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面看到這樣的情節,在一個擂臺上站著一個漂亮的姑娘,旁邊有一幫人在敲鑼打鼓、張燈結綵,如果有未婚單身的小哥哥們,想要抱得美人歸,那就上臺跟這位姑娘比試一番,要是能取勝,那就可以洞房花燭夜了。這個情節通過都是戲曲、舞臺、電影、電視或者是武俠小說中的場景。那麼在真實歷史上,古代真的有

“比武招親”嗎?今天李夫子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古代的“比武招親”!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古代婚姻的三大態度

現代人的婚姻程序是經過了夏、商、週三個朝代才確立起來的。很多人可能也知道古代的婚禮程序“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就這6套禮節,古人缺一不可。如果您是一個漂亮的小姐姐,穿越到了古代,想找一個武功高強的如意郎君,辦這麼一場比武招親大會,這得遺憾的通知您:對不住,首先您就過不了六禮這一關。

古人結婚還特別的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說娶妻,必須徵得父母同意,還必須有人來說媒。明朝有個戲劇家叫“湯顯祖”,他寫了一本《還魂記》,裡面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個官家的千金小姐叫“杜麗娘”,有一天睡覺夢到了一個書生,書生叫“柳夢梅”。為了方便各位小夥伴記憶,李夫子就借用《天龍八部》的角色,分別稱這兩位為“夢姑”、“夢郎”,這兩人傾心相愛,來了一場夢中的曠世戀愛。但戀愛的同時還必須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為不能跟自己的情郎哥哥在一起,“夢姑”最後抑鬱而終,變成了鬼魂尋找夢郎,人鬼相戀感天動地,到最後夢姑起死回生,和夢郎永結同心。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然有時候會釀出愛情悲劇,但在古代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因為在古代女子拋頭露面的機會很少,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出嫁之前都是在自己的閨房內學習琴棋書畫或者是女工針線活。所以小姐的閨房都稱作“繡樓”。如果生在貧苦家庭,女兒可能隨著父母幹些活,但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婚姻以父母之命到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六禮”和父母媒婆的介紹,在古代,男女結婚更講究門當戶對。這個概念最早起源於西周,當時的貴族為了保持血統純正,都是貴族之間通婚。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門第等級森嚴,士族與庶族之間禁止通婚。所以在那個時候要來比武招親,拋繡球招老公這個方式,恐怕不行,弄不好連命都沒了。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招親的獨特現象“贅婿”

剛剛說了古人對婚姻的態度分別有“婚姻六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有“門當戶對”這三種情況。但也有個別現象,比如《史記》裡邊有一個詞叫“贅婿”,就是上門女婿的意思。大夥都知道,就婚於女方家和改為女方家姓的男子稱為“贅婿”。對男方來說這叫“出贅”,對女方來說這叫“招贅”。男子到女家當贅婿,稱為是“入贅”。所以至少在秦漢時期就有上門女婿的記載。古人的香火觀念比較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當然這個“後”古人一般指的是兒子,指望他傳承家業,家裡如果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就只能招上門女婿了,所以上門女婿最初是大戶人家傳宗接代的工具。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武俠小說中的比武招親

這裡為什麼要提上門女婿?這就跟古人招親有關了。電視劇裡面咱們常常看到一些大戶人家,為了給自己家待嫁的女兒尋找一個如意郎君,會貼出告示,比武打擂,獲勝者就可以抱得美人歸。一般來說最後獲勝的都是男主角。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楊鐵心在北京為義女穆念慈設擂臺,比武招親。金國小王爺楊康上臺比武,幾招下去就輕輕鬆鬆的勝了穆姑娘。照規矩來說,楊康應該娶穆姑娘為妻。可是楊康手下人就說了:“我們公子爺是什麼人?會跟你們這種低三下四之人攀親?做你的白日夢!”最後還是郭靖出手幫忙。但穆念慈和楊康也因為這場比武招親,生出了一段令人唏噓的孽緣,也為《神鵰俠侶》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古代版“比武招親”的源頭

