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早期道教紀錄片—道教齋醮儀式

早期道教紀錄片—道教齋醮儀式




▼視頻:早期道教紀錄片—道教齋醮儀式▼

https://v.qq.com/x/page/g1345ud4099.html


道教齋醮儀式


道教齋醮儀式中使用了很多讚頌詞章和祭祀音樂。其中包含不少文學和音樂資料。

“ 讚頌”是諛神之辭,建醮時,道士須旋繞香爐和燭燈,邊巡行邊按一定韻調口誦詞章。一般為詩體,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或二十二句不等。

在寇謙之、陸修靜時,即有《華夏贊》、《步虛辭》出現。現存陸修靜所撰《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中皆有步虛辭多首。除道士外,帝王也有為齋醮作讚頌詞章者,宋太宗、真宗和徽宗等分別撰寫了《步虛辭》、《散花詞》、《白鶴贊》、《玉清樂》、《太清樂》各數十首。《正統道藏》收有真宗御製《玉京集》6卷。宋代所出《玉音法事》,除收有真宗、徽宗所制之讚頌外,還彙集了陸修靜以來的其他詞章,並附有曲調符號。近人劉師培評論宋太宗、真宗、徽宗所制讚頌稱:“雖系道場所諷,然詞藻雅麗,於宋詩尚稱佳什。”為了詠誦詞章,還配製了《步虛聲》之類的曲調。《冊府元龜》卷五十四載:唐天寶十載(751年)四月,玄宗“於內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並詔司馬承禎、李含光、賀知章分別作《玄真道曲》、《大樂天曲》及《紫清上聖道曲》。


齋醮道場為此配置使用多種樂器。先僅用鍾、磬以節緩急,後又引用管、弦、鑼、鼓,明代更採用十番鑼鼓。音樂內容相當豐富。


早期道教紀錄片—道教齋醮儀式

道教的科儀組成


舉行一項齋醮科儀,往往要通過建壇、設置用品、湧經拜懺、踏罡步鬥、掐訣唸咒等來共同完成,這其中人(道士)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是由他們(道教稱建壇執事)來完成的,這一切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齋醮科儀。

建醮必先設壇,稱為“醮壇”,又稱“法壇”。“壇”則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築的高臺,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據《道書授神契》記載:“古者祭皆有壇,後世州郡有社稷壇。記曰:壇而不屋,古醮壇在野。今於屋下,從簡也。”說明古代醮壇,原為露天,後改在殿內。

不同形式的齋醮,往往建有不同規模的壇。大型齋醮活動,通常築有若於個壇,其中一個是主壇,叫做“都壇”,其餘的壇,叫做“分壇”。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雲觀舉行的“羅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諸神牌位,分設都壇、皇壇、度人壇、三官壇、報恩壇、救苦壇、濟幽壇、青玄壇等,誦經拜懺,日夜供奉香燈。

正一派醮壇,稱為“萬法宗壇”,用天師之印,為“陽平治都功”印,沿襲至今。全真派醮壇,稱為“混元宗壇”,用“道經師寶”印。方丈傳戒的戒壇,稱為“玄都律壇”。

在齋醮儀式中,各有一定稱謂和職守的道士,統稱為執事,即醮壇執事。據《金篆大齋補職說成儀》,執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執事之首。擔任者必須“道德內充,威儀外備,天人歸向,鬼神具瞻”;在儀式中要“躡景飛晨,承顏宣德,惠週三界,禮越眾官”。

監齋:位僅次於高功。其職守,一為“總握憲章,典領科禁,糾正壇職,振肅朝綱”;二為“周密察非,從容授簡,有嚴有翼,毋濫毋墮”。即主管科儀典法,為高功的副手。

都講:與高功、監齋合稱“三法師”。擔任者必須“洞輔該通,法度明練,贊唱儀鉅,領袖班聯”;“玄壇步趨,升座講說。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贊導引,亦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職,正一派稱為“法官”,全真派僅稱“高功”,無“法師”之稱。但三者在齋醮科儀中各有明確職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對科儀的主導作用。

其它執事,亦各有其職:

侍經:負責陳列、佈置和收藏經卷的道士,為誦經作好定音、調音和儀表的準備工作。

侍香:負責清潔香爐和香案的道士,在儀式中保持焚香不斷。

侍燈:負責整理和清潔點燈用具的道士,在儀式中保持燈燭輝照不致中斷。

知磬和知鍾:

負責擊磬和擊鐘的道士。磬鐘之聲直接規定了誦唱經文和儀式進行的節奏。


此外,據《太清玉冊》拳四,醮壇執事還有:

鍊師:“其職也,內外貞白,心若太虛;德體好生,誠推惻隱。致坎離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煉質升真,超凡人聖。”

