受到眾生傷害時,能回想起佛陀的偉大、智慧與慈悲:連佛陀當年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這點委屈不算什麼,這是很正常的,不值得斤斤計較。

如果沒有這樣的示現,有些修行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一旦眾生對他不好——誹謗、傷害等等,他就會失望:哦!原來利益眾生不是很容易的事,眾生的事我管不了,我還是乾脆去修自己的解脫道,自己證悟阿羅漢的果位吧!從而選擇了後退之路,佛陀通過當年的“表演”,就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了這些問題的出現。

這種領受失敗,奉獻利益的選擇不但不會造業,而且還會積累很大的資糧;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在與眾生髮生爭論時,一定要當強者、勝利者,則哪怕暫時是勝利者,但因為我們這次當勝利者傷害對方而造下了惡業,將來一定會在極不願意的情況下,非常被動地接受失敗。這是因果的自然規律,不是釋迦牟尼佛在嚇唬我們,更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