金庸先生把這段“比武招親”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覺得身臨其境,那麼事實上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古代比武招親,真的像武俠小說那樣嗎?其實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比武招親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父母有關係。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父親李淵建立了唐朝,廟號唐高祖,但是李世民的母親歷史上連名字都沒留下,史書上稱她為“太穆皇后竇氏”。《新唐書》記載了一個“雀屏中選”的故事,竇氏的母親是北周的公主,竇氏的父親叫竇毅,是個達官顯貴,所以竇氏的身份也高貴,竇氏不僅長得漂亮,腦子也相當的聰明,所以眼光特別的高。一般的男人她也瞧不上。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但閨女大了,總是要嫁人的,於是竇毅就想到了“比武招親”,竇家就要招親的消息傳開,那還了得,都得去!很多青年才俊躍躍欲試,都知道竇家小姐漂亮,每個人都想要抱得美人歸,竇毅就在家門口立了兩塊屏風,屏風上畫了兩隻孔雀,誰要是能射中孔雀的眼睛,誰就能當他的乘龍快婿。李淵也來參加了這次比武招親,他是武將世家,騎馬射箭是他的強項。參加比武招親的10來個人沒有一個射中目標,輪到李淵上場時兩箭連發,全都命中目標,李淵也就成了竇毅家的女婿,竇毅選了李淵當女婿,這不只是李淵後來做了皇帝,竇家跟著富貴。早在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之後,照說竇家是北周的皇親國戚,理應受到牽連。但李淵跟楊堅是親戚,有了這一層關係,竇家不僅得以保全,還成為隋朝的皇親國戚。回頭看當初的比武招親太正確了。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古代以文招親——爽文鼻祖

另外書法寫得好,也能獲得洞房的入場券。李夫子講了比武招親,大夥印象很深刻,但是有句話說的好“功夫好、不等於學問好”,不管是當下還是在古代,有文化的人去哪都吃香,李夫子再跟大家說一個招親的模式叫做“比文招親”,比文招親和比武招親的路數差不多,比武是打擂臺,誰胳膊硬誰就贏,比文是拼的筆桿子,誰的墨水多,誰就能贏。不過遺憾的是查了很多的資料,沒有在史書中查到有關比文招親的資料,但是不少古代小說都有記載,小說裡邊這種套路不少,一般都是對聯,比拼才學。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套路通常都是這樣的,大富商、財主、官宦人家的大老爺,想為女兒挑選一個如意郎君,就在家門口貼了一幅非常難的上聯。來了一個滿腹才情的秀才從門後路過,說出了一個讓人歎為觀止的下聯,鬥敗了一群圍觀的紈絝子弟,在眾人的羨慕下成了這家的姑爺了。反正這個套路也不知道各位看是什麼感覺,反正一般人瞧著挺爽。現在網絡文學流行爽文,爽文就是貧困的男主角,或者是父母雙亡,或者是退婚羞辱,總之慘得不能再慘了。然後機緣巧合下的的一番奇遇,最後,男主角以超強實力碾壓對手,成功登頂,讀者看著很爽,渾身舒坦,看得可過癮了。

以文采贏得老丈人歡心

所以現在看這種“以文招親”的套路,應該就是爽文的始祖。雖然沒有查到以文招親的歷史,但是李夫子找到一個以文采博得老丈人好感的歷史典故。謝安是東晉的一名政治家,他以8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案例,為東晉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據《晉書》、《世說新語》等記載,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安就把家裡的子女聚集在一塊談論詩文,突然間天降大雪,謝安很高興,就說了一句:“白雪紛紛何所似?”他有個侄女叫謝道韞,就接了一句話:“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很高興,謝道韞的才名也就因此傳開了。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謝安就把目標瞄準了門當戶對的王家。本來很喜歡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徽之,但王徽之和年輕時候的謝安一樣,受魏晉文壇風氣的影響,做事有點放蕩不羈,謝安再三考慮,覺得王徽之不是那種可以貫徹始終的人,就放棄了把侄女嫁給他的想法。王羲之的二兒子王凝之忠厚老實,文學造詣非常深厚,草書、隸書寫得都非常好。於是王謝兩家就成了婚了,謝安把侄女嫁給他了。這個聯姻在當時是個絕配,有詩曰: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指的就是王、謝兩家。後來東晉戰亂,兩大家族隨之衰落,那就是後話了。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宋朝的“運氣招親”