攝科:“其職也,嚴格威儀,宣揚玄範,端臨幾度,密邇道前。音傳金玉之聲,問答琳琅之韻,必敬必戒,以謝以祈。”

正儀:“其職也,通貫科儀,整肅玄綱,務在老誠之士,方嚴中正之規。”

監壇:“其職也,激濁揚清,攝邪輔正,升壇隸事,先須嚴潔之功;通真達靈,必假監臨之力。事須處恪,好令差遲。”

清道:“其職也,肅清雲路,盪滌塵氛。”

知爐:“其職也,玄教威儀,仙班領袖。”

詞懺:“其職也,吟詠洞章,歌揚玄範。”

表白:“其職也,奏陳虔格,注念精專。”

早期道教紀錄片—道教齋醮儀式

道教醮壇規矩


道教醮壇之上,講究一定規矩,謂之威儀。因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規,目的是“戒其惰慢,檢其愆違,察其行藏,觀其誠志,若有過失,隨事糾舉。”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載有《醮壇清規》,所列凡三十五條,可見醮壇之上,紀律嚴明。


醮壇上有必要的設置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爐、燭臺、花瓶、香筒等。

供養:如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兩類;一類為仰啟神仙、朝觀祖師以及為了驅惡鎮邪的器物,如朝簡(圭簡)、如意、玉冊、玉印、寶劍(法劍)、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將之牌)、天蓬尺(法尺,為桃木長尺)、鎮壇木等;一類為各種打擊樂器,如鐃、鐺、鑔、鈴、鼓、鍾、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寶蓋,並有執杆,以為手持。幡則無蓋,多為懸掛之用。

符簡:即黃表紙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淨壇用水。

手爐:即有柄之香爐,以為手執。


在醮壇科儀中,有其獨特運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訣罡步,香贊禮表等方法和內在的存想運諱、叩齒集神等修功。


現擇要而述之:

咒:指通於神靈的用語。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結尾。持咒可以請神、驅邪、保命、護身等。


訣: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盤結捏掐而成的形狀叫做訣,其過程叫做掐訣。掐訣可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訣法,如靈官訣、鬥姆訣等。


步:指踏罡步鬥。相傳創自夏禹,故又稱“禹步”。“罡”指天罡,“鬥”指北斗。高功在壇場上,假方丈之地,以為九重天,按照星辰鬥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罡有多種,如三寶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燈:指醮壇上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最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後來被包含在別的儀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徹地獄、拔度亡靈,故人逝後必“法天象地,燃燈告符”,以期達到“超出良難”。


禮拜:道教醮壇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儀式元。俗稱“叩頭”、“作揖”,無論是道士,還是信眾,在道教官觀內外,面對神像,都要禮拜,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學禮拜,稱之為“過叩頭關”。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禮、遵作和心禮。


誦經:道教醮壇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儀式元,指誦唸經文。初習儀式必先學誦經。誦時有一人獨誦,亦有眾人合誦;有一經誦一遍,亦有一經誦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種,主要有心誦、形誦、神誦、心祝、密祝、微祝等。通過誦經最終達到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


步虛:指醮壇上諷誦詞章採用的曲調行腔,相傳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又名“步虛聲”。依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步虛聲吟唱起來樂章優美,有深刻的藝術內涵,大詩人杜甫贊曰:“此曲本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度聞。”


存想:一名“存思”,簡稱“存”。要求閉合雙眼或微閉,存想內觀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動狀態等,以期達到集中思想,去除雜念,進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認為,建醮不懂存想,無法溝通人神世界,齋醮即失去意義。存想的對象十分廣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雲霧等)、景物(氣、炎火)、人體(五臟、丹田)及神真(身內神、身外神)等,多為師徒秘密傳授。


叩齒:即上齒與下齒相叩,以集神驅邪。一般分為鳴天鼓(左叩)、擊天磬(右叩)、鳴法鼓(當門齒上四千四共八齡相叩)。左叩以擊幼天門而應神羔,右叩凡制伏驅降用之,鳴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見《天皇至道太清玉冊》)。


進表:指道士將表文(青詞表章)上奏天庭的儀式,又稱“上表”。其程式為啟壇、請聖、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對道教最高神呈進稱為“上大表”,一般神則稱為“上疏”。最後將表文焚化,稱為“化表”,以期送達天庭,祭告上蒼,眾聖光臨壇場,賜福延齡,先靈受度。


鍊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煉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煉亡者靈魂;度指修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見《上清靈寶大法·水火鍊度品》)。