聊完了秀胳膊、拼墨水,咱們再講一個靠運氣娶媳婦的故事。一些古裝電視劇中動不動就會有“拋繡球”的情節。大戶人家的小姐嫁一個男人,有的時候就用拋繡球的方法做考驗。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有個作品叫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北宋參知政事呂蒙正,他的婚姻就是靠繡球拋出來的。呂蒙正雖然家境貧寒,可是才高八斗,立志要考取功名。趕考的時候錢在路上花光,沒有趕上考試,這個時候趕上劉員外家的女兒拋繡球,他就上前湊個熱鬧,女主角叫劉月娥,人很漂亮,發現呂蒙正這小夥子很帥,彬彬有禮。劉小姐對他是一見鍾情,故意的就把繡球拋給了他。呂蒙正那時很窮酸,沒錢、沒勢,穿的衣服也很普通,這劉員外滿心不願意,我能把閨女嫁給她嗎?怎麼勸都不聽,劉小姐認準了非呂蒙正不嫁,一怒之下,劉員外就把女兒趕到了呂蒙正居住的破窯裡邊。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本來這是棒打鴛鴦的苦情戲,可故事到這兒發生了轉折,呂蒙正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專門為他賜宴。在之後呂蒙正回家鄉做知縣,為了試探月娥,先讓媒婆謊稱自己死了,勸月娥改嫁,遭到拒絕,然後呂蒙正又假裝自己沒考中,月娥也沒有嫌棄他。呂蒙正這才說了實話,結局是皆大歡喜,夫妻團圓,老丈人也認了女婿,還表明了當年羞辱你是為了激勵你上進,免得你迷戀富貴。咱不管是老丈人敷衍也好,胡說八道也好,討好也罷,不重要。總之父女和好,一家團圓,呂蒙正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確實是當了大官。不過拋繡球的故事基本上屬於虛構。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古代版“非誠勿擾”

拋開歷史,單從故事上說,劉小姐眼光非常的高明,選中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除了故事,有些少數民族確實有拋繡球的習俗。比如壯族,特定的節日裡青年男女聚集一塊唱歌、跳舞,帶上自制的繡球,看到心儀的對象就把繡球拋給對方。繡球就相當於是定情的信物。其實靠運氣招親,還有一種形式叫“同年大會”,是權貴們挑選女婿的專場,就是古代版的“非誠勿擾”。據《太平御覽》中記載:唐朝科舉考試放榜了,那天應試的考生都擠著去看榜,凡是中了進士的,都會到長安城景緻最好的曲江池畔,舉行同年大會。唐代進士非常難考,報名應試的數十萬人,最後能考上進士的也就幾百人,比現在考公務員還難,所以考上進士就特別的稀罕。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新科進士舉行“非誠勿擾”,這天權貴家的女兒都會出動,現場逛逛,挑選白馬王子,看見中意的就讓父母提親。如果男方也答應,那就立刻拜堂成親。到了宋代,“榜下選婿”甚至成為一種婚姻文化。因為在唐代取得功名之後,還要經過考試才有資格做官。到宋代只要進士五甲以上就可以直接當官,而且升遷的速度就跟打了雞血似的很快。宋朝官府的高級官員裡邊科舉出身的佔了壓倒優勢。可以說宋代讀書人經過十年寒窗的努力之後,一旦科舉成功,得到的將是精神、物質兩方面的超值回報。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科舉放榜當天,權貴富豪們集體出動,爭相挑選榜上進士做女婿。這個情景就是“搶”啊,民間稱其為“捉婿”。

小說中的“比武招親”,歷史真實存在嗎?古人還有哪些招親活動?

當時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剛中舉的年輕人,長得挺標準,被一個大戶人家看中了,大戶人家派了10多個家丁,把年輕人請到家去,到家之後,不多久,一個穿著官服的人來到青年面前,問:“我只有一個女兒,長得不醜,願意嫁給你,行不行?”青年鞠了一躬,推辭道:“我出身貧寒,如果能高攀上,當然是件高興事兒,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麼樣?”圍觀眾人見狀鬨堂大笑,隨即散去。

李夫子說姻緣

聊完了古人招親,再把話題扯回來,大齡的未婚男女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的心病,也就引發了很多家長主導的相親活動,有讓家長“苦口婆心”說服去的,也有被威逼利誘去的。其實相親跟自由戀愛無關,自己的幸福自己知道,很多人把擇偶的條件跟車、房錢、星座連一塊,挺麻煩。相對而言,古人選擇結婚的手段比現在有趣多了,同樣也重感情多了。那麼最後給還有剩男剩女的大傢伙提個醒,“列為如果為婚事感到煩憂,不妨來場金庸式的比武招親,或者比文招親,考察未婚男女的人品素質,別再單一的關注他們的物質財富了。”最後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