施食:道教科儀的一項儀式元,也叫“斛食”或“賑濟”,俗稱“焰口”,即設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並無施食,但在南朝劉宋時已有雛形,唐朝時就有了相當的影響和規模。宋元之際,以米飯盛於斛內施食,稱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宮觀還保存著這一做法。施食時要用“祭煉”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昇天界,脫離鬼道。


散花:醮壇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通過想象中的神仙鑾駕,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臨壇弘道,故以散花作為頌讚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並非實地拋散鮮花,而是誦唱,因此又有多種的散花詞,多為五言、七言、詞曲等。


解冤釋結: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怨懟,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連牽飛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昇仙,陽世平安。


化壇捲簾:化壇指將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神仙世界;捲簾如同人間君王臨朝聽政,捲簾聽取高功面陳奏疏。這種儀式多以化符、唱贊、存想等完成,經韻中有“倒捲簾”。


啟師謝師:即禮三師。三師指度師、籍師和經師。凡大型道場,皆設有祖師壇。開壇之初,高功恭對師壇,啟奏三師,請賜保佑,謂之啟師。下壇時,必要禮謝三師,以志不忘師恩,謂之謝師。


以上各種儀式元,便構成了大大小小的齋醮場面。

早期道教紀錄片—道教齋醮儀式

道教的科儀


現行道教常用的齋醮科儀很多,大略有:早晚壇功課、接駕、祝壽、進表、鍊度等等,現擇要分述如下。


// 早晚壇功課

道教住觀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儀。約起於南北朝以後。據《早晚功課經·序》曰:“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也,修自身之道者,賴先聖之典也。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己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大道,非課湧無以保養元和。是人道之門牆,修性之徑路。”


在觀道士每日卯、酉之時上殿做功課,早誦香贊、開經偈、淨心咒、淨口咒、淨身咒以及《清靜經》、《玉皇心印妙經》等;晚誦步虛、開經偈、玄蘊咒、《太上洞玄靈寶救苦拔罪妙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等。唱贊禮拜,諷誦仙經,一是修真養性,二是祈禱吉祥,三是堅定道心,四是超度亡靈,五是體現宮觀道風管理。


// 祝將科儀

常用於道教早壇功課出壇中的一種科儀。祝為恭請之意,將即神真;祝將是恭迎神真登臨壇場。


早壇功課化天地疏文後,通過高功表白,舉威顯化天尊、禮拜、上香、宣表、念(唱)咒(靈官咒),顯示祖師赫赫威靈,降臨壇場,以護經護道護壇庭,達到道門常清靜。


// 水火鍊度儀

道教齋醮中常用的一種科儀。水火即真水真火,水火鍊度即指用真水真火,交煉亡靈,拔度幽魂。包括:九煉生屍、靈寶鍊度和南昌鍊度三種。


在舉行該儀時,壇場上要設置水池和火沼,水池盛真水,火沼置真火。其中真水是在拂曉時,“於東井中,人末汲者”(《上清靈寶大法》),經焚請水符後,在燭光下,汲水入水池內;真火是在日午時,“面日,截竹取火,下用印香引之”(同上),火著後,焚請火符,引火燒沼內炭。

其程式為:祝香,啟聞上帝,焚降真詔靈符;高功就座召將吏,存將吏降臨,次念五帝真諱;收召亡魂,水火交煉;焚符九章,使亡魂之臟腑生神;說戒;舉道經師寶;鬼神十戒;九真妙戒;舉奉戒頌;讀符告簡牒;高功下座,送魂度橋;焚燎,舉三清樂;退班。其核心是收召亡魂,水火交煉。

通過此儀,水火交煉,超陰度亡。


// 燈儀

道教齋醮中常用的一種科儀。指以燈為豐要法器的一種儀式,多在日落後舉行。包括:九幽燈儀、北斗燈儀、本命燈儀、血湖燈儀等。


燈儀源於中國古代的祭禱儀式,至南北朝時,醮壇執事中已有“侍燈”一職,到唐末五代,道教齋醮中就有了完整的禮燈儀。元朝時期,燈儀被廣泛地運用於金籙、玉籙類道場中。後經過發展,大體分為金籙、黃籙兩大類。


金籙類燈儀的程式是:入壇、啟白(通意)、皈命和讚頌、諷經、宣疏、迴向。

黃籙類燈儀的程式是:入壇、啟白(通意)、舉天尊之號和讚頌、諷經、宣疏、迴向。可見刁;同燈儀在舉天尊之號和讚頌部分有所區別,這與破獄度亡有關。


燈儀中的火種的來源是,從正午陽光取得火源,然後再在分燈儀中點燃壇場各燈。

通過此儀,照耀諸天,續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獄,上映無福極堂。


早期道教紀錄片—道教齋醮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